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多疑症
(美)埃德·华莱斯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睛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开车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
“您还要走很远么?”医生问。
“我得一直走到底特律。”那人答道。他非常瘦小,那双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能给我一支烟么?”
本森大夫解开外衣扣子后记起自己的香烟是放在大衣的外口袋里,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然后向本森说:“也许您不会介意?先生,我想再拿一支呆会儿抽。”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我把它放回您的衣兜吧。”这个瘦小的家伙说。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片刻之后,本森说:“到底特律去?”
“到一家汽车工厂去找份活干。”
“战时您在军队里干过么?”
“在前线开了四年救护车。”
“是么?我就是医生,我叫本森。”
“这车子里充满药味。”那人笑起来了,然后又郑重地加了一句,“我叫埃文斯。”
沉默。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
他想起索里夫人并伸手掏表,他的手指摸向衣兜的深处,这才发现他的手表不见了。
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摸到了那支自动手枪的皮套子。
他缓慢地抽出手枪,借着黑暗把它贴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然后疾速刹住车,把枪口冲着埃文斯:“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
乘客惊吓得跳起来并慌忙举起手。“上帝!先生……”他嗫嚅着。
本森先生的枪口冲着生人顶得更紧了:“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否则我要开枪了。”
埃文斯把手伸进了自己的背心口袋,然后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本森医生用空着的那只手将表收好,然后逼迫对方滚下车。
“我今晚出门是为了救一个妇人的性命,然而我还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人说。
本森迅速发动车子,奔向农庄。
索里夫人的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许多经验,显然帮了她自己的忙。接生孩子没费多少事儿。
“今晚,路上搭我车的一个家伙想抢劫我。”他对奥特说,带着几分得意,“他拿了我的表,可我用手枪顶着他,他只好把表还给我作罢。”
“我真高兴,他能把表还给你。不然,还真没法知道孩子的出生时间。”
“孩子是半小时以前生的。此时此刻是……”他凑近桌前的灯光。
他惊奇地盯住自己手中的表。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他把表翻过来,紧挨着灯。他读出那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赠给列兵T·埃文斯,救护车队员,1943年11月3日晚,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护士内斯比特•琼斯•温哥特。”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以“多疑症”为题有哪些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然后从文中再找出一处有相同作用的语句并予以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主要运用了误会法和陡转法,试结合小说情节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说都是好人,但故事却让人感觉比较压抑,试就小说的主题展开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4:1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オ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ロ……“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他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
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徳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制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
“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
“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
他瞪着眼睛愣半天。“唉,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帯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毬!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说完,老唱起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十年后,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你爷爷还爱唱吗?”我问。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根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座座黄土山”的奇想与破老汉带笑的接话,是以幽默的笔法呈现沉重的内涵,读来并不轻松。
B.适时地插入山歌也是这篇小说独特之处,作家借助山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感。
C.破老汉对新中国的建立有贡献,但革命胜利后他因恋家而放弃城市生活返乡,这说明他有很重的小农意识。
D.“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
【小题2】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
B.“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小题2】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另一种善良

顾章玲

韩城是个走村串巷卖水果的年轻人。这天,他骑着三轮车,带着满满一车水果来到上湖村。

谁知生意还没开张。手机突然响了,是父亲打来的:“城子,奶奶快不行了,你快回来!”韩城一听吓得魂都没了,马上掉转三轮车,可刚蹬了两步就停下了,他家在镇上,从上湖村到镇上有二三十里路,奶奶能等到他吗?

恰好路旁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院门旁有棵大樟树,院内有个中年人正喝着茶,韩城忙叫道:“大叔,求您帮我个忙!”中年人客气地问道:“什么事?你说。”

“我奶奶突然不行了,我得马上赶回去,可三轮车成了累赘,所以我想把车子和水果先放您这儿,回头再来拿好不好?”大叔一听,痛快地说:“没问题,东西放在我这你尽管放心,快回去吧!”

悲伤和忙碌的三天一晃过去了。奶奶入土为安了,韩城这才想起三轮车的事,找到那户人家一看,韩城顿时傻了眼:车上空空荡荡,水果全没了!

水果哪去了?答案只有一个:被那看似憨厚的中年人给卖了,或者吃了、偷偷分了。跟中年人要?没有任何证据,只能自认倒霉吧。好在三轮车还在,韩城瞅瞅四下无人,忙骑上车,一溜烟地跑了。

从此后韩城就再也没去过上湖村。

过了一段时间,韩城又装了一车水果来到另一个村子﹣﹣跟上湖村一湖之隔的下湖村。也真是倒霉到家了,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回生意刚开张不久,怀中手机又响了,是母亲打来的:父亲跌了一跤,把腿摔断了!

