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瓷 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B.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医院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铺垫了下文,为顾林去卖瓷瓶埋下伏笔。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家送的瓷瓶,可见他并不是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
D.“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瓷瓶的真假”这一悬念直到小说结尾才见分晓,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安排深化了主旨。
E.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7 10:0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剃头匠

申赋渔

“剃头爷爷来了。”

老远看到剃头匠,我就跑到屋子里大喊。

剃头匠夹着细长的木盒子,脚步轻快,声音洪亮。

“木匠!”剃头匠一面招呼爷爷,一面把腋下的盒子放在椅子上。爷爷在我大喊大叫之后,已经走出屋子,笑眯眯地在门口站着。

盒子是桃木的,正反两面各雕着两位神将,面目凶恶。这盒子常常使人想起身怀绝技的武林怪客。

不过剃头匠并不怪,整天嘻嘻哈哈,跟大人小孩开各式玩笑。

剃头时,爷爷总排在最后一个剃。他不只要剃头,还要刮脸、掏耳朵。其中刮脸,是最让他快活的。

剃头匠先拧了一块热毛巾,敷在他的脸上,然后用手在爷爷的脸上抹上一层薄薄的泡沫。这时候动作就要轻了,剃刀在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爷爷苍老的脸一点一点露出干净的模样。他的眼睛微闭着,嘴里似乎发出快活的呻吟。剃刀从额头到两颊,到嘴唇,到下巴,到喉咙。终于剃好了,爷爷靠在椅子上,像是睡着了。剃头匠还要用热毛巾给他擦脸。擦过两遍,剃头匠从爷爷脖子上解下布单,迎风一抖,啪地一声。这时候,爷爷才慢慢醒过来。

“怎么样,木匠?”

“嗯,嗯。”这就是爷爷的回答。听到这声音,剃头匠很满意。

剃头匠住在村子后面的河边上。一个人,住两间茅草屋。剃头匠每个月要挨家走一圈,这一圈要走五天。这五天里,中饭和晚饭轮着在各户人家吃。我家吃中饭了,晚饭就到隔壁家,明天呢,再到隔壁的隔壁一家,如此循环。哪家伙食好一点,差一点,剃头匠不计较。不过,剃头匠来了,家家都要去割肉,或者杀鸡,这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

大年三十这一天,剃头匠是不离家的。他要把庭院打扫干净,门上贴上春联,掸掉屋梁上的灰,贴上福、禄、寿的神像。这些事情都得在上午办好。到下午了,他就搬把椅子,坐在屋门口,捧着水烟咕噜咕噜地吸。这是他剃了一年的头,等待收获的时候。

每一户人家,都会在这天下午拜访剃头匠。有人送来刚蒸出来的馒头,有人送豆腐,有人送鱼送肉,还有人送米送面送油或者自家腌的香肠鸭蛋。

来人送了什么,是多,是少,剃头匠都不在意,他总是显得过意不去:“哎呀,太多了,太多了。”爷爷往往是最后一个来。他要一样一样看剃头匠的收获,剃头匠就一样一样指给他看,脸上满是得意的光辉。等都看完了,爷爷才回家去,拿来剃头匠过年还缺的。要是什么都不缺,就包个红包。

申村人对剃头匠的敬重,有点过。我是在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缘由的。这时候的剃头匠,已经七十多岁,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可是爷爷和一班老人,还坚持请他动手。

剃头匠年轻时在北边的一座大庙里做杂工。一年多,方丈就教他剃头。给和尚剃头不是容易的事,学了两年,还没有满师,日本人就打过来了。

一天,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带了人,在庙里开会。日本人知道了,半夜里围了上来。书记立即组织突围,书记断后,没跑掉,开枪自杀了。

日本人忙了半天,只抓了一个死了的书记,很恼火,就把和尚们赶到庙门口,要方丈供出共产党的去向。方丈哪知道什么。日本人问了半天,很不耐烦,就把方丈捅死了,一把火烧掉大庙。然后驱赶和尚和杂工们,给部队挑弹药。

后来,有人就推荐剃头匠给日本兵理发。一试,日本兵们个个满意。

那是一个午后,中队长差人喊剃头匠。中队长的住所是一座前后两进的老屋。前屋住的是士兵,后屋是中队长的卧室和办公室。剃头匠已经来过几次了,不只是中队长,这屋里上上下下的人,他都熟识,都是他剃过头的。

