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等你回家
①我曾陪一位父亲去800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
②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③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列数儿子的种种不是,说儿子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儿子,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房子吸没了,车子吸没了,媳妇吸跑了??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④“我真想跟他同归于尽!”这位父亲说到激愤处,双眼通红地睁着,抛出这样一句狠话来。若儿子在跟前,他是要把他撕成碎片才甘心的。
⑤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地担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⑥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我们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父亲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这家戒毒所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⑦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完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地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这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脸上既无欢喜也无悲伤。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⑧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个手掌上画着什么。里头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都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的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一张脸憔悴无比,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去。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一下四周,然后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立即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流了下来。
⑨“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⑩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才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悲戚。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看他黑了,也瘦了。”
⑾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⑿“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⒀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几个字是:儿子,等你回家。
(摘自2011年《青年文摘》第2期)
【小题1】对文中的父亲形象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严厉、不近人情的父亲。
B.这是一个有着宽大胸怀的、无私的父亲。
C.这是一个对爱表现含蓄、又能给儿子精神力量的父亲。
D.这是一个望子成龙又恨铁不成钢的父亲。
【小题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小题3】文章第②段中写道“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可为什么“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颗衰败的草”,如何理解?
【小题4】联系题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尾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六个字的言外之意。
【小题5】仔细阅读第⑧段结尾处画线句,请你揣摩此时中年人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文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9 10:3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踏青
①向往已久,翘首以待,心不曾放弃。太久了,光阴不待。不敢对镜,华发几茬,思念已瘦,门窗久闭,蛰伏在冬日的僵壳中虚度。似曾有约,为何在最寒冷的隆冬,依旧难舍暖风和日,卷缩在被窝也脱不尽残存的一树花香,那一池残荷总在睡梦中倾城。无数次走上柳堤,怕错过第一片鹅黄绽开。
②残雪初溶,寒风犹厉,我在寻找那双踏青的草鞋。无数次嘲笑痴心太急,总按捺不住那分痴情。怀胎的圣母守着她的节拍,是我迫不及待地在旷野游走,等待她分娩一个崭新的春天。春天来了,悄无声息,我依然在寒风中伫立,痴迷地守望。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打开门窗,春风扑面,室外已满目春光。急急切切直奔大龙山,哦,游人如织。研墨,铺展春天的画卷;落笔,记录春光妖娆。雄伟壮阔的大龙山就在眼前,群峰高矗,巨石凌空,如浪打潮涌一般,沿长江逶迤信步。暖阳初照,黛色如烟,神秘而挺拔。传说大明天子兵败逃亡,藏匿此山,遇山僧搭救,登基后在此敇封寺庙,至今遗迹尚存,香火旺盛。此时心不在山,暂且不论。
④前行不远,一湖绿水碧波荡漾,像一块美玉镶嵌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烟波浩渺,波光粼粼。极目远望,湖光潋滟,青山倒映,天光水色,美不胜收。这是石塘湖的印象。轻描淡写,秀丽端庄。忍不住捡起一块石片打起水飘,孙子立马仿效,逗得水花四溅,乐不可支,久久不肯离去。
