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牛泪  刘川北
牛老了,那么大的骨架,有了突起的棱角,走起路来,一步一探,好像前面埋着地雷,犹疑着,脚步子是虚的。人也老了,头发花白了,着了霜雪的荒草般,乱成一团,脸上的皱纹一道压着一道,一脸的沟沟坎坎。老人走在前面,牛跟在后面,走出逼仄的小巷,眼前展现出春天的原野。老人拔掉嫩嫩生生的青草,双手捧到牛跟前,牛看一眼老人,然后深埋着头,把青草绞到嘴里,老人的手濡湿了,出神地等着牛衔完最后一根青草。对面的山,一座连着一座,逶迤如牛群。
儿子搬到城里去了,他说不动老人,老人说,还有牛呢,进了城,牛住哪儿?儿子舍不下老人,丢下老人一个人,万一出了什么意外,老人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老人说,怎么没有?还有牛呢。儿子哭笑不得,牛能变成了老人的儿子?早几年,村子里遍地都是牛,开春时,吆着牛,犁开一片一片土地,掀开了庄稼地盖着的棉被窝,地就醒了,草就醒了,庄稼也醒了。现在,这头牛,是村子里唯一的牛,也是村子里最后一头牛。
儿子琢磨着把牛卖了。老人听到后,把儿子训了一顿,说,卖牛,不如把爹卖了。儿子是孝子,只那一句话,儿子再不敢提卖牛的事。后来,儿子渐渐想明白了,老人对牛有感情,就像闲来没事的城里人,养个狗抱个猫,成天宝呀贝呀儿子孙子地挂在口头上,那猫狗的还有像模像样的名字,什么爱米、威廉、埃德拉……儿子就当老人养了一头宠物,不需要专门的猫粮狗食,缺点就是个头大了点。
老人把牛鼻绳早就扔了,牛也用不着干活了。村里的地没人种,都荒着,年轻人都跑到外面闯世界去了,再说种地靠着老天爷的几星眼泪能有多大收成?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多,来钱快。牛更加的沉稳安详,年轻时的僵脾气全没了,也拉不动那沉重的犁铧了。儿子一般十天半个月来一次,香肠蜂蜜,老吉祥的糕点,旺老财的酱肘子,包装齐整道不出名字的水果……儿子从小没了娘,儿子对娘的记忆来自老人,老人说,你娘有一双大大的眼,水灵灵,你德山大爷老是开玩笑地说那是双牛眼。儿子懂得老人一辈子不容易,一手把他拉扯大,可谓吃尽了苦头。儿子来了,把东西放下,然后把上次拿过来的过了期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扔掉。老人和牛住在一间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身上的汗腥气。儿子跟老人扯了几句天气好好坏坏的话,就急匆匆地开着车,走了。
儿媳不满意儿子的做法,老人吃不了那么多东西,再者说,老人吃什么还给牛吃什么,牛不吃也摆在那儿,纯属糟蹋。儿子有自己的主意,老人不随他到城里享福,恋着老屋和牛,相对而言,这点吃食又算得了什么。
几天不见老人和他的牛出来转悠。那天傍晚,牛独个出来了,在杏花婶的木栅门前徘徊,还用头顶撞木栅门。杏花婶赶它也不走,牛用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盯着她,眼晴湿漉漉的。花婶想到了什么,围着围裙往老人的院落里跑,果不然,老人病在炕上,起不来了。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子,儿子风风火火地来了。
老人明白自己的处境,强睁开眼,对儿子说,牛养着……别动它的心思……这头牛有人情味哩……那双牛眼睛里,能瞅见你娘……老人的说话声越来越微弱。儿子听老人说过,娘是饿死的,她把自己那份菜团子,留给老人和儿子,自己吃了后山的观音土。娘的眼睛最漂亮,杏核眼,眼眸常常润湿着,像深深的湖水。老人没了老伴后,没有续弦,只有一次,媒人说和柳庄的那个拖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儿子吵着闹着,他不想来两个野孩子跟他争食,事也就黄了。柳庄的那个女人,跟他娘一样有一双大大的眼,汪着一片湖水的亮光。
老人闭上了眼……牛把木门撞开,哞的叫了一声,出神的望着他,望着睡着了的老人。大大的眼睛淌出混浊的牛泪,一颗一颗,砸在泥地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E.老人和牛的故事悲伤却不失温暖。在城市化过程中,两代人的情感支点发生变化,城乡发展的差异给人的观念和情感带来影响。
A.老人和老牛一起住在土屋里,屋子里弥漫了土腥气和牛的汗腥气。老人的生活环境如此不好却不愿意改变,反映了老人性格的固执。
B.儿子给老人带来好吃东西,然后把上次拿来的过了期的东西扔掉,可见老人对儿子的冷淡和不理解,父子存在着感情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C.小说以老人的离世作为结局,这个结局在前面已经有层层的铺垫。结局带着浓浓的悲伤色彩,也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D.小说对儿媳的着墨不多,但从她对自己丈夫在老人的关心上表示的不满意和不理解的事件中,可见儿媳的势利和冷漠。
【小题2】小说第一段的划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把牛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小说的“泪”有牛的“泪”,更有人的“泪”,这泪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1 09:4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小茶馆里点起了一盏菜油灯。