中队长有个习惯,刮过脸之后,太舒服了,他要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这时候你不能喊他,刮完了,悄悄收拾好东西,蹑手蹑脚走就行了。

中队长在椅子上坐着,看剃头匠过来,笑着递给他一支卷烟。剃头匠接过来,朝他弯弯腰表示感谢,然后夹在耳朵上,他舍不得抽。

剪完头发,剃头匠用热水湿了毛巾,拧一拧,轻轻盖在中队长的脸上,然后拿出剃刀,在磨刀布上磨两下。揭开毛巾,剃刀在中队长的脸上如轻柔的手指一般滑行。中队长的眼皮抖了抖,吸一口气,呼出,整个身体惬意地松弛下来。

剃刀经过额头、鼻翼、嘴唇、下巴、咽喉,然后轻轻一抹。中队长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血流如注。

剃头匠收拾好工具,出了门,轻轻把门带上。到了前屋,从耳朵上拿下纸烟,向一个士兵借了火,朝他弓弓腰,转身出去。

剃头匠是撑了只小船离开的,小船应该是他早就瞄好的。

几天之后,剃头匠回到了他已多年未回的申村。他请人在他系着小船的岸上,搭了一个茅棚。

78岁的时候,他在这里去世。

(选自《匠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剃头爷爷来了。”小说以此开篇,先声夺人,既亮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又写出了主人公剃头匠在申村受欢迎的程度。
B.爷爷是明理之人,秉性纯朴善良,因而大年三十看剃头匠缺什么就送什么,如果剃头匠不缺什么就包个红包。
C.剃头匠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但是爷爷和一班老人依然相信剃头匠的手艺,坚持让他剃头。
D.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既增加了小说的童趣,使小说幽默诙谐;同时,还以“我”的所见所闻把情节贯穿起来。
E.描写刺杀日军中队长的语言平静从容,而这一情节却惊险紧张,从容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震撼。
【小题2】小说是如何表现剃头匠技艺之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描写了申村这一典型环境,这一典型环境主要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它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咱们镇上没有小偷

何君华

(1)我在科罗拉多小镇开诊所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但是现在,我不打算干下去了,我太老了,我决定从明天起退休,也就是说,今天是我上班的最后一天。在最后一天里,我决定做一件好事,一件特别一点的事,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句号。

(2)我已经有了主意。因为我看见瞎子乞丐马里奥·罗德里格斯走进来了。

(3)“马里奥,遇上我你今天可真是行大运了!”我抬起脖子对瞎子马里奥说道。

(4)“令人尊敬的费尔南多医生,说实话,我并不明白您的意思.难道您是说今天真的要大发慈悲给我几个比索吗?感谢上帝!”罗德里格斯看着我说,眼神充满期待。

(5)“难道获得几个比索就称得上是行大运吗?马里奥,你也太小瞧我了!”

(6)“那么,令人等敬的费尔南多医生,您能告诉我今天我究竟要行什么大运吗?”马里奥·罗德里格斯殷切地看着我。

(7)“你还真得好好感谢上帝。马里奥,我该怎么跟你宣布这个好消息呢?我决定——免费给你做白内障复明手术。”我斩钉截铁地说。

(8)“哦,天哪,令人尊敬的费尔南多医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您此前可从没这么做过啊!”马里奥·罗德里格斯惊讶地叫道。

(9)的确如马里奥·罗德里格斯所说,此前我从未为一个病人免费实施过手术。我想在科罗拉多小镇树立这样一种观念,给人看病也是一种劳动,医生也是需要吃饭的,绝不是什么圣人君子,看病必须给钱,给钱才能看病,一个比索也不能少,我当然知道有人在议论我太过绝情,尤其是在艾伦娜事件上。三年前,可怜的艾伦娜小姐由于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眼睁睁死在我的诊所前。人们对我展开了空前的抨击,甚至扬言要将我赶出科罗拉多小镇,但他们当然不会这么做,因为整个科罗拉多小镇只有我这唯一一家诊所,也只有我一名执业医生。赶走了我,谁来给他们看病呢?

