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不跟年轻人说话
邓 笛
阿贝·罗斯滕是一个有钱人,但是他总是乘地铁上班,并且每次都与萨姆·斯坦同行。两人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不过他们在车上并不怎么说话,一般是各人看各人的报纸。
一天,一个年轻人上了地铁,坐在靠近阿贝和萨姆的地方,他问阿贝:“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阿贝抬起头看了一眼年轻人,然后又低头看报纸,一句话也没说。
“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年轻人又问,“能告诉我时间吗?我没有手表。”阿贝这次连头也没抬,只顾看自己的报纸。
年轻人很尴尬,脸涨得通红。“为什么你不肯告诉我时间呢?”他说。阿贝还是一声不吭。一旁的萨姆看不下去了,他看了一下手表说:“九点一刻。”年轻人在下一站下了车。
“你怎么了,阿贝?”萨姆问,“为什么不告诉人家时间?你有手表的呀!”
阿贝放下报纸,看着他的朋友。“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听完你就明白了。”
“去年,”他讲了起来,“我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年轻人。他走到我跟前,对我说,‘打扰一下,请问银行怎么走?’年轻人举止文雅,彬彬有礼,所以我说‘我正好顺路,我会指给你的’。我们边走边谈。他对我谈了他的生活,他说他喜欢乡村,喜欢花草和小鸟。我对他产生了好感。到了银行门口时,我说‘我家就在银行对面,星期天你可以到我家坐坐,看看我养的花草’。
“星期天他真的到了我家。我给他看了我养的花草,我请他在客厅里喝咖啡。就在这时,我的女儿罗丝来了,她很快和这个年轻人交谈起来。后来,他告辞了。下一个星期天,他又来了,这次他不是来看我的,他要见我的女儿罗丝,想请她去乡下看风景。我不能阻止女儿,对吧?她二十多岁了,不是小孩了。
“下一个星期天,她又和他出去了,再下一个星期天还是这样。连续六个月,每个星期天都是如此。再后来,他们结婚了。这谁能料到呀!”
萨姆听了哈哈大笑,“这是好事呀,阿贝,多美好的事!”
“好事?”阿贝叫道,“这是好事?你都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那个年轻人没有钱,没有工作,他看上的不是我女儿,而是我,因为他知道我有钱。我的女儿现在也后悔了,她说她的婚姻很不幸。”
“哦,这的确是一件伤心的事。”萨姆说,但是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他问阿贝,“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你刚才为什么不跟那个年轻人讲话,他不过是想知道时间。”
“谁能料到他的真实目的。”阿贝说,“我现在不相信任何人。我还有一个女儿琳娜。如果我跟什么年轻人搭上话,我可能会对他产生好感,可能还会请他去我家做客。可能他就会遇到琳娜,可能他们就相爱了,最后可能就成为夫妻了。”
“这有什么不好的呢?”萨姆说,“你的女儿将来总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年轻人,然后相爱,结为夫妻。”“可是,”阿贝说,“我决不会让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连手表都买不起的家伙!”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期)
【小题1】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两次重复的作用。
【小题2】如何看待阿贝·罗斯滕“不跟年轻人说话”这个行为?请探究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0 02:3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嘹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班班副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长。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住。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班副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班副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班长不同意,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令非昔比。水泥围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老娘土。
(第13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二等奖2015年12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景物描写突出了南海风光的美丽迷人,因为近处和远处的景色都是钟海强感觉到的,由此可以看出钟海强对他自己守卫了20多年的水上疆域的不舍之情。
B.小说叙述钟海强的出身,说他山里娃,旱鸭子,没见过大水域,这为后面写他住在茫茫水域中高高的钢筋架上面水土不服做铺垫。
C.钟海强“头晕目眩,呕吐不已”时,班长手足无措说明了海上哨所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而班副一脸轻蔑也从人情冷暖的角度透露出“新兵蛋子”的辛酸。
