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开荒
陈来峰
几个月不下地,花婶咯吱窝都憋得难受。她逛到村十字口,迎面撞见闹闹娘风风火火地往孬蛋家赶。
一起去玩两把儿?闲着也是闲着!闹闹娘伸手扯花婶的衣襟。
花婶躲瘟疫似得躲开了,叫,俺可不会!脑子不够使唤哩。
躲开闹闹娘,又三三两两走来几个汉子,也直奔孬蛋家而去。
柳叶不知从哪里杀出来,眼神和花婶一对,嘴一撇鄙夷地说,啧啧,看看咱村的人都成啥了!地都让政府征走盖高楼了,闲得慌啊!要是能有几分地伺候伺候该多好啊!我一定让它长得旺旺的,一根毛草都没有。
柳叶这么一说,花婶眼睛忽地一亮,说,哎,柳叶,我发现一片荒地,可肥了,咱要不去瞅瞅?我看种点儿菜儿不错。
两人志同道合,手挽手直奔村头而去。
一个废弃的旧厂房外边,一片黑乎乎的空地,在太阳下闪着光。柳叶弯腰抓一把土惊叫道,我的娘啊!这么肥的地,种点菜一定收他一大堆。
花婶一巴掌拍在柳叶的背上,走!回家取锄头去,说干就干!
不一会儿的功夫,花婶和柳叶折回来,甩开膀子就干起来,汗水从身上密密地冒出,舒服极了。
柳叶耸耸肩,嗔怪道,有这么好的宝贝地,你咋不早说呢,干点活多舒服啊!
花婶委屈地说,村里人玩牌的玩牌,出去做工的做工,我自己来开荒总觉得闷得慌。这下子好了,咱俩做个伴。
说笑间,一片毛茸茸的地给整了出来,粉嘟嘟的,像初生的婴儿。
这时,工厂看门的老头走了过来,背着手说,你们这是做什么呢?有力气没处使了。
花婶笑脸相迎,说,大哥,我们种点菜,你给我们看着啊!收菜了给你一起吃!
老头笑出了一脸的核桃纹,咂着嘴说,好说好说!这是俺儿的厂,我天天都在。说着嘴一撅一撅的,好像已经吃上了鲜淋淋的菜似的。
花婶和柳叶天天来回忙活着,施肥浇水,哒哒哒地跑来跑去。闹闹娘看见了,惊叫道,你们俩弄啥哩!开荒去了?咋地,种地还没有种烦吗?说着扭着那如水桶般的粗腰走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片地就是肥,菜叶绿油油的,小黄瓜水嫩水嫩,浑身挂着刺鲜淋淋的;西红柿仰着圆溜溜的小脸,羞红着脸;豆角齐刷刷地垂下,似少女的长发……
花婶跟柳叶啧啧地称赞着,美得合不拢嘴。
村里不知啥时哗啦啦围上来一群人,都啧啧称奇。牛叔说,柳叶啊,你们也不吭声,有好事也不想着大家!
柳叶笑说,想吃就来薅!谁吃不是吃啊!那边还有空地呢,下季咱一起种点别的。
好多人闻听都跃跃欲试。闹闹娘也在中间,眼馋地说,难怪啊花婶,不玩牌净干些私活啊!娘的,明儿我也不玩牌了,净输钱了!腰间盘也突突了。
众人笑翻,牛叔乐得直不起腰,咳嗽着说,娘啊!还突突呢,你腰间盘是拖拉机啊!
春去秋来,又该是播种的季节了。花婶和柳叶带领大伙在空地上审视,牛叔说,种麦子吧地太少,种点儿啥好呢?柳叶脑子快,说,种大棚蔬菜吧!冬天菜鲜,吃不完卖钱!
大伙心里一亮,牛叔点头,又摇头说,可惜地块太小,施展不开拳脚。
花婶去厂里上厕所,一眼看见一大片空地,杂草众生的。花婶心一紧,快步找到看门老头,笑眯眯说,大哥!这菜吃着可鲜?
老头乐了,说,鲜得很!还放心,绿色蔬菜啊!
花婶指着那片空地说,要不你跟你儿商量下,那片地咱种大棚,有你一份。
老头脸一沉,随即一挥手说,问啥问!我就当家,儿住监了!厂子倒闭,欠人不少钱呢!
花婶陪着抹了会儿泪,道别。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棚很快告成,冬天来了,蔬菜暖暖的在大棚里伸着腰,长势喜人。大伙吃不完的菜就拿去集市上卖掉,还有不少菜贩专门赶来买的,厂区整个冬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第二年开春,厂房轰然倒塌,夷为平地,土地露出了头,大伙纷纷拎起锄头又开始挥汗如雨,霎时,一片片整齐的耕田呈现,工厂的牌子已经换掉,“绿色环保有机蔬菜园”的牌子闪闪发亮。
园长是老头的儿子,这是花婶他们推举的。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的故事虽然无多少波澜,但线索清晰,叙事不枝不蔓,重点突出,全文以“开荒”为中心,详细叙述了花婶与柳叶开荒的过程与影响。
B.本文善于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主人公,如用性格浮躁,成天玩牌的闹闹娘来反衬,用志同道合的柳叶来正衬,从而使形象鲜明饱满。
C.柳叶快言快语,是一个性格开朗很能干的人,而且头脑灵活,反应快,她提议大家在厂里厕所旁那块空地种大棚蔬菜,这主意可谓金点子。
D.本文夹杂着不少的生活口语和地方方言,如“还突突呢,你腰间盘是拖拉机啊”“有几分地伺候伺候该多好啊”等,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E. 作者把众人齐心协力,变废弃的工厂为“绿色环保有机蔬菜园”的故事作为小说的结局,既顺理成章,又突出开荒的意义,深化了主题。
【小题2】花婶这一形象有哪些主要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下面两段文字在表达上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①老头笑出了一脸的核桃纹,咂着嘴说,好说好说!这是俺儿的厂,我天天都在。说着嘴一撅一撅的,好像已经吃上了鲜淋淋的菜似的。
②那片地就是肥,菜叶绿油油的,小黄瓜水嫩水嫩,浑身挂着刺鲜淋淋的;西红柿仰着圆溜溜的小脸,羞红着脸;豆角齐刷刷地垂下,似少女的长发……
【小题4】在现代文明不断冲击、耕地日益减少的今天,农民们何去何从?这篇小说给人很多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4 05:1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十块钱一天