韩城一时欲哭无泪,而且下湖村离家更远。韩城忙对一位大婶说了情况:“大婶,我想把车子先留在您家,等我把我爸安顿好后再来拿,还有车上的水果……”

大婶爽快地说:“孩子,你尽管回去,车上要是少了一个水果,全算大婶的!”

韩城连声说“谢谢”,然后火速赶了回去。

等好不容易有空了已过去了四天。

当韩城再次赶到下湖村的时候,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大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三轮车和水果。尽管香蕉和梨子烂了不少,但看得出一个不少。

一晃过去了好多年,机缘巧合之下韩城做生意发了大财,他时时刻刻想着回报家乡。要不,就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建几座养老院吧,当然了,下湖村是一定要建的,至于上湖村,只好对不起了。

在下湖村养老院建成剪完彩后,韩城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到湖那边的上湖村看看,一口恶气憋在心里好多年了,现在终于可以发泄出来了。

依旧是那棵郁郁葱葱的大樟树,依旧是那座院子,只是变得破旧不堪了。同样变老的还有那个大叔,不过大叔肯定认不出眼前意气风发的大老板就是当年的那个瘦小拘谨的水果贩子了。

韩城也不说破,先递过一支烟,然后客气地说:“大叔,湖那边的下湖村新建了一座养老院,您肯定知道吧?”

大叔听了一脸失落:“知道,听说是一位大老板捐钱建的,还听说那大老板一连建了好几座养老院,可就是没我们村的。真是怪了,难道我们村的人得罪过他?”

韩城嘿嘿笑了起来,他故作神秘地说:“这个嘛,我倒知道一些原因。听说那大老板当年是个水果贩子,他到下湖村卖水果时得到过人家的恩惠,可到你们村卖水果时,因为有事离开,结果一车子水果竟全没了。估计这就是那位大老板不肯捐助这里的原因。”

那大叔一听气得叼在嘴上的香烟直抖,脸红脖子粗地叫道:“他不建就不建,不带这么泼脏水的!下湖村人是好,可我们上湖村人也不孬,那车水果的事我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年这事就发生在我身上。告诉你,我们根本没有昧他的水果,而是各家各户给买了,价钱还比市价高了两毛,账本到现在我还收着。”大叔说着返身进了屋,片刻工夫拿出一本泛黄卷边的小本子来,打开一看,里面是歪歪扭扭的字,一笔一笔的账记得清清楚楚:大汪家2斤香蕉,来福家3斤梨子……

最显眼的是本子内还夹着一沓子钞票,各种面额都有。

韩城傻傻地看着、听着,又问:“你们为什么不解释一下?”

大叔双手一摊:“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哪的,跟谁解释?看,我们还留下标记哩,就等他回来!”

大叔说着手往上一指,韩城抬头一瞧,只见那棵大樟树的枝丫上挂着一块木牌,木牌上面的字迹还能勉强看得出来:水果钱在我家!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这户人家的院门旁有棵大樟树”小说用简约的笔墨写出了大叔家的环境特点,这既是韩成找到大叔家的标记,同时衬托了大叔淳朴、善良的性格。
B.“车上要是少了一个水果,全算大婶的”一句,既体现了“大婶”豪爽的性格特征,也照应了下文“大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三轮车和水果”的情节。
C.大叔对韩成不在他们村建养老院感到很委屈,还以为自己村里有人得罪了韩成,他向韩成诉说了事情原委,为打动韩成他拿出了当年的“账本”。
D.小说用“另一种善良”为题,别出心裁,暗含对两个相似情节中不同“善良”的比对,在引发读者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人们对“善良”作多角度的思考。
(2)小说中韩成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韩成两次寄放车子和水果却结果迥异的情节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鸡汤治不了这种病

(美)鲍勃·帕克斯陈荣生编译

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我并不是经常见到他,但我见到他的时候总是很开心。他对任何事情都是温和柔软,从不发脾气。

我曾经对他说我从未见他激动过。“我真希望能够像你那样淡定冷静,”我说。

“是药物的原因。”他笑着说。

听他这么解释,我哈哈笑了起来,因为这种心情绝不是什么药物能起“作用”的。

“真的,真的是这样的,”他说,“我最近被诊断出患了帕金森症。”

“哦,非常抱歉。”我说。

“我服用的药会导致我的生活有点迷糊。”他补充了一句。

著名演员迈克尔·J·福克斯也患帕金森症,尽管我们看到他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仍然坚持工作,并提倡对这种疾病的治疗。

