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扛椽树

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中的绝妙佳句,却与这柳无干。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突然间,一个声音响在耳畔,唤我的乳名。我望柳,柳无言。望柳的枝头,一只乌鸦在叫:“章娃!章娃!”枝头上还有些鸟雀,它们叽叽喳喳,隐约在说:“等的是你!等的是你! ”我欲问乌鸦,欲问鸟雀:“谁在等我?谁?”但不待我开口,它们已四散飞去,而就在这时候,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哦,柳!陕北的柳!朴拙如庄户人的柳!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几千年了:不等吟出《诗经》的诗人,就等我!我诚惶诚恐:“我有什么能耐?为什么等我?”柳仍无言,柳让山上的放羊娃传达它的心声,歌曰:“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南瓜蔓子白菜根,不等你的才华单等你的心。” 多情的柳,我怎么能不被深深感动呢?我该怎么去描绘?怎么去抒怀?

③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是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柳。

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⑤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⑥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1994年4月4日

(节选自《当代艺术散文集粹》)

【小题1】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题2】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了“西施”、“林黛玉”、 “京华柳”、“江南柳”等人和物,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请赏析第四段的语言。
【小题4】陕北的柳,有人叫它塞上柳,有人叫它蓬头柳,可作者为何偏爱“扛椽树”这个名字,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第一段作者说“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阅读全文,请分条写出作者具体描绘这柳的哪些“满身奇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德的科学解读 刘永
道德也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我们却能很快领会它。一名学龄前儿童知道不该在教室吃东西,因为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但如果老师说,可以把另一个学生从椅子上推下来,这个孩子会犹豫,他会说:“不行,老师不该这么说!”孩子拒绝学坏,即便某个权威人士支持坏行为。这就是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区别。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天生就能察觉这种区别。
当然,事实上,这个孩子有时会打人,也不会觉得这样做很坏,除非他被发现。大开杀戒的暴君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豪泽说:“不同人的道德判断力是相同的,但道德行为各式各样。”我们明白规则,但我们并不是总会遵守那些规则。
道德最深厚的基础是同情,即明白伤害自身的事物也会令别人有同样的感受。其他物种也拥有这项品质。俄罗斯灵长类动物学家纳迪娅•科茨是最早研究人类以外物种的认知能力的人之一。她在家里养了一只年幼的黑猩猩。当黑猩猩爬到房顶上时,为了让它下来,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呼喊、斥责和拿出食物,但很少起作用。但如果科茨坐下来并假装在哭,黑猩猩会马上来到她身边。
豪泽认为,所有人都掌握了他所谓的道德语法,但正如不造句语法就毫无价值一样,除非有人教你如何运用是非观,否则它也毫无用处。
是我们周围的人教会了我们。不同群体的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文化而异。在何时应该帮助别人、何时不应该的问题上,各个群体的观念冲突很大。普遍原则是:帮助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忽视与家族关系疏远的人。一部分原因在于,亲眼所见的困境比耳闻的更加真实。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从前,你所在部落的幸福安宁对你的生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敌对部落的幸福安宁则不是,甚至是威胁。
然而,无须由国家制定道德规范,群体也能发挥这种作用。维护群体道德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排斥某人。相对于食肉动物,人类是弱小、没有抵抗能力的,因此,免遭驱逐是很重要的。
迫使我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很多,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呢?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20位健康志愿者的脑部进行扫描,观察他们看到合法和违法场景时的反应。与关注虚拟犯罪场景关系最密切的脑部活动发生在杏仁核,这个位于脑部深处的结构帮助我们将错误的行为和惩罚联系起来,其活跃程度随着犯罪场景的严重程度上下波动。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像连环杀手那样严重违背道德,但我们的确会在程度不那么严重的事情上违背道德。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必须在家中、社区和工作场所行为规矩,而是必须对我们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关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道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概念,道德的含义很是抽象,也许难以进行简明扼要的清晰表述。
B.对人类而言,道德具有先天性,其是非观的运用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C.道德判断力并不是简单的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知与行常常是相互割裂的。
D.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规范,是作为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准绳而发挥作用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道德的判断力,但是日常道德表现却因人而异。
B.将心比心是人类乃至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品质,它构成了道德最为深厚的基础。
C.光凭道德自觉并不能约束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受到群体行为的制约。
D.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难有共同的道德原则。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对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人之初,性本善”。
B.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所在群体乃至国家的幸福安宁。
C.既然道德具有先天性,那么在此基础上会很容易引导全体公民做好事,并蔚然成风。
D.道德建设上的最大难题,是跳出所属群体的小圈子,给予全人类以博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1950—2025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
材料三:
依法执政能力是党领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增效剂,具体表现为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城镇化进程中依法执政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制度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是最好的化解之道。
一方面,建立健全以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城镇化的本质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通过立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司法保障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长期帮扶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提高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党领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修改、城镇地址和规模的确定等都要依法依规进行。
(摘编自焦晓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
材料四: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物轻人、“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违背了城镇化规律。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明确提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摘编自彭焕才《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关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城镇化率起步低,但是一直在增长,特别是198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率增长迅速,预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 。
B.从1950年开始,世界城镇化率虽然增长有快有慢,但是一直缓慢上升,预计到2025年,世界城镇化率约是1950年的两倍。
C.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比中国城镇化率起步高,几乎呈直线式增长,并且曾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2005年之后被中国超过。
D.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最高,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80%;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与之相比有差距,但这种差距预计会越来越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这也是各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经历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B.中国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创造了“城镇化”这一概念,并在后来的研究中获得一批研究成果,富有见解,影响较广。
C.虽然“城镇化”出现的时间比“城市化”要晚,但是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官方文件中使用了“城镇化”,却没有提到“城市化”。
D.中央预见一些地方将会偏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方向,违背城镇化建设规律,只重“物”而轻“人”,所以一再发声,进行纠偏。
【小题3】我国应如何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富平柿树赞