于心亮

父亲跟着街坊去干活。街坊说了,五十块钱一天,就是收花生、苞米和豆子。父亲说五十块就五十块,不就是收庄稼吗?简单。该刨的用锄头刨,该割的用镰刀割,该捆的用绳子捆,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无非出上点力气。

不过,父亲还是问了句:“晌午,管饭吗?”

街坊说:“没说,要不……身上带点钱吧,万一不管饭呢?”

父亲想了想,就在身上装了五十块钱,绿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可看着稀罕人,就像庄稼一样。干活的地方不远也不近。街坊说:“坐我的三轮车吧,跑得快!”

于是父亲就坐着三轮车,嘣嘣嘣……一路冒着黑烟走了。

父亲干得飞快,就像在自家地里一样。街坊说:“干这么快做什么?反正五十块钱一天,还指望雇户多给你几个啊?”

父亲“哦”了一声,速度就慢了下来。可一会儿,父亲又嗖嗖地干到了前面。

街坊还是忍不住数落:“一天五十块钱,用不着那么仔细,凑合着干就行了。”

父亲嘴里答应着,手里的活儿还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父亲对自己说:说好五十块钱一天,就要对得起五十块钱一天,哪好熊诓人呢?

也没觉得累,天就晌午了。雇户就送来了晌午饭:馒头、炒菜、稀饭……父亲搓着手,挺过意不去:“简单弄点,能吃饱就行了,真是给您添麻烦了啊!”

