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 福 大 道
符浩勇
她的宝马车缓缓地逆向驶入了单行路段,像一条游走在岸上的鱼。
她不担心警察来追她。这个时候,警察还没上班。这个城市里的多数人正将自己蜷缩在钢筋混泥土浇筑的格子楼里,享受着夏日的正午时光。而逆向行驶于单行路段,又奈她何?对她来说,什么都缺,独不差钱。
没有了车鸣人喧,这个路段变得幽静。路的两侧,高大的棕树将自己伸展成一把把撑天大伞,遮天蔽日。在它们的庇护下,来往的行人一改往日的行色匆匆,脸上多了几分休闲与自在。她的宝马车也仅快于行人的速度。
在她的视线里,一帮光着膀子的人,驮着大蛇皮袋子,很小心地避让着行人,正在横穿马路,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仿佛只要穿越了大街就能抵达他们幸福的彼岸。
就在前方几步远,她的目光越过棕树下沉浸在爱情幸福中的年轻男女,定格在路旁。
一对中年男女正在小憩。他们席地而坐,背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刚才已经有很多辆三轮车从她的宝马车身边经过,她不知道这是其中的哪一辆,它们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连蹬三轮车的人也几乎全都一模一样——粗壮、结实,有着强壮的骨骼,脖子上都缠着一条被汗水浸得发黄的毛巾。只有他们,能够把一辆装满了煤球的三轮车蹬得轰轰烈烈,让人感到有一阵风猛烈地从身上扫过。而这时候,背靠三轮车的女人睡相很美,将头斜倚在男人的肩上。也许是想让女人睡得更舒服些,也许是怕惊醒了女人,同样斜侧的姿势,男人看上去睡得并不舒服。
忽起的一阵风将女人的一缕头发吹拂到了男人的脸上。男人醒了,他瞧瞧熟睡的女人,将秀发拢到女人的耳后。男人的目光停留在女人的头上,或许是一根草屑,或许是一只小虫,男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摘下,轻轻地弹到一边,还好,女人仍在酣睡,男人又轻轻地闭上眼睛。
此时,她的眼里已经浮出了泪水,她轻轻地将眼睛闭上,等到再睁开的时候,强忍太久的泪水肆无忌惮地落下。她感受到了幸福。不!是看到了幸福。她曾想要的幸福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但它不属于她,竟在一对从乡下进城的拾荒者的身上。
她能感受到行人投向宝马车的羡慕眼光,但他们不明白,她的宝马车敌不过路旁男人一个抬手的动作。
一对老人迎面走来,都已是鬓发花白,他们手牵着手,气定神怡,一脸慈祥地向前迈着步子,与她的宝马车擦肩而过,男的搀扶了一下女的,随后不知说了什么,一抹淡笑便在另一嘴角荡漾开来。
她的心再次被灼伤,泪水汹涌而下,恸哭失声。她的泪眼看到了一幅人间最美的图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她记得每次在这条街上走过,都会有三两个卖花的小女孩,忽然从各个方向围了过来,那一张张尖瘦的小脸都脏得跟猴儿似的,一双双黑幽幽的眼睛被风吹得泪汪汪。她知道在她们的后面,一个形迹可疑的男人此时正混在行人中,朝这边张望。她已经被鲜花包围了。全都是没有根、修剪得很整齐的花,用保鲜膜包着,散发出短暂而恍惚的花香。面对这些最无辜最弱小的生命,她感到这是她最软弱的时候。她买了,每次都买了。而今她买花送给谁呢?
就在几个小时前,她离婚了,那个承诺给她一辈子幸福的男人,将幸福廉价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女人,飞到了大洋彼岸。
她轻轻地将车窗落下,阳光顷刻洒了进来。她买下三朵百合花,分别送给街边一个擦皮鞋的女人,一对卖唱的盲人夫妇,一个忧郁的流浪歌手,这些花不贵,她想让他们的眼中闪放出一丝幸福的亮光。
她的宝马车缓缓地驶出了单行路,驶上了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没有对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进行正面描绘,而是让读者沿着她目光所及、心灵所至一起探求究竟何为真正的“幸福”。
B.小说结尾女主人公买了三朵百合花,送给了市井中处于弱势的三种人,是想传递自己的善意和真情,让他们感到幸福。
C.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开着宝马、善良而有点任性的贵妇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属于她。
D.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将青年男女、中年男女和老年夫妻活动的三个场景进行对比,含蓄地暗示了“幸福”的主题。
【小题2】小说的首尾两段独具特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带给你关于“幸福”的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2 04:0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生涯规划,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如今不再是新名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在高中大面积推开,并逐步向初中普及。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

