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高 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下棋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被中年汉子赢了;一是搬到市郊居住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B.孔老只观棋不愿下棋,输棋之后就辞职,搬离闹市,到市郊街镇上居住,别人向他请教,他就飘然而去,甚至假装已经搬家,可以看出孔老是一个孤傲超脱,不理世事的人。
C.小说的表层虽然写的都是棋事,但在深层里,棋事可以寓指人事和世事,孔老是点步高手,偶尔下棋却输了,输后彻悟,绝不与人对弈,都令人深思。
D.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E.小说语言简洁精练,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二十几年职位不变,却“自觉政绩不错”,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小题2】中年汉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高手”为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09:5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鸦
邢庆杰
那对白色的乌鸦从空中扑向他的一瞬间,朱老三从梦中惊醒了,直挺挺地坐了起来,脸上、身上全是汗珠子。
窗外,电闪雷鸣,雨声如瀑。
奇怪,好多年前的事了,咋又梦见它了呢?
朱老三翻身下了床,右腿画着半圆,一瘸一拐地走到饭桌前,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再躺到床上时,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他的脑子里,全是那对白色的乌鸦……
朱老三是个老护林员。护林员的主要职责就是防火防盗伐。但真正敢来伐树的人并不多,最让他头痛的, 是那些来砍树枝的人。那年月,老百姓买不起煤,冬天取暖做饭,全靠晒干的树枝子这种“硬柴火”,就打起了集体林场的主意。朱老三原则性很强,他自己决不砍树枝子,但他有一个办法:拆鸟窝。一个硕大的鸟窝,足够一家人烧半个月的。
那年初春,儿子刚刚出生,家里那三间四面透风的房子还需要取暖。他就把留了多年的一个最大的鸟窝拆了。那个鸟窝很大,他从中午一直拆到太阳西斜。拆到最里层时,竟有了意外的收获,里面有四只鸟蛋。
朱老三用地排车把拆下来的柴火运到家里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整个天空红彤彤的,让寒冷的天气有了一丝暖意。他正从地排车上往下卸柴火,忽然面前掠过一阵冷风,下意识地缩了缩头,一只鸟儿贴着他的头皮飞 了过去,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满手掌的鲜血。他惊恐地抬起头,恰好看见两只白色的影子朝他俯冲下来!从地上抄起一根木棍,他迎面抡了出去!由于用力过猛,朱老三带倒了旁边的地排车,压住了右腿……鸟儿惊叫着, 留下几片白色的羽毛,落在了对面房顶上。是乌鸦,两只罕见的纯白色乌鸦,冲他愤怒地鸣叫!忽然明白了,他拆的鸟窝,应该是这两只白鸦的,它们来寻仇了。
那天晚上,他把鸟蛋煮了,给妻儿补充了营养。两只白鸦在他的屋顶叫了一夜,吵得孩子不停地哭叫。第二天,孩子发了高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折腾好久才退下烧来,但孩子从此落下了惊厥的毛病。而朱老三被压过的右腿从那时起就不听使唤了。
朱老三把鸟枪装满弹药,开始找那两只白鸦寻仇,但那两只白鸦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快亮的时候,朱老三打了个盹儿,醒来时太阳已经一竿子高了。
推开屋门,朱老三吃了一惊,门前的水洼里,躺着两只白色的乌鸦。望着曾经的仇家,朱老三竟没有丝毫复仇的快感,而是从心底升起一阵兔死狐悲的伤感:它们也老了,经不起大的风雨了。
他踩着一地泥泞,走出院子,吃惊地发现,院外的小路上竟躺着十多只死鸟,有斑鸠、麻雀、啄木鸟……昨晚的风雨太大了,无家可归的鸟儿都被风雨打了下来。
把所有鸟儿都埋葬之后,朱老三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脑海里不断闪现二十几年来拆除的一个个鸟窝,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简直就是作孽。
朱老三开始行动,是三天以后的事情了。他找出了祖传的木匠家什,伐倒了两棵枯死的榆树,用大锯把它们拆成板子,开始在护林屋里制造鸟窝。他有祖传的手艺,整个鸟窝,所有的木板都是用卯榫扣起来的,板子之间的缝隙全部用蜂蜡封得密不透风。鸟窝的出口处,上下各安上五个巴掌大的平板,上面的遮雨,下面的供鸟儿站立。他对自己设计的鸟窝非常满意,就按这个样品,日夜不停地做,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啃个馒头,喝点开水。一个多月后,他把所有的木板都用完了。他数了数,共做了四十八个鸟窝。
朱老三用了十几天工夫,把四十八个鸟窝均匀地安在了林场的各个部位。在来来回回的路上,他欣喜地发现,最早安装的几个鸟窝,已经有鸟出入了。
在安装完最后一个鸟窝回来的路上,他忽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停下来想了想,却想不出,就继续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右腿不知什么时候不画圈了,恢复正常了。
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在心里估算着还能做多少个鸟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第 7 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朱老三早年护林时候的经历,交代了时代背景,表现了那个年代的艰难,同时也引出下文拆鸟窝的情节。
B.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朱老三得到柴草的喜悦心情,并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了下文朱老三被白鸦抓伤。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朱老三护林时跟村民们行为的对比,朱老三拆鸟窝与建鸟窝行为的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D.文章结尾写朱老三目光停留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上,“心里估算还能做多少鸟窝”,意蕴丰富,余味悠长。
【小题2】小说中的朱老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写朱老三搭建鸟窝后右腿恢复正常,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行。”
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他点点头,说:“三年了。”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的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一片片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失。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的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到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颗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颗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那颗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的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写出了少尉家乡贫穷,淳朴。
B.文章中少尉的情绪一再变化,神色庄重——满脸振奋——欣喜自豪——兴致勃勃——沉默凝望——无声哭泣,这些都因思念家乡而产生。
C.作者通过对少尉及其家乡的描写,表明我国还有很多地方处于贫困状态,还有待加强经济建设。
D.文中多处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久未归家的少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小题2】作者以“眷恋那棵老柿树”为题,有何含义?
【小题3】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盲鱼

