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
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上,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痛疼,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小题1】下列对这则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不想被人知道他为日本人诊治的事情。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D.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E.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师兄弟二人的对比来表现主题,用到对比手法的就在白忠孝与王仁甫对待游击队伤员和日本人的态度的内容上。
【小题2】小说的开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 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7 10:0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 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 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上,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 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着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补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C.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如对“叔叔”的表现,既有外貌、动作等的间接描写,也有他人的介绍评价。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 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小题2】本文以“虎子”为故事叙述者,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小题3】本文的标题是“英雄”,但作者却不惜笔墨写“乡下奶奶”?请就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活儿
袁省梅
儿子的任命书刚下,准备去参加干部培训时,接到父亲根爷的电话,说要趁闰月,把活儿做了。“活儿”是羊凹岭对棺材的叫法。人死了,得要装在“活儿”里。羊凹岭讲究在闰月给老人做口活儿,说是给老人添寿增福。
儿子不同意,说爸你还没七老八十到做活儿的年纪吧?就是你百年后还怕我买不下好的?再说我在城里给你买了房子,一百多平米哩,眼看着就装修好了,你和我妈都到城里住。
听着儿子的话,根爷脸上立马落下一层暗灰,电话里就吼开了,我哪儿也不去就住我这土院,院小安心,一砖一瓦都是我自己的,一个柴棒棒都是我自己的,踏踏哪个角角摸摸哪个边边,心里都坦坦荡荡的,谁也不敢说半句不是!根爷知道儿子现在别说买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就是买一栋楼也能买得起。当然也不是儿子能买得起,是儿子头上的帽子手里的圆坨坨买得起。
根爷撂下电话时.也狠狠地撂下一句话,给你老子做活儿,你不怕人骂就甭回。
其实儿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根爷还不到必须要准备棺材的年龄,况且也不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况且现在棺材铺光羊凹岭街上就有四五家,松木柏木的,想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时候拉.就什么时候拉。
可谁也阻挡不了根爷做“活儿”,撂下电话就跑到街上买木料去了。
儿子赶回时,院里已堆了好几根粗大的木料。
根爷看着儿子急火火的模样,偷偷笑,本性没变,孺子可教。脸上却淡淡冷冷的,吩咐他割肉买酒请木匠。
儿子还没抬脚,屋里了一屋子人。根爷认得,都是镇上和村里的头头脑脑。那些人一,就问啥时候动工请了哪个木匠要雕刻多少花,你一句他一句,人人脸上都是软软柔柔的像刨花般好看。说着话,就从包里掏东西,烟酒堆了一桌子了,还在掏。
根爷把儿子拉到一边,悄悄地,给你老子做个活儿是你当娃的本分,你唤这么多人,不怕人笑?
好说歹说儿子把那些人哄走了,木匠也进了儿子踢一脚木料,嫌不够粗嫌疤痕多,要重买。根爷不让。根爷说,你忘了你太爷爷装的啥活儿了?一张破席子一裹就埋了。你爷呢?条件好了些,也不过是一个松木薄板。我就记得你爷抚着那松木薄板说,人都有一死哩,活着安心,不做亏心事;死了,也落个安然,不要让人戳着坟头骂。再好的活儿,松木也好柏木也好,还不是三尺宽六尺长个木盒盒?活着时能对得起头顶的日头地里的祖先手上的饭碗比啥都强。
根爷的话说得不重但掷地有声。儿子觉得爸的话里有话,抬眼看根爷时,果然看出了老
人眼里有一些跟做活儿没关系的东西。
解板,刨光,合缝,木匠不停歇地做了五天,刨花开了一院木香漾了半巷,根爷的活儿做成了。一口平常的棺材,没有雕花刻鸟,也没有加檐子底座。五天里,根爷把大门锁了,人把门拍得雷响也不开,也不让儿子出门。单位有事,儿子就在电话上安排。羊凹岭的风俗,县里的领导同事都清楚,没有人怪罪根爷儿子。
根爷抚着棺材叫儿子进去。还是羊凹岭的风俗,老人的棺材做好了,子女要躺进去暖暖棺材,给老人祈福,帮老人驱邪,求得老人长寿。根爷说,虽是些老讲究,我觉得还是有些个说道的。不是古话说的“不见棺材不落泪”吗?现在的人见了棺材都不落泪哩。你进去,躺一躺,看看有啥感觉?
儿子进去了。儿子刚躺到棺材里,根爷就把盖子盖上了。黑洞洞的棺材里儿子急的“爸、爸”地叫唤,唤着唤着就默了声。老伴急得骂根爷,看憋坏了娃。根爷点了支烟,悠悠地咂着,留着缝哩,哪能憋坏了娃。
儿子从棺材里爬出时,跟爸要了旱烟包,卷卷去卷不成。根爷嘎嘎笑着卷了根粗大的旱烟,递给娃。
儿子猛地吸了口,缓缓地吐出—团白雾,不看根爷,盯着棺材说,躺在棺材里,爸,三尺不到的棺材里,我一下全明白了。
根爷拍着他的活儿,对这次“培训”似乎很满意。
(选自2011年第14期《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根爷让儿子为自己做“活儿”的真正用意是教育儿子,文中有哪些暗示?
