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 福 大 道
符浩勇
她的宝马车缓缓地逆向驶入了单行路段,像一条游走在岸上的鱼。
她不担心警察来追她。这个时候,警察还没上班。这个城市里的多数人正将自己蜷缩在钢筋混泥土浇筑的格子楼里,享受着夏日的正午时光。而逆向行驶于单行路段,又奈她何?对她来说,什么都缺,独不差钱。
没有了车鸣人喧,这个路段变得幽静。路的两侧,高大的棕树将自己伸展成一把把撑天大伞,遮天蔽日。在它们的庇护下,来往的行人一改往日的行色匆匆,脸上多了几分休闲与自在。她的宝马车也仅快于行人的速度。
在她的视线里,一帮光着膀子的人,驮着大蛇皮袋子,很小心地避让着行人,正在横穿马路,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仿佛只要穿越了大街就能抵达他们幸福的彼岸。
就在前方几步远,她的目光越过棕树下沉浸在爱情幸福中的年轻男女,定格在路旁。
一对中年男女正在小憩。他们席地而坐,背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刚才已经有很多辆三轮车从她的宝马车身边经过,她不知道这是其中的哪一辆,它们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连蹬三轮车的人也几乎全都一模一样——粗壮、结实,有着强壮的骨骼,脖子上都缠着一条被汗水浸得发黄的毛巾。只有他们,能够把一辆装满了煤球的三轮车蹬得轰轰烈烈,让人感到有一阵风猛烈地从身上扫过。而这时候,背靠三轮车的女人睡相很美,将头斜倚在男人的肩上。也许是想让女人睡得更舒服些,也许是怕惊醒了女人,同样斜侧的姿势,男人看上去睡得并不舒服。
忽起的一阵风将女人的一缕头发吹拂到了男人的脸上。男人醒了,他瞧瞧熟睡的女人,将秀发拢到女人的耳后。男人的目光停留在女人的头上,或许是一根草屑,或许是一只小虫,男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摘下,轻轻地弹到一边,还好,女人仍在酣睡,男人又轻轻地闭上眼睛。
此时,她的眼里已经浮出了泪水,她轻轻地将眼睛闭上,等到再睁开的时候,强忍太久的泪水肆无忌惮地落下。她感受到了幸福。不!是看到了幸福。她曾想要的幸福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但它不属于她,竟在一对从乡下进城的拾荒者的身上。
她能感受到行人投向宝马车的羡慕眼光,但他们不明白,她的宝马车敌不过路旁男人一个抬手的动作。
一对老人迎面走来,都已是鬓发花白,他们手牵着手,气定神怡,一脸慈祥地向前迈着步子,与她的宝马车擦肩而过,男的搀扶了一下女的,随后不知说了什么,一抹淡笑便在另一嘴角荡漾开来。
她的心再次被灼伤,泪水汹涌而下,恸哭失声。她的泪眼看到了一幅人间最美的图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她记得每次在这条街上走过,都会有三两个卖花的小女孩,忽然从各个方向围了过来,那一张张尖瘦的小脸都脏得跟猴儿似的,一双双黑幽幽的眼睛被风吹得泪汪汪。她知道在她们的后面,一个形迹可疑的男人此时正混在行人中,朝这边张望。她已经被鲜花包围了。全都是没有根、修剪得很整齐的花,用保鲜膜包着,散发出短暂而恍惚的花香。面对这些最无辜最弱小的生命,她感到这是她最软弱的时候。她买了,每次都买了。而今她买花送给谁呢?
就在几个小时前,她离婚了,那个承诺给她一辈子幸福的男人,将幸福廉价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女人,飞到了大洋彼岸。
她轻轻地将车窗落下,阳光顷刻洒了进来。她买下三朵百合花,分别送给街边一个擦皮鞋的女人,一对卖唱的盲人夫妇,一个忧郁的流浪歌手,这些花不贵,她想让他们的眼中闪放出一丝幸福的亮光。
她的宝马车缓缓地驶出了单行路,驶上了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没有对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进行正面描绘,而是让读者沿着她目光所及、心灵所至一起探求究竟何为真正的“幸福”。
B.小说结尾女主人公买了三朵百合花,送给了市井中处于弱势的三种人,是想传递自己的善意和真情,让他们感到幸福。
C.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开着宝马、善良而有点任性的贵妇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属于她。
D.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将青年男女、中年男女和老年夫妻活动的三个场景进行对比,含蓄地暗示了“幸福”的主题。
【小题2】小说的首尾两段独具特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带给你关于“幸福”的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2 04:0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诞生于十三世纪,是一种形态和内容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其他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戏曲中每一个元素都有特定的含义,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其种类繁多,不同地区都有各异的戏剧种类,比如昆曲、坠子戏、粤剧等。不同剧种使用的乐器也有区别,比如,京剧使用的是管弦乐和打击乐。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喜爱。中国元代时期是戏曲的黄金时代,元代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这些作品至今被中国人以及外国观众所喜爱。而在中国明代时期,戏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代。