冯红梅

那天是刘明最兴奋的日子。刘明拎着刚买的一瓶好酒,一条好烟,直奔大学张老师家去。

刘明当年是学校的优等生,深得导师张涵喜爱。师生告别会上,张老师拍着刘明的肩头说他日后必能飞黄腾达。刘明感恩于老师的厚爱,工作之后每隔一二年都会去拜访问候老师,这次是要急于与老师分享他的喜悦。

退休了的老师还住在那个小四合院。庭院整洁宁静,一棵桂树飘香满院,树下一张石桌,张老师正捧着一本书坐在摇椅里,看见刘明进来,放下书招呼刘明赶紧坐下。

“老师,老师,我是向您报喜来的。”刘明一边放下手里的东西一边激动地说:“我的城建局局长的任命书下来了,这不,就赶紧给您报喜来了。”

“好好好,我就说嘛,你前途无量嘛。”张老师笑着把茶水递过去说:“刚好,我新琢磨出一个鱼饵配方,鱼儿特别爱吃呢。咱今天去试试,回头让你师娘给你做鱼吃。刘明最爱吃鱼。以前在学校时就经常赖在老师家里吃师娘用钓回来鱼做给他吃。一听老师这样说他立刻响应,收拾好渔具,载着老师直奔垂钓园。

垂钓园,鱼塘很多。每个塘子都掩映在绿树环绕之中,彼此以廊亭相接,环境优雅别致,刘明还在观望,老师已经下饵垂钓了。

不知是老师钓鱼的技术依旧娴熟,还是这鱼饵特别对鱼的胃口,老师垂杆一根烟功夫,就抖动杆子,上钩的鱼儿就划出水面落在老师身后的草坪上,刘明乐得取下鱼嘴里的鱼钩把鱼装进水桶。水面波光粼粼,鱼儿频频上钩,刘明大赞老师技艺超群。

“这鱼啊,属高度近视,全凭鱼鳍感官对周围反应。说实话都是盲鱼。只要有鱼饵落下,就不顾死活去争食,所以,就成了被烹饪的角儿了。”老师一边给鱼钩挂上鱼饵一边说。

“哎呀老师,鱼不就是让人吃的嘛。”刘明笑着说。

“快,又一条上钩了。”老师一声喊,只见一道水光划过半空,“好大一条鱼啊!”刘明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大鱼,这是条大红锦,艳丽无比,煞是好看。

“贪吃的鱼儿好上钩啊,今天收获太大了。”老师笑着说:“不论大鱼小鱼,只要闻见香味上钩,就是一条盲鱼。”老师一边收杆一边说:“好了,差不多了,咱回去让你师娘给你做鱼吃喽。”

师娘的厨艺还是那么好,可是刘明第一次没有了吃鱼的欲望。他仿佛看到一条有着人脸的鱼,被一根根鱼竿争抢,刘明一个激灵,举起一杯酒说:“老师,学生敬您,学生也绝对不会是条盲鱼。”

