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オ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ロ……“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他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
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徳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制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
“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
“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
他瞪着眼睛愣半天。“唉,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帯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毬!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说完,老唱起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十年后,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你爷爷还爱唱吗?”我问。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根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座座黄土山”的奇想与破老汉带笑的接话,是以幽默的笔法呈现沉重的内涵,读来并不轻松。
B.适时地插入山歌也是这篇小说独特之处,作家借助山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感。
C.破老汉对新中国的建立有贡献,但革命胜利后他因恋家而放弃城市生活返乡,这说明他有很重的小农意识。
D.“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
【小题2】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5:5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A.作者说那些小昆虫和自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因为作者当时对人生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小昆虫一样可怜。
B.选文的最后两处引文把园子描写得形象生动,作者笔下的园子可以说充满生机。
C.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展现着生命的活力,突显“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同时为下文的生命感悟做铺垫。
D.“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生命世界,使作者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都有存在的理由,都呈现出它们自身的价值,触景生情,作者因自己的残疾而感伤。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轮椅

史铁生

(1)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 9 8 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一一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2)双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3)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

(4)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这辆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最终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1 9 9 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是学医的,笑嘻嘻地闻一闻我的尿说:“不要紧,味儿挺大,还能排毒。”其实他心里都明白。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5)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九?两万七?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一一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6)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7)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8)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9)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心里有了一句诗: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一一若把凡•高的那些话加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10)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法:“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11)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一一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一一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祈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 “爱命运”即是爱上帝一一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一一假设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到别人身上,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小题1】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开篇写“我”与医生对话的作用。
【小题2】作者叙述不同朋友带他去不同地方的意图是什么?
【小题3】分析第(7)段文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4】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晴天朗照、杨柳和风”既描绘了眼前所见之景,也点明了作者对自然心生神往的缘由。
B.第(4)段中朋友立哲的话“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意在鼓励作者战胜病魔。
C.第(5)段中,作者调侃“上帝见我需要”把电动轮椅“时寄存在王府井”的轻松幽默与希米购买轮椅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天有情人更有情。
D.凡高的话中的“经历生活”与作者所说的“扶轮问路”的内涵相同。
【小题5】对第(11)段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某种语言风格特点进行概括、举例并分析形成原因。
【小题6】综观全文,题目“我的轮椅”包含了哪些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1)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
【小题2】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