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创作十分广泛。一些经典戏曲是以讲述爱情故事为主,比如,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戏曲《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还有一些戏曲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

(摘编自2018年12月12日环球网)

材料二:

2017年,陌陌直播做了一期“国粹艺术来袭”的直播节目,北方昆曲剧院演员邵天帅和北京京剧院演员白金,第一次被请进直播间进行网络直播表演。

那次接近两个小时的直播,观看总人次超过140万。直播中,邵天帅和白金两位青年演员,不仅表演了《牡丹亭》《长生殿》《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还为网友介绍了妆容、服饰等戏曲知识,网友与他们不停地互动交流,并在听得尽兴之余把“小金熊”“金话筒”等虚拟礼物送给二人。

在白金看来,戏曲等传统文化曾经一度面临传承困境,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自身内容和形式,没有跟上现代社会多样化的审美,而直播的出现,则“倒逼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否则没法面对直播间里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

酷狗直播平台的主播庄妃,本是粤剧演员出身,擅长粤剧、京剧、川刷等传统艺术,拥有超过20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入驻酷狗直播后,庄妃将网络直播特效与戏曲结合在一起改编莲花手舞,并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粤语说唱,让传统戏曲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和追捧。

(摘编自2019年3月20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推进戏曲传播与普及?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围绕“戏曲传承与网络直播”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于戏曲,传播和传承同样重要,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发展必然受限。“文化领域有许多优质内容,但缺少优质传播,尤其是当下基于新媒体的传播。在戏曲领域,问题尤其突出。”面对进剧场的观众日益减少的现状,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说,“网络直播与传统戏曲结合,既能拓宽传统戏曲传承传播的渠道,又能丰富网络直播的内容、提升网络直播的内涵,更能有效扩大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比起传统的舞台演出或电视转播,网络直播有着独到优势。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说,网络媒体传播打破了时间、地点的枷锁,不拘泥于时间先后、人数多少和场地大小,能在电子产品上随时播放、回看,十分自由。再者,网络直播的内容十分丰富,演员的排练是怎样的,服饰、化装有什么学问等台前幕后的方方面面,都能链接到多平台上展示、互动。“这样不仅能大幅促进宣传推广,观众的反馈意见还利于提升品质,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人民、让观众检验。”

不过,戏曲携手直播也必须注意一些问题。“快餐文化没有足够内涵,年轻人的关注会迅速递减,但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会自觉回归。”侯红说,因此不能为了吸人眼球而过于娱乐,甚至违背原则,扭曲戏曲的内涵和灵魂,只有尊重艺术规律,才能营造利于戏曲健康发展的传播格局。

(摘编自2018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戏曲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其他表演艺术于一体。
B.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家和脍炙人口的戏曲作品;而明代则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鼎盛时代。
C.在网络直播中,戏曲演员不仅可以表演节目,还可以给网友介绍各种戏曲知识,与网络互动交流,甚至接受网友的礼物。
D.自身内容和形式落后于现代社会多样化的审美,是戏曲一度面临传承困境的重要原因;网络直播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戏剧种类繁多,使用乐器有别,艺术影响力深远,甚至达到了国外。
B.中国传统戏曲内容包罗万象,创作广泛,既有以讲述爱情故事为主、也有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的经典戏曲。
C.庄妃尽管舞台表演经验丰富,但若不入驻酷狗直播以全新形式呈现传统戏曲,很难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和追捧。
D.网络直播缺乏足够内涵,为了吸人眼球而过于娱乐,因此必须尊重艺术规律,营造利于戏曲健康发展的传播格局。
【小题3】在戏曲传播中,运用网络直播有哪些优越性?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有如一帖帖清凉散。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这部50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百度百科)
②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
③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朱光潜《谈美》)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专注于学术,他的课堂有自己的特色。踏实勤奋做事的品性成就了他的学术也影响了他的学生。
B.1926年到1928年朱光潜先生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随即编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
C.朱光潜先生的重要著作《西方美学史》是他半生的研究成果,不仅自己认可,也获得了大家的赞誉。先生为写这部书,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
D.朱光潜先生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先生着手改革教育,开展启蒙运动。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主张,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实现教育救国,但这些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B.朱光潜先生与开明书店有不解之缘。创办开明书店和面向中学生的《一般》杂志来方便自己的许多著述在这些杂志上发表。
C.朱光潜先生出版多部学术著作,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因此先生得以到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
D.朱光潜认为人生也是一种艺术,能否使自己的生命史成为艺术作品,在于一个人的性分与修养。朱光潜的生命史便是一部“美”的艺术作品。
【小题3】朱先生的一生都与“美”相关,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为何这样定义朱先生的一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灯里的将军

王宗仁

①我要说的是一盏马灯,今天的人们大概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到它了。马灯;主体结构为铁质,圆形的底座,玻璃做的灯罩,用铁丝横竖固定着。底座上有可拧开的盖子,好灌煤油、汽油,还有可以调大调小以及闭合的开关。这只是马灯中的一种,形形色色的马灯到底有多少种类,恐怕谁也难以理出个眉目。我说的只是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馆看到的一种马灯,也就是60年前慕生忠将军挂在昆仑桥头的那盏马灯。