D.驻扎在358号礁盘上的三个战士见钟海强突然走到礁盘上,慌忙列队欢迎,反衬钟海强如今的官职之高,从而突出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主旨。
E. 小说使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钟海强的回忆叙述了守卫358号礁盘的困难经历。这种写法使文章情节紧凑、叙事简洁。
【小题2】小说以“老娘土”为题,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钟海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谁能看见鹭鸶的腿
何晓
吃了早饭,老庚就准备去城西看鱼翅。
老庚在古城长大。他没事就在古城闲逛,城里的古迹,他都很熟悉。他每次走过江边,都要跟江边镇水几百年的石犀牛说几句话,拍拍牛背。这石犀牛曾被人拉到街上去充当雕塑,后来又被随意扔回江边,还被调了个个,背对着江面。
老庚站在天井里大声喊:“哥哥!哥哥!”嫂子推开门,把一个漆黑的脑壳伸出来,说:“早就去江边钓鱼了。”“咦,你的脑壳昨天还是花白的,今天咋就漆黑了?”老庚偏起脖子问。
“我这是染了发!你个疯子!”
嫂子“嘭”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老庚把手背在身后出了门。高高瘦瘦的身影,像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老庚边往江边走,边想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
昨晚看电视,他随手换到一个频道,看到一个专家正在讲“中国古代的水利建设”。专家指着一张图片说:“为了防止水直接冲击堤岸,人们在堤岸外面筑出一段形状类似鱼翅的分水堤,俗称鱼翅。这段鱼翅就在古城西边,修建于明朝,是目前四川唯一保存完好的鱼翅。”如果不是因为天黑,老庚真想当天晚上就去看看。
老庚出了古城,到了城南的江边,看见江上鹭鸶飞来飞去。他沿着滨江路一直往西走,路上冷冷清清的,只有临水的那一边,隔一段距离就插着一根鱼竿,像一只只贪婪的手,伸向江面。老庚远远地望见哥哥在最远的那根鱼竿附近坐着,白白胖胖的,很显眼。
一艘游船轰隆隆地从江心开过去,船尾拖着一条污水带,就像是犁头从枯了很久的水塘里划过,把下面的淤泥翻了上来。老庚被吓了一跳,朝着江面骂了一句。
一只鹭鸶惊恐地从老庚眼前飞过,眨眼间就在不远处展开一对大翅膀狠命地挣扎,而插在岸边的一根鱼竿也随之剧烈地摇晃起来。老庚飞快地跑到那根鱼竿旁边,发现鹭鸶的腿被鱼线缠上了,而且越挣扎,鱼线缠得越紧。老庚蹲下来,去帮鹭鸶解开鱼线,可鹭鸶显然不理解老庚的好心,拼命拍动翅膀,还来啄他。老庚呵呵笑着。鹭鸶拼命地挣扎,老庚的手被啄出血了。
鹭鸶终于飞走了,老庚直起腰来,发现哥哥跑了过来。“要你多事!我钓不到鱼,钓只鸟回去也可以给你嫂子交差呀。”哥哥拾起鱼竿抱怨着。老庚看到哥哥愤愤不平的样子,不敢再出声了。
老庚继续往城西走,他远远地看到一群人正在施工。近了,老庚发现他们正在拆鱼翅的石条!
老庚的脑袋“嗡”地一声,他冲上去拉住一个撬石条的人,大声问:“你们在干啥?”撬石条的人把老庚拨拉到一边,老庚又扑上去,趴在石条的上面,整个人写成一个“大”字。几个工人过来把老庚抬起扔到路边。老庚呜呜地哭了。
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走过来说:“你哭什么哭?”老庚说:“这是明朝的东西啊!”“你懂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走远些,不要影响我们建娱乐城。”工头模样的人说,还小声骂着,“你这个疯子!”
老庚呆呆地坐在岸边,看那些人说说笑笑地拆着鱼翅。
太阳落山,撬石条的人终于收工了,江边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的江面上有几只鹭鸶在快乐地飞翔着。老庚站起来,回身去看古城,突然觉得,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他急急忙忙地跑回古城,一边跑,一边找,一边叫“鹭鸶,鹭鸶……”一个行人想弄明白老庚在找什么,就问:“你在找什么?”
老庚突然说了一句:“你能看见鹭鸶的腿吗?”
(取材于何晓的同名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老庚要去看“鱼翅”,但“鱼翅”究竟是什么,在后文才通过插叙解释,让读者由疑惑到豁然,增加了阅读趣味。
B.作者将背着手的老庚比喻成“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形象地写出了他高高瘦瘦的外形特征,暗示他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C.文中老庚的哥哥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对待鹭鸶的态度上,都和老庚一致,起到了正面衬托老庚的作用。
D.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介绍古代水利建设的电视节目,激发了老庚坚决保护文物的意识,他决定第二天马上去阻止人们拆除鱼翅。
E.小说写了鹭鸶被鱼线缠住和鱼翅被强行拆除两个主要情节,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2)老庚先后两次遭人骂为“疯子”,请结合文本说说其中表现了老庚怎样的性格特征。
(3)联系全文,请简析小说第2段写石犀牛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军嫂探亲