(调查研究)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某校高一新生,做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学子心声)

爽爽是大四学生,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找了大半年工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她都说不清。“我觉得我适合当护士,可我学的是会计。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我明明填的是浙江某大学的英语专业,可是,等我和同学出去玩了,我爸,偷改了我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全改了。”

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她学得不开心,几度厌学,现在找工作又特别迷茫。 听说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后, 她不禁感概:“要是我那时候能有这样的辅导多好,怎会走这些弯路? 真是郁闷!”

(规划辅导)

中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指导师往往会对他们进行这样的“心理测试”:

今天,你准备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刚走出家门,一个白胡子的神仙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他告诉你,他可以送给你一个礼物,作为你旅途的坐骑,你会选择哪一个?

(1) 一头强壮的大象

(2)一头被视为神物的单峰白骆驼

(3)一匹《射雕英雄传》里提到的汗血宝马

一般人的逻辑是不是这样的?我喜欢宝马,因为很威风,很漂亮,而且跑得很快,我喜欢这种奔驰的感觉。我不喜欢骆驼和大象,因为太慢了!但如果是去沙漠,骑大象走不出二十公里就得渴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美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明确规定职业生涯教育要从6岁开始。日本也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太迟了!在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不但对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一无所知,就连对自己的兴趣与适合的东西也不够了解。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而表现得很懈怠,甚至荒废了学业。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刘会金:绝大多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毕业时有将近4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错了专业,近65%的同学将跨专业选择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家长、教师习惯于“分数优先”原则,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

温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马玉斌: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是帮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职业的匹配度。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就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而是要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生涯规划要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
B.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爽爽学得不开心,她觉得自己适合当护士,可学的是会计,是她爸偷改了她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全改了。
C.我国开展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显得迟缓,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连对自己的兴趣和适合的东西也不够了解,大学阶段有学生由于选择不感兴趣的专业而表现得懈怠。
D.高中阶段就应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
【小题2】下列表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相符的两项是
A.少数家长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不大。
B.多数学生赞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C.多数学生对各个职业了解较多并希望进行体验。
D.大部分初中学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
E.大学生毕业时有近4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错了专业。
【小题3】阅读“学子心声”部分,结合文本相关材料写出爽爽的案例给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导致文学形式演进的诸因素中,人性的发展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致来说,文学形式的演进有些是直接与人性的发展相联系的,有些则是间接的联系。

以直接联系的来说,如通俗小说、南戏、杂剧等本是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而产生的,而这种享乐要求的形成,固然有赖于城市生活(包括工商经济)的日益发达,同时也有赖于人性的发展——把人们从长期艰苦生活里形成的抑制享乐愿望的特点逐渐改变。再如对人物性格的描绘趋向细致,这固然有赖于较高的艺术功力,但更有赖于随着人性发展而来的个性的丰富。倘没有丰富的个性,人物性格的描写就不能细致;而作家在这方面的功力,是只有在有了丰富的个性可供他描摹以后,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至于风格的多样化,也是如此。刘勰的《文心雕龙》把作品风格分为八类,司空图《诗品》光是诗歌的风格就有二十四类。这主要不是刘勰的分辨力不如司空图,而是由于人性的发展,作家的个性差别越来越明晰,所以风格也越来越多样。

就人性的发展与文学形式演进的间接联系来看,则审美意识与文学观念是主要的中介。

文学艺术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文学应给人以美感,从而文学的形式也必须服从美感的需要。但人的审美意识是经常在变化的,今天认为美的事物,过些时候有可能被认为不美。因此,文学形式的演进必须顺应审美意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人性的发展。

