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珠宝

莫泊桑

妻子的去世让郎丹先生悲痛不已,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

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找了很久,因为她一直到临死前几天还不断地买回来,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顺着一条条大街,朝部里走去,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

他走进和平街口的另一家首饰店。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

“嗳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

“值多少钱?”

“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这一次,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

商人打开帐薄,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殉道者街十六号去的。”

他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他想好好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

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他请人送他回家,随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他伤心地哭到天黑,最后他又疲乏,又伤心,支持不住,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睡着了。

一道阳光照醒了他,他慢腾腾地起来,他想到了应该再到首饰店去一次,想到这儿,臊得满脸通红。

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覆盖着这笑脸迎人的城市。开始在首饰店对面的人行道上踱来踱去。一万八千法郎!一连有二十次,他都差点儿走进去,可是每次都被羞耻心拦住了。然而,他肚子饿,饿得很厉害,而且又没有一个子儿。他突然下了决心,为了不让自己有考虑的时间,一口气奔过大街,冲进了首饰店。

首饰商人从抽屉里取出十八张大钞票,点了一遍递给朗丹。他用一只颤巍巍的手把钱放在衣袋里。正打算出去,又转过身来,垂下眼睛,对一直在微笑的商人说:“我……我还有别的珠宝……都是从……同一个人那儿继承来的。您都愿意收买吗?”

商人鞠了个躬,说:“当然愿意,先生。”

一个钟头以后,他回到首饰店,到这时候他还没有吃早饭。他们开始一件件地研究,一件件地估价。几乎全部都是这家店里卖出的。

朗丹现在也撕破脸皮争价钱了,他发脾气,要人把帐薄给他看;随着金额的增加,他的嗓门也越提越高。

大粒的钻石耳坠两万法郎;镯子三万五千法郎;胸针、戒指和链坠儿一万六千法郎;一件用祖母绿和蓝宝石镶成的首饰一万四千法郎;一条当项链用的金链连同吊着的独粒钻石四万法郎;总数共达十九万六千法郎。

商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说:

“这些东西的主人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在珠宝上了。”

朗丹一本正经地说:“这也是一种存钱的方法,并不特殊。”他又和买主约好第二天还要约请行家复查,然后走了出来。

他到瓦赞饭店吃了中饭,喝的是二十法郎一瓶的酒。吃完饭,他叫了一辆马车,到布洛涅树林去兜风。他带着几分轻蔑的神气望着来来往往的车马,恨不得向行人嚷叫:“我也有钱。我有二十万法郎!”

他想起了内务部,连忙叫马车送他去。他大模大样走进科长办公室,说:“先生,我是来向您辞职的。我得到了一笔三十万法郎的遗产。”他又去和老同事们握手告别,把自己将来的生活打算告诉他们;然后到英国咖啡馆去吃晚饭。

他正好坐在一位看上去好像很有身份的绅士旁边,心里痒痒的,忍不住想炫耀一下,于是告诉这位先生,他刚刚得到了一笔四十万法郎的遗产。

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侍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丹先生的薪水在妻子的手里时,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可见妻子死前在郎丹心中是一位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太太。
B.“假项链“竟然是真的,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已在前面暗示,这一点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朗丹先生第一次离开首饰店一再走错路,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歉意。
D.通过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莫泊桑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金钱万能、金钱万恶的黑暗现实,以及小市民在金钱面前贪慕虚荣的嘴脸。
【小题2】小说中郎丹先生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请筒要概括他的心路历程。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7 08:5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灵之夜

法莫泊桑

她去世时并无痛苦,就像一生无可指责的女人那样平静地死去。现在她的脸纹丝不动,闭着双眼躺在床她那银白色长发梳理得很精心,好像刚刚打扮过。苍白的面容非常宁静、安详、虔诫。显然,这躯壳里的灵魂多么的温顺。心地纯洁的老妇人度过的一生是多么的安谧。这个贤淑的妇人死得一定从容不迫,问心无愧,这是善良妇人的命运。

她的儿子——知名的执法严厉的法官,跪在床边。他的姐姐欧拉莉娅,出家做了修女。他们已经泣不成声。从儿时起,母亲教他们养成坚定的道德品质,本着严格的宗教教义精神培养他们,按着无条件执行义务的精神培养他们。他,儿子,做了法官,握着法律宝剑,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她,女儿,在这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中,熏陶出高尚品德,由于憎恨人类犯错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