(10)“所以我说你撞大运了啊,马里奥。从明天起,我就打算退休了。我决定为人免费治一次病来结束我的职业生涯。当然,我也用不着为我自己亲手打破规矩而担心,因为明天我就要关门——我再也不会给任何人看病啦,马里奥,你真是三生有幸,我决定把这唯一的免费机会给你。”我说。

(11)“哦,天哪。令人尊敬的费尔南多医生,您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哦,感谢上帝!”马里奥·罗德里格斯激动得语无伦次。

(12)说实话,马里奥的病情并不复杂——先天性白内障,而这样的复明手术我不知道做过多少次了。马里奥家实在太穷了,即使是做这样简单的手术,马里奥家也拿不出一个比索。要不是我今天大发慈悲,马里奥可能一辈子都是瞎子。

(13)我顺利为马里奥实施了手术,马里奥千恩万谢地走了。我准备收拾好物品,就此关门大吉。就在这时,一伙人闯了进来,我仔细看了一下,领头的一个应该是马里奥·罗德里格斯的哥哥——费利佩·罗德里格斯。

(14)费利佩·罗德里格斯气势汹汹地走到我跟前,怒气冲冲地指着我的鼻子逼问道:“费尔南多,你为什么要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马里奥做手术?你获得授权了吗?咱们镇上没有小偷,没有抢劫犯,没有人干非法的勾当,我们只能靠马里奥四处乞讨,合法地博得人们的同情来养家度日,现在,你无缘无故弄好了马里奥的眼睛,我们一大家子人今后吃什么?”

(15)不等我开口申辩,费利佩·罗德里格斯就一拳击在我的额头上。我瘫倒在地,打翻了还没来得及收拾的手术盘,我感觉有什么东西插进了我的后背,可能是一把手术刀或者手术剪什么的,我感觉后背有血流了出来。我想爬起来,但根本爬不起来。

(16)恍惚中,费利佩·罗德里格斯还在嘟哝着:“咱们镇上没有小偷,连一个也没有,咱们可不能去偷去抢啊,犯法的事我们可不能干,可眼下该怎么办呢?”

(17)“不如,我们重新把马里奥的眼睛弄瞎吧?要不我们只能饿死……”有人建议道。

(18)“我看也只能这样了……”

(19)我已经无力阻止残忍的命运再次降临到马里奥·罗德里格斯身上,我感觉我的血越流越多,我就要死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对话片段刻画人物,人物关系简单,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富,会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
B.“我”在科罗拉多小镇开诊所四十多年,这期间瞎子马里奥多次来诊所让“我”免费帮他医治眼睛,上班的最后一天“我”大发慈悲给他做了手术。
C.小说中说“即使是做这样简单的手术,马里奥家也拿不出一个比索”,这句话道出了马里奥贫穷的家庭背景,也为马里奥哥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我”出于善意给瞎子乞丐做了复明手术,却被他的哥哥暴打一顿,波折的故事情节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小题2】小说第九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探究小说标题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獾鼻

巴乌斯托夫斯基(俄罗斯)

(1)时值秋天,阳光明媚,也常起雾。穿过光秃秃的林木,可以望见远处的浮云和浓浓的蓝天。到了夜间,我们四周的树丛中,星星低垂,摇曳不定。

(2)我们在歇脚的地方生了一堆篝火。这篝火成天烧着,而且通宵不灭,为的是赶狼——远处湖岸上,有狼在轻轻哀嚎。篝火的烟味和人的欢叫,使它们不得安宁。

(3)我们相信,火光能吓走野善,但是有一天晚上,篝火旁边的草地里,竟有一只什么野兽怒冲冲地发出嗤鼻声。它不露身子,焦躁地在我们周围跑来跑去,碰得高草簌簌地响,鼻子里还些嗤嗤作声,气哼哼的,只是连耳朵也不肯露出草丛。

(4)平锅上正煎着土豆,一般浓香弥漫开来,那野兽显然是冲着这香味来的。

(5)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

(6)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但我们大人都极喜爱他的种种虚构。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戳穿,说他是一派胡言。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地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用来过小溪。

(7)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

(8)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很不平常:无论是那一轮姗姗来迟、悬挂在黑油油湖面上的清辉郎朗的月亮,还是一团团高浮空中、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甚至那已经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

(9)孩子最先听到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我们都静了下来,连大气也不敢出,尽管一只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拿双简猎枪——谁能知道那是一只什么野兽啊!

