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
B.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深思。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吃老农烤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
E.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小题2】“我”听了老农“城里人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的问题后,内心想到了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老农”的形象。
【小题4】你怎样看待老农“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请你表明观点并作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3:1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佬三
李家洼的哑佬三在村里没有名字,哑佬三就是他的名字。哑佬三长得面目狰狞,又哑又丑,他鰥居村边一隅,两间破房子外搭一个不大的芭蕉园,芭蕉园拾弄得怡人,只是村里头很少有人来过,好像这里是块禁地。
当村中有谁家遇到白事.人们才会来找他。来报告的人通常在他的篱笆门外用劲把那棵柳树摇两下,哑佬三便走出院子,来的人双眼一闭,两手互搭往后脑勺一仰,这么一比划,哑佬三就知道村中有人要走了,他的活计来了。
哑佬三做的是一种叫仵作的活,也是一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活。他给故去的人抹澡整容,穿衣戴帽,把逝者拾掇得就如同刚睡去一样安详。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抱那具尸体轻轻地放进寿棺里,他还知道什么时候该把一枚钢蹦钱儿塞入逝者口里,他说这样逝者下去就不会遭到诘难。等到入殓定毕,他还要呜呜引哭,惹得奔丧的亲友天昏地暗地号啕。丧事办完,主人家会拿出一个红纸包住的利市袋子,里面是给他的酬劳费,哑佬三抽出很少的一部分,把多数退还给主人家,博得一片感谢。
村子不大,中央地带有一间小卖部,是村长的小舅子保良开的。铺子也不大,但物什丰富,油盐酱醋,锅勺盆碗,应有尽有。再加上保良小买卖做的精明,生意十分地红火。这一晚,哑佬三煲饭时发现锑煲穿了一个小眼,哑佬三就到保良店里买锑煲,外加一瓶酱油,一包盐,就在付钱兑乞时争执发生了:哑佬三比划说他给的是一百元钞,锑煲酱油盐一共是二十六元五角,应该补他七十三元五角。而保良说哑佬三给的是五十元钞,补他二十三元五角就对了。哑佬三急得呜哇呜哇乱叫,用手指指天,又戳戳地,惹得在保良店里打麻将的人都停了兴致围过来看,大家都没有看见哑佬三给的什么钱,只能听两家争辩:哑佬三有理说不出,拼命地捶胸顿足,恨不得把心肝掏出来给大家看。保良说我做的是全村人的生意,讲究的是信誉两字。童叟无欺,我还能欺负你一哑巴不成?慢慢地理屈的便在哑佬三这一方,围观的人七嘴八舌都指责哑佬三不该倚仗残弱,讹诈别人。但哑佬三却赖在店铺里不走,好像不讨个说法他就要暴躁至死一样。人群中有一人说,去找坤爷来吧。大家说,对呀,找坤爷来准能治服这哑佬。坤爷是村中的土郎中,威信极高。哑佬三有一次生背痈,痛得死去活来,自己的手又够不着,抹药又抹不了,是坤爷采了山草药,捣成酱状给哑佬三敷上,救了哑佬三一命。哑佬三视坤爷为再生父母,他芭蕉园里的芭蕉熟了,第一个孝敬的便是坤爷。
坤爷来了,他细听两方陈辞,哑佬三比划:我真的是给了保良一百元钞,这一张钞还是村东头火生家葬父时给我的,不信你们去问火生好了。保良拆了一包店里最好的烟卷,递一支给坤爷,他就什么话也不说了,装得很很矜持的样子,意思是说我懒得跟一哑人争辩。只是旁人在不停地议论哑佬三的不地道。坤爷把烟卷烧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厉声说:哑佬,你别闹了,快回去。哑佬三一听,脸倏地变得死白,黑黑的胸脯呼呼地起伏着。一会儿,他低头捡起那个锑煲,一瓶酱油,一包盐,还有二十三元五角,默默地走出保良店门,很快溶入黑暗。约有两分钟时间,在离保良店摸约一百米路程的地方,人们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传来,声音沙哑而恐怖。
日子过了许久,晚饭后,人们依旧汇聚到保良的小卖部里打麻将推天九谈天说地,谁还能把哑佬三那件事情永久地放在心里?直到一天不知谁报:村中的五保户袁六娘过世了。人们这才想起哑佬三,两个年青人急忙到哑佬三家一看,芭蕉园已经荒芜得不成样子,多日没人拾掇了。小屋已经上锁,园里有一串芭蕉熟透了,一只老鼠爬到芭蕉果上噬咬折腾,它昭示主人已经离家许多日子了。
哑佬三不知啥时离村走了,天啊,这可怎么办呢?
(选自《广西文学》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哑佬三连自己的正式名字都不知道,又哑又丑,鳏居生活,反映了他在村中低下的社会地位。
B.哑佬三与保良起争执,“惹得在保良店里打麻将的人都停了兴致围过来看”,揭示了周围看客幸灾乐祸从骨子里瞧不起哑佬三的微妙心理。
C.小说结尾"哑佬三不知啥时离村走了,天啊,这可怎么办呢?”耐人寻味,这个现世“报应”寄托的是作者对冷漠人心的批判。
D.小说的叙述笔调凝重,语言典雅含蓄,善于营造氛围,使读者时时受到心灵的撞击,进而思考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社会内涵。
【小题2】坤爷的断案公正吗?小说选择由他来断案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中哑佬三做仵作都不肯多要别人给的酬劳,却为五十元钱与保良争执不下,这样写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讲最后一个故事