“钱伯伯,”瑞宣低声地说,“家去,吃点什么,好不好?”

老人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不去!……你认识你们胡同里的牛教授吗?”

“不认识。干嘛?”

“不认识就算了。你总该认识尤桐芳喽?”

瑞宣点点头。

“她是有心胸的,你应该照应她一点!我也教给了她那个字——杀!”

“杀谁?”

“该杀的人很多!能消灭几个日本人固然好,去杀掉几个什么冠晓荷、李空山、大赤包之类的东西也好,这次的抗战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大扫除,一方面须赶走敌人,一方面也该扫清了自己的垃圾,我们传统的升官发财观念、封建思想——就是一方面想做高官,一方面又甘心做奴隶——家庭制度、教育方法和苟且偷安的习惯,都是民族的遗传病。这些病,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会使历史无声无色的、平凡的、像一头老牛似的往前慢慢地蹭,及至国家遇到危难,这些病就无药可救了。”

“那我怎么照应她呢?”瑞宣相当难堪地问。

“给她打气,鼓励她!一个妇人往往能有决心,而在执行的时候下不去手!”老人又慢慢地往起立。

瑞宣还不肯动,他要把想了半天的一句话——“对于我,你有什么教训呢?”——说出来。可是,他又不敢说。他知道自己的怯懦与无能。假若钱伯伯教他狠心地离开家庭,他敢不敢呢?他把那句话咽下去了,也慢慢地立起来。

两个人出了茶馆,茫然的他立在那里,看着钱先生在灯影中慢慢地走去。一直到看不见老人了,他才打了转身。

他一向渴盼见到钱先生。今天,他看到了老人,可是他一共没说几句话。羞愧截回去他的言语。论年岁,他比老人小着很多;论知识,他的新知识比钱诗人的丰富;论爱国心,他是新时代的人,理当至少也和钱伯伯一样多。可是,他眼看着钱伯伯由隐士变成战士,而他还是他,他没有丝毫长进。只好听着老人侃侃而谈,他自己张不开口。没有行动,多开口便是无聊。这个时代本应当属于他,可是竟自被钱老人抢了去。他没法不觉得惭愧。

随着第二天的朝阳升起,瑞宣看见了新的光明。他把自己放下,而专去想钱先生。他觉得钱先生虽然受尽苦处,可是还很健康,或者也很快活。为什么?因为老人有了信仰,有了决心,信仰使他绝对相信日本人是可以打倒的,决心使他无顾虑地、毫不迟疑地去做打倒日本人的工作,信仰与决心使一个老诗人得到了重生和永生。

看清楚这一点,瑞宣以为不管他的行动是否恰好配备着抗战,他也应当在意志的坚定上学一学钱老人。这在以前,他总是一天到晚地低着头,不敢正眼看别人,也不敢对镜子看自己。现在,他决定要学钱先生,尽管在行动上与钱先生不同,可是他也要像钱先生那样的坚定、快乐。

是的,他要活着,为自己,为家庭,为操守,他须活着,他不应当再躲避,而反倒应该去看、去接触一切。他应当到冠家去,看他们到底腐烂到了什么程度。他应当去看小崔怎样被砍头。他应当去看日本人的一切暴行与把戏。看过了,他才能更清楚,更坚定。说不定也许不期而然地狠一下心,去参加了抗战工作。人是历史的而不是梦的材料。他无须为钱先生忧虑什么,而应当效法钱先生的坚强与无忧无虑。

