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药箱
袁有江
在腊月落第一场雪的夜里,月老挣扎着去了另一世界。
月老是村里爷爷辈中,硕果仅存的孤寡老人。打我记事起,她就住在村西头的小屋里。春夏秋冬,她都是一身浅黑或深蓝的粗布衣衫。平时说话极少,且声音低沉。就算逢着村里喜庆欢腾的场面,她被拽进去同庆,也像一片树叶隐匿在树丛中。其实,因为她既会看病,又擅长接生,一直是方圆十里八乡名声很好的人。
我打听不到她的真实姓名。只能将长辈们提及她的一些片断,连缀起来:解放前,她母亲当过上海某资本家的小老婆。解放后,资本家被枪毙。她母亲上吊自杀。她是跟着外公长大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她下放到我们村。传言她曾和某公社干部有染。那干部倒台后,她受到牵连。因此,在别的“下放学生”陆续返城的时候,她参军入伍了。在部队里,她学过医疗救护。退伍那年,不知何故又回到我们村。
村里的头号能人王之敬,是月老的干儿子。当年月老回村分田立户,亏得队长王之敬大力帮忙。后来,王之敬媳妇难产,月老救过王家母子的命。王之敬于是择了个良辰吉日,燃起香烛,拉着媳妇,抱着儿子拜月老为干娘。那三跪九叩的虔诚,很让村里人为之动容。当然,也有小人背了脸,讥笑王之敬好像在拜神仙。
王之敬对干娘的死很伤心。他带头打理月老的后事,特别用心卖力。月老的骨灰盒落葬时,他将月老生前的衣服鞋袜、铺盖、锅碗瓢盆和桌椅板凳等,全都带到坟地,一把火烧了。他怕干娘到了那边,过日子不方便。
一群人在月老坟前磕完头回来时,有人突然问:“月老到了那边,还会不会接生?”
另一人笑说:“阴间接生做什么?又死不了。再说月老都没药箱了。”
这话提醒了大家。
王之敬说:“对了,我收拾她屋子的时候,就觉得少了什么,你这一说我倒想起来了。她的药箱呢?”
“那个棕色猪皮面,有两个铝合金扣手的药箱呢?”有人边说边比画大小。
是啊,那曾让他们感觉神圣,感觉到新生的希望的药箱呢?
王之敬说:“我再去她屋里找找。”
有人说:“莫非里面放了什么好东西,她特地藏起来了?”
“我也陪你一块去找。”不知谁跟了一句。
一时间,大家都在心里猜测。那接生过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箱子,会装着什么呢?一笔巨款?稀世珠宝……按理说,都不大可能。
七八个人跟着王之敬走进月老的屋子。一览无余的屋子里,空荡荡、冷飕飕的。只剩下一盘水泥砖砌成的,连在墙体上的灶台。大家一起拆了灶台,留下一堆碎砖烂土。失望的人们,最后看了看屋顶和地板。王之敬说:“别瞎折腾了,老人家尸骨未寒,咱总不能拆了房顶,掘地三尺吧?兴许她早扔了。一个孤老太太,没当过官没发过财,还能剩下什么呢?都回去歇着吧。”
阳光很好。冰消雪融的世界,到处一片滴滴答答的声音。王之敬站在自家门口,望着满眼冰冷的狼藉,吃惊地张大了嘴巴。一夜之间,月老的房门倒了,屋内被挖得到处是坑。屋外地基四周,也被挖得稀巴烂。
“这帮龟孙子!财迷心窍!”他拢着手还要骂,老婆在身后捣捣他说:“药箱会不会在咱家?”他吃惊地回过身来。老婆指指杂物房说:“那年夏天,月老叫我帮她把一个木箱搬过来。说是医书和药。那木箱死沉死沉的,会不会放在那里面?”
王之敬和老婆赶紧去杂物房。在废弃不用的架子车上,扯开落满尘埃的蛇皮袋,大木箱赫然立在眼前。撬散木箱,十几本厚薄不一的书噼里啪啦掉下来,中间凸现一个灰白色的包袱。那些泛黄的书本,除了医疗类的,还有两本红色皮壳的日记本。解开包袱,就是那个眼熟的药箱。
一时间王之敬和媳妇都有些莫名地紧张。他们憋着气,欣喜地对望着,停了一会儿,才小心翼翼地砸开生锈的扣锁。箱盖上的布兜里,装有一个日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但因墨水颜色消退,已无法辨认。箱子浅浅的第一层,放着几个药瓶,一些药棉、胶布和一个铝盒。盒里装着医用的手术刀、止血钳、剪刀和一根老式针管。第二层里装得满满的。掀开纱布,都是过期的药品。清理出这些药品,箱子居然空了。王之敬抱起箱子,翻来覆去地看着,拍打着,最终却什么也没抖搂出来。
“死老婆子,啥也没给咱留下。”王之敬媳妇站起身,失望地跺了跺脚。
王敬之说:“我们得赶紧把这空箱子埋了,要是有人知道我们打开这箱子,就说不清了。”
这天深夜,他们像两个盗墓贼一样,顶着噎人的寒风,一个扛着镐和铁锹,一个抱着药箱出了门。在月老的墓地旁边,他们挖了一个深坑,将药箱严严实实地埋了。
回家之后,王敬之生了怪病:一到深夜,耳朵里就哇哇响,都是婴儿的哭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月老离世的时间,“腊月落第一场雪的夜里”用环境描写,有意渲染阴冷、悲凉的氛围。
B.王之敬夫妇“燃起香火”“三叩九拜”本来就没有什么诚心,其实他们拜的是月老医生的身份、上海知青的背景。
C.作者调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如王之敬夫妇撬开木箱,小心翼翼地拨开扣锁等动作描写,以及翻药箱之后的语言描写。
D.作者采用多种手法设计故事情节,如通过人物对话、活动推动情节,还采用了悬念、对比、突转等手法使情节曲折有变。
【小题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王之敬老婆的性格特点,并简析小说尾端体现的作者的用意。
【小题3】作者以“药箱”为小说的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探究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5 11:0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芯片又被称为微电路、微芯片、集成电路,主要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集成电路是使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因而集成电路产业也被称为半导体产业。现在大部分电子产品如计算机、手机等都要采用半导体器件作为核心部件。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芯片销售额为2 994亿美元,到2017年已高达3 970亿美元。