⑤又行数里,车在一片桃林边停下,果然是①“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寂寞的田野,“一树繁花夺眼红。”就在车内欣赏“小桃枝上花无数,”姹紫嫣红。就这么“一朵一枝随手发,”整个山坡披上了红霞。走入桃园,好奇,疏林桃枝有花无叶,误以为是腊梅,一簇簇扎堆,攒串怒放,热烈而娇艳。一阵轻风踏过,顿时暗香浮动,怪不得古人写下了②“妖姬满髻插,酒客折枝传”的诗句。我攀住一枝,闻了又闻,惊飞一只蜜蜂。拾起几片残叶,想看看它历尽寒冬后的样子,不经彻骨的痛,哪有如此妖娆的红。
⑥穿过一片菜地,爬上一座小山头,登高远眺,满眸春色。啊!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如此美丽!成片的油菜田一往无际,山坡上,洼田里,遍地金黄,不用泼墨自成画,奇观!壮丽!震撼!这是春风织就的锦缎,春雨润泽的绣品,还是画家笔下的长卷?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满园春色,金光灿烂,一片桃林点缀其中。阳光照耀,轻风流云,一川锦绣,流光溢彩,把大地打扮的花团锦簇。那是花吗?内心突然冒出一句蠢话。想了又想,它是花,也不是,就是我们常吃的水果蔬菜,盛开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它们很普通,但我又觉得很高贵,高贵的不仅是金子般的色彩,而是被春风润泽出的高贵品质。假如你也身临其境,也一定会被这些桃红柳绿所打动,它们开得精彩,开得热烈,开出了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踏青归来,难抑心中的激动,念着那些花,想着那些草,不以渺小而不发,不以普通而不艳,平凡而不失精神。
⑦走入春天,在盎然的春意中,看桃红十里,听麦苗拔节,把根扎入三月的泥土;走入春天,闭目凝眸,体会一片云的温度,一朵花的芳香,打开心扉,掬一袭阳光于心。踏青,赏春,享受春天的华丽,不能只做看客,要感受植物那分初心,采一枝菜花的金色,开出人生的灿烂,袖一束桃花的芬芳,让生命绽放一片火红,把我们的家园打扮得更加富足妖娆。江山如画,仍需景上添花。
【小题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②处引用诗句不同作用。
【小题3】谈谈你对第⑥段加点句的理解。
【小题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写明作者及出处)
【小题5】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请写一写。(使用一种修辞方法,限80字内。)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无处栖落的乡愁
熊红久
①阳光灿烂得很不真实,就像不相信眼前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楼房,是我所熟悉的那条街道一样。离开小城不到三年,再回来时,竟感觉是走在了别人的故乡里,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恍惚的错觉。但路标是真实的,行人是真实的,那些如梭川流的车辆也是真实的。
②以前,走在这条宽阔的北京路上,就像走在一条怀旧的录像带上。两边的许多店铺是我所熟悉的,有些已经经营了一二十年了,我甚至还记得一些店主年轻的模样。很多故事,在我徜徉的时候散漫地漂浮上来,就像潜泳的鱼儿忽然跃出水面,让整个池塘波光粼粼。我很快就捕捉到了一种叫做温暖的物质,在目光引导下,进行内心的光合作用,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知道,这就是魂牵梦绕的家乡情。
③离开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虽然不过千里,却一下子有了被推出去的感觉。乡情便在推力的作用下,诞生出来,它约定了我回望的走向。我想,如果思念像光线,那故乡一定是呈放射状的,多少游子,从四面八方投过来能量,作用于同一个家园。
④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节奏,大多以车代步了,来去匆匆,一晃而过,让我们忽略掉了许多宝贵的细节。很多年没有心无杂念地品读一条街了,当我把自己的步履按照阅读的节奏慢下来的时候,一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画面,被记忆打捞出来,冲刷掉泥沙,竟然熠熠生辉了。往事总喜欢对号入座,很多情节就像树杈上的苞蕾。当我开始想它们的时候,那些凋敝已久的面孔,抖落掉灰尘,排列有序地站在路边,桃花一样,开了。
⑤北京路中央有座桥,叫北京桥,二十年前是小城最著名的景点。虽然不足百米,却是花岗岩雕栏,大理石铺面。首次进城的人,大都要站在桥头留影,以示佐证。
⑥桥北侧有一长串背着相机的人,一把椅子,一块展板,就是一家商户。遇有顾客照相,店家都围拢过来,长枪短炮,煞是壮观。你全部问遍,都是一个价,两元一张,这是行规。到了晌午,如果还有没开张的,有人来照相,大家都会推荐到该处。在这座草原小城,大家都彼此熟悉,彼此照应,和气生财。多挣几块,富不了;少挣几块,穷不掉。在这里居住,生活悠闲,消费低廉。做生意看上去更像是找了件事做,与金钱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
⑦桥南侧是六七家擦皮鞋的小摊,有两家兼配钥匙,有三家修鞋。只有老刘,既不修鞋,也不配钥匙,只一心擦皮鞋。人从摊位走过,别的摊主都会盯着你的鞋,嘴里急切地喊着:老板!擦鞋!老刘不。没活时,叼着一只细细的烟嘴,冲着你的目光微笑。见你望他了,才冒出一句:老板,打个亮撒!既不迫切,又不轻待,浓浓的川味。一只小靠椅,一个小木箱,摆放成了主顾的服务态势。他就坐在对面的木箱板上。顾客坐在椅子上,与他伸出的双脚,刚好构成了很好的视角,轻易就能看见老刘脚上两只擦得锃亮的皮鞋。低头劳作时,能看见他灰白的头发。我模仿川音说,刘总,焗一下么。他呵呵笑两声,并未停止手里的活计,都五十多岁的人了,焗啥子哟。他的头随着身子晃动,我的视线被搅得一片灰白。
⑧夏天,脱掉鞋子,老刘会从箱子里拿出一个木制的脚踏,上面有许多突出的疙瘩,来回滚动,按摩足穴。冬天,他会掏出一只手工缝制的厚厚的棉脚套,不像别人那样,丢给你,而是抓住你的脚,亲自套上。脚暖暖地蜷缩在棉套里,心也暖暖的。还有一只燃烧的小铁炉,他不时地把手凑上去,把鞋油和自己的手都烘烤一下。给鞋面抛光时,他把鞋子凑近嘴边,猛哈几口热气。温度通过白色哈气传递到鞋面上,也传递到了我的感动里。我不知道这道工序是不是有助于提升擦鞋的质量,但他对鞋的重视,至少提升了我与服务者之间情感。
⑨站在北京桥头,看看自己落满灰尘的皮鞋,却找不到一家鞋摊。这么好的天气,这么好的时间,人都到哪去了?刚准备离开,身后传来浓浓川音:老板,打个亮撒。老刘背着箱子,从一间小门面房出来。四处张望,而后小心翼翼放下箱子。我看了半天像是你,好久没有来喽。老刘不知我的姓,他也从来不问。他记住了每张面孔,那是他记忆里的姓。我问今天是怎么回事,老刘说,这里干不成了,来了新领导,要改造这条街,说北京桥太小了,要拆掉重建。说我们影响市容,都被清理了。他还告诉我,暂时寄居在这个小门面房,做点回头客生意。下个月这间小门面房也要拆了,他也不知道去哪里。在这蹲了十几年了,有感情了。我听出了老刘嗓音里的伤感。他俯身擦鞋时,头还是怀旧式地晃着,却一片雪白了。
