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①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金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小题1】请简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2】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3】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
【小题4】阅读全文,试简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9 10:1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坚大拇指。

《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奔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度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 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材料二

少府和大司农这两大机构主要管辖着汉代的官办手工业,少府的收入归皇室,大司农的收入归国库。就其类型而言,主要有官府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两种。

官府手工业,是指汉朝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并直接为政府服务的手工业,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皇室,贵族及官僚提供各种日用消费品和奢侈品,另一方面是向军以提供兵器武备等。因此、汉代的官府手工业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市品生产,而是一种“专供生产”。就其经营管理来说,汉代的官府手工业又可分为中央政府所属的手工业和地方郡国所属的手工业两类。

中央政府所属的官府手工业,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西汉时负责供给天子及皇室之用的少府属下设有考工室、东织、西织、东园匠、尚方和御府等,其长官为令和丞。东织和西织,其下设有丝麻纺织工场,专门负责为皇室及责族制作祭祀时穿用的衣物服饰。

除了上述中央官署之外,西汉少府所属的内者,水衡都尉所属的上林和钟官,以及供工、内官、寺工、右工等也都设有官府手工业工场,制造铜器和漆器等。东汉大司农、太仆所属的书言府、虎贲官等机构也设有制作铜器的工场。

作为汉王朝官府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还在各地设有工官为皇室和政府进行专门的手工业生产。据《汉书·地理志》,西汉共设有八处工官。据汉长安城未史宫官署建筑遗址出土的骨签刻文及其研究可知,河南工官、颍川工官和南阳工官,是当时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三工官”,主要负责铜器和兵器武备等的生产和供给。

汉代的官府手工业,除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外,还有地方郡国经营管理的手工业,其产品主要供给中央和郡国的统治者使用,或用于装备中央和地方武装。

官营手工业,它不同于官府手工业的根本区别在于,虽然同样是政府管理和经营,但其产品并非只供给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垄断经营”“专营生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盐官和铁官的设置及盐铁专营。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汉朝政府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将煮盐和冶铁收归政府。盐铁不再由少府管辖,而是改由主管全国经济的大司农掌管,大农丞领盐铁事,在全国27个郡国设置盐官37 处,进行食盐的生产与运销,即盐官招募百姓制盐,并官收、官运、官销;同时,在全国40 个重要产铁的那国设置大铁官49处,铁官设令、长及丞,主鼓铸:“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销熔旧器铸新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

材料三

汉代根据不同的手工业门类设置不同的工官,进行专门的生产,最大限度地使生产专业化。当时尽管有综合性的工官,但最常见的还是专业性的工官,如河内工官主要制造弩机等兵器武备;颍川工官主要铸造铜器皿;南阳工官主要制造兵器;广汉郡工官主要制造铜器和漆器;设在齐郡临淄和陈留郡襄邑的服官,专门为皇室及贵族制作日常生活及上朝所穿用的文绣服饰。

至于工官及手工业工场的内部管理,一方面采用“物勒工名”的做法,实行生产责任制,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工艺流程进行细致的分工,以保证工匠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尤其在官府手工业工场中更是如此。