在果树王国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往往是桃李橘柚,还有北方的苹果、南方的荔枝。而我,却特别钟情于柿树。前不久,到陕西富平走了一圈,更提升了我对柿树精神的认识,由钟爱上升到敬爱、景仰。

古老的富平,早在春秋时期就被称作“频阳”,即“接近太阳”的地方。唐代被称为“赤县”。

从盛唐时的中宗李显起,前后有五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分别是定陵(中宗)、元陵(代宗)、丰陵(顺宗)、章陵(文宗)、简陵(懿宗)。如果加上汉高祖刘邦老父的“万年陵”和西魏文帝的“永陵”,那里便有7座皇陵。这当然是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了。

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柿树。

据载,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种植柿树。星移斗转,柿树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千载不绝,富平竟被称为“柿子之乡”。连日本的吉野市博物馆都有记载:全世界柿子最大的产地是中国,而优生区在富平。好家伙!富平的柿子,世界闻名呵!

春夏时节,富平的柿树林是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线。山野之间,到处可以看见浓绿的柿树林。古朴农家的房前屋后,一团团青翠欲滴、绿雾缭绕的,全是柿子树。

这是一个堪称具有高尚气派的物种。不管是膏腴之地,还是贫脊山坡,它都能生长得葳葳蕤蕤,不怕酷热苦寒,不惧霜神旱魃,黙黙地生长,然后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它非常低调,低调得在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瓜果香甜的时候,却将自己累累的果实,藏在绿叶之中,和那些赞美、颂扬离得远远的。

它也懂得保护自己。不到成熟的时候,你几乎找不到它的果实。即使你找得到它,你也不会动它。不知是猴年马月,有个熊孩子偷摘了一个青柿子,咬了一口。妈呀!呸呸呸,涩死了!熊孩子到处叫唤,满世界都知道了,生柿子是吃不得的!从此,不但再没有人敢动青柿子一指头,连馋嘴的小鸟都不会来亲它一口。岂不知,青柿子的苦涩却正在孕育着甘甜。君子之风呵!

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不到时机,是乱动不得的。这就是柿树给我们讲述的哲理。

到了深秋,您瞧吧!浓绿的柿叶褪去翠色,开始飘落。地上一片金黄。柿树呢,它褪尽铅华,身子长了一围,成熟了一些,风霜雨露,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树干上的老皮,裂成长长的块状,细细的沟纹,记下的是岁月的沧桑。上面的枝枝桠桠,像人海中伸出的手臂,屈屈伸伸,招呼着希望,呼唤着收获。

瞧!枝桠间挂着的,是一个个由绿变黄、由黄转赤的果实。“牛心柿”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球,玲珑剔透;“玉带缠腰”则宛如高雅的宫灯,散发出诱人的红光。一串串晶莹的红宝石,一只只忽闪的大眼睛,逗得你口角流涎、心里痒痒的。

深秋的富平,满树是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都是柿树回报社会的温馨。好一幅大自然绘就的《万山红遍图》。有一位佚名的诗人写道:“一枝红玉向亭台,未惧霜寒入眼来。满院繁华皆散尽,倩姿独秀嫩香腮。”

富平的金秋,如诗如画,真是美不胜收!