(10)半个钟头以后,野兽从草丛中伸出湿漉漉、黑峻峻的鼻子,模样像猪嘴。那鼻子把空气闻了老半天,馋得不住颤动。接着尖形的嘴脸从草丛中露了出来,那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好不锐利。最后斑纹的毛皮也现了出来。

(11)那是一只小獾。它蜷起一只爪子,凝神把我们望了望。然后厌恶地嗤一下鼻子,朝土豆跨前一步。

(12)土豆正在煎,嘶嘶作响,滚油四溅。我正要大喝一声,然而晚了,那獾子已纵身一跳,到了平锅跟前,把鼻子伸了进去…

(13)一股毛皮烧焦的气味传了过来。獾子尖叫一声,嚎天动地逃回草丛去。它边跑边叫,声音响彻整片树林,一路上碰折好多灌木,因为又气又痛,嘴里还不时吐着唾沫。

(14)湖里和树林里一片慌乱。青蛙吓得不合时宜地叫起来,鸟儿也骚动起来,还有一条足有一普特重的狗鱼在紧靠湖岸的水里大吼一声,有如开炮。

(15)次日早晨,孩子叫醒我,说他刚刚看见獾子在医治烫伤了的鼻子。我不相信。

(16)我坐在篝火边,似醒未醒地听着百鸟清晨的鸣声。远处白尾柔鹤一阵阵啾啾,野鸭嘎嘎呼叫,仙鹤在长满苔藓的干沼泽上长唳,鱼儿泼刺泼刺地击水,斑鸠咕咕个没完。我不想走动。

(17)孩子拉起我的一只手。他感到委屈。他要向我证实他没有撤谎。他叫我去看看獾子如何疗伤。

(18)我勉强同意了。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密林中穿行,只见帚石南丛之间,有一个腐朽的松树桩。树桩散发出蘑菇和碘的气味。

(19)在树桩跟前,那獾子背朝我们站着。它在树桩中心抠出个窟窿,把烫伤的鼻子埋进那潮湿冰凉的烂木屑中。

(20)它一动不动地站着,好让倒霉的鼻子凉快一些。另有一只更小的獾子在周围跑来跑去,嗤鼻作声。它焦急起来,拿鼻子拱拱我们那獾子的肚皮。我们的獾子向它吼了两声,还拿毛茸茸的后爪踢它。

(21)后来,我们的獾子坐下,哭了起来。它抬起圆圆的泪眼看我们,一边呻吟,一边用粗糙的舌头舔受伤的鼻子。它仿佛恳求我们救助,然而我们一筹莫展,爱莫能助。

(22)一年以后,我又在这个湖的岸上,遇到鼻子留有伤疤的獾子。它坐在湖边,举起一只爪子,尽力想捉住振翅飞翔、发出薄铁皮一样声音的蜻蜓。我朝它挥挥手,但它却狠狠地对我喽了一下鼻子,藏到越橘丛中去了。