他们全然不记得自己的父亲,只知道他给母亲带来不幸。

修女发狂般吻着死者垂下的手,一只像躺在床上的耶稣圣像的象牙色的手,另一只手还保持临终前抓床单的姿势。

不知放在什么地方的座钟,在黑暗中有节奏地发出嘀嗒声。一阵关于草和树林的柔和的气息,伴着淡淡的月光从开着的窗户飘进来。偶尔听到青蛙的聒噪声,有时,夜间昆虫像子弹一样飞进窗口,撞在墙上,发出嗡嗡的叫声。此外,村中一片寂静。一种神秘的倦意和安详的平静笼罩着死者。好像一切都是由她身上发出的,使万物都安静下来。

法官一直跪在床前,头埋在被子里,用一种低沉的、令人心碎的声音,呼唤着:“妈妈!妈妈!”姐姐则仆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像癫痫发作似的,全身颤抖,呻吟:“主啊!主啊!妈妈,主啊!”

俩人悲痛欲绝,哭得喘不上气来,声音都嘶哑了。

很久之后,他们站起来,又悲痛地看着刚刚故去的亲人。遥远的回忆,昨天的欢乐,而今如此痛楚的回忆,又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想起了她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生活中的各个片断情景,她再也不能和他们说话了。他们再一次看到她是那样幸福、安详,看到她轻轻的手势,像打拍子一样,这是在她讲到有特殊意义的话时,常有的动作。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她。她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向导,是他们青春的化身,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快乐。

修女对兄弟说:“你知道,妈妈最喜欢反复看自己的信。信都在那儿,在她的抽屉里。我们看看这些信,让我们今夜在她身旁重温她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经历一下她苦难的旅程,了解一下外祖母和我们不熟悉的祖先。”

于是,他们从抽屉里拿出几十打发黄的信笺,都精心捆扎在一起,摆得很整齐。他们找出一叠写着“父亲”字样的信拆开看了起来。开头写着“这亲爱的”“我可爱的小孙女儿”“亲爱的孩子”等。突然,修女高声朗读起来,停下后说:“我们把这些信放进她的坟墓里,用这些信做一件白色殓衣,裹在她身上。”

这时她又拿起另一打没有任何签名的信,高声念道:“我最崇拜的人儿,我爱你,简直发了狂。从昨天起,我感到很痛苦,我像被判要受地狱苦刑:对你的思念在炙灼着我,我感到你的芳唇在我的嘴唇上面,你的眼睛在我的眼睛下面,你的身体贴着我……”

法官站起来,修女不再读了。他一把夺过信,找署名,没有签名。只在“最爱你的人”下面写了“亨利”两宇。而他们的父亲叫列内,就是说,这不是父亲。于是儿子飞快地翻动信札,抽出另一封念道:“没有你的爱抚,我已经活不下去了……”他神情严肃,像在法庭一样,冷淡地盯着那个死人。修女呆站在那里,像座雕像。

他收起那些信,扔回抽屉里,随后放下床帐。

当阳光射到桌上已燃尽的蜡烛时,儿子慢慢地从扶手椅里站起来,望都不望母亲一眼。他给母亲判了罪,并和姐姐离开了母亲。他缓缓地说:“现在我们离开吧!姐姐。”

(节选自《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第四卷,李显扬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守灵之夜”,既是儿女对母爱感恩之夜,也是儿女责怪母亲而离开之夜。
B.“无情地惩治那些走入歧途的败类”一句,目的是高度赞扬儿子作为法官的执法严厉。
C.母亲的那些没有签名的信是儿女认定母亲在道德上存在问题的证据。
D.小说中写儿子、女儿对母亲离世的悲痛,采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方法。
【小题2】试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
【小题3】小说结尾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场决斗

莫泊桑

战争虽然结束了,德军仍驻守在法国,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被打败了的摔跤手一样,在胜利者的膝盖下面颤抖着。

从破败不堪的巴黎出发的头几列火车,慢吞吞地朝着新划定的国界线驶去.旅行的人从窗口里可以看到那些完全成了度墟的平原和那些烧光了的小村子.列车经过城市时,就看见大队的德国兵在广场上操练.口令声伴着列车的轮子的喧哗声传到车厢里。

杜普伊先生在巴黎被围期间,一直为城里的国民防护队服务.在敌人未便入以前,他子已把妻于女儿送到了国外.现在他乘了列车赶去瑞士和他的妻子女儿团聚.他又气又怕的凝视着这些留着胡子带了兵器的驻守在法国的人,他们待在法国,就像在他们自己的家一样.他的心灵时而被蔫蔫的爱国热情所鼓动,时而又被人类明哲保身的共同本能所俘虏。

一个普香士军官上车了。两个游历的英国人,满怀新奇地打量着他.而杜普伊先生仿佛是一个在警察对面坐下的小偷一样,不自在地坐在一边,他假装在看报,没有理会他们。

列车启动了,两个英国人中的一个忽然举起胳膊指着远处的一个小镇,“那个小镇叫什么?’