裘山山

不知是谁提议的,每人讲一个故事。

当这个提议摆上桌面时,桌前坐着的八个人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简班长叫简单,如今早已是简处长了,他醉意浓浓地说,我可是天天看报的,大小报都看,从上班看到下班,谁要剽窃报上的现成故事,我马上就能知道,罚他喝酒!

大家一个个说着自己的故事,引来一阵阵笑声。简单说,严亮,你讲讲吧,让我们也了解了解你。

他一边说一边看着米晓岚,米晓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不轻松。

严亮和米晓岚上高中时就挺要好的,上大学后依然情深意长。没想到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后,一下分到了西藏。两人就此分了手。

孙家杰见严亮不讲,就说,这样吧……没等他说完话,张平均自顾自地说,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自己的酒楼喝酒,喝高兴了,就站起来大声宣布,今晚所有的客人都免单!这下可好,欢声雷动,夸我是个豪爽的老板……

严亮说,比起你们讲的这些故事,我的生活实在太平淡了。我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叫察隅,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

米晓岚插话说,察隅怎么会和成都海拔一样呢?差得太远了。

严亮看她一眼说,你怎么知道?

这是他们俩今晚第一次搭话。严亮说,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那儿有一种毒蚊子,它只要在你手上叮一下,你整条胳膊都会肿,半个月才能好。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蝎子煮熟了吃可以消毒,要是生吃会不会更好些呢?我就决定试试。

简班长说,你小子胆子还挺大。他注意到,米晓岚抬起头来,有些担心地看着严亮。

严亮笑笑说,我找来一个卫生员,让他观察我的情况。结果吃下去后,没有任何中毒反应。我这才大胆地用到临床上,当天就能止疼止痒,三天就能消肿。把我们团长高兴的,给我记了一功。

简单说,严亮,我认为你讲的这个吃蝎子的故事,是今晚最精彩的故事。

大家哄地笑起来,纷纷说,同意!同意!

一个细细的声音突然响起,说,我还没讲呢,你们怎么就评出最精彩的了?

米晓岚笑笑说,我来讲最后一个吧。

米晓岚说,我认识一个女人,读中学时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男生也很爱她。他们彼此说了许多山盟海誓的话。后来,男生大学毕业分到了西藏。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她只好和他分手了,其实坦率地说,家人不反对,她自己也缺乏勇气,也害怕面对西藏……    

可是分手后,她怎么也忘不了他,怎么也无法开始新生活。去年暑假,女人终于决定去西藏找那个男生。她想也许见到他,发现他还爱着自己,自己也还爱着他,她就有勇气面对西藏了。   

女人坐飞机到了邦达机场,一下飞机,她就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像要死掉一样。到分区后得知,去他那个边防团的路被洪水冲断了,而且断了不止一处,正在抢修。她只好住在分区的招待所等。在招待所,她见到了许多要去那个边防团探亲的家属,不少人还带着孩子。那些日子,她听到了太多关于军人家属的故事,那些故事让她非常具体地明白了当一个军人妻子的艰辛和不易,她有些害怕了。