【小题2】爷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暖棺”这一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儿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说明。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以“活儿"为题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小题1】《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 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小题2】这段文字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从“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的描述中,你能看出作者对鲁镇祝福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题3】文中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这部小说描写的是祥林嫂悲惨的遭遇,可鲁迅先生却使用了“祝福”这样一个充满了喜庆意味的词语作为标题,你认为用这样一个标题合适吗?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关岁末
徐建英
摩托车灯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留下一路突突的轰鸣声,吱地一声停在一个农家小院前。
摩托车刚停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从小院里迎出来。小院的铁门“嘎吱”一声在娘手中拉开一条缝,不等何水清发问,娘就帮着他支下车脚垫,后退,又向前一着力,摩托车倏地滑进了小院。
爹坐在堂屋前叭嗒叭嗒地吸着旱烟,烟和过往一样,一袅一袅地绕着,打着转儿,旋成一道道细细的烟圈。何水清松了口气,爹好这口自家产的老烟叶,烟杆儿是爹的命。瞧这烟雾,节奏还是过往的那几出,看来爹好着呢。
看到何水清推摩托车进屋,爹连说:好!好!然后磕了磕手中的烟杆灰,食指头小心地伸向烟窝里戳了戳又说:自个儿骑车回,好!
何水清刚坐下,爹的话头就开始了。他还是习惯地把年头到年尾的事儿倒豆子般叙一遍。末了,爹说:我和你娘就是想你了,想和你唠唠话儿。知道年关来了,你审计局的工作会比平时忙,若不说我病了,兴许你还不见得回吧?
春种秋收,爹指不上他这独生儿帮上忙。逢年过节,他似做客般匆匆忙忙。想到此,何水清眼一热,眼角开始痒痒的。忙蹲下身抓了一撮烟丝,殷勤地从爹手上边接过烟杆边说:我一早计划过,忙完这阵就休年假回来好好陪陪你和娘。又掂了掂手中泛黄的新烟杆,问:爹,你换了新烟杆?
小伍昨儿一早捎来的,烟杆儿说是纯铜的哩……这小伍也真上心,你从小到大的同学论桌儿地数,谁也不及小伍识礼数,懂情义。都当上大主任的人了,还常来咱家帮这帮那的。上次来咱家送冬柴时,瞧见你爹的铜烟杆豁了口,特地请五金厂的师傅打的。娘在一旁接过嘴道。
何水清摸着烟杆沉吟半响,又默默地对着烟窝一撮一撮地捺烟丝,摁着摁着,烟丝儿纷纷飞了一地。到何水清醒悟过来时,发现爹在盯着他看,忙不迭地“噗”地一下帮爹点上火,看了看还在絮絮叨叨地说话的娘,又望了望叭嗒叭嗒地默默吸着旱烟的爹,他悄悄地退出了堂屋。
年终的审查工作刚开始,他就接到了举报,伍思源负责的城市中心花园项目财政资金收支有问题,施工上也有不少的疑点。这中心花园本是政府斥资打造的,是给老百姓提供休闲用的。这几日他正犹豫着要不要派人查勘此事,怎么样来查这事。娘突然来电话说爹病了。
院子里的柴垛高高地码着,足够娘和爹燃上两个冬的。自从他去外地上大学起,在本城上大学的高中同学伍思源就代他照顾着爹和娘,感激的话他在心眼儿里说了不下八百次。这次的事,只要他稍稍动点手脚,伍思源就会平安。只是,原本为百姓造福的城市公园,会遭人唾弃。而他的心中,从此会多了一处污印。想到此,他倚在柴垛上,重重地叹了口气。
不知几时起,爹捧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走了过来。
爹说:唠也唠过了。你工作忙,就不留你,你还是趁黑地赶了回吧,明天还得继续上班呢。你娘呢,特备了些辣椒干,都是你爱吃的。这些个辣椒干啊,别看着土里土气的,冬天里佐上菜,吃了热乎,脑子跟着灵醒呢!
爹动手把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绑在摩托车后座,边捆边自言自语地唠开了:这人啊,明眼看得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那包着裹着的,谁包准就没人晓得?工作上的事儿,我们也不懂,也帮不上啥忙。这天黑了,路上小心!得空了,记得常回家看看我和你娘。
何水清轻轻地推过摩托车,车灯又一次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向城里驶去。
坎坷的土路上,车身一颤一颤的,屁股被后座的塑料袋一下下戳得生痛。猛记起,他自幼就不爱吃辣椒干,这个,娘怎能就忘了?赶忙停了车,塑料袋被解开的那一瞬,他怔了——那把崭新的“铜”烟杆就放在辣椒干上,在车灯的照耀下,泛着刺目的金色光芒。
何水清摸了摸辣椒干,又一次掂了掂手中沉沉的“铜”烟杆。爹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一股暖意涌上心头。他轻轻跨上摩托车,再一次庆幸没让自已的司机送。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A.“看来爹好着呢”的心理活动,暗示何水清这次回来是因为得知父亲有病。下文他爹的话和“娘来电话说爹病了”,也都照应了这一内容。
B.“烟丝纷纷飞了一地”,暗示何水清在往烟锅里摁烟丝时不专心,听了母亲的话,对自己曾想要查伍思源感到惭愧,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同学。
C.小说在结尾处把铜烟杆的“铜”字加了引号,是因为它的材质并不是铜,而是金子的,“泛黄的新烟杆”“泛着刺目的金色光芒”等细节对此做了暗示。
D.何水清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在农忙时节帮父母的忙,这让何水清内心深处有愧疚之意,同时这样的内容又为介绍伍思源代替他照顾父母埋下了伏笔。
E. 何水清离家回程之时,爹给了他一包辣椒干。其实他的父母并没有忘记他不爱吃辣椒,之所以给他辣椒,是要提醒他,在处理事情时应该像辣椒一样“辣”。
【小题2】“铜烟杆”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伍思源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摆在蜀葵旁边,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 里漂浮。