芯片被誉为“现代工业粮食”,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石,更是国防科技、国防安全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技术革新、资本驱动和各国战略的推动下,芯片产业发展迅猛。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成熟,未来集成电路产业将成为这些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也将会越来越智能,这将为产业链相关公司带来战略性机遇。

芯片广泛应用在导航、航空、航天、雷达、导弹等多个军事领域。芯片的性能和安全对于信息化装备的作战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考虑到军工芯片的核心战略地位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采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芯片已成各国共识。

(摘编自钟会民《物联网资本论》)

材料二

基于芯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战略地位,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详细地规划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关键技术等,并将其列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五大产业之首。

我国政府不仅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还在逐步扩大国家集成电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政策、资本和市场需求牵引的支持下,国内芯片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中,集成电路设计占比为34.44%,集成电路制造业占比为27.19%,集成电路封装占比为38.37%,已形成相对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并实现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的首次大幅增长。

芯片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在美国发明起源——在日本加速发展——在韩国与中国台湾成熟分化。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扶持,产、学、研一体的成熟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在强大的需求和有力的政策推动下,芯片行业正迎来第三次产业转移,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摘编自宋清辉《国产芯片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材料三

图1 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量与进口额

图2  2013~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出口量与出口额

(摘自《财经新闻周刊》)

材料四

在高端芯片领域,由于国内厂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与集群效应,所以其生产仍以“代工”模式为主。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在市场上盛传:苹果一“饥渴”,其他品牌的手机就得“挨饿”。因为高端芯片的供应有限,所以芯片厂商在选择客户时,都是优先选择苹果,而国产手机厂商只能“稍等片刻”。SEMI数据显示,中国本土公司芯片需求与供应额正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公司仅能满足本土芯片需求的26%左右。