这是星期六,下午两点他就可以离开公事房。他决定去看看下午三点在太庙大殿里举行的华北文艺作家协会的大会,他要看,他不再躲避。

北平人多数是喜欢热闹的,而这里太幽静。现在,已是冬天,这里的游人就更少了。瑞宣来到,大门外虽然已经挂起五色旗与日本旗,并且贴上了许多标语,可是里外都清锅冷灶的,几乎看不到一个人。他慢慢地往园内走,把帽子拉到眉边,省得叫熟人认出他来。

他看见了老柏上有名的灰鹤,两只都在树顶上立着呢,他立定,呆呆地看着它们。据说,这里的灰鹤是皇帝饲养着的,在这里已有许多年代。瑞宣不晓得一只鹤能活多少年,是否这两只曾经见过皇帝。他只觉得它们,在日本人占领了北平之后,还在这里活着,有些不大对。它们的羽毛是那么光洁,姿态是那么俊逸,再配上那红的墙、绿的柏与金瓦的宫殿,真是仙境中的仙鸟。可是,这仙境中的主人已换上了杀人不眨眼的倭寇,那仙姿逸态又有什么用呢?说不定,日本人会用笼子把它们装起来,运到岛国当作战利品去展览呢!

不过,鸟儿到底是无知的,人呢?他自己为什么呆呆的看着一对灰鹤,而不去赶走那些杀人的魔鬼呢?他不想去看文艺界的大会了。灰鹤与他都是高傲的、爱惜羽毛的,而他与它们的高傲只是一种姿态而已,没有任何的用!他想低着头走回家去。

