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现代文阅读
拾穗的少年
席星荃
①拾穗的少年,是收获季节的田野上的一道风景。
②少年行走于收获时节的大地之上,手握一把金色的谷穗,他不断地弯腰俯向大地,拾起沉甸甸的谷穗。太阳照着他,旷野的风吹着他,天上白云悠悠,鸟儿在草丛里啼叫。少年行走着,寻找着遗失的谷穗。也许你觉得这很有诗意,甚至有某种象征的意味包含其中吧。  
③在经历了大饥荒的六十年代里,活跃在广袤的原野上的少年拾穗者人群中,有我的身影。  
④其实,那时少年拾穗的动机和农民一样的具体、普通——为了吃饭。吃饭,这是最古老而永恒的欲望,少年已经懂得了这一点。他是从父亲的眼睛里懂得的,是从母亲的祈祷里懂得的,更是从刚刚经历的大饥荒里亲身体验到的。饥饿使他早早地体验到了苦难,尝到了情感的滋味。他知道,吃,管着人世的一切,牵连着人间的恩怨悲欢。少年拾起谷穗,就是拾起父辈失落的梦想、辛酸或欢乐。稚嫩的少年一穗一穗地拾起它们,稳稳地触摸到其中的沉重。
⑤我们这些饱受了饥饿折磨的孩子们散布在田野里,顶烈日,忍饥渴,勤勤恳恳地奔走着,心里充满了快乐。这不仅仅因为使人活命的粮食,更因为人生早春有太多的美丽;美丽伴着向往,伴着渴望,使未来如云霞绚烂。而拾穗仿佛是一个演习,以最直接的形式将人生的美丽与生命的欢乐体现出来,使生活像歌谣一样美妙。
⑥但是拾穗者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拾穗的少年是孤单的。他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少年的情感和思想破土而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拾穗,是少年心灵的跋涉,是他走向成熟的人生中的一段孤旅。
⑦我常常伫立在田野里出神,心里无名地感动着。田野被收获后,呈现着裸露的坦荡与宁静,显露着疲惫的幸福感。她像生育过后的妇女,怀着安详。天格外高远,地格外广袤。山淡淡地蓝着,在远远的天边;水静静地暖着,亮着。孤立的田野之树清高脱俗,在一片裸露的土黄背景里绿得极鲜亮,像田野里举起的静止的旗。农夫和牛走了,天地静而空阔。这时候,拾穗少年缓缓而行的身影成为高天远山之间的点睛之笔,成为风景的灵魂。——不,也许正是风景塑造了乡下少年的灵魂。有谁不是在某种风景里长大的呢?只是风景塑造了乡下少年的灵魂。有谁不是在某种风景里长大的呢?只是风景不同而已。灵魂有了这样美而静、广而远、高而深、所来久远的生长天地,得了清风爱抚和艳阳暖照,它的眼睛能不格外清澈吗?骨骼能不分外挺拔吗?而心呢,必会宽容、博大、仁慈而悲悯。
⑧拾穗这种人类行为有一种古老的意味。让上学的少年想想古代的诗篇,他们就知道,唐代的人,汉代的人,甚至更久远朝代的人都这样在田野上走过,寻觅过,希望过,沉思过,也孤独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去,走到今天,走到他这一代。人类离不开田野,今后的人们还要在田野上走下去,一直走到永恒……
⑨以上描述了我此刻的回想,其中也许有岁月之手镌刻的色彩。如果真是那样,我会更高兴,因为每个拾穗少年都爱恋着田野与早期岁月。我当然知道实际的情形是艰苦的,艰苦不能使乡下孩子成为大人物,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使野孩子变成勤谨沉默的农夫。
⑩遭遇苦难是不幸的,然而苦难会给你一些补尝,特别是艰难人生的时刻,它总是成为你内在的自信与顽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拾穗的少年》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那就是在艰难中成长,在艰难中寻得快乐。  
B.本文通过形象的描绘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心灵的净土和灵魂的归宿,这是作者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C.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充满诗意,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
D.“在经历了大饥荒的六十年代里,活跃在广袤的原野上的少年拾穗者人群中,有我的身影”,说明“我”和那个拾穗的少年是同龄人。
E.《拾穗的少年》的优秀之处不仅仅在于其词章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它以拾穗的少年为基点,引申出了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小题2】简析第7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在文中谈到了拾穗行为对拾穗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分条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9 09:38: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着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 ”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 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 可以耿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培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培烛。倾听黑暗的培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A.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从祖母逝世前示意我们点上蜡烛写起,既扣住了“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一标题,又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B.“我”父亲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C.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这苦难的烈马,一且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 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小题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心中老磨坊