所谓“物勒工名”,是战国以来形成的一种手工业工场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郑玄注曰:“勒,刻也。刻工姓名于其器,以察其信,知其不功致。”也就是说,在制成品上刻上工匠的姓名和监督管理者的姓名,表示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如发现有残次品和劣质品,即“功有不当”,则会受到严厉的追责和惩罚。至于工种的划分,则因手工业门类的不同而有异。这种“物勒工名”的做法和工匠的细致分工,在蜀郡西工的漆器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蜀郡西工是汉王朝设在蜀郡(今成都)的一处工官,以生产漆器为主,兼及铜器和铁器的制造。蜀郡西工制造的有铭文的漆器,迄今已发现28件之多,充分揭示了蜀郡西工漆器的生产过程、工匠分工及质量管理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汉代官府手工业工场的产品做工精致、质量优良,形成了汉代工匠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和器物制造上,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B.工匠精神追求“精确”,北宋工匠预浩在汴京建造的开宝寺塔就是典型例证。
C.工匠精神在明代非常受重视,蒯义、王世贞、郭文英等都仰仗技术做了高官。
D.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就努力追求的,许多古文献都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成语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核心的一项是
A.孜孜以求B.精益求精C.切磋琢磨D.匠心独运
【小题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    “解”读作jiě 意思是“打开束缚”
B.闻名遐迩:    “遐”读作xiá 意思是“近”
C.初衷: “衷”读作zhōng   意思是“心愿”
D.专供生产:    “供”读作gòng    意思是“供给”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官职和机构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府:其长官为令和丞,西汉时期负责供给天子及皇室之用。
B.西织:所设丝麻纺织工场专门制作皇室贵族祭祀时所穿衣服。
C.工官:西汉共设有八处,负责铜器和兵器武备的生产和供给。
D.大司农:主管全国的经济,主要负责国家盐铁的生产与运销。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汉代官办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官办手工业是由官府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二者组成的。
B.汉代宫营手工业与官府手工业一样,都是由政府管理和经营。
C.汉代官府手工业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D.汉代官营手工业除专供生产,还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生产经营。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中的“勒”与“物勒工名”中的“勒”语意不同的一项是
A.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陆游《夜泊水村》)
B.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韩愈《石鼓歌》)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D.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
【小题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下面文字所体现出的汉代手工业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朝鲜平壤石岩里丙坟汉式墓出土的一件水始元年漆盘,其口沿背面刻有锦文:“永始元年,属郡西工造,乘與髹渝画伫黄釦饭盘,容一斗,裂工广、上工广、钢妇黄涂工政、画工年、洀(pán)工威、清工东、造工林造,护工卒史安、长孝、丞□、據谭、守令史通主。”

A.工序繁杂B.做工精美C.分工细致D.监管严密
【小题8】当代中国,要使“中国制造”成为精品,上面三则材料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开始,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大特色。在《诗经》等古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这时的建筑,不只为避风雨,更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秦始皇大修阿房宫,使这种追求达到高点。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着且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形土木建筑是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从《诗经》中有关描写来看,这种建筑在西周至春秋间已具规模,并有一定的审美功能。
B.中国建筑主要是供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高耸入云,给人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而有神人同在的倾向。
C.相对阴冷的石头,木质暖和,因此,中国古典建筑中楼台亭阁多以木建筑为主,人们徜徉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中国建筑结构讲究对称,单个建筑都是气势雄浑、结构方正的,群体结构呈现对称中又有变化,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写起,证明了中国主要建筑形式的源远流长,并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描写,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很有说服力。
B.文章第二段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论证了有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即中国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宗庙,都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
C.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阐释了宫殿宗庙建筑和宗教建筑在艺术审美上的几个不同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不同是前者是入世的、实用的,后者是反理性的。
D.文章第四段指出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严格对称性被打破,但建筑仍具理性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建筑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此,秦始皇大修的阿房宫,其布局应该是宏伟壮观的。
B.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场所就呈现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特点,这对后来的中国建筑产生了影响。
C.园林建筑通过多种方式,使建筑之美与山水之美沟通汇合,这反映园林建筑虽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但已不再呈现对称性。
D.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后,入世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建筑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正午阳光的新剧《都挺好》播出之后,口碑迅速走高,在豆瓣上有上万人打出85的高分,将近90%的网友给出四星及以上的评价。

《都挺好》的好评再次验证了正午阳光高品质内容输出的实力。在《都挺好》播出之前不久,正午阳光出品的年代剧《大江大河》与古装剧《知否》已先后播出,分别拿到8.8和7.5的豆瓣评分,收视率和网络热度也一路上扬至同时段第一、第二的位置。据统计,正午阳光自2014年至今,出品的剧集中有85.7%的作品豆瓣评分达到7分以上,有一半的作品豆瓣评分高于8分,整体表现“都挺好”。