可是,极快的,他矫正了自己。不,他不该又这样容易伤感,而把头又低下去。伤感不是真正的、健康的感情。由伤感而落的泪是露水,没有甘霖的功用。他走向会场,他要听听日本人说什么,要看看给日本人作装饰的文艺家的面目,他不是来看灰鹤。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借钱先生之口,用“遗传病”“老牛”等比喻形象地揭示了落后的观点、思想、制度、方法等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
B.文章多处语言描写塑造了钱老人是非分明的觉醒者形象,钱老人让瑞宣发生了质的转变,让他成为了一名坚强的战士。
C.文章大量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危难时期以瑞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丰富了瑞宣这一典型形象,发人深省。
D.文中身处历史变局中小人物的经历与体验具有隐喻性:战争的破坏、家国的沉浮、民族精神的磨炼、对自由的向往。
【小题2】选文后半部分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灰鹤”这一形象。请分析“灰鹤”的意蕴。
【小题3】瑞宣是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的一个较为典型的处于蜕变阶段的新派市民形象,请结合本文分析老舍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婆的悲伤
葛明霞
①马婆从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那么要强爱面子的马婆,面对路人诧异的目光视若不见。仲秋的微雨浸润着马婆规整的套装,马婆的心凌乱成泥。马婆没有回家。她穿过两个十字路口拐进了龙泉湖公园,蹒跚地上了湖边八角亭。马婆斜靠在亭柱上,不知不觉收住了眼泪。过往的岁月就在马婆静静的呆坐里浮出了水面。
②马婆还是马嫂的时候,精力全部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从幼儿的益智类训练开始,到剑桥英语、到奥数培优、到解题速效……正规不正规的培训班,只要不与正课冲突,马嫂都推着儿子上。儿子大学毕业去美国深造时,马婆费尽心机说服他留在了国外。马哥虽不太支持,可为了儿子的将来,只好认了。
③之后,马婆和马爷就成了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尤其是马婆的妹妹。她的儿子成绩不太好,毕业后留在了本地。妹妹一生气就开骂,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只有马婆知道,她和马爷过得是什么日子。
④每天早上一起床,马爷就打开电视,一整天不让关。他说这样可以逼逼屋里的冷气。马婆嘴上不说,内心里也难受。她觉得自己虽然有儿子,常年过得却是没儿子的生活。马婆整晚整晚睡不着,睡不着就想儿子,就想如何证明自己有儿子。半月后马婆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马婆不再随随便便穿衣服了。就连上菜场也是整齐的套装,仰脸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马爷说她,马婆硬硬地回嘴,我和那些没儿子的老人不一样,我有儿子,儿子在国外,怎么着也得给他充充面子。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
⑤儿子去国外后,马婆很少再与马爷争吵。用马婆的话说,这老东西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连儿子的面都难见,我得让他享享福。马爷没有享福的命,儿子在美国定居不到两年,他就失了健康。一开始马婆没太当回事。等她知道不好时,马爷的腿已经不太听使唤了。马爷犯病是在早上,等办好住院手续时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好在马爷是轻微的脑梗,没耽误多大事。躺着输液的马爷,看到其他病人都有小辈陪着,羡慕得眼里几乎迸出血来。他一忍再忍,最后还是张大嘴巴嚎起来。马婆又累又急又尴尬,边向同屋的人道歉边劝马爷。劝着劝着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好在外甥及时赶到,止住了他们的哭声。
⑥马爷出院后腿虽稍能走动,右胳膊和右手却失了灵活。马婆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除了监督马爷进行自我煅炼外,就是不停地帮他按摩恢复。马婆渐渐地瘦了,由原来的一百四十多斤瘦到了一百一十斤。马爷看着难受,忍不住骂儿子。马婆却不依,你知道啥,儿子不是没孝心,他在国外生活压力大,也难。马婆出门买菜仍旧穿戴整齐,仰脸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
⑦斜靠在亭柱上的马婆不知不觉坐了一个小时。仲秋的微雨打湿了她的后背,马婆这才想起该给马爷做饭了。马婆小心地下了八角亭,走出了龙泉湖。
⑧平静下来的马婆又想起她从妹家出来的情景。今天是妹妹的六十大寿。饭后,妹妹当着她的面又骂起了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外甥喝多了酒,大着舌头回嘴,妈,你老……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一点……都不知道,我大姨,大……姨夫的苦。外甥媳妇忙岔开了话,大姨,你怎么不让姨夫来,就两站的路,来热闹热闹多好。马婆强忍着将落的泪说,对了,我得回去给他做饭了。外甥媳妇跑去厨房给马婆打包现成菜时,马婆挣脱妹妹的手出来了。等外甥媳妇追出来,马婆已经走了三十多米远。听到喊声,马婆没敢回头,她怕满脸的泪吓坏年轻人。
⑨马婆擦了擦眼睛,迎着仲秋的微雨向家走去。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不能倒下,她还要照顾马爷,她还得擎起这个家。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
(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三段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
②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马婆的形象特点。
【小题4】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的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一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地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吧。”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的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翻滚声。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长大了。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地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小题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2】(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作者是如何塑造猎人这一形象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分析物象作用)文中的小狐狸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小说开始便是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