我的这位朋友是我的汽车机修师。你可以想象得这种病对他今后的工作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约好了过去给我的车装上防雪滑轮胎。我走进修理厂时,朋友正坐在柜台后面。

我说:“你好。”

他从电脑处抬起头,说:“我一会儿就过来陪你。”

我听到他抽了几次鼻涕,但此时并不是真正寒冷的季节。

我等了一会儿,他接过了我的车钥匙。“我去喝杯咖啡就回来。”我说。他笑了笑。

我经常开车来我最喜欢的阿蜜莉雅小餐厅吃饭。这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小餐厅。你在这里总是能吃得饱饱的,可以得到老板很多笑容,还可以跟老板开心地交谈。

我下单后看了一会儿报纸。然后,我问服务员:“你们今天有什么汤?”

“鸡汤面条。”

“太好了。我朋友着凉了,我想给他带一碗回去。”

然后,我在倾盆大雨中步行回去,一手拿着伞,一手端着一碗治百病的鸡汤。

我走进门,微笑着将碗放到他面前的柜台上。

“这是什么?”他问。

“给你治感冒的。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听到你抽鼻涕。人们说鸡汤可以治百病。”

他先是低下头,然后再抬起头说:“谢谢你,鲍勃。你真是太好了。问题是我没有着凉。我弟弟去世了。”

当你意识到你好心的所说所为突然变得错得一塌糊涂的那一刻,真的是令人沮丧。

“哦,朋友,真是非常抱歉。我以为你着凉了。我真是太蠢了,竟然给你带回一碗鸡汤。它真的治不了这个,”我说。

我们接着谈了所发生的事情。他弟弟52岁。是癌症。

在他讲述期间,两行眼泪慢慢地从脸上往下流。他根本就没有抹掉它们的打算。

我心想,此时此刻,抹不抹掉眼泪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了。

你是知道的,男人即使是在这种时刻,也会尽量坚强,一副男子汉大丈夫的样子。而他仍然是一副温和的表情,呆滞和伤心。

“我告诉你吧,自从听到你患了帕金森症,我就每天晚上为你祈祷了。我没有祈求安慰,我从一开始就对上帝说我希望你能够得到治愈。”

他低下头,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我为我弟弟的祈祷时间最长了。终于,我知道治愈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我祈求不要让他再这样痛苦下去了。他不再痛苦了。”

我们都默不出声,有那么一阵子,我们只是互相凝视着对方。

“请将鸡汤转给其他人喝吧。”我说。

“不。我很喜欢喝鸡汤,真的。谢谢你所做的这一切。”