一方面,正午阳光脱胎于山影集团,市场化之后其作品开始面向年轻市场,一改此前以战争剧、老一辈爱情剧为主的年代气息。另一方面,正午阳光的团队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仍然以“山东帮”的圈层为主,团队之间有长期磨合的熟悉和默契。而在华人文化控股之后,候鸿亮仍掌握着公司内容布局的控制权。同时,双方的体制背景使正午阳光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平衡,进而保证好作品的持续输出。

(摘编自《86%的剧作在豆瓣超7分,半数超8分,正午阳光“都挺好”》,201 9年3月5日《今日头条》)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年来,电视剧产业化运行机制发生变革,市场化增速加快。为追求商业利益,制作方有意拉长电视剧篇幅,这种处理方式已成为某种业界“潜规则”。

《大唐荣耀》从60集拉长为92集,《择天记》从50集拉长到55集,动辄80、90集的电视剧屡见不鲜,新《还珠格格》99集,《隋唐英雄》120集……长剧越来越多,剧情拖沓、内容稀薄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某些评价良好、被誉为“良心剧”的作品也存在人为拉长“凑集数”等问题,挑战着观众的底线。

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审美、娱乐、情感沟通等多重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注水剧”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试想,一部正常收视率为2%的电视刷,收看人群就有2600多万人,一集电视剧45分钟,如果注水部分有10分钟,那浪费的时间就是2.6亿分钟,注水部分越长,被浪费的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就越多。

国际上,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已成为电视剧产业的共识。日剧的长度是10-12集,英剧更少,一般一年一季,一季39集。相比这两个国家,美剧的剧集往往较长,但由于竞争激烈,如果收视率不好,会立马遭遇“被砍”命运,这使得美剧制作追求精益求精。我国电视剧产业环境有自己的特点,但说到底,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摘编自《国产“注水剧”该挤挤水分了!》,2017年9月1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国产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经历过盲目追求大片化、奇观化的扭曲商业化之路;也经历过对明星的盲从和追捧,更不乏对资本的崇拜,但是最终国产电影在艰难的摸索中,做到了一年600亿票房的产业。而国产剧在经历了2017年的繁华盛宴后,却陷入了低迷。那么面对两个市场如此不同的表现,国产电视剧应该思考些什么?

首先,国产剧的追风现象还是十分明显,什么题材火爆,就蜂拥而至,完全不考虑市场对同一题材的消化程度,最终许多电视剧只能成为库存,连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其次,电视剧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高价演员用替身演戏的问题,同时还有二流编剧胡编乱造、三流导演胡乱拍摄的问题。那些悬浮剧以及让人“尴尬癌”都出来的台词可不止是演员一个人造成的。

第三,观众会从众,但是观众不傻,不是你随便拉一个自带流量的明星和翻一本畅销书就能打造出人见人爱的精品佳作。我们爱明星,但是我们更爱融入角色背后的明星,如果一个电视剧只能让人记住明星本人而非剧中角色,那么这部剧很难成功。

第四,2018年上半年,卫视播放的电视剧百分之七十都号称是现实主义电视剧,但是这些现实主义其实一点都不现实。我们的电视剧热衷于套上一个现实的皮,讲述着臆想中的现实,还假装大家都会沉醉于这个创造出来的“现实”的样子。