D.“火”运用双关手法,一指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的火种,代表原生态生活;一是喻指“我”对故土火一般的跳动的热情。
【小题2】小说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处写“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你觉得“我”孤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老四
牟喜文
那时,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样,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沙田屿是个三省交界的镇子,镇子不大,二百来户人家。毫不夸张地说,镇南头有人放个屁,全镇人都能闻到臭味。可就是这么个小镇子,却整天人来人往,车流不断。 王老四的父母一顺水生下四个女儿,王老四排行老四,父母一看又是女孩,就懒得给她起
个好听的名,成天老四老四地叫,也是想把女娃当男娃养哩。王老四模样长得还算周正,高个, 细腰,宽臀。可自打丈夫在窑上被埋,三岁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后,王老四就像被施了魔法,走 到哪儿呼啦一下人群就散到哪儿。
也难怪,这个女人命太硬了!
像配合镇里人似的,王老四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竟再没掉过一滴眼泪。 寒冬腊月,猎猎的北风卷着雪花,肆无忌惮地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凶残、冷漠。街上,行人匆匆,就连路过的汽车都喘着沉重的粗气,呼出的白烟转瞬间就被风吞没了。
镇东头,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王老四的老四菜馆开张营业了。菜馆还算干净,八张卡桌,里里外外就王老四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王老四真能瞎折腾,败家娘们!有人风言风语。
可不是,等她把丈夫那点抚恤金败霍光了,就更没人要了!有人幸灾乐祸。
菜馆开业两个月,除了零星几个过路新手司机,还真没谁再踏进王老四的菜馆。
如今,哪个司机没有自己的窝子,一来,嗲声嗲气的姑娘陪着,好茶好水好烟伺候着。临走,还给拿东西,那态度,多好。
王老四一个新来的,咋能争过那些老油条?镇上收卫生费的李大姐劝她说,老四,不行咱报停,歇业三个月,等来年春暖花开人多了再开张。
王老四惨笑了一下,说,李姐,不碍事。
李姐看王老四吧台里有一台新电脑,拍了拍,说,这家伙,真好!恐怕得好几千块吧? 王老四笑了笑,没吭声。
慢慢地,王老四的生意好了起来,可让人奇怪的是,路过的司机从别人家饭店出来,都兴高 采烈的。可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却个个红肿着眼睛,低垂着头,满腹心事的样子。
按理,吃得不开心,下次就不会再回头了,可司机不但回头,还带来了很多认识的同行。
王老四的饭店难道有啥猫腻?
那还能有啥?还是李姐站出来辟谣,还不是家常菜,就是比别人家干净点罢了。
但有一样,王老四的菜馆只接待司机,其他人,一律不伺候。
乖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开饭店的挑客人,还是头一遭听说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阳光明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
老四菜馆门前的花池子里,各色鲜花开得正旺,火红的串红,一朵朵、一串串,红得就像天边的晚霞,娇艳、任性。
这时,一辆警车唰地停在了老四菜馆门口,王老四养的泰迪狗兴奋地迎上去,围着下来的 人,不停地摇着尾巴。
王老四犯事了!爱凑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呼啦一下就把王老四的菜馆和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女人和那么多司机,啧啧,咋样,这回出事了吧!
从警车上下来的,除了镇上派出所的刘所长,还有两个外地男女,其中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女孩,几人拨开人群,快步走进老四的菜馆。
扑通一声,两个外地男女直接给王老四跪下了,说,恩人哪,谢谢您!
这是唱的哪出呀?
王老四也很激动,眼圈红红的,嘴里说,别这样,快别这样。说着,伸手去搀扶两人,可两人 说啥也不起来,还让小女孩也跪下,向王老四行大礼。
刘所长笑呵呵地说,好啊,老四妹子,没想到,真没想到,网上大名鼎鼎的老四救助被拐儿 童论坛的群主竟是你!更没想到,你竟然把长途司机都发动起来了!
人们这才寻思过味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一下,两下,接着连成了一片……
时光如芬河水,默默流淌。与此同时,老四菜馆扩大了规模,从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陆续招了二十几个服务员。一时间,热闹非凡,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
这天,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菜馆门口。从外面买菜回来的王老四和男孩四目相对,只看了一眼,她就怔在了原地……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第八期)
【小题1】下列对开篇镇里人觉得“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四像祥林嫂一样死了丈夫,丢了孩子。镇里人认为她命太硬,克夫克子,是像祥林
嫂一样的不祥之人,躲之唯恐不及。
B.王老四不仅经历与祥林嫂一样,丧夫丧子、命途坎坷;而且性格也与之相似,勤劳朴实、
任劳任怨,将小饭馆收拾得干干净净,自己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C.王老四与祥林嫂一样迷信、消极、相信命运。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就
放弃了找寻孩子的念头,开起小饭馆。
D.王老四与祥林嫂一样,受镇上人排挤。镇上人是一群冷漠自私的看客,没人愿意与不
【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该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无论是主人公王老四,还是次要人物如李姐、刘所长、司 机等,他们的言行、心理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作者仿佛参与其中,无所不知。
B.小说有意设置了沙田屿这个三省交界之地,既能很好地解释这样一个小镇却是“人来 人往、车流不断”的现象,也为主人公选择在这里救助被拐儿童提供了合理性。
C.文章第三段主要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相貌、姓名来由和她的坎坷命运,为主要情节的 展开做了补充,属于叙述中的插叙。
D.文章第六段属于环境描写,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恶 劣,也象征着社会环境的冷漠无情,暗示了老四菜馆的生意冷清。
E. 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大有深意,如“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暗示了主 人公救助被拐儿童的行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