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烟 娘
墨中白
天空白云朵朵,满院桃花飘香,江大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江大佬有心事。泗州知府白一品的岳母要过六十大寿,满城官贾争相准备。白知府放出话来:“祝寿节目可以演,贺礼不能收。”得知这一消息后,江大佬就一直在琢磨着送什么祝寿节目最好。
让烟娘去吧。看着愁眉苦脸的东家,管家向他推荐了烟娘。
烟娘是江大佬从徐州回泗州时偶遇的,当时见她带着个小男孩,拿着行李,行走不便,就停下马车,捎带上他们。得知江大佬就是泗州城有名的江大善人,烟娘就有意傍他做个靠山。到了泗州,烟娘并没有下车,要跟着江大佬回家表演烟戏给他看。
喜欢看戏的江大佬没有拒绝。
祝寿那天,江大佬带着烟娘去了。
果如管家所言,看压花场,听泗州戏,众人反应平平。轮到江大佬送祝寿节目了,烟娘莞尔一笑来到厅前,端好大烟斗,装上烟丝,张口含住烟嘴,点燃烟丝,便大口吸了起来。
烟娘边吸边嘘,只见烟进,不见烟出,就像是在“吃烟”,待把烟气全都吞进了肚子里,烟娘端来一杯浓茶,一仰脖子“咕咚咚”全倒进肚子里。
饮完浓茶,烟娘张大嘴巴,就有一团烟气徐徐从她的嘴巴里飘升出来,很快变幻成一座大山,山上还立着一棵松树。众人正惊奇间,烟娘用力一吸,山和松树转眼竟被她吸进了口中。随后,便听到烟娘咽喉间有一种声音传出来。她示意人们到近前仔细瞧看,只见她吐出的烟雾先化作一片云海,上面一人拄拐,一人摇扇,一人骑驴,一人拍板,一人吹笛,一人手提花篮,一人肩背长剑,还有一女子手执荷花……
八仙祝寿,好呀!众宾客禁不住齐声赞叹。
烟娘一张嘴,从嗓子眼又飘出四朵云,瞬间变幻成四只展翅飞翔的仙鹤,在大厅上空飞舞盘旋起来,过了一会儿,仙鹤收起翅膀,现出“寿比南山”四个篆字,随后一点点儿地化去。
表演完烟戏后,烟娘要离开江大佬。江大佬真诚挽留,恳请他们娘俩在江家住下。见东家满心诚意,烟娘就长期住了下来。
江大佬的爱妾紫云见烟娘长得细皮嫩肉,颇有几分姿色,心中闷闷不乐起来。每次做衣服时,紫云总让自己儿子官儿穿新衣服,把官儿穿过的旧衣服送给烟娘的儿子杆子穿,还不让官儿同杆子一起玩。
烟娘见了很是生气,说:“都是小孩子,还分什么高贵低贱?”烟娘把官儿和杆子同时拉进自己的裙子底下,紫云惊恐地起身抢夺孩子,可拉起来一看,两个孩子都变成了官儿,形体相貌、着衣说话都一模一样。
烟娘说:“现在相同了!”
紫云十分恐惧,恳求说:“把他们变回原来的样子吧,今后,我待杆子一定像官儿一样。”
紫云再也不敢用对待女佣的态度待烟娘和杆子了。
一次,紫云和烟娘喝酒赏月,心情舒畅的烟娘就多贪了几杯酒,看着酒醉的烟娘,闻着她身上飘来的浓浓烟草味,紫云顿生杀机,悄悄摸过那杆长烟斗,对着烟娘的脑袋狠狠砸了下去,咣当一声,烟娘应声倒地。紫云一看,却是一段三尺余长的柳木。她惊慌失措,拿来斧头将柳木劈碎,放进灶堂,一把火烧了。柳木快要烧尽时,烟娘端着大烟斗,从屋里走出来,说:“夫人怎么能和我开这么残酷的玩笑呢?”言谈笑语和从前一样。
江大佬得知此事,很是生气,大骂紫云。紫云自知理亏,想想后果,也害怕起来。
不知谁把此事传到白知府那里,江大佬忙去向知府解释清楚。
离开府衙,江大佬回到家,紫云却不敢认他。原来站在紫云面前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东家,她分辨不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就跪求烟娘。
烟娘任由紫云跪拜在地,说:“东家是泗州有名的大善人,这样的善人,越多越好!想让东家属于你,就和东家一样,善待众生吧。”
说完这些话,烟娘就走了,却并没有带走杆子。
过了一段时间,紫云眼里的两个东家逐渐靠近,合成了一个江大佬。
紫云一谈起这事情,心就惊慌。江大佬就怪她不该那样对待烟娘,更怨她多疑,家里怎么会有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呢?