(摘编自《国产剧的末路与现实主义电影的崛起》,2018年7月15日《搜狐娱乐》)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部数稳中有增,323部的数量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平均单部集数与2017年相比也基本持平。
B.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部数从2012年到2017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说明当时的电视剧市场迎来了较长的低谷期。
C.通过图二的变化图不难发现,贴近现实生活的都市情感剧增量最为显著,古装剧数量缩水最严重,2018年仅有7 01的古装剧。
D.在2018年平均收视率最高的前30剧目中,年代剧增量仅次于都市情感剧,这是时逢改革开放40周年的社会大环境造成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至今,正午阳光电视剧整体表现“都挺好”,赢得收视率和好口碑,这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值得其他影视公司借鉴。
B.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都通过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的方式获得了国际的认可,这值得我国电视剧认真学习。
C.国产电影发展之路也不乏曲折,但如今的高票房与国产剧的低迷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背后的种种原因值得国产电视剧反思。
D.国产剧“注水”,会浪费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但值得欣慰的是,在众多的呼吁声中,近年国产剧平均单部集数已呈现下降趋势。
【小题3】综合以上材料,请概括并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国产电视剧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艺原创力是具有独一性的文艺创新能力,它基于文艺家对生活与现实的全新思考和把握,并有着创造性的艺术呈现。提升文艺原创力是推动当代文艺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前提。而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提升文艺原创力意义重大。

提升文艺原创力必须杜绝平庸,拒绝重复。黄庭坚有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就需要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当代文艺产品,如文学、影视、音乐、绘画乃至更广泛的文化产品,要成为精品,要拥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能量,就必须把创新理念贯穿文艺生产的各个方面。文艺创新不能凌空蹈虚,艺术之花需绽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上。伟大的作品具有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的把握。文艺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与观照是形成文艺原创力的关键。历史与现实为文艺创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原创资源,当代文艺实践也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当代文艺工作者有着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机遇,但只有具备足够的文化定力和审美独立性,坚定对民族、国家、时代的文化自信,并将民族的审美特性融入个人的艺术追求中,才能超越前人,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如果在文化自信上出现问题,在美学追求上出现动摇,一切以被外国人接受或者以市场热捧为追求,就不可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精品力作。

文艺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执着于虚妄怪诞。在文艺创作中,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与追求怪诞、故弄玄虚有着本质的不同。大胆创新之作,能够在前人的成就中探索艺术的未知领域,在题材、风格、手法、形式上突破固有规则,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艺术高度。但怪诞之作并无真诚的艺术追求,表面上大胆新颖,实质上难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中国书法史上,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明代的董其昌……一代代的书法大家就像跑着“接力赛”,走正道,有耐力,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出自家面目,登上书法艺术高峰。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不懈的创新努力。但当代一些所谓书法家,把书法创新等同于笔墨杂耍,刻意求新求怪,哗众取宠,偏离了中国书法本质规律。这种现象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有不同表现。

只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以持续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为敏锐而全面地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从而更好地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文艺产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先机,收获赞誉,从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耸立起文艺创作新的“高峰”。

 (摘编自叶青《提升文艺原创力要杜绝怪诞和平庸》)