(23)从此我再没有见到它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逼真,善用动词对獾子进行传神的描写,如“伸”“闻”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獾子的贪吃和嘴馋;“露”“现”等动词,则表现了它的警惕和小心。
B.小说第6段描写孩子奇幻的想象,表现了他天真的童心,暗示了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也为后文中“我”不相信獾子医治鼻子等情节做了铺垫。
C.文中第14段,作者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动物们慌乱逃跑的情状,衬托出獾子烫伤溃逃时气急败坏、惊慌失措的样子。
D.文章紧密围绕“獾鼻”这一线索,从小獾闻香,到鼻子烫伤,再到为鼻子疗伤,最后写鼻子留下了伤疤,以简约的笔法传达出作者对獾子的由厌恶到怜爱的过程,构思精巧。
【小题2】简析第(2)段描写“狼”的作用。
【小题3】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獾子对“我们”的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请梳理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第28道生死轮回
雪绒花
那天下午,29岁的农贩吉田茂正在外地洽谈一笔蔬菜种子生意,猛然间感到大地剧烈颤抖起来,接着便从广播中听到了自己老家所在地宫城县发生地震的消息。他立即向朋友借了一辆摩托车,心急如焚地往回赶。
在进入宫城县管辖的地界后,吉田茂见到山石塌落,道路变形,不得不将摩托车临时寄存,而后徒步前进。随着一步步深入震区,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难走。
就在吉田茂翻越一道山梁时,触目惊心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只见屋倒墙塌,瓦砾遍地。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个完全毁于地震的村庄。吉田茂心情沉重地走向村庄,忽然听见离他最近的一堆瓦砾中传出呼救声。他的心猛然颤动了一下,是停下来救别人还是视而不见继续赶路回家救自己的妻儿?短短的几秒钟犹豫后,他停下来毅然投入到救人的行动中。
吉田茂找到了一把被砸断的半截铁做,循着声音用力挖掘,在暮色四合时终于把国在里面的一位中年妇女救了出来,万幸的是中年妇女只是脸上受了些皮肉伤。就在吉田茂要离开时,中年妇女说自己的丈夫在岩手县一家饲料厂做工,儿子也在那里上中学,不知道他们此时是否遭遇不测,她请求借用吉田茂的手机给他们分别打电话。吉田茂拿出手机时,发现通讯早已中断,中年妇女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吉田茂见状就把手机交到她的手里说:“要不这样吧,我把手机留给你,等通讯恢复后,你再给亲人们打电话。”
中年妇女摇摇头:“不,你的亲人也生死未卜,你也需要它啊!”“我加快速度估计在后半夜会回到县城见到妻儿的,”吉田茂说着,迅速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和笔,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最后对中年妇女说:“如果电话能打通,拜托你给我妻子打个电话,说我一切平安,正在回家的路上去搭救她和儿子。”
吉田茂一路走,一路救人。当有近40条鲜活的生命在他参与救助下获得重生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三夜,他也终于回到了县城自己的家。
古田茂站在马路边,悲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已不复存在,自己家的种子店更是墙倒屋塌、满目疮痍。他循着裂缝一遍遍呼嗅着妻儿名字,直到嗓子完全干哑,就在吉田茂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时,一位路过的邻居遇见了他,带给他一个天大的惊喜:他的妻儿只是受了轻伤,正在城北临时医护点接受治疗。吉田茂听了不禁大喜过望,立即赶了过去,果然见到了正在挂着点滴的妻子,而安然无恙的儿子就坐在一旁守着妈妈。
吉田茂来到妻子身边,渐愧地说:“实在抱歉,这么晚我才回来……”妻子微笑着打断他的话:“不,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吉田茂听了一愣,不解地问为什么,妻子掏出手机和一张写满电话号码的纸时,吉田茂更加惊诧,因为那正是自己的手机。这时,妻子才缓缓讲起了事情经过。
原来,吉田茂救起的第一位中年妇女去岩手县寻找丈夫和儿子,结果在路上救了一个司机,把手机和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留给了司机,司机又救了一个中学生,同样把手机和纸留给了中学生,中学生又去救别的人……就这样,直到纸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时,它随那部手机一起传到了第27位获救者手中,而这位获救者就是吉田茂的邻居,这位邻居在救出了吉田茂的妻儿后,毫不犹豫地把手机和纸留给了这对母子。吉田茂的妻子一眼看到纸上的第一个号码居然是自己家的,而且手机也是丈夫的,才知道丈夫不仅平安活着,而且正在积极救护着他人的生命……
吉田茂听完,不禁潸然泪下,他庆幸多亏自己当初教出了那位中年妇女,从而开始了一场互救互助的爱心接力。他知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爱心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给他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的人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吉田茂救出的中年妇女在吉田茂给她手机时故意半推半就,说明她自私、有心计。
B.本来当天夜里就能到家,吉田茂却走了三天三夜,主要是因为地震使道路变形难走。
C.吉田茂回到家呼唤妻儿不应、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的情节,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D.妻子说出“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这句话,是因为她知道是丈夫安排人来救她的。
【小题2】小说中的吉田茂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手机和写满电话号码的纸可以看作是象征性符号,其象征意义是什么?邻居不知道手机和纸上的第一个号码是吉田茂家的,他在把手机和号码纸留给吉田茂妻儿时,会嘱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新做人