分区司令员请沿线的地方政府协助,先把这些女人送到道路中断的地方,女人们步行走过塌方处后,再由下一段路的地方政府接上,继续往前走。就这样,一段一段地往前移。可是最后来接应她们的拖拉机无论怎么挤,也挤不下所有人。护送她们去的分区干事非常为难。政委的家属见状说,我回分区慢慢等着吧。这时,那个女人拦住了政委的家属,说,还是我下去吧,我不是家属,没道理挤这个座位的,我只是去看一个朋友。她和那些女人分开后,返回了分区,又返回了成都……

严亮直直地看着米晓岚,好像被她的故事定住了似的。米晓岚艰难地笑笑,说,我承认,我没有勇气面对,所以我就……半途而废了。

严亮忽然说,不,不是这样的,这个故事还有个结尾。结尾是,当那些女人到达时,所有的丈夫们都等在路口,他们呼啦一下冲上去,和自己满身风尘的妻子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作为医生,我当时也站在那里等她们。当我看到这一场景时,忽然想,幸好我没结婚。

苗娜忽然大声说,不是说好了不许讲伤心故事的吗?

她的眼泪和话同时涌出。

没有人说话。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严亮和米晓岚是一对从中学时就要好的恋人,但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分到西藏之后,两人却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米晓岚缺乏面对西藏的勇气。
B.严亮之所以说他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是因为想在同学面前显得体面一些而故意说的。
C.严亮看到战友与他们的家属泪流满面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结婚,暗自庆幸自己可以不用承受他们的痛苦。
D.小说以“每人讲一个故事”开篇,构思非常巧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讲故事”也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小题2】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八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母亲烧过百天后,奶奶把她领进了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一层皮,姐姐站在一旁冷冷地看。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哪扛你这么败坏的?”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在邻居的嘴里知道了“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了一张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好多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胖宝宝一样很富态。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豆芽儿不知不觉就长长了。她用自行车驮出去,回来时,筐的大肚子就空了。没几日,豆芽儿筐不再空肚子了。满满地出去,满满地回来。她坐在院里长吁短叹,一遍又一遍让我帮着算再降多少钱合适。嘴里还叨咕着,人家咋能卖那么低的价钱呢?我说,该不是从秤上找了吧?我也给你的秤琢磨琢磨。她说,咱挣的是光明正大的辛苦钱,那样的缺德事咱不干。

豆芽儿被她送给左邻右舍,人家给钱,她死活不肯要,说,权当做个广告了。那些天,我看到她的眼睛总是红红的,嘴角起了很大很大的水疱,像挂了两滴水。

没几日,豆芽儿筐又空了。她说,老二,你猜咋的?那些人生的豆芽用尿素,怪不得又长又压秤呢,今天全叫工商给查了。她说,这人到啥时候都不能坏了良心。

日子飞快地溜走了。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我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姐瞅了瞅她,没吭声。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剪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件衣服还是她最好的衣服。低头看手里的毛衣,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荡荡的。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回到这个院子,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泪流进我的嘴里,淡淡的苦涩里,却有一点儿温暖幸福流进了心里。

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不容易啊,赵红霞愣是用黄豆芽儿让咱矿上飞出了凤凰。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吃进嘴里,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脚步扭了麻花”“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等,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C.小说通过姐姐、奶奶、矿长的言行举止、心理描写来侧面烘托主人公赵红霞的不易,表现了她坚强执着的性格。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于不动声色中见深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黄豆芽儿”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猴精

侯发山

侯乡长到任后,推掉一切迎来送往,把所有的材料报表搁置一边,带上秘书小吴到各村调研。当他来到龙湾村后,看到村民们还没脱贫,住的还是茅草房,吃的还是腌萝卜,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村主任老周也早从其他渠道得知侯乡长是个干事的人,忙不失时机地哭穷,说侯乡长,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俺村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子, 你得给想个法子啊。

那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侯乡长笑了笑,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换了一下口气,说大家一起想办法。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不能老是种传统农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嘛。

老周说,侯乡长,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关键是妮儿穿她娘的鞋——钱(前)紧。

侯乡长敛起笑容,点了点头。

老周想了想,斗胆说道,侯乡长,您看,能不能给俺村弄点资金?