美国拥有高端芯片核心技术的绝对控制权,产业保护政策越来越严,竞争壁垒越来越牢,“受制于人”的局面更加困扰中国的半导体及整机企业。而如今美国“芯片制裁令”的出现,使得“中国芯”国产化的呼声再起,中兴危机更激励自主芯片产业的崛起。但是,一切还需从长计议,一切进步都还需积淀。换句话说,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步子不能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不能破。

当前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机遇期,但要抓住发展机遇,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首先是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重视扶持集成电路设计业,设计是产业链的前端,也是面向应用的最终环节;其次,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芯片行业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持续不断的人才供应;最后,需要对企业并购重组提供指导和服务,并购重组有利于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刘斌《“芯芯”向荣的半导体行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集成电路产业将成为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战略制高点,从而使手机、电脑终端产品越来越智能化。
B.材料三显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呈增长趋势;产品进口金额都高于同期的产品出口金额。
C.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结构较为合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近几年一直有较大增长。
D.我国能够成为全球半导体最大的市场,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半导体技术的成熟及产业链的健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研发“中国芯”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捕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江姐一转眼,便瞥见一个瘦长的人影,闯进门来。啊,这人是甫志高,穿着一件半旧的蓝布长袍,比送江姐上船时瘦了一些,装束也朴素了一些。他一见到江姐,嘴角上便露出一种惊喜的笑意。“江姐,我找了你好久。”甫志高四边望望,脸色略显慌张:“我有要事找你,这里没有外人吧?”

江姐犹豫了一下,便招呼对方走进堂屋。她不明白甫志高为什么到这里来了。

“支援农村工作委员会派我秘密送来一批军火,要马上派人去下货,最好你也去检查一下。”

江姐沉默地听着,看看甫志高,没有答话。

“老许同志亲自派我送来的,余新江病了。”

“余新江病了?”江姐审慎地问。同时,她注视着对方回避躲闪的眼睛。

“他患了斑疹伤寒,进医院好久了。还没有脱离危险期。”

“重庆最近的情况如何?”江姐忽然问。

“你离开重庆以后,各方面工作变化很大。”甫志高笑嘻嘻地回答着,仿佛他对情况十分了解,江姐想要知道的事,他都说得出来。

“最近有同志被捕吗?”江姐打断了他的话。

“没有。”甫志高故作镇定地回答,并且反问:“你从哪里听到这样奇怪的消息?连我住在重庆都不知道,这完全是谣言!”

“哦——”江姐淡淡地说:“没有人被捕?我还担心同志们的安全嘞。”江姐又随口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老许亲口告诉我的呀!”

江姐问着,心里却在盘算,这处联络站的地址,是许云峰不知道的。

甫志高又急切地提出要求:“江姐,车上的同志们正等着我们的人去搬运哩!”

“好。”说着,她找出纸笔,一边写着纸条,一边说道:“你把这封信送上华蓥山,山上便会立刻派人来运军火。”

“上山的路,我不熟……”甫志高嗫嚅着,不敢接江姐递给他的纸条。

“你不是本地人吗?出城去一条大路,就上山了。”江姐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危险处境。

“不过,”甫志高狡辩道:“新来乍到,我的行动容易引起注意。”

江姐不再勉强对方。她走到旁边,拿起梳子静静地重新梳理她的短发。

甫志高心神不宁地在堂屋里走来走去。他斜眼瞟了一下,江姐仍旧默然坐着,脸上毫无表情。他娓娓动听地谈起来:“江姐,我真感谢你的帮助。你在重庆临走时教诲我的话,至今我也不敢忘怀。我一定永远遵循你的教导,为无产阶级光荣伟大的不朽事业献身……”

“住嘴!”江姐脸色一变,鄙视着甫志高,厉声问:“你到底来干什么?”

“你——”甫志高猛然后退一步,眼珠转了转,又露出伪装的奸笑,迎向前来。“我送军火来的呀!”

江姐一挺身,昂然站在甫志高面前。“你想搞什么鬼?”