父亲啃了馒头,吃了炒菜,喝了稀饭,肚子就饱了。街坊说:“吃、使劲吃,不吃白不吃!”父亲笑笑,找个半阳的草坡趄下,心说吃饱就行了,吃撑了,下晌干活不舒服啊。

父亲趄着身子打了个盹儿,精神头儿就又有了。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走进地里又埋头干了起来,当然也要拉呱了。比如街坊说:“在过去,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啊!”

父亲说:“那不一样啊,过去给地主干活,那是在剥削劳动力,现在人家五十块钱一天,是请咱们帮他干活,而咱们能来干活,那也是在照顾他面子,性质不一样,你说是不是?”

不知不觉一天的活儿就干完了,太阳也靠了西山。雇户很满意,掏出五十块钱给街坊,再掏,就掏出张一百块钱的。雇户继续翻找钱包,父亲想起身上装的五十块钱,就掏出来说:“你给我一百,我找你五十,不就结了?”

赚了钱,自然就美。街坊说:“走,上三轮!回头,咱俩喝两盅!”

父亲没上街坊的三轮,他说要去山岗的地里看看,自家那块晚熟豆子是不是也好收割了。街坊开着三轮车一路冒着黑烟走了。父亲没去山岗地,那块山岗地里的豆子,早就被勤快的父亲收割过了。父亲这么说,就是不想喝上两盅。

回到家的父亲,就不勤快了,他想烧饭,可又懒怠弄。晃晃暖壶,捏起壶塞,把手掌贴上去,感觉有温气儿。父亲就取过个碗,掰进块饼子,想想,又挖上块猪大油,挑进筷子咸菜,然后倒上水,搅一搅,拌一拌,就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填饱了肚子,他蹬了鞋,趄在了炕上。

父亲惬意地掏出那一百块钱,红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但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看着真稀罕人,父亲想,雇户晌午管了饭,自己带的五十块钱没花,因此饭钱省了,活儿干完了没凑着去喝酒,所以赚的钱也省了,如此里外一算,咱等于一天赚了一百块钱哪!