美欧•亨利

看守来到监狱制鞋工场,吉米·瓦伦汀正在那里勤勤恳恳地缝着鞋帮。看守把他领到前楼办公室。典狱长把当天早晨州长签署的赦免状给了吉米。典狱长说:“你明天可以出去啦,以后别砸保险箱了,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第二天,他离开监狱回到自己住处,推开墙壁上的一块暗板取出一只蒙着灰尘的手提箱。那是一套样式俱全,用特种硬钢制造,最新式的工具,有钻头、冲孔器、摇钻、螺丝钻、钢撬、钳子和两三件吉米自己设计,并引以为自豪的工具。半个小时后,他换了一套雅致称身的衣服,手里提着那只抹拭干净的箱子。

一星期之后,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件保险箱盗窃案。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有一只新式防盗保险箱给轻而易举地打开了……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那是‘花花公子’吉米·瓦伦汀的手法,他又恢复营业了。”

一天下午,吉米·瓦伦汀带着他的手提箱搭了邮车来到艾尔摩尔。一位年轻姑娘穿过街道,在拐角那里打他身边经过,走进一扇挂着“艾尔摩尔银行”招牌的门。吉米·瓦伦汀直勾勾地瞅着她,忘了自己是谁,仿佛成了另一个人。她垂下眼睛,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有吉米这种气宇和外表的年轻人在艾尔摩尔是不多见的。

吉米用拉尔夫·迪·斯潘塞的姓名在一家旅店登了记,……一阵突如其来,脱胎换骨的爱情之火把吉米·瓦伦汀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拉尔夫·斯潘塞先生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也得到安娜贝尔的父亲银行家亚当斯的器重,她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们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一天,吉米在他的房间里写了如下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朋友:

下星期三晚九点钟到小石城沙利文家。我已经不干那一行啦。我开了一家很好的店铺。如今我老老实实地过活,两星期后,我将同世上最好的姑娘结婚。她相信我。我非见你不可。工具我送给你并随身带去。

你的老朋友:吉米

吉米发出这封信之后的星期一晚上,本·普赖斯乘了一辆租来的马车悄悄到了艾尔摩尔……

第二天早饭后,家里的人浩浩荡荡地一起到商业区银行去——亚当斯先生、安娜贝尔、吉米、安娜贝尔已出嫁的姊姊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九岁。路过吉米住的旅店,吉米上楼到他的房间里去拿上了手提箱。等一会儿将由多尔夫·吉布森赶车送他去沙利文那。

艾尔摩尔银行最近安装了一个新的保险库,亚当斯先生得意洋洋地把它的构造解释给斯潘塞先生听,斯潘塞彬彬有礼地听着,但好像不很感兴趣。这时候,本·普赖斯逛了进来。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声尖叫。在大人们没有注意的时候,九岁的梅好奇地把阿加莎关进保险库。老银行家跳上前去,呻吟着说定时锁没有上,暗码也没有对准。”阿加莎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库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安娜贝尔转向吉米,她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焦急,但并没有绝望的神色。“你能想些办法吗,拉尔夫——试试看,好吗?”他瞅着她,眼睛里露出一抹古怪柔和的笑容……

他把手提箱打开,敏捷而井井有条地把那些闪亮古怪的工具摆出来,十分钟后,这打破了他自己的盗窃纪录,他打开钢闩,拉开了门。阿加莎几乎吓瘫了。

吉米·瓦伦汀穿好上衣,来到柜台外面,向前门走去。半路上他模模糊糊听到一个耳熟的声音喊了一声“拉尔夫!”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门口有一个高大的人几乎挡住了他的去路。“喂,本!”吉米说道,脸上还带着那种古怪的笑容,“你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了。”本·普赖斯的举动也有些古怪。“你认错人了吧,斯潘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

本·普赖斯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吉米在监狱制鞋工场勤勤恳恳鞋帮,为后文吉米的“重新做人”埋下了伏笔。
B.文中加点词语“古怪”表示他没有想到要用盗窃技术来救人;“柔和”表现他对未婚妻的爱,爱情是他冒险救人的最大动力。
C.小说中吉米写给老朋友的一封信,实际上也是吉米与自己过去生活的决裂书。
D.小说中多次提到保险箱,主要是表现吉米是个善用工具、技巧娴熟的惯偷,为他多次盗窃成功作铺垫。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3】试分析小说中本·普赖斯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