没等侯乡长说话,小吴插嘴说,咱乡底子薄,财政上还是赤字,外面塌了不少账,银行对咱们也不感冒,想贷款几乎不可能。

那、那……老周一脸失望,那样子像是饿得饥肠辘辘的人捡到一个烧饼,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纸上的。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老周,咱就先把路修修?侯乡长眉毛一扬,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周。

老周张了张嘴,嗫嚅道,侯乡长,村里不有路吗?

在耕地上修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双向六车道……等到路打通再说上项目的事。侯乡长指了指眼前的麦田,似乎很有信心。

老周看着侯乡长的脸,小心翼翼地说道,侯乡长,村里一分钱没有,咋个修法儿?

侯乡长,乡里也没钱啊,怎么修路?小吴也紧接着说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担心侯乡长脑子一热不顾一切。

侯乡长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侯乡长,将来打算上啥项目?老周虽然不明白,但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知道侯乡长肯定为龙湾村规划好了,要不然绝不会贸然提出修路。

我还没想好,不过,建工厂或是搞房地产,也不是没有可能……你要保密,不能乱说。现在的老百姓,猴精猴精的,不得不防啊。侯乡长说罢,对老周挤了下眼睛。

侯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隔了两天就派人到龙湾村规划线路,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刚露出头,几道石灰线很是显眼。

这下子,龙湾村热闹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傻,看到耕地被圈了起来,知道政府要修路,忙聚在一起商量。有的说弄大棚,有的说种树,有的说建厂子……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种树,种果树。主意一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纷纷行动起来,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借贷了一部分,派出几个人去邻县的果树培育基地采购了几货车果树,有核桃,有苹果,有鸭梨……随后,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挖坑栽树。这些村民们知道,乡里要修路,就得刨树;要刨树,就得给村民补偿!否则,就不同意乡里修路。

刚开始,是那些土地即将被占用的村民种果树。后来,那些土地没被占用的村民也种上了果树,因为路一旦修通,接下来就该规划他们的土地了。呵呵,短短半个月,龙湾村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果树。真应了侯乡长的话,现在老百姓头脑不简单啊。

侯乡长得知消息,亲自到龙湾村查看。当他看到一片片果林如雨后春笋般立在龙湾村,一下子惊呆了!

老周不敢看侯乡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哼!侯乡长从鼻孔哼了一声,对老周说,没事的,村民们只是做个样子,要不了多久,这些果树就干枯了……到那时再修路吧。

当然,老周还是跟村民贴心,把侯乡长的话复制粘贴给了村民们。

村民们不敢怠慢,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精心伺候那些果苗,浇水、施肥、打药,很是精心。

两年……乡里一直没提修路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龙湾村的果树开始开花、挂果了。村民们不敢怠慢,日夜守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用老周的话说,比待自己的儿孙还用心。

城里的水果贩子得知消息后,趁着果子没成熟,就来订购了包销合同。

等到那些大车小车来拉水果的时候,侯乡长来了。看着一筐筐苹果、鸭梨被装上了车……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侯乡长,啥时间修路啊?老周又旧事重提。

侯乡长呵呵一笑说,老周,现在还用再修路吗?把这些果树砍了乡亲们还不把我骂死啊?说罢,他抓起一个苹果,“咔嚓”啃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