父亲这样想着,就又快乐起来了。他打开电视看电视。

电视响了。父亲的呼噜也响了。

(选自《天池》2017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重视在细节中塑造人物,如写父亲“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看似随意的动作实际是在写父亲干活前的认真准备状态。
B.针对街坊“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的观点,父亲对自己劳动的性质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等意识。
C.结尾用电视的声响和父亲的呼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嘈杂躁动的氛围,目的是烘托父亲经过一天劳作后疲惫乏困的状态。
D.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像“稀罕人”“熊诓人”“趄着身子”“拉呱”等词语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来真实亲切。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写“父亲临去干活时装了五十块钱”这一情节在结构作用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担心雇主晌午时分不管午饭,所以装了五十块钱。
B.父亲担心收工后,街坊说:“走,上三轮!咱俩喝两盅!”时,自己挣的钱少,街坊瞧不起。
C.引出后文给雇户找钱的情节。
D.前面是绿色的钱,后面是红色的钱,色彩形成对应关系,暗示父亲劳有所得后内心的喜悦。
【小题3】小说在塑造父亲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抉择
于而凡
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越近判决日,心越不宁。明天就要判决,他却还没有做出决定。
这案子审判半年了,半年里他就是在煎熬中度日。他心里很清楚,按理他应该判被告谋杀罪,给予重罚,不是死罪也是无期徒刑。可是,这被告不是别人,而是旺伯的小儿子少雄啊!
他不会忘记,当年旺伯是怎样对他一家伸出无私的援手的。在家里发生困难时,旺伯总会出面帮忙。父亲在法院败诉导致生意破产,是旺伯帮父亲还清债务,当父亲重病需要动手术时,是旺伯掏腰包解决。最后,连他上大学读法律的学费也靠旺伯支持。他还记得,父亲临终时对他的叮咛:“我们家欠旺伯的恩情大多无法偿还,以后他们家有难,你定要尽心竭力帮忙。”
现在旺伯的儿子有难,他怎能撒手不救?救不救的问题先不说,可起码也不能当一名刽子手,把少雄判下重刑推进地狱里!少雄的哥哥少勇在信中说:“我教不好弟弟,让他闯了大祸,是愧对爸爸。爸爸在世时,对你的期望很大,我相信你定能不负所望,助我们一家渡过难关,让他在天之灵也得以安息。”
他远在棉兰的老妈打过电话:“孩子,做人哪,千万别忘恩,旺伯对你对我们全家恩重如山,这是你回报他们家的时候了。”
面对这一切,他曾有过减轻少雄刑罚的想法。可是几个月来见证判案过程,他无法不动摇初衰。他看到了那绝望的寡妇——死者的母亲!丈夫年纪轻轻就去世,多年来她自己一人把独子养大,终于苦尽甘来,挨到儿子学成就业了。谁知儿子却惨遭杀身之祸。你能想象她有多么苦痛?在法庭上,他看过她好几次在嚎哭中昏倒。
他明白,明天判决日,他这一票是关键。三名法官中,他知道一人已经被少勇收买,很可能会判被告无罪。剩下两人,只要他也判无罪,少雄就可获赦。可时至今日,他还不能有所决定。按公理行正义呢?
他无法面对旺伯一家人;顾情面帮少雄呢?他无法面对那苦命的寡妇,也无法面对公众雪亮的眼睛。
“一直以来,书中英雄舍身取义,大义灭亲那么容易,而轮到自己施行起来为何却那么难?”
已经是半夜了,他还无法安定,头上阵痛变得更强烈,几个钟头前的便药看来无效。他又打开妻子平常放药的抽屉,拿几片妻子吃剩的重药吞下去。前几天,他妻子带孩子回老家看望她生病的妈妈,家里只留他一个人。
到了凌晨,他仍然无法入睡,明天的判决问题仍然盘踞脑海。“上天,我可以选择拒绝经手这案件吗?饶了我吧,不要让我承担这一切!告诉我,你要我作怎么样的抉择?”辗转不能睡,他的神经面临崩溃。“不能这样下去,今晚我一定要睡好,睡好了明天脑子才会清醒。明天的事留到明天再说吧!只希望……神灵会在梦中指点。”他又从另一个抽屉里拿出几粒安眠药。这药,他已服用了好几天。
终于渐渐入睡。酣睡中,忽有一片柔和的白光把他唤醒。白光引领他穿过洁白的走廊。走廊尽头,他发现自己置身在一栋老屋前,这不是棉兰的老家吗?
他看到阿旺伯站在门前,微笑着向他询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学法律,还记得吗?”他当然记得,当年年少的他是怎样回答旺伯的:“爸爸上法院败诉而破产,是因为我们不懂法律,在法庭上让他们牵着鼻子走。那些贪污的法官,看的是有势官大人的面,吃的是有财大老板的钱,把正义拍卖。我就要学法律,在法庭上向他们讨一个公道,也给无财无势的民众撑腰!”
旺伯点点头鼓励:“你学法律是为了伸张公义,伯伯支持你!那么,你还有什么好犹豫呢?”突然,他见到父亲站在旺伯旁边,质问:“旺伯那么支持你,你又怎么报答他?你可不能恩将仇报啊!你难道要做忘恩负义的小人?”…
今天是判决日,法庭里早早就挤满了人,有死者与被告者的亲友,有新闻记者,也有各界市民,他们都想知道这轰动全市的谋杀案最后的判决。中午一点钟过去了,法官还没出来,庭里人们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开始焦急不安。
两点少十分,两位法官进堂,往绿桌后的高椅上入座。法官主席捶捶桌面表示正式开庭,简短开场白后,向庭众宣布:“各位尊敬的来宾,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丧事向大家公布:今天早上,负责这案件的法官之一 一库纳万法官先生,在家突然昏迷不醒,送进医院后抢救无果而离世。为此,判决会不得不延期,重开庭日程容后再公布。现在,让我们一齐站起来,为死者的亡灵默祷……”
(选自《台港文学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心神不宁,“还没有做出决定”,既巧妙照应标题“抉择”,又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B.文中极写当年旺伯对他一家无私援助、少雄的哥哥少勇给他写信以及远在棉兰的老妈给他打电话,都说明旺伯善良热心,乐于助人。
C.死者母亲的绝望与苦痛尤其是好几次在嚎哭中昏倒,深深地震撼了他,使他改变了减轻少雄刑罚的初衷,站到了正义和公理的一边。