四言是《诗经》的主体,但从东汉时期起,四言诗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就逐渐被五言诗取代。从今天来看,五言相比四言至少有三个优点:一、由于增加了一个字,内容的含量扩大,从而能更好地叙事抒情。这也就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所说的“(五言)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例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类漂亮的诗句,用四言是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四言诗当然也有写得美的,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它的美在于这些诗句所组成的整个境界。二、四言的句式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每句两组,显得较为单调、板滞。五言的句式则既可由两组组成,也可由三组组成。因组合方式繁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断变换,故有灵动之致。三、五言诗的句子组合方式不断变换,得以与感情的起伏转折相应,因而能适应多种感情的表达需要。而四言诗则句式单调、板滞,其能适应的多为庄重舒缓的感情;苍凉、怅惆、轻微的感伤或喜悦也还可以,因为那都不属于浓烈、激动、明快、尖锐一路,多少可与庄重、舒缓相通。除此之外,就难免有些扞格。

四言是《诗经》的主体,可见这种句式以及与之相应的音节组合在《诗经》时代是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能引起人们类感的。而汉以后,人们普遍认为五言更能引起美感。在四言诗向五言演进的过程中,审美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导论·人性与文学形式的演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性的发展和文学的演进的联系既有直接的联系,又有间接的联系。
B.导致文学形式演进的因素众多,但人性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刘勰、司空图作品的差异,说明了人性发展带来了作家个性的丰富。
D.通俗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演进是为了适应城市平民的享乐要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两个方面论述人性发展与文学形式的演进。
B.文章从审美标准的变化论证了人性的发展是文学形式演进的重要因素。
C.文章以《诗经》的四言诗发展到汉代的五言诗为例,意在论证四言诗不美。
D.文章以人性的发展与文学形式演进的间接联系作为全文论证的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风格是作家个性的表现,作家群体的个性越丰富,作品的风格就越多样。
B.四言诗的句式大抵以两个字为一组,每句两组,组合方式显得较为单调、板滞。
C.五言诗因其组合方式繁多,在同一首诗中可不断变换组合方式,显得比较灵动。
D.钟嵘在《诗品序》里肯定了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方面更为明确的优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据“环球网”接引香港媒体报道称,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于1月8日上午返回大连造船厂码头,完成了第四次海试任务。军事专家李杰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国产航母进行舰載机上舰的接触、系留这些基本作战动作的试验,表明研发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年首艘国产航母有望交付海军使用,届时可形成双航母战斗群。

首艘国产航母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2013年11月开エ,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并于2017年4月26日下水。2018年5月13日至18日,首艘国产航母完成了首次试航任务返港;8月26日,国产航母开赴相关海域开展第二次海试;10月28日出海进行第三次海试。

李杰表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航母坚持走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自主研发之路。对比美国和西方国家近百年的航母发展史,我国航母自主研发工作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加速度快。以这样的劲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国戸航母也会突破电子弾射、核动力等更加先进的技术。

谈到国产航母何时交付海军时,军事专家曹卫东在稍早前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曾表示,今年首艘国产航母有望交付海军使用。

(摘编自芈金、陈云龙《专家:首艘国产航母今年有望服役,可形成双航母战斗群》,“人民网”2019年1月13日)

材料二

“人民网”北京4月12日电近日,媒体报道称国产航母甲板开始推铺新涂层,完工面积已近总量一半。军事专家李杰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尽管还不能确定国产航母能否参加人民海军建军70周年纪念活动,但李杰认为其在今年内服役的可能性非常大。自去年完成5月13日的第一次海试任务至今,它已接连进行了后续四次海试,最近的一次是今年2月27日。“再进行一到两次试航后,首艘国产航母便有可能于年内正式服役。”李杰表示。

(摘编自陈羽《国产航母甲板涂裝引关注,055大驱被期待亮相》,“人民网”2019年4月12日)

材料三

8日、9日两晚,首都剧场内已满是春风拂过的气息。观众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想对这部“书写航空报国志”的话剧《苍穹之上》一探究竟。

