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堂特殊的“党课”
这时,省委秘书长老陈引着陈岩石出现在会议室门口。
省委书记沙瑞金率先站起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陈岩石同志!
高育良、李达康和其他常委们也纷纷站起来,鼓掌欢迎陈岩石。
看着陈岩石熟悉的面孔,高育良心里不禁嘀咕起来,新书记这是唱的哪一出?从未见过这样的常委会,请一个老同志来讲传统!今天的议题可是研究干部人事啊!前任省委书记留下了个一百二十多人的大名单,本来以为新书记不会接招,新书记却接招了。接了招又不按常理出牌,谈反腐,讲干部队伍问题,现在又来了传统教育,这架势是要整风啊!高育良教授出身,深知理论的厉害,隔山打牛,谁的脑袋都有危险。便打起十二分精神,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
陈岩石话语很朴素,讲起自己当年入党的故事。老人入党,是因为队伍打岩台,不是共产党员就没资格背炸药包参加尖刀班。背炸药包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老人为了抢到背炸药包的特权,就在队伍开到岩台郊外时火线入了党。那时老人还是少年,实际年龄只有十五岁,因为要入党,就虚报了两岁。他的入党介绍人叫沙振江……
一听到姓沙,李达康心里动了一下。看来陈岩石和沙书记真有一层亲昵关系哩!又揣度高育良知道这层关系,所以“九一六”之夜打了电话提醒他。细想想又觉得不对,老高为什么要提这个醒呢?高育良丧失了晋升省委书记的机会,会希望他顺利接刘省长的班就位省长吗?
陈岩石讲得动容:……攻坚战打响了,班长沙振江带着我和二顺子等十六名尖刀班战士每人背负着四十多斤重的炸药包,鱼贯跃出战壕。城墙上,暗堡里,日军机枪疯狂扫射。冲在最前面的是沙振江,小红旗在硝烟中时隐时现。沙振江身后是我,再往后是二顺子……
高育良只看到陈岩石嘴在动,不时地挥着手,在讲述,至于讲的都是些什么,一句也没往耳朵里去。他和李达康一样,也在想心事。
陈岩石越说越激动:在距城南门六十多米的一棵老槐树下,沙振江身中六弹,壮烈牺牲!我把沙振江的炸药包背上,继续前进。一排机枪子弹打过来,我中弹倒下了。就在我挣扎着向前爬时,二顺子站了起来,跌跌撞撞前进了几米,连人带炸药一起滚到城门洞里,拉动了导火线。城门被炸开了。总攻的冲锋号响了起来……
李达康看着陈岩石有了些激动。当年老人背炸药包,“九一六”之夜老人也是背炸药包啊!幸亏老人挺身而出,让他有所顾忌,他才没坚持强拆,没让事态进一步恶化。都说老人开着个“第二人民检察院”,是个老愤青,可老愤青有原则,有底线啊!老同志政治上强,天然具有底层意识和群众意识呢。
这时,陈岩石已是老泪纵横:……二顺子牺牲时十六岁,只有一天的党龄啊。在我党历史上还有没有这种一天党龄的党员?我不知道。不过我想,在战争年代,像二顺子这种情况绝不会只是一个。这些党员用他们的行动,以自己的流血牺牲,实践了入党誓言啊!
常委们此时情绪激动,无不动容,沙瑞金的眼睛都湿润了。
陈岩石最后说:因为入党,我在年龄上虚报了两岁,后来提前离休了。瑞金同志这次问我,你提前离休没能享受副省级待遇,后悔不后悔?我说不后悔。当年我们尖刀班十六个同志,一场攻坚战牺牲了九个,和他们相比,我够幸福的了。所以瑞金同志代表组织向我道歉时,我说,这有啥歉可道啊?背过炸药包就该伸手要官要待遇了?背炸药包是党员的特权,当年虚报年龄争抢这个特权时,我甚至都没想到能活到今天!同志们,我这一生都为抢到这个特权而骄傲啊!