②慕生忠将军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1954年之夏,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7个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起了2000公里青藏公路。那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只有10个工兵的工程连,加上临时征来的2000个民工,1200把铁锹,1200把洋镐,300公斤炸药,10辆大卡车。这就是将军的队伍和全部家当。如果把他修筑青藏公路比作一本书,那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盏马灯,充其量只是这部书里的一个标点符号。2009年7月,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室里看到这盏马灯时,它浑身锈迹斑斑,底座也有几处凹陷。但是我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它还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在当年的筑路工地上……

③将军踏上修路征程前,特意到西宁东大街一个回民小店买了这盏旧式马灯。那个年代,不要说电灯,手里攥个手电筒也是奢侈品。将军说这盏马灯就像他的第3只眼睛,夜里看得见大家干活,干活的人也能看见他。领导和群众不分离,才能互相吸取温暖的力量。深夜将军休息了,马灯就挂在他的帐篷外面,灿灿的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

④新筑成的公路在亘古荒原上一公里一公里地向拉萨延展。修路进入昆仑山不久,一道无法通过的断崖挡住了筑路队伍前行的脚步。此处是达布增河和舒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公路必经的地方。只见汹涌澎湃的激流,顺着山势直泻而下,蹦蹿出数尺高的排空巨浪,在两道石崖中间削出一条深不可测、面宽约10米的石谷,谷底的水声发出撕人心肺的吼声。架桥,必须在石谷上架一座桥,公路才可以跨过这道险崖!

⑤作难的是,没有架桥的木料(那个年代使用水泥对于他们太困难了)和设备。工具倒好说,铁锹、十字镐和炸药,虽然简陋,总能作为。最要命的是用什么架桥?筑路队从兰州带来的一些红松木和杂木最长的只有9米,而石岸的宽度也是9米,木料根本搭不到对岸。将军下了死命令;石岸哪怕是一座碉堡,我们也必须在3天内拿下它!

那一夜,星月全无,昆仓山的夜色很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黑。雪上加霜的是天还变了脸,不紧不慢的雪花在风里不安分地旋飞着,天地间一片混沌。没有电,挂在临时军用帐篷里的那盏马灯,已经添过3次油了,将军主持召开的“神仙会”还在热热火火地进行着。战士、民工、技术员……你献计,他送策,一个又一个闪亮着普通人智慧的架桥方案,早就超过了马灯光焰的亮度。“神仙会”还迟迟没有结束。将军说;“我们要拿出最省钱最能解我们燃眉之急的架桥方案,献给为难我们的昆仑山神……”

⑦第3天,这样一架桥就稳稳妥妥地飞跨在天涯岸上;在两岸斜坡的石壁上,各凿出块与桥面同样宽的平台,再给每个平台上凿出5个石窝,栽起5根木桩做顶柱。这样,顶柱上端就离开岸边1.5米左右,两边相加3米,原先9米宽的沟岸经过这一番炮制就缩短了3米,变成6米。然后,在立柱与岸壁之间的夹角里填满石头。9米长的松木就宽宽绰绰地搭在上面了。

⑧这座桥诞生于1954年7月的一个黎明,慕生忠将军兴奋之极等不到天亮,他就举着马灯指挥一辆大卡车稳稳当当地过了桥。随后,他将马灯挂在桥头,用随身带的钢笔在一夜硬纸壳上写下3个字:天涯桥。那张硬纸壳在桥头贴了好些日子,白天在阳关下熠熠生辉,夜里将军让人把马灯挂在那里照亮3个字。他在昭示什么还是在炫耀什么?没有人去问他,他也不说。

⑨两年后,陈毅元帅率领中央慰问团进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路过天涯桥。他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最后他给这座桥改了名字;“天之涯、海之角的形势已经成为过去,我看就叫‘昆仑桥’吧!”

⑩“昆仑桥”这3个字至今还刻在这座桥的桥头。据说,这3个字亦出自慕生忠将军之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先介绍马灯的构造及种类,突出了已成陈迹的马灯的平凡,自然引出作者要写的马灯及有关的人和事。
B.文章用“书”“标点符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青藏公路工程的浩大、重要及马灯在筑路过程中既微乎其微又不可或缺。
C.第④段中写“激流汹涌”“石谷深不可测”水声撕心裂肺”,直接表现了路段地质条件的恶劣及筑路人的大无畏精神。
D.文章写陈毅元帅“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意在表达陈毅元帅对修桥壮举及筑路人智慧、精神的赞叹。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命为“马灯里的将军”而不是“马灯”?请结合文本简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这句话的内涵。
【小题4】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小题1】同外国小说相比,中国古典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小题2】“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句中,“新境界”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第一部分作答。
【小题3】从文学作品的最初功用来看,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小题4】作者举《三国演义》为例,是为了证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