“好,干。”老师美美地“呲溜”一声,喝干了杯中酒,笑了。……

【小题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张老师”的形象。
【小题3】最后一段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清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盲鱼”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请求支援
周海亮
你决定成为一名剑客,行走江湖。你认为时机恰好。
你的剑叫做残阳剑。这柄剑威力强劲,你可以同时斩掉十五名顶尖高手的头颅。你的独门暗器叫做天女针。你面对围攻,只需轻轻按下暗簧,即刻会有数不清的细小钢针射向敌手,状如天女散花。天女针一次可以杀敌八十,中针者天下无解。
靠着残阳剑和天女针,你打败了飞天燕,杀掉了钻地鼠,废掉了鬼见愁的武功。他们全是江湖上一顶一的高手,他们全是杀人不眨眼的黑道魔头。从此你声名大振,投奔者众。
现在你拥有一支军队,占有一座城池。你的军队勇士五千,良驹八百;你的城池繁华昌盛,鸡犬相闻。
你不停地和道上的兄弟签署着攻守同盟。你还和神枪张三、铁拳李四、一招鲜王五结拜成兄弟。你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招兵买马,筑固城池。似乎四分五裂的天下不久之后就将统一,你将成为万人瞩目的头领或者君王,你将拥有无涯江山,无尽财富,无穷权力,无数美女。你沉浸在难以抑制的兴奋之中,你常常会在梦里笑出了声。
可是,鬼见愁突然杀了回来。
其实那天你并没有完全废掉他的武功。那天你有了小的疏忽。鬼见愁凭着多年的武功造化医好了自己,又用三年时问练就了一门邪道武功。现在他率精兵五万,包围了你的城池。
你的五千勇士扑出了城。你试图将鬼见愁的五万精兵一举歼灭。你甚至想晚上就可以用鬼见愁的脑袋做成一个马桶。可是你很快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错误。鬼见愁的五万精兵,完全以死相拼。他们踏着同伴的尸体往前冲,极度疯狂。你砍断他的矛,他会用拳头打你;你砍断他的胳膊,他扑上来撕咬你的咽喉;你砍断他的脖子,他还会在倒下去的一刹那,用脚踢一下你的屁股。尽管你的五千勇士个个骁勇善战,可是最后,他们不得不退了回来。
五千勇士,只剩三百。
鬼见愁精兵五万,尚有八千。
你关了城门,开始求援。
你给神枪张三飞鸽传书,让他速来救你。几天后你得到消息,神枪张三早被一无名剑客杀于某个客栈。
你千里传音给铁拳李四,让他速来救你。铁拳李四回话说,现在我也被围,自身难保,如何救你?
你在城墙上放起求援的烟火,这烟火只有一招鲜王五才能看懂。一会儿王五放烟火回答你,他说,我正在攻城掠池,无暇管你。你好自为之。
无奈之下,你计划弃城。你已经管不了城里百姓的死活。现在你只想自己选命。
夜里你率剩下的三百勇士突围。那是一场惨烈的战争。你挥舞你的残阳剑斩下无数头颅。你的天女针霎时间消灭掉鬼见愁八十名贴身保镖。可是当你抬头,你突然无奈地发现,现在,你只剩下一名勇士,而鬼见愁,尚有精兵一百。
你的天女针已经射完最后一根钢针。现在它成了废物。
你的残阳剑已经卷刃并且折断。现在它不如一把菜刀。
你和最后一名勇士逃回了城。鬼见愁甩手一镖,你的勇士就倒下了。倒下前他为你紧闭了城门。他忠心耿耿。
鬼见愁将城围起,不打不攻。他想将你折磨致死。
其实鬼见愁只剩士兵一百。你只需再有一把残阳倒。再有一管天女针,就可将他们全部消灭。可是现在你没有了武器,也没有了士兵,更没有了兄弟和朋友。你,呼天天不响,叫地地不应。
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
最后一刻,你终于想起了你妈。
你向你妈求援。
你妈六十多岁。
你妈是一位农民。
你妈连鸡都不敢杀。
你给你妈打电话,你说学校又要收学费了,五百块。你妈说,好,我马上照办。
你命令不了别人。你可以命令你妈。
你用这五百块钱给你的游戏卡充值。你重新为自己装备了残阳剑和天女针。你单枪匹马冲出城外,将鬼见愁和他的精兵杀个精光。
你保全了自家性命。你还可以行走江湖。招兵买马。
即使在虚拟世界里,最后一位给你支援的,也肯定是你妈。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小说选取的角度十分独特,以惊心动魄的网络游戏来展现母爱,有别于常见的表现母爱主题的文章。
B.全文的笔墨都在集中刻画一个武功高强、仗义疏财而又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剑客”,这个“剑客”即全文的主人公。
C.本文从跌宕起伏的武侠情节中刻画一个落拓的“英雄”——网络游戏的操作者,在游戏中的失利,导致主人公“侠客梦想”的真实破灭。
D.本文以收放自如的情节叙述展示人物焦灼不安的心理波澜,展现了江湖儿女的铁血豪情,同时让读者也充分领略了江湖上的纷争与人情冷暖。
E. 作者运用极其娴熟且不露声色的铺垫,深刻揭示了时下网络游戏带给未成年人的莫大毒害,以及作为后盾力量的母亲的伟大。
【小题2】(小题2)结合文章,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4分)
【小题3】(小题3)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一艺术手法进行简要赏析。(4分)
【小题4】(小题4)结合本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