沙瑞金和众常委再度热烈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节选自小说《人民的名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用大量的描写来反映高育良的心理活动,在高育良看来请陈岩石来讲老传统脱离了会议研究人事干部的议题,但事实上并没有脱离。
B.人们说陈岩石是“第二人民检察院”,是个老愤青,这表明陈岩石是一个恪守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
C.沙瑞金请陈岩石来讲传统的目的就是要让党委们知道共产党员要有底层意识和群众意识,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
D.文章以掌声欢迎陈岩石来讲传统开始,以经久不息的掌声结束“讲课”,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完整。
【小题2】小说中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与会人物的情绪都很激动,但激动的表现和原因各不相同。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0 09:1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说。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几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十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在《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24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千百年来积淀最深厚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关于故乡的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创办当天陈忠实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它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曲老腔。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忠实刚开始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能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凭着文人所特有的气性和个人才华完成了可以垫头作枕的《白鹿原》。
B.陈忠实少年读书时,从乡下背馍吃,而中年写《白鹿原》时,吃饭又是靠从城里背馍,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
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以及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出类拔萃的才华。
D.在白鹿原上成功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个文人对白鹿原的挚爱之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了“文化寻根”热潮,这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和探究,他决定也写一部寻根的著作。
B.白鹿原不仅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陈忠实的故乡,而《白鹿原》一书记载了从清末到1949年白鹿原地区的沉重历史烟云。
C.《白鹿原》快写完时,来送食物的妻子问写完的书稿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的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D.文中引用陈忠实的诗句,从正面展现了陈忠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突出其“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的恋乡情结。
E.就像八百里秦川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老腔,陈忠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小题3】陈忠实的《白鹿原》能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其文学才华与时代机遇外,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代,中国人以衣冠为文明之表征时,周围之部落或酋邦却还多在赤身裸体的阶段。因为古代各民族主要的装饰行为并不表现在衣服上,而是在文身及羽饰上。涅面、文身或羽饰,不但具美观之效果,更有礼仪目的,例如用以代表已成年、已婚、权威、勇敢等,增加自己在同族中的地位。即使过世了,也常要在尸身上施以彩绘,将尸体圣化。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吴越一带仍保有此种风俗,故((庄子·逍遥游》说吴越之人“断发纹身”。台湾原住民在明清汉人移入时,尚是如此。近世欧州妇女帽饰,还常插着羽毛呢!
相对于周边各民族文身、插毛羽、饰兽皮的情况,中华民族较为特殊,乃是以衣裳代替文身的。《周易·系辞》说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衣裳就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民族区分的标志,不断发,故具冠:不文身,故具衣裳。
其所以如此,有技术上的原因。古代纺织之术不发达,人们就是想具衣冠也很难办得到,只好以文身、饰羽之类的方法为之。可是古代中国纺织术发明甚早,黄帝时嫘祖采丝制衣之传说固然未可尽信,但从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半割蚕茧不难推断:至少在新石器中期(也就是传说的黄帝时代),中国就已发明了丝绸技术。其后,丝更成为中国特产,唐代中期以后,抽丝剥茧的技术才传入欧洲。距中国以蚕丝制衣,迟了四千年。余姚河姆渡文化所发现的织机,也在三千到五千年前。纺轮则在各地遗址出土极多,可见纺织术已甚为普遍,中国乃世界上制衣最早、最盛的区域。