钟法权

①在我的记忆中,磨坊已经是非常遥远的景象了。哪曾想到,几十年后的2016年盛夏,在美丽的甘南,偏僻的冶力关镇池沟村,我见到了仅存于记忆中的磨坊。

②池沟村的磨坊建在穿村而过的河沟上。河沟不宽也不深,也就一米五多的样子,水深不到一米。只因坡度大,水流湍急,垂伸于水中的木头桨叶,在激流的冲击下,匀速地旋转起来。磨坊里的石磨便开始了运转,喂进磨口的麦子,经过石磨碾压,出磨时变成了面粉。

③磨坊没有地基,地基是横在河沟上的两根粗实的圆木。磨坊不大,充其量10个平方。房子是木板房,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木板房如缀满补了的衣服一般。那一块块补了的颜色有深有浅,深的已经发黑,浅的已经发灰。磨坊如今像一头卸了套的老牛,立在河沟上,一派沧桑。好在磨坊下的水,一刻不停哗哗地唱着同一首歌向前奔流。蹲在磨坊一旁抽旱烟的老农说:“磨坊停歇十多年了,房子也破旧不堪,可我们一直不会得撤掉它。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水磨磨的,可以说是磨坊供养了我们池沟村一代又一代人。”

④池沟村的磨坊并没有因为时代进步了而被当作多余之物拆掉。不由得让我想起老家磨坊的命运,心里好不感叹。我老家也有一座磨坊,那磨坊要比池沟村的大。老家的磨坊全由清一色的青石条砌成,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有人称它为好看的石房子,更多的人则叫它石磨坊。石磨坊一共3间房,一间是磨米磨面的加工房,一间是园粮食的仓库,一间是磨坊主人睡觉做饭的房子。那磨坊建在河岸边上,石磨靠悬在水里的木桨带动,可以说省人省力。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绿色工业。

⑤磨坊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四邻八乡的乡亲,都会挑着装满稻谷的箩筐,到磨坊加工。我自记事时起,就常随父母到磨坊磨米磨面。当大人在磨坊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我则坐在磨坊山头前一棵大柳树下的石条上,欣赏那冲击桨叶之后一泻十米之远的水流,那水柱是白色的,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水落在河滩时,深滩被水流冲出比簸箕还大的水窝,那水纹用力地向外扩散,最终又被上游的来水所覆盖。

⑥周而复始,石磨坊、大柳树成为我儿时最美丽的乡村风景。随着电力的快速发展,电磨很快替代了水磨,磨坊自然而然受到冷落,加上年久失修,如今磨坊只剩下残墙断壁。那棵二人牵手才能环抱的柳树,据说被磨坊的主人砍伐,做了自己的寿木。为什么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坊能够被完好地保留,而我故乡那用石条砌成、远比眼前木板磨坊坚固百倍的磨坊,却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

⑦星星布满了整个宇宙,月亮与繁星的光辉将山村照得如同白昼。我望着眼前轮廊分明的磨坊,它仿佛是一座神殿。月光下,抽着旱烟的老农对我说:“你不知道,用水磨磨出的苞谷和面粉是多么好吃,蒸出的慢头是又软又甜,煮出的玉米糊香甜可口,用水磨加工谷物,省工省时省钱省力。现今的年轻娃太图省事,没有耐心到磨坊加工粮食,习惯拿钱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现成的来面。”

⑧如今的池沟村早已今非昔比,全村的人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楼前养着花草、种着蔬菜,不少农家将沟里的水直接引到庭院里,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池沟村以磨坊为中心,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文化墙,古朴与现代的反差,勾勒出池沟村新农村的独特韵味,成为甘南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⑨磨坊虽小,在池沟村上了岁数人的心里它却最重要;磨坊虽旧,在面貌一新的池沟村它却最为显眼;磨坊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可它却成了池沟村人永远的回味。在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池沟村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人们眼中,磨坊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

⑩水在轻声歌唱,磨声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摘编自《解放军报》2017年3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由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坊勾起了“我”的回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心中的老磨坊做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B.文章前半部分写池沟村的磨坊,极力写此磨坊的破旧与空间的狭小,目的是衬托自己家乡的磨坊不仅坚固而且空间很大。
C.“我望着眼前轮廓分明的磨坊,它仿佛是一座神殿”,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在自己心中磨坊的地位是神圣的。
D.心中的老磨坊代表了艰苦朴素和不忘根本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些精神是有价值的、值得回忆的,但是今天它们正在淡去。
【小题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说:“磨坊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请回答各题。