“瞧,小船。多有意思。”

小男孩蹲在水桶前,望着竹叶舟。然后他抬头瞅着秋子,微微一笑。

“多好的小船啊。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母亲说罢,返回了客厅。

她是秋子未婚夫的母亲。她好像有话要同秋子的父亲谈,秋子便离席了。因为小男孩磨人,于是她 把小男孩带到庭院里来,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弟弟。

小男孩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搅和了一通,说:“姐姐,船开战了。”

小男孩看见许多竹叶舟晃来荡去,高兴极了。

秋子走开,把洗完的单衣拧干,晾在竹竿上。

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小男孩一边叫嚷一边越来越使劲地搅起水来。水沫飞溅在他的 脸上。

“瞧你,这不行啊。你脸上净是水沫星子了。”秋子制止说。

可是小男孩却说:“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对,对,咱们到后面的河边去吧。把船放在那里速度会快些。” 小男孩拿起竹叶舟。秋子把水倒在蜀葵下,将水桶放回厨房。

 

小男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脚石上,将一只只竹叶舟放走,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的船最快。瞧,瞧。”

小男孩怕看不见最前头的竹叶舟,他顺着河水往下游跑去了。

秋子赶忙将剩下的竹叶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赶那孩子。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行走时使劲将左脚跟着地。

秋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腿小而无力,左脚跟够不着地,左脚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绳和远足。她本

来打算独自一人,静静地度过一生,后来却意外地订了婚。她有信心用自己心灵去弥补肉体上的缺陷, 可她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地将左脚跟着地练习走路。左脚趾总不容易挂住木履带,不过,秋子还是继续

刻苦练习。然而,战败后她完全停止这种练习了。留在脚上的那道被木履带磨破的伤痕,好像是严重冻 伤的痕迹。

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小弟弟。在他面前,秋子下决心用左脚跟着地走路。她已经好久不这样做了。 河床狭窄,杂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叶舟挂住了。

小男孩在十多米远的前方停下脚步,他似乎没有发现秋子走到他的身旁,只顾目送着顺流而下的竹 叶舟。他看不见秋子走路的样子。

小男孩的脖颈深凹处很像秋子的未婚夫。秋子真想把他抱起来。

小男孩的母亲走过来,向秋子道过谢,催促孩子回家。

“再见。”小男孩爽快地说。

秋子思忖:他母亲可能是来谈儿子战死的消息,或解除婚约的事吧。愿意同一个跛足姑娘结婚,大 概也是战争期间的一种感伤的表现吧。

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那是这一带所没有的大房子,过往行人也总要驻足观 望一番。战争期间,工程停了下来,放置木材的场地周围长满了高高的杂草。近来工程突然加快了进度, 门前还栽了两棵有点怪异的松树。

秋子觉得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显得很简陋。窗户却很多,客厅四周都是窗户。

街坊邻里都在背地里议论:这房子会有什么人搬进来住呢?然而,谁也弄不清楚。

(选自《川端康成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竹竿,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暗含有让秋子就在 院子里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 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虽然较为平淡,但却极为完整,或隐或显地出现。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净,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 烈的情感。
【小题2】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最后写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你认为这个结尾好不好,请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