“我好意来看你,请不要误会。”甫志高强自辩解着,一步步退向墙角。

“原来是你带领便衣特务……”江姐盯着甫志高陡然变色的脸,她缓缓地,但是斩钉截铁地说出几个清清楚楚的字:“无耻的——叛徒!”

“叛徒?我叫叛徒?”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一再后退的脚跟突然立定,声音迅速一变:“党给了我什么好处?凭什么要我为你们卖命?哼!一天到晚担惊受怕……可是现在,老实告诉你,我是专员了,军统局的中校专员!”

“哼!我要抓完……”叛徒一步步逼上前来。他伸手一摸,乌黑的手枪,突然对准江姐的心窝。“举起手来!江雪琴,我今天到底找到了你!”

江姐轻蔑地瞟了一下枪管,她抬起头,冷冷地对着叛徒狰狞卑劣的嘴脸,昂然命令道:“开枪吧!”

叛徒一愣,仓皇地朝后退了一步。江姐立刻迈步向前,一步,又一步,把紧握手枪的叛徒逼到墙角。江姐站定脚跟,慢慢抬起手来,目光冷冷地逼视着不敢回视的叛徒,对准那副肮脏的嘴脸,清脆地赏了一记耳光。

一群便衣特务,冲进门来,惶惑地张望着。叛徒躲在屋角,一手握枪,一手捂住热辣辣的瘦脸发怔。

江姐不再说话,伸手披拂了一下自己的衣襟,凛然跨出堂屋,迈开脚步,径直朝洞开的黑漆大门走去……

(节选自《红岩》,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江姐询问甫志高“最近有同志被捕吗”,说明她担心同志们的安全,意在表现其时刻关心爱护同志的优秀品质。
B.“甫志高咬咬牙,阴森地冷笑着。干瘪的嘴脸,现出凌厉的凶相……”等语句,形象地刻画了甫志高狰狞卑劣的丑态。
C.小说叙述了江姐与甫志高周旋、斗争、被捕的过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本文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故事,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对往事的叙述来展开故事的写法不同。
【小题2】请简要概括江姐的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倒数第五段之前一直称呼甫志高的名字,之后全部以“叛徒”称之,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仿与创造是艺术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先说传达的方法。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仅是欣赏。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旁人领略。
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其中园亭、花木、湖山、风月,件件都了然于心,可是我不能把它画出来。因为我不能动手,不能像支配筋肉一样任意活动。我如果勉强动手,我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我所想出来的,我本来要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线却是七弯八扭,我的手不能听我的心指使。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功夫才学得来,起初都要经过模仿。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很可以值得我们注意: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又与喉舌运动有关。韩昌黎也说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所以从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诵。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关于传达的技巧大要如此,现在再讲关于媒介的知识。
什么叫做“媒介”?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比如颜色、线形是图画的媒介,金石是雕刻的媒介,文字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模仿”和“创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B.创造和欣赏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有意境;但是创造比欣赏要更进一步,要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让自己领会。
C.艺术的创造是手能从心,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刻在石上。
D.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大可借鉴模仿,不必一一再去发明。
【小题2】下列有关“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要处理好“似”与“不似”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问题。
B.艺术须从模仿入手,但终归于创造;创造不能无模仿,但只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C.这里的“似”侧重讲形式上的模仿;这里的“不似”则侧重讲内容上的创造。
D.从模仿人手是创造的开始和基础,但又不能止于模仿,只有不断创造,才能写出好诗。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想象到了一个很美的夜景却画不出来,这说明没有掌握画画传达的方法,也就是没有掌握画画所需的筋肉技巧。
B.姚姬传在写给陈硕士的信中,强调了朗诵的重要性,否定了默读的意义,认为靠默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文的。
C.我们在学习某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时,应利用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文化。
D.艺术家是诗人和匠人的综合,匠人侧重模仿诗人强调性灵的妙悟,都不可缺少,但青年作家常常忽略匠人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壶

司马攻

古语道“玩物丧志”,但我管不了许多,我玩古董玩了三十多年,越玩越有兴致,打从去年退休之后更是成为古董迷,尤爱收藏小茶壶。

有一天我到“越沙攀”佛寺去礼佛;在寺里方丈室的一个古老的木橱中,见到了五把造型古朴的名贵小茶壶。我心一动,就和佛寺的住持巴空大师交谈起来,聊古说今,谈得很“投机”。从此我便经常去找巴空大师。