作为2019年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开幕大戏,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苍穹之上》首次登陆北京,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我国新型战机的艰难研制历程,讲述了新型战机历时几十年研制过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讴歌了几代航空人的奉献拼搏精神。

新型战机冲上云霄、国产航母启航入海,中国军工的飞速发展,迈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步伐,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舞台艺术领域エ业題材的作品很少,其中国防科技工业题材的作品更是少之ヌ少,而《苍穹之上》能够实现与时代同步同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看来:“出于军工题材的特殊性,《苍穹之上》剧组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方式,就是着眼于苍穹之上,落笔于尘世之间。创作不由题材本身出发,而从人物出发,这是他们能够完成这个作品比较重要的一点。

该剧尾声,试飞当日,当最新型、最先进的型号战机在舞台上一跃而起,整个剧院的人都不由得陷入一种巨大的震撼与感动之中。人们激动地唱起《歌唱祖国》,歌声雄浑激昂,与战机的轰鸣声汇合成气势礴、震彻云霄的交响…

(摘编自付琼《话剧(苍穹之上):着眼苍穹之上,落笔尘世之间》,《中国文化报》2019年3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返回大连造船厂码头,完成了第四次海试任务。军事专家李杰表示,今年首艘国产航母有望交付海军使用。
B.4月12日,媒体报道称国产航母甲板开始推铺新涂层,完工面积已近总量一半,它有可能参加人民海军建军70周年纪念活动,并将于今年年内服役。
C.军事专家李杰表示,国产航母是在2018年5月份完成了第一次海试任务的,之后它又接连进行了后续四次海试,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2月27日。
D.新型战机冲上云霄、国产航母启航入海,《苍穹之上》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题材的作品,能够实现与时代同步同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艘国产航母从2013年开工到开始坞内建造再到初次下水直至完成首次试航任务返港,花费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它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
B.专家认为我国航母坚持走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自主研发之路,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加速度很快。不久的将来也会突破更加先进的技术。
C.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话《苍穹之上》因再现了我国新型战机的艰难研制历程,成为2019年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开幕大戏。
D.在武丹丹看来,《苍穹之上》剧组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方式,他们能够完成这个作品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作不由题材出发,而是从人物出发。
【小题3】目前国产航母一共进行了多少次海试?请从三则材料中概括并按时间分别列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②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③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④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⑤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⑥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其优劣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和文化等多方面。
B.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根源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的差异,所以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C.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消费习惯必然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服务,这是具备现实合理性的。
D.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西方某些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作者从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差异谈起,明确表明观点,言简意赅。
B.第二段对比论证,阐释具体深入,得出结论:中西方消费者都应该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顺应全球化商业服务的趋势。
C.本文从消费信息传播模式、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等方面展现了中西方消费观念融合的现状。
D.文章阐述了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融合及表现,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论述层次井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B.中西方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如此看来,西方某些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C.消费方式应该是多方面的,消费者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是消费理性化的表现。
D.在新形势下,要想阻止西方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强大渗透,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的消费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有删改)

李国文

⑴东西方这两位戏剧大师,实际上是毫不搭界的,但他们却难得巧合地同在公元1616年逝世。

⑵17世纪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不可能知道世界之大,也不想知道这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因此,当然不知道有个英伦三岛,有个莎士比亚。汤显祖若是了解他的这位外国同道如何为英镑奋斗而其乐融融,也许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不活得那么累,也不会活得那么苦,那么穷了。

⑶莎士比亚比汤显祖幸运,因为他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不存在光宗耀祖的想法,这个手套匠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伦敦谋生的时候,心态比较从容,要求也不太高。他只是想挣钱,恰巧17世纪初的伦敦,赶上了资本主义上升期,经济的富足催动了娱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一开始在剧团搭布景跑龙套,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他的编剧才能胜过了他的演技,遂让他以鹅毛笔为生,源源不断供给剧团以剧本。他也从此财源滚滚地成为剧团的股东,成为剧场的老板。当他再度回到家乡,已是衣锦还乡的体面乡绅,很受尊敬的地方显贵,门楣终于镶上他梦寐以求的贵族徽记。他还向当地的圣三一教堂捐了一笔钱,不但活着的时候教堂里有他的专用祈祷座席,死后还可以很有面子地埋葬在这里。