富平的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曹村马坡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前,有一棵柿树,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据说它曾经被那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封为“凌霜侯”。好家伙,柿树封侯,何等荣耀呵!怪不得它现在还能年产红彤彤的鲜柿1000多斤。“凌霜侯”是富平柿树的标志,是富平柿树的骄傲。它无愧于皇上的恩宠,更无愧于富平人民的养育之恩。

富平柿树给予人们的,远不止满口甘甜。历史的长河中,在水旱蝗灾的荒年,在战乱频仍的关头,田土颗粒无收,作为唯一可充饥果腹的食品,柿子曾经帮助饥饿的百姓度过艰难岁月。灾民把摔破的柿子和削下的柿子皮,捣和捣和,再加上一点谷糠,叫作“柿糠”,那就是灾荒年活命的“口粮”呵!

不要说灾年,就是革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赴汤蹈火的前辈,都拿这东西当作粮食的。有一位叫齐心的老前辈,在晋察冀最困难的时刻,就曾经是靠这渡过难关的。

还有,当年老百姓把柿霜刮下来,积在瓶子里,又是糖,又当药。搁在稀粥里,甜甜的,那是孩子们的最爱;碰上口舌生疮,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抹上一点,立马见效。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这正是对富平柿子最好的赞美。

富平人聪明,他们把柿子这一独特的资源,利用到极致。那巧手做出来的“合儿柿饼”,己经享誉中外了。上世纪80年代,富平的“合儿柿饼”,就曾经渡过海峡,给台湾同胞带去乡亲们的一片深情,让旅台多年的三秦游子心旌摇荡、赞不绝口。

一位在中央担任领导职务的老革命,在蒙受冤屈的年头,被下放到一家工厂改造。老百姓爱他,总想送点东西表示慰问,可他什么也不接受,唯一接受的就是几个柿饼。他将它放在案头,看着就想起了陕甘宁边区的烽火岁月,更坚定了对党的信赖以及对老百姓的尊敬之情。如今,“合儿柿饼”已经是上了县志的名产,是富平的一面金字招牌了。

柿树还留下过一些佳话。唐代有郑虔,幼习书法,却因为家贫,无钱买纸。他听说长安慈恩寺柿树如林,便到那里租了一间破屋住下,收存了一屋子柿树叶,闭门习字,后来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

传说有一年,富平一座寺庙前的柿树结出了一蒂四果的奇柿,被认为是祥瑞,进贡给皇上。皇上一高兴,便向天下征集题咏。有位名叫广宣的青年才俊赋诗道:“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分界,本自百花中。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一下子就被点了翰林。瞧瞧!柿子和文化的情缘深着呢!

我要衷心地赞美柿树的精神。

它生长在土地上,不需刻意栽培,不求特别护养,就能长成参天大木。它不争荣宠,不慕虚名,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它奉献给社会的,不只是一份甘甜,还有许多许多,却不一定为人所知道……

我想,富平的柿树,是一个伟大的物种,更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它应该在大自然的历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柿树。”此句承接上文富平是风水宝地,有诸多陵墓之说,转入对富平柿树的描述。
B.第11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平柿树在深秋结满果实的喜人景象。
C.文章开头写富平的帝陵意在为下文写富平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作铺垫,表达柿树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这一主题。
D.从盛唐时的中宗始,前后有五位皇帝陵墓在此,加上“万年陵”和“永陵”,便有七座,使富平成为了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
(2)为何富平柿树的精神值得赞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说:“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否会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手中。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严勇《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及其解决进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安全最根本性的问题是人类是否拥有充分的控制权,以确保其是安全可靠的工具。
B.人类智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人工智能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在认知能力上是比不上人类的。
C.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从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这也要求人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强调人类应该对人工智能有控制权。
D.对于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应该有解决的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人的力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严冬海猎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窖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放着钞票不捡才是傻子。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请结合全文,概括海龙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