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和巴空大师的往来,主要是看在那五把古老的小茶壶份上。

几个月后,我花了二百铢在“耀华力”茶行买了一斤“乌龙茶”。又以八十铢买了一把宜兴出品的新制小茶壶,兴冲冲地向“越沙攀”佛寺来。

“大师!我特地拿来一把新的小茶壶,换一换橱中的一把旧茶壶。还有一斤顶级的乌龙茶送给大师。”我一面说,一面打开橱,将新制的小茶壶放在橱里,随手将一把古老的小茶壶拿出来。

巴空大师瞪着眼看一看我的脸,我急忙从口袋里取出一个早已备好了的、其中放有一千铢的白信封放在桌上:“大师,还有一千铢善金奉献。”

大师眼一闭,不说什么。我自言自语了几句,就拿着那把古朴的小茶壶回家了。

我以新茶壶四把、乌龙茶四斤,外加现金四千铢,在三个月内换到了四把名贵小茶壶。

方丈室里木橱中的第五把小茶壶,我当然是不会放过的。一天,我重施旧法,再往佛寺里去,走到木橱前,心中吃了一惊,橱中的第五把古老小茶壶不见了,代替那把茶壶的是跟我所买来的一模一样的新茶壶。一定有人依样画葫芦,用我的办法,换去了名贵小茶壶,我真后悔我来迟了!

“大师!是谁将另一把旧茶壶换去了?”

巴空大师把眼睛睁开:“颂吉施主,这个纸盒送给你,你拿回家去吧!”巴空大师以手指着桌子旁边的一个大纸盒,说完后又闭眼入定了。

我回到家里,把纸盒打开,我的心几乎要跳了出来。纸盒里放着四把宜兴出品的新茶壶、四斤乌龙茶、四个里面各放有一千铢的白信封,还有我想得到的那把名贵小茶壶!

晚上,我整夜没睡,我不需付出什么就得到了五把名贵小茶壶,而这五把小茶壶整夜在我脑中转来转去。

第二天,我带了那五把名贵小茶壶到“越沙攀”佛寺里去。巴空大师又在入定。我将五把小茶壶轻轻地放回木橱里。

“颂吉施主,橱中有没有壶,是新的还是旧的,这对于我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你……对你可能很重要。”巴空大师的声音在我背后传来。

我一转身,双手向巴空大师合十为礼,低下头来坐在巴空大师身旁:“大师!是的,很重要,这五把小茶壶对我一生很重要,我是真真正正地得到了五把小茶壶。”

我离开了佛寺,心中想着:“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失去的可能就是得到的。我虽然有不少古董,而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是那五把小茶壶。”

(选自《小说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展开故事的,因此,小说中有对“我”的直接的心理描写,但没有对巴空大师的。
B.“巴空大师瞪着眼看一看我的脸”,大师用这个神态表示出对“我”的不满:“我”那把宜兴壶和那点乌龙茶的价值不足以用来交换他的名贵小茶壶。
C.“而这五把小茶壶整夜在我脑中转来转去”,这个句子在情节推进上不可缺少,它写出了白天发生的事在“我”心里激起的波澜,也为“第二天”事情的发展给出了暗示和依凭。
D.小说笔法疏密有致跌宕多姿;详写“我”“智取”第一把名贵小茶壶,略写“我”得到二三四把,而觊觎第五把,才是情节高潮、事态逆转之处。
【小题2】小说结尾处,“我”明明将五把茶壶都送还给了巴空大师,为什么还说“我是真真正正地得到了五把小茶壶”?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巴空大师?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宣金学
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
她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
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还没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等孩子上学了,她就在她们上学之后写。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
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强迫症,非常糟糕”。
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
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
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
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接触方面是个“高手”。“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
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
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
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
“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
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
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
“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
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
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门罗自我安慰道。
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
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16日)
【小题1】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2】门罗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门罗为什么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