⑩站在桥头,掏出手机,想把这座桥的最后影像留存下来。忽然有些酸楚,这些承载着我们思念温度和故事细节的老建筑,是这个城市凝固的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游子的乡愁。一旦都被拆毁了,我们的情感,会不会像一只只迷途荒野的鸟儿,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选自2016年01月0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从全文看,与家乡有关的哪些内容引发了作者的“乡愁”?请加以概括。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但路标是真实的,行人是真实的,那些如梭川流的车辆也是真实的。
(2)当我开始想它们的时候,那些凋敝已久的面孔,抖落掉灰尘,排列有序地站在路边,桃花一样,开了。
【小题3】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从⑧⑨段中选择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章题目是“无处栖落的乡愁”,却用了大量笔墨写老刘,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安排?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淡竹

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 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 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 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 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 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小题1】文章③~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节节里,是永远的盈满
(2)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
【小题3】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4】简析第(14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小题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将淡竹拟人化,既表现出淡竹是作者的朋友,同时又能给人以亲切之感。
B.第⑦段说“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第⑧段说“真的是空的吗?不”,二者明显矛盾。
C.第(13)段从正面表现李白等人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淡竹个性。
D.文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
E.本文语言含蓄而隽永,清丽而刚劲,使得淡竹形与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小题6】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爱中行走
一天,德兰姆姆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姆姆很想去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即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姆姆站了很久,她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姆姆决定建立一个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一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姆姆说:“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哈普,她行了一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您的工作吗?”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得生了蛆,病人突然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
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姆姆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说着,蹲下来把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姆姆走过来按按他的肩膀,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拿水给他们喝,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在为一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为好朋友,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有做到,就是亲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直到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25年了。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重病的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了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的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哈普很吃惊:“他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就可以帮他买很多很多的食物。”姆姆笑了:“但你买不到他的祝福。”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很多人对姆姆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姆姆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亿万计的人,爱得从一个人开始。”姆姆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次收留,每一个再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德兰姆姆最可敬地方在于:始终坚信穷人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大爱去做些小事。”举世公认她是穷人之母。