声音的态度

我是一支柳笛。我还记得,在我成为柳笛之前,刚从柳树身上被折断的那一刻,疼痛,眩晕,夹杂着从一种形态走向另一种形态的隐约期盼。春风里,有一个人向我伸出了手,于是我从若干柳条中被分离出来,我的生命成为具体的一截。那个人把我捧在两手间,反复揉搓,直到骨肉脱离,他把骨头抽了出去,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我的唇,用刀片刮掉绿皮层,露出新鲜的汁液,才含到嘴边开始吹奏。笛声婉转,悠扬,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安慰。那个时刻我是多么激动,原本以为走过漫漫冬夜,我有幸参与了他们对春天的表达。后来我才明白,我只不过是若干柳笛中的一个,他们在踏青游玩的过程中临时动了念头,随手把我折断,制作了这个柳笛。我的命运在不经意间被别人彻底改变,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出悠扬的声音。当我还是一支柳条随风飘扬,不曾料想我的体内竟然藏有这样一种声音,整个漫长的冬天,面对寒冷,面对荒凉,我是沉默的,当我终于开口,发出的声音居然如此优美和婉转。在有些时候,我觉得优美是不道德的;在另一些时候,我又觉得它是生命中的一份超脱和尊严。面对春天,应该更多记起的,是春天之外的季节,是季节之外的日子。我不知道哪个我才是真实的我。天空下,我与另一个我不敢相认。

最悲哀的是,我的骨头被他们抽走了。我的体内空空荡荡,我的空空荡荡的身体被声音占领。倘若我的皮和骨头依然血肉相连,就不可能被声音穿过。

他们对着我吹奏,在河边,在柳树下,在空旷的山野,柳絮飞扬。我不知道,柳树听到这个声音会有什么感想?我不知道,这个声音是我发出来的,还是他们的声音通过我传递出来的?我的身体被声音穿过,成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声源。春天的萌动里,柳絮在风中追逐自己的梦想,它们并不知道应该落定何处。当天空飘满柳絮,这个世界变得如此之轻。我不是一个通报春天的信使。然而他们说是。他们赋予了我这样的意义,我对我的意义一无所知。后来,从柳絮的纷飞中,我看到一棵柳树与人类之间的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轻。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接受这个轻的现实;这份来自现实的轻,让我的心如此沉重。作为柳条,我曾是下垂的,像一株成熟的麦子。

春天是短暂的。在我还没有明白春天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春天就结束了;在春天还没有结束的地方,我的作为柳笛的生命已经提前被结束,或者更坦白地说,我的生命其实只有那么短暂的一天,在他们踏青郊游的时候,我被反复地吹响,等他们回到日常生活,我就被搁置在抽屉里。我被关进抽屉,很快就被遗忘了。我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我为那些婉转悠扬的声音而羞愧。当我还是一支柳条的时候,我知道那些漫长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这个短暂的春天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走过多么遥迢的距离才来到这里。我不是只爱慕春天。当我按照别人的方式述说春天,春天是与我无关的。其实我更懂得的,是另外的季节。对那些另外的季节,另外的人,我的心里怀着更深的牵挂。

我在河边默默生长了若干年。那年冬天,河边的田地也被征用了,一个人把自己吊在柳树下,像一根孤孤单单的柳条垂在那里。柳树下堆满了哭喊声。再后来,有人在柳树下谈论这个事件,那是我听到的另一种声音,完全与心灵无关。

柳树边的那片土地被征用以后,盖起了楼房。柳树的枝杈间安装了一个喇叭,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喊话,不知道究竟喊了些什么,只知道每天都在喊,喊。

关于春天,关于季节,我有话要说。你们听到的,其实仅仅是他们的声音。我的喑哑里,有对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的眷念。当我从柳树身上割裂下来被制成柳笛的时候,我并没有来得及看一眼柳树身上的伤口。我的被选择,在柳树身上留下又一道创伤,她刚从冬天走过,本来就已伤痕累累。柳笛是柳条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柳条是柳树的一部分。我很短,我来自一棵树。

作为一只柳笛,我的更多的日子其实是属于沉默的,没有人相信我深爱着我的这份沉默。是那个人,让我变成现在的样子。他早已忘记了我。他的心里装着更多看似重要的事物,并没有给我留下一个狭小的角落。我只是传递过他的声音,从来不曾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我注定属于抽屉,属于被遗忘和被遗弃。即使腐烂成泥,我也会永远铭记我的前身,作为柳条的存在,作为柳树的存在,作为大地的存在,以及,此后作为泥土的一部分的存在。

这样的一份遭遇,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一生一世,什么才是一生一世中最重要和最美好的事物。我已腐化成泥,开始新一轮的存在与成长。我相信生命是神秘的,不管遭遇什么,她永远生生不息。在新一轮的成长里,我知道我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自己,该怎样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爱。我会告诉所有人,我曾走过的一切,看过的一切,以及试图说出的一切,它们是一粒尘土的翅膀,是一缕扎根的烟。