你看,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老周愣了愣,然后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摘自《珠风小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周在与侯乡长谈自己村子资金紧张时两次引到了谚语,这说明老周这个村长为人幽默,文化水平不低。
B.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细节描写中也能看出,其实侯乡长修路的决定是老周告诉给村民的。
C.文章标题“猴精”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的是村民的精明,实际上指更精明的是侯乡长,标题耐人寻味。
D.为村民办实事的领导值得点赞,但有的时候开动脑筋想办法,让村民自己走上致富路的领导更值得点赞。
【小题2】候乡长修路是假,让大家致富是真。作者在文章中已经作了必要的铺垫,请指出。
【小题3】文章结尾写老周说自己“老糊涂”,并拍打自己的脑袋,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表 (欧阳明)
  高力在表店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瑞士名表。目的是为了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当年曾给他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
  那块表当年买得很贵,七十二元,要卖几百斤谷子,是家里几年的现金收入。
  父亲买那块表是因为高力考上了大学。高力是村子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为此走路腰杆都直了。当年,高力家在村子里最穷,从来就没人瞧得起,对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供孩子读书,总是讽刺挖苦。
  母亲觉得父亲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问父亲,哪来的钱呀?
  父亲乐呵呵地说,借的。   
  今后拿什么还呀?母亲顿时满脸愁容。
慢慢还,儿子读大学,没块表,多丢人啦。父亲得意的笑着。后来为了那块表,父亲帮人打了一个多月的谷子,脸晒得黢黑,手上到处是伤。
  高力戴着那块上海牌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城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那块咔嚓咔嚓不停走动的表,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能懈怠。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高力很爱惜那只表,除洗浴时怕进水取下来小心存放,其余时间都戴在手腕上。
  高力想,有钱了,一定得给父亲买块表。可工作了很多年,高力也没富裕起来。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高力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一个干部子女。可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说,看他戴的表,就知道家里穷,你嫁给他能有好日子过吗?女孩的父亲有好几多块瑞士名表。和女孩分手后,高力把表给了父亲。父亲说,你戴吧,上班好有个时间。高力说不用了。他没法给父亲解释。
  高力发誓要买块名贵的手表。他背着父母辞去了公职,没几年,竟奇迹般发了。有钱后,他相继买了8多块瑞士名表,块块价值不菲。但由于应酬太多,四处奔波,却把给父亲买表的事忽略了。直到上次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那块上海牌,才又突然想起。
  高力给父亲买表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靠这块表,改变父亲死活不进城的态度。
  有钱后,高力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但父亲不答应,说空气不好,太嘈杂。父亲不同意,母亲自然也不敢同意。母亲一辈子都听父亲的。上次回去,父亲还是那个态度。
  回到家,高力对父亲说,爸,把右手伸出来。
  干啥?父亲问。
  伸出来就知道了。
  父亲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
  我给你买了一块表。高力把新表展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说,不要,我有表。
  那表都20多年了,肯定坏了。高力说。
  又不是泥做的,怎么会坏!我每天都和新闻联播的时间对了,准得很。父亲说。
  这表很贵的,比那块贵几百倍,你辛苦了一辈子,该戴块好表了。高力继续劝。
  父亲坚决不换,说,表是看时间用的,又不是拿来吃的,都一个圈圈,有什么好不好的。
  高力无可奈何,摇了摇头,把表揣进了裤兜,直接说进城的事情。
  父亲没直接回答愿与不愿。问他,你是经过杨柳湾回来的吧?
  不从那里从哪里回来呀?高力不明白父亲究竟想说啥。
  看到那一片田土了吧?
  嗯,全是大棚蔬菜。
  那是高山承包的,搞农业开发。父亲说。高山是高力的堂兄,在城里搞房屋开发很多年了,比高力有钱多了。
  现在,他父母都回来住了,自己也搬了回来。父亲继续说。
  高力忽然明白了父亲转弯抹角的意思,说,你是想我搬回来?
  你爸看到这么多地丢荒太可惜了,想你也回来承包,还可以吃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城里现在吃啥都不放心。母亲插话了。
  父亲接着说,搞农业不一定就不赚钱,再说了,钱赚多了也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见高力不语,父亲突然伸出右手说,你看看这表,不管时针分针秒针,都只能围着表圈转,从哪里出发,还得回到哪里。人一辈子,就是转圈。现在,你们城里越来越不像人呆的地方了,我们跑去干啥?我估计,今后,说不定城里人会往乡下跑。
高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叙述高力给父亲精心挑选手表及其目的,既可见出高力的专注与用心,反映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也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起到伏笔作用。
B.“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反映了高力一直渴望富裕起来的念想虽然纯洁美好而要实现却遥遥无期的内心感受。
C.小说文字简洁,也重视细节描写,如 “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两处,看似简单,却真切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细微的活动。
D.小说突出了心理描写,尤其重视通过对话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情感变化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夫妻对话、父子对话的一张一弛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E. 小说的内容温馨而深刻,既反映人间亲情,又蕴含作者对人们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活现象所作的观察与思考;结尾高力的“无言以对”意味无穷。
【小题2】小说以“手表”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语段基本上很短小,甚至较多地使用一两句即成一段的形式。在情节安排上,作者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