碧 海

他的爱人要来探亲了,战友们都兴奋地准备临时家属宿含。大家整整忙了一天,房子里里外外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井井有条,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切都收拾好了,战友们满意地说:“嫂子来了一定会高兴的!”他走出屋外,沿着石阶向山顶走去。

观测站信号台设在海岛最高位置的山上。他登上山头,朝着大陆方向望去,风轻轻地吹过,海面上掀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远处有不少漁船和货轮,使人感到大海的浩瀚和神奇。此时,他欣賞着大海的美景,又想到多日不见的妻子就要来海岛,心中有说不出的自豪和兴奋,不由得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前年他探亲回家,见到自己聪叨可爱的女儿,非常高兴,放下提包就去抱她,可女儿躲在妈妈的身后,怯生生地望着他。他感到既尴尬又不是滋味。

晚上,天气预报报道:“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年第三号强台风将于明日凌晨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他一下子晕了。他知道,每次强台风至少要20天才会停止,爱人明天就到海边了,可上不了岛,一切就都落空了。他无心再看电视。

第二天早晨,呼呼的海风和哗哗的海浪很早就把他吵醒,他匆匆起床,快步跑到海边,台风已经来临,海上已掀起汹涌的波涛,浑浊的海面看不到任何船只。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回到办公空。

叮“……!”他快速拿起听筒。

“ 喂?”电话里传出了他盼望已久的声音。 “你啥时间到的?”

“刚到不久。我们住在招待所,你啥时候过来接我们?”接着,电话里传出女儿的声音:“爸爸,我和妈妈看你来啦!”

他半天才说出一句话:“路上还顺利吧?”

“还行,路上不少好心人帮忙。”

“你们别着急,我正在想办法。”

挂了电话,他马上询问今天有没有护卫艇或补给舰来岛上。然而各处的回答都令他失望。

第二天,呼啸的台风开始撕扯岸边的一切,咆哮的海浪猛烈地撞击着礁石。

第三天,狂啸的台风将许多大树拦腰折断,狂躁的巨浪横冲直撞。全岛接到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海。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强台风就像永不疲倦的恶魔,肆无忌惮地狂舞、号叫。它那巨大的魔爪仿佛把大海撕个粉碎,排山倒海的狂浪一阵阵地撞击着小岛。

他无奈地坐在桌旁,不经意地看到了桌子上那个小小的镜框,那是他们新婚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她微笑着,流露出满心的幸福。他一阵惭愧,结婚五年,他跟她在一起的时问不足五个月,她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他忽然想起一句歌词:“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

台风依然咆哮不止,所有户外训练全都转为室内学习。他每天都要上课。爱人很清楚他们的生活规律,将打电话改在了晚上。

“你们那里风浪是不是很大?我看台风正好经过你们那里。”妻子着急地问,全然没有怨恨和抱怨。他的眼泪最终还是流下来了。

停了半天他才说:“你放心,这里很安全……”

又几天过去了,台风还是没有停息的意思。

“爸爸,海上有大魔鬼,你可别出门啊!”是女儿稚撇的声音,他无法忍住自己的泪水,哽咽着说:“乖女儿,爸爸记住了!”

台风还在继续。他想听到妻子的抱怨声,哪怕一句也好,但她的声音始终很平静。

“我请的假就要到期了,我们还是回去吧。”是妻子平静的声音,没有抱怨,没有怨恨。

“对不起,真是委屈你了。”他哽咽着说。

“没啥,都习慣了,”他听出爱人也有些哽咽了,“老人和孩子我都会照顾好的,你不用担心,好好服役就行了。”