(节选自王月鹏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冷静地讲述柳笛的骨头被抽去的过程,是为了介绍它的制作方法。
B.柳笛对春天是充满了向往与喜爱的,只是有些遗憾于春天的短暂易逝。
C.吊死人的柳树下“与心灵无关的声音”与“堆满的哭喊声”形成了对比。
D.柳笛终归尘土,对自己一生一世的苦难感到无奈,只好以生生不息自励。
【小题2】文章中说“天空下,我与另一个我不敢相认”,请结合文意说明两个“我”分别指的是什么,并分析为什么“不敢相认”。
【小题3】作者从以第一人称写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小题4】请结合全文分析,柳笛对由自身所发出的声音在态度上有怎样的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 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它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小题1】文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天堂”与“尘世”分别指什么?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小题3】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那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雅褐木庐
叶克飞
①青岛有一条福山路,悠长寂静,在其一端还有一条分岔路,名为福山支路,蜿蜒向下,直抵海畔。上世纪20年代,当影后胡蝶在福山路1号的洪深居所内研究剧本时,当福山支路的康有为故居内高朋满座时,当沈从文在福山路3号的小屋内为张兆和写下炽烈情书时,在另一个地方,宋春舫正在与胡适、梁实秋品评莎士比亚。这个地方是褐木庐——当时的世界性文化地标,宋春舫的“私人图书馆”。那时,这个城市注定是激情热切的,因为文化地标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体温。
②那时的宋春舫,有“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和“中国第一喜剧作家”的美誉,梁实秋曾在《雅舍小品三集·书房》中写道:“我看见过的最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他还写道:“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静幽雅,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
③所谓褐木庐,并非褐色,也并非木结构,其实是Cormora的音译,这个Cormora指宋春舫喜欢的三位戏剧家——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
④当年的青岛,文化名流荟萃处有二:一是王统照的居所,还有一处就是位于福山支路6号的褐木庐。宋春舫买下这座福山支路的小楼后,将平生所收集的戏剧图书全部搬来,共计七千八百册。那时客居青岛的作家群中,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洪深、章铁民和孙大雨等人多“浸过洋水”,在诗歌、戏剧和翻译等方面造诣极深,便都免不了成了褐木庐的常客。
⑤宋春舫是剧作家、剧作理论家,他先后出版了法文版的《海外劫灰记》和《现代中国文学》等。此外,他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戏剧研究的文章,他还出版了《宋春舫论剧》三集。戏剧史家赵景深曾回忆:“宋春舫先生是戏剧的先知先觉或老前辈。我最早读的戏剧理论书就是《宋春舫论剧》第一集,像我一样对于这本启蒙运动的书心怀感激的人,想来不少吧。宋春舫在话剧创作上也作过有益的尝试。他创作的剧本虽然很少用于演出,但他在话剧形式的探索上的努力仍然值得注意。”
⑥值得一提的是,他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中国首个海洋研究所,而如今那矗立在青岛海畔,每日接待如织游人的中国首个水族馆,同样是他的心血。他还在海滨设立观潮站,每天准确测定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水位,得出平均值,连续几十年未曾间断。建国以后,因为全国仅青岛有这样的记载,因此将其海水平均高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平面,在青岛观象台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一律以这个水准原点来计算。为了予友人方便,宋春舫还创建了一家万国疗养院,也做旅馆。胡适在青岛的那段时间,便一直住在这里。
⑦我曾经诧异于戏剧学和海洋学的巨大鸿沟竟在宋春舫这里变作通途,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佳话却是极多。那些佳话之所以流传至今,恐怕与如今文理的泾渭分明有关,你无法想象如今的理科人才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也无法想象如今的文人精通理数,连那些所谓“教授”都是如此,更遑论如我这般混上四年的所谓大学生了。一个私人的藏书楼能够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地标,令众多名家神往,那是只有那个年代才会发生的事情。
⑧离开青岛后的宋春舫,一年后便英年早逝,年仅46岁。精通法、英、德、意、西班牙和拉丁等多种文字的他,留下了近万册图书,还有大量作品和译著。只是,除了梁实秋等人在作品中的零星回忆外,他长久被人遗忘。他在青岛的那几处故迹,虽然保留完好,却无人知晓。他的藏书本是捐给了图书馆,可近年部分藏书却在市场上被发现,颇让人诧异。他还是中国使用藏书票的第一人,众多藏书票收藏者都把“褐木庐藏书票”奉为至宝。
⑨那个风流人物齐聚青岛海畔的时代,正是新文学改变中国的时代。我总对新文学完全摒弃旧文学的这段历史耿耿于怀,纠结于它那打破传统文化的架势,但却又神往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很多很多年以后,褐木庐墙身上的爬山虎竟已有手臂般粗,院内的松树也已苍老,而这个城市,只能寻得零星遗迹。
(节选自《大师们的背影》)
【小题1】文章开头部分写到洪深、康有为、沈从文等名人,目的是什么?
【小题2】请结合全文,解释文章⑦⑧两段中的“诧异”的含意。
【小题3】宋春舫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小题4】文章以“风雅褐木庐”为题,你认为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