(摘编自华姿《德兰修女传》)
(注)德兰姆姆:德兰修女,又译为特雷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德兰修女是一位伟大的仁爱行动者,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在生命尽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感受到爱的温暖,德兰修女建立了临终关怀院。
B.很多人认为德兰修女救助垂死者,是资源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姆姆从不解释,依然无怨无悔的耐心服侍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
C.德兰修女让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牧师等待,把慕名采访的记者晾在一边,这说明她把服务穷人服侍病人放在首位。
D.哈普给一位重病的老人喂饭,尽管很笨拙,却受到老人的祝福,老人的祝福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
 
E.本文通过对德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过程的记述,生动展现了她无私无我为穷人奉献的一生。
(2)德兰修女被誉为“穷人之母”,她对爱穷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详细写了战地记者哈普的感受和转变,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德兰修女拒绝仁爱服务的制度化、设施化,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乡村的节奏
路军
①我喜欢乡村的节奏,每一回乡,就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落在那儿,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覆盖,缓缓地、静静地,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的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乡村,我的乡村,你的脚步不会慌乱,不会迷茫,不会在现代的包裹中逝去,她坚定地走着,内心的包容力量谁也不可小觑。
②我不喜欢时下乡村会走向没落的荒诞论调,即使城市再无限制的扩延,也难以吞没乡村的广袤。
③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
④炊烟依然,缓缓地上升,在早晨的阳光里散发着植物的味道,玉米味,槐树味和松香味混合在空气中,随着时光的飘转发酵,扩散到村庄四面的丛林中。一代一代的坚守,虽然偶有烟煤的污气从远远的城市飘来,试图包裹山野的昏暗,但在山山川川的绿色的屏障中,在原始一般的炊烟中还是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走了。我试图从生物学的循环系统中找到答案,那是很遥远的解释,只有眼睛和思维落在你土地中,落在乡村强大的生命力上,谜底也就不成为谜底。
⑤在雾霾如此猖獗的时刻,多看一看乡村的早晨的炊烟脚步,或许有所裨益。虽然我隐隐还有些担心。街巷中,老头、老太太安详地坐在树下,坐在石台上,细数着岁月的影像,饱经沧桑的脸庞就像意蕴深厚的诗行,他们的语调如平缓流淌的溪水,舒缓的波痕轻轻卷过你的心头。那是岁月沉积的大度与包容,是酸甜苦辣咸——人生滋味浸润的智慧。
⑥不知何时,孩子们蹦蹦跳跳出来了,仿佛一个个小精灵钻来钻去,又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时而安静,时而翩翩而飞。一位女孩子的马尾辫在清风中左右甩着,如蝴蝶头上触摸春天气息的触角。有的孩童滚着铁圈,有的抛着纸飞机,有的吹着柳笛,还有的放着风筝,一根长长的线系着一颗放飞的梦想。老与少,安详与灵动,在乡村融合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⑦农田里,古老与现代的音符飘来飘去。从春天飘到冬天,从冰冻飘到花开。在暖洋洋的天气,春天的田野热闹起来,乡亲们有的手扶犁杖,犁杖弯弯的尖头上顶着圆圆的柳筐,筐里压着一块厚重的河卵石,以手紧紧地握住犁杖前的的横柄,沿着整齐的田垄弹拨音节,那新翻开的泥土气息在田垄上微微荡漾,与不远处山上的春草花香融化在心底,就在农人的心头氤氲起一个个美丽的秋收之梦,仿佛那一株株迎风而立的饱满玉米就在他们的眼前炫耀。若是累了,便蹲下身子,坐在地边矮矮的石墙上,吸一袋纸烟;或者目视太阳打几个响响的喷嚏,从地头的柳筐里取出早早预备的山泉水,咕咚咕咚驱赶劳累。
⑧快到中午了,太阳爬得老高,一位位小商贩好像赴约而来,在杨树底下,在街巷中,放开喉咙吆喝,粗犷的,高亢的,悠长的,沙哑的,“小米煎饼呦!”“家做的大豆腐。”此起彼伏,一些农妇步出家门,买好食物,很快消失在街巷深处。袅袅炊烟渲染乡村的祥和与温暖。
⑨短暂的静谧在太阳的游走中悄悄流逝,不久,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
⑩我喜欢乡村的节奏,那是纯净无瑕的,是沉淀许久的厚重与瓷实,是历经沧桑后的大度与从容,每当我的双脚踩在生我养我的乡村,我都喜欢融入这种节奏的行走中。
(选自《廊坊日报》 2014年3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点题,首尾照应,并且直接抒发了对乡村的节奏的喜欢之情。
B.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乡村节奏的纯洁无暇、厚重与瓷实、大度与从容的特点。
C.作者用“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回乡的喜悦之情,作者坚信城市再扩张也不能吞噬乡村。
D.作者用“你的脚步”“她坚定地走着”“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来写乡村,运用拟人,变换人称,给人一种亲切感。
E.文章借助一幅幅画面来刻画乡村的和谐与温馨,也写了“小商贩放开喉咙吆喝”这一打破乡村宁静的不和谐的情境。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7分)
①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的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3分)  
②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4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描绘了哪几幅乡村图景,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不断地扩张,乡村在不断地被挤压,不少农民离开土地,涌进城市。有人认为“乡村会走向没落”,请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