鸡汤治不了这种病,但其中所隐含的爱是有助于疗伤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当“我”问好后,朋友以一句“我一会儿就过来陪你”应对,这句话仅仅表现了他的礼貌和涵养。
B.小说中间插入迈克尔·J·福克斯也患帕金森症的情况介绍是为了暗示这种疾病虽对工作生活有影响,但也要积极应对。
C.小说中作者交代了阿蜜莉雅小餐厅可以吃得饱、得到老板的微笑以及与老板开心交谈等看似闲来之笔,实则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
D.小说语言简洁淳朴,通过对“我”与朋友间的小误会的叙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真挚感情,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小题2】小说中的“我”给人的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鸡汤治不了这种病,但其中所隐含的爱是有助于疗伤的”,请结合作品,分析“隐含的爱”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 矮 人
【波兰】姆罗热克
从前有个挂牌“小小”的矮人剧团,一个很认真的常设团体,每周至少有四场演出,
大胆涉猎了所有剧目。文化部因而把它提高到了样板矮人剧院的水平,并授予了一个新的名称,这个扩大了的叫法是“中央小小”,对此谁也没有感到奇怪。这个剧院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每一个业余的或职业的矮人演员的幻想。不过,这家剧院的编制早已配备齐全,拥有精兵强将。有个矮人是该剧院最杰出的明星,他表演情人和英雄的角色,因为他最矮小。他大获成功,收入可观,评论界对他天才的演技赞不绝口。如果剧院得以存在,首先是由于他的功劳。
有一次,他在化妆室里化装——那是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首场戏公演之前,他担任剧中的主角——突然发现镜子里没有照出他的金皇冠,可皇冠明明是戴在他头上的呢!过了一会儿,他出台的时候,皇冠碰到了上方的门框,掉落到地板上,像个铁壶盖子一样在地上滚,还发出金属的铿锵声。他拾起皇冠,走到前台。第一幕结束后他回到后台化妆室,本能地低下了头。“中央小小剧院”的房子是根据剧团的比例为它特建的。
《勇敢的包莱斯瓦夫》一幕一幕往下演,而我们的演员在进出化妆室时都习惯性地低下了头。偶尔他瞥见了剧院老理发师的目光正停留在自己身上。理发师也是个矮人,但还不够矮小,由于太大,就不能登台演出,只能做些辅助工作;他怨天尤人,灵魂深处对一切事和每个人都充满了妒忌。他的目光是那样专注,那样阴沉。小矮人怀着不快心情走上舞台。过了一段时间这种不快心情仍然没有离开他;每天带着这种不自觉的感情睡去,又带着它醒来,虽然极力想摆脱它。他自我欺骗,佯装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快,下意识地去抵制心中早已萌发的怀疑。时间并没有给他带来平静。恰恰相反,有一天,他从化妆室走出来的时候,不得不低下头,尽管头上没戴皇冠。在过道里他又跟理发师擦肩而过。
这一天他决心正视现实。他在自己雅致的套间里,拉上窗帷,给自己量了身高。这一测量说明了一切。再也不存在什么幻想,他长高了。
傍晚,他瘫倒在沙发上,喝着一杯格罗格酒。第二天他砍掉了鞋后跟。他希望长高只是一种过渡现象,或许过些时候又能缩回去。在一段时间里砍掉的鞋后跟确实帮了他的忙。终于有一回他走出化妆室,正好老理发师在场,便故意挺了挺胸脯,额头上却碰了个大青包。他从那人的眼中看到了讥讽。
他为何长高了?他体内的生长激素为何过了这么多年突然从昏睡中苏醒?剧团已经发现了吗?有几次他看到老理发师在幕后的一些角落里跟演员们窃窃私语,他一走过去,絮语声便戛然而止,换成了毫无意义的闲扯。他留心观察伙伴们的面部表情,但是从他们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走在街上越来越少碰见老太太对他说:“小家伙,你跟妈妈走丢了吗?”倒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对他说:“请问,先生……”他回到家里,倒在小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眼望着天花板。可是后来他不得不改变姿势,因为他的双脚伸出了小床外,麻木了。这张小床对于他已经太短了。
终于,他对“中央小小剧院”的同事们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他们都已看到,或者都已猜到是怎么回事,昔日热情洋溢的评论也沉寂了,对他的赞扬也愈来愈少见。到处遇见的都是同情的或嘲弄的眼神。或许这只是他那亢奋的想象力在起作用?幸好领导没有改变对他的态度。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演出中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不像演《哈姆雷特》那样成功,但毕竟也是很成功的。领导照常毫不犹豫地指定他扮演《黑衣骑士》中的主角,这个剧已经发了海报。
排练过程中尽管他很痛苦,但并没有经历什么特殊困难就实现了首次公演。他坐在镜子前面,不看镜子就化好了装。舞台监督按了铃,他从座位上沉重地站起来,不意脑袋竟撞碎了天花板上的电灯。他转身朝门口走去。整个剧团的人在灯光明亮的过道上站成了半圆圈,理发师站在中央。理发师身边站的是剧团里另一位扮演情人的演员,同样很有才华,但迄今他只能演配角,就是因为高出了几个厘米。两人默默对视了片刻。
他不得不同剧院告别了。后来随着身高增长,他变换过几种职业,在青年剧院跑过龙套,当过跑腿的,在有轨电车线上扳过道岔。他已经是个中等身材的成年男子了。
他经受过怎样的痛苦?他有什么感觉?他的姓氏早已从海报上消失了,早已被人忘到九霄云外。他在保险部门当了个职员。
这样又过了许多年,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为了度过周末的自由时间,他走进了矮人剧院。他坐在观众席上高兴得适度,笑得也适度,并不曾表露出过分的兴趣。一边看表演一边剥着薄荷糖糖纸。散场后,他来到衣帽间,穿上了深蓝色的长大衣,扣上了扣子,满意地嘘了一口气,因为等着他的是一顿可口的晚餐。
“不错,一群很好玩的小矮人。”他自言自语地说。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矮人》是一篇荒诞派小说,表现扭曲了的荒唐画面、滑稽可笑的人和事,旨在批评波兰统治阶级对下层百姓的奴役。
B.《小矮人》这个故事的情节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不真实,而且滑稽可笑,但是在荒诞中却蕴含着朴实可信,因为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小矮人。
C.《小矮人》中,个头的长高却是一种悲剧,因为当矮小变成一种在剧团里出人头地的资本的时候,失去矮小就是失去竞争的优势。
D.姆罗热克是波兰当代文学中荒诞派的代表作家,本文文字洗练,挖苦、嘲笑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许多弱点和社会中的阴暗面。
【小题2】小说在刻画小矮人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小矮人走进小矮人剧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