东家不信,紫云就不敢再提烟娘了,一心念起佛经来,有空她会把杆子和官儿一起拉进怀里,疼得要命。     (摘编自2012年9月3日作家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压花场、泗州戏的表演观众反应平平与烟娘的表演博得满堂喝彩形成对比,活画出烟娘技艺的高超,也为后文紫云的嫉妒埋下伏笔。
B.小说一波三折,开头描写江大佬的愁眉不展,再写烟娘表演大获成功,悲喜变换快速,情节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
C.“烟娘莞尔一笑来到厅前”表现了她对其他表演的不屑一顾,也说明她成竹在胸,相信自己的表演一定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
D.紫云杀死烟娘这一情节曲折、紧张,非常荒诞,活人居然变成一段三尺余长的柳木,本已被杀的烟娘竟安然无恙,让人瞠目。
E.紫云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她的嫉妒、狠毒反衬了烟娘的善良,小说最后描写紫云彻底改变,也是因为受到烟娘的感召。
【小题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烟娘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题4】作为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本文在行文上有哪些特色?试选择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1 04:1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了室内温暖如春的氛围,把盆植的幽香、点缀的五彩石等作为背景,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
B.小说通过“我”的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身份与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
C.“诧异”“不满”“呆了”“心热”“释然”“不安”这些词语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反复描写老人的吆喝声,将之喻为“灼人心胸的歌”,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小题2】文中划横线语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暗 度
付桂秋
去年夏天,我调来二分局工作。当天去收发室取快递时,守门的老李要去卫生间,让我帮忙照看一下。可他刚走,外面就传来颤巍巍的叫声:大刚啊……大刚啊……
我望向窗外,见一个拄着拐被的老人站在台阶上。他头发花白,动作迟缓,嘴里“大刚大刚”地叫个不停。
我把门开个缝,见地上有个塑料方便袋,装着一把菠菜,还有几个茄子。我第一反应就是迷路的老人,买完莱找不到家了,就站在门里问:老爷子,找谁呀?
话音未落,就听身后传来“咪咚咚”的脚步声,有人急急忙忙地说:找我的找我的……
我回头一看,见王刚王科长从二楼跑下来,一脸的歉意。我让开身,王科长闪出门,搀扶老头儿往一边走去。这时,老李回来了,趴在窗户上向外看,绘声绘色地叫:大刚啊……大刚啊……然后哈哈大笑,说:这老头儿没治了! 总来。
见我疑惑,他解释道:你刚来不知道,那是王科长的老爹,整楼人都认识他这老头儿啊,也不管这是不是办公区域,离老远就大刚啊大刚啊地喊。王科长是复员军人酒量又大,大家就给他起外号叫“大缸”了。去年老头儿还挺有底气呢,扯开嗓子全楼人都能听见。今年开春得了场病,本以为这回不会再忙叨人了,可没出俩月,又离了歪脚往这儿跑。岁数大就是老小孩儿。哎呀,这真是豆腐掉到灰堆里一一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呀!