伸长了腿把身子在座位上向后仰着的普普士军官用一种带德国口音的法语说:“法尔司堡。在那里,我杀死过十二个法国兵,俘虏了两百多人。”

普香士军官边答边朝着杜普伊先生,骄傲地从胡子里露出满意的笑容.接着,军官伸出一只手说:“如果我担任了总司令,早就攻破巴黎了。我见什么烧什么,什么人都杀掉.那法国就灭亡!”

出于礼貌,两个英国人简单地应了一声。

他继续往下说道:“二十年后,整个欧洲都将属于我们的.普鲁士,比任何国家都强大。”

两个英国人的脸颊在长髯之间像是蜡人一样没有一点儿表情了,他们也不说话了,这时,普普士军官把他那双长筒马靴靠向杜普伊先生的大腿,杜普伊先生把头扭过去,整个脸通红。

普普士军官拘出了自己的烟斗,盯着这个法国人说:“您身上没有带烟吗?”

杜普伊先生答道:“没有,先生!”

 “一会儿车子停了,请您去帮我买点烟来.我一定给您付点小费.”

列车在一座被火烧的面目全非的车站停住时.普普士人打开了车厢的门,抓住了杜普伊先生的胳搏向他说:“您去替我跑腿吧,快点,快点!”

车头已经呜鸣地叫起来预备发车了.这时候,杜普伊先生突地向月台上一跳,虽然站长挥手制止,但他已经跳进这辆客车的另一个车厢里。

他的心砰砰跳着,把坎肩的钮子解开,喘着气擦着额上的汗。

可是那个军官又在杜普伊的车厢门口出现了.那两个被好奇心驱使的英国人也跟着他上来了.他在法国人的对面坐下,始终带着笑容:

“您刚才不肯替我去跑腿。”

“我不想去,先生!”

列车又开动了。

军官说:“那么,我把您的胡子剪掉,来装我的烟斗吧。”

于是他向着他的脸伸过手来。

两个英国人始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

普鲁士人抓住了他嘴唇上的一撮胡子开始拔起来。杜普伊一反手就托起了普鲁士人的胳膊,抓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摁倒在座位上,压住了他.他鼓起腮帮子,睁圆着两只冒火的眼睛。一只手始终扼住对方的喉呢,另外一只手握成拳头开始愤怒地不停地砸下去.直到累了。

普香士人被惊性和疼痛弄得晕了头,没有反扑,缓过气后才说:“倘若您不肯用左轮手枪和我决斗,那我就要杀了您!”

随时随地,乐意奉陪。”杜普伊先生像火车头一般呼啸着。

接着,他向那两个英国人说:“二位可愿意做公证人?”

他们俩齐声用英语答:“oh!yes!”

列车停住了。他们都走到了城墙底下。

两个英国人不住地掏出表来看,他们怕的是错过了时间,坐不上原车赶路.杜普伊先生从来没有用过手枪,现在却站在和对手相距二十步的地方.

有人喊了一声:“放!”

不等瞄准,杜普伊先生就信手放了一枪.后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站在他对面的普香士人摇晃了一两下,就直挺挺地扑倒在了地上.他已经打死了他.一个英国人喊了一声“oh”,这声音因为喜悦、好奇心的满足和快活而有些颤抖。另一个英国人本来始终握着表,这时候,他挽着杜普伊先生的胳膊向火车站走。

列车开动了。他们崇敬地伸出右手同杜普伊先生握手,然后就转过身躯,相互挨着坐在角上原来的位置上了。

(有删改)

【小题1】简析小说第一、二两段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
【小题3】概括文中两个英国人的心理。
【小题4】请结合杜普伊先生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分析作品主旨。

同类题3

阅读
洗礼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着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学#科#网...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据郝运译文删改)
(注)①洗礼: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家庭在教堂为新婴儿举行的仪式,主持洗礼的神父应当是亲友中的基督教徒,礼毕后,要举办午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这些细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
B.文中显示,“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也来参加“洗礼”后的宴会,还有一个儿子就是主持“洗礼”的神父。
C.小说写了农庄午宴,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D.“神父接过孩子”,但由于他是一个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 窘”;神父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E. 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
【小题2】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肯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
【小题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那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到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嚷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炉火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

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根据郝运译文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迁怒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小题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从主题思想方面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