⑷直到今天,莎翁故居和他的埋葬地,仍是去英国旅游者必看的景点。

⑸汤显祖相比之下,就有点惭愧了。我们知道他是江西临川人,但那里已经找不到什么可供凭吊的大师遗迹了。他这一辈子,按《明史》的说法,“蹭蹬穷老”。他一生之不得意,第一,在于他自视甚高,开罪了张居正,很晚才得以成进士。第二,在于他相当自负,在太常寺任礼部主事,上书万历,将万历气得跳起来。第三,还在于他不甘落寞,“帝怒,谪徐闻典吏,稍迁遂昌知县。”做了几年小县官,总是想回到京师,以图发展,谁知“主者议黜之,竟夺官”,从此“家居二十年”(《明史》)。

⑹这位大师在他弃官遂昌的那年秋天,完成了他的杰作《牡丹亭》,惊人之笔,名震天下;就在夺官受黜的那年秋天,他的《邯郸记》脱稿。几年间,他的戏剧成就达到了巅峰。《牡丹亭》那盛况空前的演出,达到了“京华满城说《惊梦》”的痴狂程度,当不让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少女巷的寰球剧场演出的成功。当其时也,汤显祖绝对应该与莎士比亚一样,接着写他的戏剧,方是正道。可是,他志不在此,日思夜想,指望着朝廷有朝一日能重新起用他,竟放弃了这个最能表现自己艺术天才的福地。

⑺当官,或者为“仕”,对莎士比亚而言,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必须如此的人生追求。他从到伦敦打工那天起,直到退休回乡,活了半百年纪,连个小组长也没当过。唯一的一次接近最高权力的机会,就是詹姆士一世加冕典礼时,曾经穿上镶金边的侍从服装,戴上熊皮帽子,在他的王宫里,站过一夜岗而已。因为他所在的剧团,已为国王所有,他不得不尽责当一回哨兵。可他并不因此对伊丽莎白女王,对詹姆士一世,存有什么赏个官职之类的额外想法,更不会为乌纱帽之类的官场生涯,魂牵梦萦到茶饭不思的程度。而汤显祖,直到逝世也未能达到完全彻底的清醒。

⑻所以,汤显祖活了66岁,只有5部戏剧。莎士比亚活了52岁,()写出了37部戏剧,()正如他的同时代人本·琼森所预言,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那样,产生了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汤显祖与他联袂西行的偶然也许并无深意,但引发我们中国人思索的是,为什么在舞台这个特殊空间的创造性上,汤的完美,汤的才分,并不弱于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同行,却不拥有与之相称的世界性的广泛声誉呢?

⑼有人统计过,汤显祖一生,从14岁补县诸生,到21岁中举,34岁中进士,科举应试几乎花费20年;从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到遂昌县任知县,数年后弃官归里,官场生活15年。而且,在汤显祖心目中,戏剧,末技也,只是继诗、词、古文之后的消闲活动罢了。莎士比亚就截然不同了,他写剧本,是谋生之饭碗,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是捞钱之正道,专心致志,绝无他想。因此,他获得成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只能有汤显祖,而不能有莎士比亚了

【小题1】概括第⑸段的大意。
【小题2】下面关于莎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手套匠的儿子”“连个小组长也没当过”,说明他一直地位卑微。
B.“只是想挣钱”“写剧本,是谋生之饭碗”,说明他本无人生理想。
C.“很有面子地埋葬”“仍是……必看的景点”,说明他很爱慕虚荣。
D.莎翁从没想要做官,故站岗只为尽责,没有任何求官的额外想法。
【小题3】第⑻段画线词“联袂西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能够填入第⑻段空白处的最恰当的两个关联词是
A.却  因此B.却 而且C.就  因此D.就 而且
【小题5】第⑴段的作用有哪些?
【小题6】根据全文,从汤显祖的角度说说他未能拥有莎士比亚那样的世界性广泛声誉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