我也笑了,蔬菜那么便宜,用得着颤颤巍巍送来吗? 这老头儿就是闲的。
这以后,隔三岔五就能听到那巍巍的叫声。偶尔,也会听到王科长的埋怨声。
到了秋天,老爷子再来送菜,就把塑料方便袋放在台阶上,含含糊糊念叨什么已经听不清楚了,嘴角还挂着,身体大不如前了。
王科长就苦笑说:实在没辙了,也不跟你打招呼,就这么偷摸地送。他告诉老李,看见老爷子来就喊他一声,不忙他就直接送回去;忙就搬把椅子,让他在阴凉处坐一会儿。
张姐笑说:看人家王科长,不光工作出色,还那么有魅力,总有人暗送“秋波”。
我发现,老人送的菜确实总有一把菠菜。那菠菜棵小,根紅,叶緣,一看就是草地种的,老李说这菠菜品种好,叫红嘴绿鹏哥儿朱元璋做珍殊翡翠白玉汤的材料,
一个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王科长端着脸盆毛巾下来,在树荫下给老头儿擦完脸,又把他的双手泡在水里,坐那儿和他唠嗑儿。过会儿,就蹲地上给他剪指甲,王科长说老头儿指甲特厚,得泡软了剪。剪完,还拿小挫刀磨,那动作,真像一个大闺女在绣花。
张姐看见了,感慨道,想不到我们五大三粗的大刚同志竟还这么细心呢。
刚入冬,王科长就见了报,说他两年来,一直义务照顾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带)的老人。老人女儿介绍说,她弟弟和王科长同名,也叫王刚,弟弟小时候嘴角总发炎,医生让多吃菠菜,她爸就一年四季在院子里种菠菜。后来住楼房,不能种就买,四年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次年,他儿子因车祸去世,家里一直瞒着他。可他怎么糊涂也惦记着儿子,总找大刚,一次从分局门前路过,见有人喊王刚,就把王科长当儿子了。王科长把老人送到家,了解内情后就顺水推舟,答应从此以后经常来照顾老人。
这回真相大白了,原来那不是王科长的亲爹,他是做好事呢。
去年底,王科长被评为“十佳好市民”。
今年春,王科长又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没过多久,王科长就成了王副局长。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再也见不到老头儿的身影了。我只记得8月末的一天,早上刚到单位,就听说王副局长干爹去世了,明早五点出殡。有人嘀咕,这干爹真没白认,名利双收! 人家这真是“暗度陈仓”啊。
次日送行,整个分局的人都到场了。王副局长的悲痛意想不到。他拉着丁科长的手说:麻烦哥哥帮我招呼大家。哥哥你不知道啊,兄弟我独苗,十八岁的时候爹张罗给我娶媳妇儿,我就跑出来当兵了。他就怄气不和我说话了,直到八年前,病危了才说想我。可等我到家,老爹已经走……呀兄弟多想听爹喊我大刚……
(选自2017年6月《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颤巍巍的老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疾病缠身和行动不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发现者和见证者,起到线索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中的门卫李师傅是个次要人物,他的出现可有可无,对主人公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是小说中多余的人物形象。
D.“大缸”是同事对于王大刚的戏谑称呼,体现了大家之间随和的关系,也体现王副局长为人实在,为后文赡养老人埋下伏笔。
【小题2】小说标题“暗度”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结果揭示了王副局长照顾老人家的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伤心的舞蹈
苏童
我的粗壮的身体注定我跟舞蹈无缘,我要说的是我小时候的事情。
那是我在红旗小学上四年级时候的事了,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段红把我从跳绳的人堆里叫出来,她拉着我的手走过操场时所有的孩子都艳羡地看着我。段红是个五十多岁的穿白球鞋的老太太,她从我父亲那阵就开始教孩子们跳舞唱歌了。你要知道让段红牵着手意味着你交了好运。你可能入选宣传队了。
我跟着段红走进办公室,猛然发现李小果站在窗前,拿着粉笔在玻璃上画飞机和大炮。
他歪过脖子朝我鄙夷地白了一眼。我明白他的意思。那意思就是你怎么也来了?
我当时气得直想把李小果拉出去毙了,我用不着害怕李小果的狗屁主任爸爸。段红让我一边蹦跳一边做一个擦玻璃的动作,不断重复,最后她喊停,“跳得很好,像个红孩子。”她掏出手绢擦了擦我脸上的汗,“明天你和李小果一起来排练吧。”
我突然想起来段红让我表演的是《红孩子》里的动作。那个舞蹈就是六男六女十二个孩子手持扫帚、拖把、抹布搞卫生。它是我们学校宣传队的压台戏,但是那个负责擦玻璃的男孩转学走了。我和李小果就是来顶缺的,段红说,“你们好好练,谁跳得好就让谁上台。”
宣传队里的十三个孩子每逢周三周末集中在大教室里,像群小鸡跟着段红老太太老母鸡闻乐起舞,我混杂在其中,那种幸福却是永生难忘的。
我接着要说的是另外一个孩子的舞蹈。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她叫赵文燕。我认赵文燕是个典型形象。赵文燕就是《红孩子》里举着拖把跳舞的女孩。赵文燕的妈以前就是个跳舞的,后来不知为什么事,总是想悬梁自尽,三番五次的,有成功。据说都是让赵文燕发现的,她哭叫着把椅子垫到她妈脚下,她妈就没办法了。