电话就此挂断……

风还在吼,浪还在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止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大家把家属宿舍整理得井井有条,有了家的味道,这与后文所写探亲不得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给人沉重之感,这是欲抑先扬。
B.电台在晚上插报强台风即将登陆一事,使情节突转,将故事的主人公、读者的心同时吊了起来,这为下文的探亲结局作了必要的铀垫。
C.电话中,妻子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面目声音始终很平静,说明她早已习惯了探亲不成,对这事已经看开了,表现了妻子的豁达大度。
D.“风还在吼,浪还在啸……"小说以写景收束,给读若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联想到海岛的环境,战上守岛的艰难及其爱国精神。
【小题2】小说中间部分对台风海浪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作者设置次要人物”女儿“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小题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窗的猫
王伟锋
林老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通体雪白,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林老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棱着,像是在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会是什么动静呢?以至于它们那么认真专注,又有耐心。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
这让林老太感到妤奇。她賣劲儿打开纱窗,两只手支撑住身子,试探着,努力往楼下张望。楼下除了散乱的进进出出的人和车,什么也没有。
林老太是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时候,偶然望見这两只小猫的。电视是儿子孝敬的,说是在看,其实跟听电视也不差多少。林老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自是吃了不少苦。长年累月地操劳,加上走投无路时深夜里的悲泣,林老太的眼睛,早就沤“瞎”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
隔了层什么呢?林老太想想,幽自己一默说:“我与这个世界,只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的距离。”幽默归幽默,去拌虚幻的毛玻璃,世界依然是坚硬的现实。
对林老太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儿子还没女朋友呢。儿子不是没谈过,有次还把女孩子带回家里来,林老太一激动,就包了一個大大的红包给地。但那女孩子与她似乎只有一个红包的缘分,之后彼此再未谋面。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往来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声。林老太一惊,赶紧去阳台收拾衣物,又一个接一个把窗子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林老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待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一虽说猫有九命,林老太心里还是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听到了猫的叫声,凄然迷离,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林老太站起来又坐下去。她终于忍不住了,决定给儿子打个电话。儿子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儿子孝顺,早餐做好后顺便把中餐也准备了林老太只需热一热就行。
电话接通,儿子警觉地问她什么事。她不能让儿子担心,就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几番对话下来,儿子终于释然,说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
儿子再三追问,老妈,除了猫的事——还有没有什么人的事?
林老太默然无语,边在心里嗔怪儿子,边挂断了电话。她暗自埋怨,这是瞎操的什么心。但她偏是个藏不住事儿的人,越是想放下,心里越是放不下。林老太打开防盗门,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在下楼时,林老太不慎滑倒,顺着楼梯滚落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和左臂轻度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儿子赶到医阬,林老太已经打上了厚厚的石膏,躺在病床上轻声呻吟。
护士打针的动作很娴熟,林老太却疼在心里。不过,发现年轻护士姣好的身材,虽然隔层口罩看不清容顔,但林老太还是为之一振,让儿子请假来陪护,说不定和哪个小护士就谈上了。林老太心头的阴云消散了许多。
林老太也没高兴糊涂,她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对窗人家。
儿子拗不过,只好照办。先是打车回家,取了母亲住院所需的衣物,然后气喘吁吁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儿倒是有人睡眼惺忪地出来,狐疑地打量他良久。搞清事情原委;那人慢慢回忆说,里面好像住着一位老人,有些日子了吧,没见老人出来过。
几经周折,老人的电话始终打不通,亲友又都在外地,虽万分焦急,但确实一时难以赶来。那就报警。警察找来了开锁公司的人。
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現,老人赤身裸体,倒在卫生间里。他的身子半弓,如一只趴卧的大猫。白瓷砖上,是一摊暗红的血迹。人已经昏迷,所幸尚有呼吸。众人七手八脚,齐心协力将老人抬上救护车。之后,儿子忧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赶紧再次飞身冲上六楼阳台看。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雪白的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已是夜半时分,林老太正闭着眼睛假寐,儿子轻手轻脚走过来,替她掖了下被角。林老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儿子将手机伸到林老太跟前,打开按键,给她看。屏幕上,是两只雪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一个赛一个漂亮。林老太满意地笑了。她眨了眨眼睛,顿觉困意袭来,遂暂时忘却身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接着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6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这世界隔着一层毛玻璃的距离”,这句话表现了林老太因守寡后生活艰难而痛苦悲伤地患了眼疾,也表现了林老太和这现实世界的隔阂。
B.“在楼字间往来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呜声”,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一场大风,既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林老太晚年时的心病是儿子的婚事,她在医院里“心头阴云消散了许多”,就是因为她想到儿子来医院就会和护士谈恋爱,可见她爱子至深。
D.结尾处揭示了两只小猫是一双雪白的鞋子,这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章前面有多处伏笔,比如小猫儿几个小时不动,就是一处。
【小题2】这篇小说有两条叙事主线,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对窗的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