【小题1】下列关于文艺原创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家在对生活与现实的全新思考和把握的基础上,在作品中真实反映生活与现实的文艺创新能力。
B.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艺原创力的重要保证,形成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与观照的关键。
C.提升文艺原创力需要创新,只要具备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机遇,以及足够的文化定力和审美独立性,就能超越前人。
D.提升文艺原创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指明了一条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出文艺原创力的概念,中间阐明提升文艺原创力的注意事项,最后强调提升文艺原创力的作用。
B.第二段引用黄庭坚的名言,从文艺家创作的角度来论证,是为了说明文艺创新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C.文中通过对比古代一些书法大家和当代一些所谓书法家创作上的不同追求,强调提升文艺原创力不能执着于虚妄怪诞。
D.文章从两方面对如何提升文艺原创力加以论述,在行文中还指出了提升文艺原创力与增强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为精品的文艺产品往往弘扬了创新精神,把创新理念融入其中,并且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深刻把握住个体、民族、国家命运。
B.艺术家如果在文化上比较自信,坚持美学追求,那么就不会出现以被外国人接受或者以市场热捧为追求的情况,从而创作出精品。
C.书法上出现的追求怪诞、故弄玄虚的创作歪风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有,这种做法偏离了艺术的本质规律,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创新。
D.要使我国文艺产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反映、引领时代,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重要发明比例
时段(公元)
世界科技发明件数
中国
其它国家
件数
占比
件数
占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摘编自《科普中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净增长曲线(以五十年为单位)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不仅令人神往,更给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至有“如果宋朝文明的发展不被(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入侵)打断,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甚至“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现代科技”这样的假设出现。遗憾的是,这种假设恐怕永远只能停留在想象中。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事在历史上实际没有发生,还因为有证据显示,这些事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发生——至少在科技方面是如此。事实上,早在“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的悲剧性事件前半个多世纪,宋人的科技创造力已经在明显下降了。事实说明,相比于来自外部的干扰,宋代科技,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在辉煌过后的迅速衰落,更可能是在某种内在趋势的作用下发生的。特别是考虑到北宋灭亡的突然性——事实上直到“靖康之变”前夜,当时的北宋王朝还被时人视作完美的“太平盛世”,甚至是北宋建国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这种衰落同样无法用大的历史政治背景或所谓“王朝兴衰周期率”来解释,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植根于每个宋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中的无法逆转的原因。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缘何衰落,或者说拥有辉煌科学文明史的中国为何没能发展出现代科学的问题被通称为“李约瑟问题”,历来是中国古代科学史领域讨论的热点。解答“李约瑟问题”可以说是大多数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长时段研究的终极目标。
(摘编自苏湛、刘晓力《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材料三: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天文仪器的研究,元代的一个天文重器叫做简仪,它的发明者和设计者是郭守敬。但简仪并非他单独的发明,它算得上是一个国际科技文明交流的产物。现代的学者研究发现,简仪上的百刻环的那个刻度,其实不是中国传统的365,而是一个圆周分成360,这是古代阿拉伯天文学的一个特征。当时,郭守敬把他手下的汉儿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和中外天文学家合在一起研究,所以不难想象,他可能会吸收并借鉴了域外天文学的好思路。另一个线索是“一仪一效”,就是一个仪器一个功效。不像浑仪,像瑞士军刀一样有N多功能,但哪个功能都用不好。一个功能就好了,用得非常好,这也是阿拉伯天文学的一个特征。简仪上面铸造着四个一模一样的瑞兽,有羚羊的头,有鱼的身体和尾巴,这是什么?十二宫中的摩羯座。为什么会有摩羯呢?因为这个简仪的铸造总工程师是来自尼泊尔的阿尼哥,是个佛教徒,而“摩羯”就是佛教中和天象有关的瑞兽,所以他把自己的宗教信仰融合在里面并造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古代人用什么仰望星空?牛到超乎你想象》,果壳网)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19世纪之时,中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的差距却越拉越大。这样的局面与清王朝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大体上继承了明朝的统治衣钵,继续以科举取士制度笼络知识分子,崇尚宋明理学且鄙薄科学技术,并对知识分子实行严密的思想禁锢。清朝对东南地区的残酷镇压,严重摧残了当地的社会经济。重农抑商与海禁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海外贸易萎缩,失去了世界市场,也使手工业缺少发展的资金与动力。在保守、闭塞的环境中,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缓慢,到鸦片战争前夕,与同期在科学技术上突飞猛进的西方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摘编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2000多年间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不同时段间差距非常大。
B.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重要发明的比例,在明代以前基本相同,都在一半以上。
C.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占比和科技水平净增长都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而后急剧下降。
D.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理论、实验和技术三者关系密切,同一时期技术成果最突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郭守敬发明设计的天文仪器简仪,吸收了古代阿拉伯和尼泊尔的天文学成果。
B.宋朝时期的科技文明如果没有被外来入侵打断,中国有可能独立发展出现代科技。
C.中国古代科技辉煌后的迅速衰落,是古代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D.“李约瑟问题”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热点,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同样有现实意义。
【小题3】结合所给材料,简要概括科技进步发展需要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