赵文燕化了妆像天仙一样惹人爱怜,但她一上台就紧张,一紧张她就会蹲下去,在台上
尿尿,那叫做失尿症。宣传队之所以没有开除赵文燕,一是因为她漂亮,二是段红老太太不
舍得她。段红说,“她是让吓的,那孩子可怜。”
离会演只有七八天的工夫了。段红老太太把我叫到一边,悄悄地咬着我耳朵说,“好好跳,我准备让你上台。”段红老太太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咬着你耳朵说话的老太太。段红老太太真是一个世上罕见的老太太,她的腰肢比八岁女孩还要柔韧,舞步比风中杨柳还要婀娜。
她从年轻时就这样跳着,忘了结婚忘了生孩子。
“好好跳,让你上台。”
我记得这是段红老太太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紧接着的一次排练发生了一件大事。段红老太太那天脸色非常红润,她跟以往一样像富有经验的老母鸡操练着小鸡的队伍,段红一遍一遍从圈圈外蹦进来跳出去,摹拟擦玻璃的动作,我看见她突然不动了,双手柔美地停在空中。一个定格。段红的炯炯目光在一剎那间涣散了。我看着她的微胖的身子慢慢向后倒去。
那叫脑血栓。是高血压引起的灾病。以十三个孩子的知识,谁也理解不了脑血栓和死亡的关系。我从前认为学校的老师都是长生不死的。段红老太太死了一会儿还会活过来的,但翌日我一进学校就听说段红老太太真的死了,赵文燕伏在课桌上呜呜地哭个不停。她的书包摊在桌上,里面放着一只白球鞋,那是送段红去医院时掉在路上的。
段红老太太死后我以为宣传队也散了,因为没有人来召唤我去排练了,那是春光明媚的日子,有一天我走过大教室窗前惊奇地发现赵文燕李小果他们还在排练,校长和一个陌生的年轻女人在指挥他们。十二个,六男六女,只是没有了我。我呢?不是说让我上让李小果滚蛋的吗?我伏在窗台上偷看了一会,想进去又不敢进去。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要我而要李小果那天字第一号的大笨蛋。我这辈子尝到的第一回失落感就是这时候。这时候我十二岁。十二岁就有了失落感全是舞蹈的罪过。
我最害怕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会演了,地点就在学校的大礼堂里。轮到《红孩子》上场了。六男六女十二个孩子分两排跳上舞台,我看见赵文燕的脸像个老妇女一样愁眉不展,她上台没跳几下就蹲了下去。站在台下的校长马上抱住了脑袋,朝天翻了个白眼。
赵文燕还是没憋住,她又尿啦!
我腾地站起来,拍手,大笑。我的笑声尖利响亮。班主任就从前排冲过来,把我摁倒在凳子上。但我还是忍不住,张大了嘴巴笑。班主任在我脸上刷了一巴掌。
你在十二岁时会这样笑吗?
这好像就是我要说的舞蹈的故事。
需要交代一下故事中的另外两个孩子的下落以构成故事。赵文燕在升中学前夕被上海一家舞蹈学校选去,我后来曾经在电视里欣赏过她的荷花舞,她跳起舞来显得美丽动人。赵文燕在上海跳舞的头一年,她妈妈就死了,依然是悬梁,赵文燕不在家里她妈妈就死成了。
还有就是笨蛋李小果。李小果就是我们街上那个坐轮椅出门的残疾人。有一天他在建筑工程队搭脚手架的时候,从十米高空坠落下来,两条腿摔断了。
我想这叫做悲剧命运。悲剧命运就是你一辈子只跳过一次舞,但你的腿却摔断了。
就这么回事。舞蹈这东西你能说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吗?
【小题1】请解释划线词语“典型形象”“悲剧命运”的含义。
【小题2】请分析段红老太太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本文以“伤心的舞蹈”为题,“伤心”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交代赵文燕、李小果的下落,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项链》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闷。
佛来思节夫人走近她那个镶着镜子的衣柜,取出一个大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
“挑吧,亲爱的。”
她先看了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链,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得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小题1】这部分描写人物运用的主要方法有
A.动作和肖像描写
B.语言和心理描写
C.肖像和心理描写
D.动作和语言描写
【小题2】这部分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玛蒂尔德向朋友借项链时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通过佛来思节夫人来道破真相:所借的项链是假的。实际上作者早已在前文中做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请找出本选段为结尾的出现所做的合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