D.明天的判决问题让他辗转难眠,神经面临崩溃,他只好寄希望于“神灵在梦中指点”。这个“神灵”就是通情达理、坚持公义的旺伯。
E.小说叙述了一个关于“抉择”的动人故事,在曲折的情节中蕴含了作者对伦理道德、社会公理等的思考与探索,意蕴丰富,发人深省。
(2)作品是怎样叙述库纳万法官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库纳万法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库纳万法官的突然离世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40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件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
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了,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20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身有残疾的他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寻找弟弟回家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
B.同样的诉求不同的目的,以及在获知儿子光荣牺牲后韩姓男子的超常表现,强烈地刺激着大勇,也促进了情节戏剧性的变化。
C.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他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来掩饰自己来此目的是难以启齿的。
D.小说中韩姓男子的儿子“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这令他非常自豪,所以他希望儿子呆在部队继续打仗立功;同时他在卖骡子时欺骗过赵大勇,因此这个人物身上的小农意识浓厚,这点是作者要批判的。
【小题2】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围绕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变化去思考。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小题。
比尔在一家汽车公司上班,很不幸,一次机器故障导致他的右眼被击伤,抢救后还是没有保住,医生摘除了他的右眼球。
比尔原本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但现在却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害怕上街,因为总是有那么多我看他的眼睛。
他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长,妻子苔丝负担起了家庭的所有开支,而且她在晚上又兼了一个职。她很在乎这个家,她爱着自己的丈夫,想让全家过得和以前一样。苔丝认为丈夫心中的阴影总会消除的,那只是时间问题。
但糟糕的是,比尔的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受到了影响。在一阳光灿烂的早晨,比尔问妻子谁在院子里踢球,苔丝惊讶地看着丈夫和正在踢球的儿子。在以前,儿子即使到更远的地方,他也能看到。
苔丝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走近丈夫,轻轻抱住他的头。
比尔说:“亲爱的,我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我已经意识到了。”苔丝的泪流下来了。
其实,苔丝早就知道这种后果,只是她怕丈夫受不了打击,要求医生不要告诉他。
比尔知道自己要失明后,反而镇静多了。连苔丝自己也感到奇怪。
苔丝知道比尔能见到光明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她想为丈夫留下点什么。她每天把自己和儿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还经常去美容院。在比尔面前,不论她心里多么悲伤,她总是努力微笑。
几个月后,比尔说:“苔丝,我发现你新买的套裙那么旧了!”苔比说:“是吗?”
她奔到一个他看不到的角落,低声哭了。她那件套裙的颜色在太阳底下绚丽夺目。
苔丝想,还能为丈夫留下什么呢?
第二天,家里在来了一个油漆匠,苔丝想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让比尔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新家。
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一边干活还一边吹口哨。干了一个星期,终于把所有的家具和墙壁刷好了。他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油漆匠对比尔说:“对不起,我干得很慢。”
比尔说:“你天天那么开心,我也为此感到高兴。”算工钱的时候,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苔丝和比尔说:“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等待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告诉了我什么叫勇气。”
但比尔却坚持要多给油漆匠100美元。比尔说:“我知道了原来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生活得很快乐。”
油漆匠只有一支手。
【小题1】比尔的生活信心是怎样树立起来的?
【小题2】苔丝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3】油漆匠有哪些优秀品质?
【小题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小题5】根据后面的解释,在答题卡上写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①________:灿烂华丽,耀人眼目。
②________: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