以现今出土材料观察,新石器时期衣服以贯头式、单披式、披风式为主,不加剪裁,大约是剪裁技术尚不发达之故。到殷商时期服装有剪裁了,衣以上衣下裳,交颈窄袖为生,宽带系腰,可能已穿裤。质料则锦、丝、绮、绸、罗都有。染料的运用也很成熟,如茜草红、栀子黄,都能掌握得非常好。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所发现的提花针织品,以棒针织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针织品。当时制衣技术业已如此发达,看到周边民族仍披着兽皮、插着羽毛,或仍光着身体,自然会油然而生一种文明的自豪之感,自认为是“衣冠上国”,并把衣裳视为文明的代表或象征。
服饰在中华文明中有特殊之地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服装乃是古代中国人对文明的体会与思考之基点,穿衣的和不穿衣的,即是文明与野鄙之分。肉袒示人,象征羞辱他人(如祢衡击鼓骂曹时要肉袒)或屈辱自己(如廉颇负荆请罪时或勾践投降时也要肉袒);赤身露体,则是出乖露丑的不礼貌行为。相较之下,欧洲古代或古印度就无这种服饰文明观,所以都把身体视为文明之基点,研究体相,审美裸体。
(摘编自龚鹏程《有知识的文学课·文学与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周围的部落或酋邦还多处于赤身裸体阶段时,古代中国人已经把衣冠作为文明的代表或象征了。
B.古代各民族为了美观及礼仪,以文身及羽饰而不以衣服为主要装饰行为,这其中有纺织技术不发达的原因。
C.古代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纺织术,这不仅有远古时代嫘祖制丝的传说为凭,更有半割蚕茧这样的出土文物为证。
D.穿衣和不穿衣,是文明与野鄙之分,肉袒示人或赤身露体都是一种粗野、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吴越之人“断发纹身”,即使过世了,也常要在尸身上施以彩绘,将尸体圣化。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特有的风俗。
B.中华民族以衣裳代替文身来达到美观或礼仪等目的,衣裳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民族区分的标志。
C.从新石器时期到殷商时期,古代中国的制衣从剪裁技术、款式变化、质料品种到染料运用等都呈现出逐步发展的趋势。
D.欧洲古代或古印度以身体为基点,研究体相,审美裸体,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和中国一样的服饰文明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发明了丝绸技术,当抽丝剥茧的技术传入欧洲时,中国已经有了四千年的蚕丝制衣历史。
B.中国是世界上制衣最早、最盛的区域,这可以从各地出土的各种文物如织机、纺轮、织品中得到证明。
C.当穿衣戴帽的古代中国人目睹周边民族披兽皮插羽毛甚或光着身体时,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自认为是“衣冠上国”。
D.古代中国把服装作为对文明进行体会与思考的基点,古代欧洲或古印度则把身体视为文明之基点,两者其实并无孰优孰劣之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 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木心,向美而生 孙君飞
①木心晚年时的照片,高大挺拔,依然英俊潇洒,是一个成熟到不用一颦一笑就极具魅力的绅士。可 以想象 19 岁的木心会多么英气逼人、韶华独宠,他却偏偏借口养病,雇人挑了两大箱书,随他独上在冬 天里山风刺骨、景致荒凉的莫干山。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木心看博学严谨、孜孜以求完美、“肯吃苦、 勤练习”的福楼拜,也看尼采,他曾说年轻人应该读读尼采,可以给人的精神补钙。一个人住在山上苦学, 条件并不好,白天靠天光,夜晚靠烛火,开始还有肉吃,后来连肉丝也没有,木心调侃这种餐食是由散文 成了五言绝句。他披一床被子,埋头练笔和写作美学论文,手背起了冻疮也不曾停止。
②木心去杭州读艺专,又去上海读美专,凭借的是他对美的向往、美对他的需要,而不单单是所谓的 人生规划。木心也是热血男儿,在学生运动中,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跳上大卡车,再跳下大卡车。 行动、生活、人生,他一样不缺,并不是为了美而忘掉一切的人。他的热血却跟其他年轻人不同,多了些 浪漫温情,也多了些澄澈和自我,“白天闹革命,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
③因为短暂地投奔过新四军,木心被开除学籍,又遭国民党通缉,只好避走台湾,后返回大陆。他开 始在部队做宣传工作,因患有肺结核,一边咳血,一边扭秧歌。接下来,他的家在运动中被查抄三次,结 果数箱画作、藏书被抄走,全家人被日夜监视,木心的姐姐遭批斗身亡,姐夫被关进“牛棚”,木心自己 被囚禁 18 个月,三根手指被折断。曾经花团锦簇的家族一时破败不堪,关于生存的段落全是“被字句”。
④然而美依然在生命的深处闪耀——虽然美在世间已经片甲不留,但它在人心间奇迹般的完好无损。
对于木心来说,只要美还有一锥之地,他就可以顽强地活下去。他在白色的纸上画出键盘,每夜都在这无 声的键盘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他还在烟纸背后写作,在写交代材料的纸上写作,没有灯火,就凭着感觉
在纸上盲写,前后竟写下 65 万字!“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木心说。在这个世界上,王子要比 奴隶更接近美,更有尊严来谈论美,但当时的木心是被囚禁的苦难王子啊,美在引领和支撑他,他也在感 动和培育美。更加可敬的是木心在存世的文字中没有声嘶力竭,没有血泪控诉,他广博至沉默,温润至舍 身化玉。
⑤不是没有想到过死,木心说:“平常日子我会想自杀,‘文化大革命’以来,绝不死,回家把自己 养得好好的。我尊重阿赫玛托娃,强者尊重强者。”以死殉道是一种强,以生殉道也是一种强,生应该比 死更美更强。美不仅仅是春风化雨,它在苦难时更可成为护心护灵魂的“宙斯之盾”,因为它美、它真、 它善,它唤起的是更广博的爱,而不是更尖锐的恨。木心说,是信仰,护佑他渡过劫难,最后终于“一字 一字地救出自己”。
⑥1982 年,木心旅居美国。在纽约,他给一帮年轻的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风雪夜,听我说 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无论听者几何,都高兴,别无他想。”在木心这里,美从 来都不是独享。美的生命在于传播流转,在于一种美带来更多的美。一起听木心“说书”的陈丹青将他的 讲稿整理成逾 40 万字的《文学回忆录》于 2013 年出版,堪称一部脍炙人口的美之巨著。在此书出版前的
2011 年 12 月,木心叶落归根,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 84 岁。
(摘编自孙君飞《木心,向美而生》)
相关链接
①世上的确是有这样一些作品,被人鲜明地分成两个阵营:一路喜欢得如醉如痴;一路则厌烦到看都 不想看第二眼。木心的作品就是这样。
(张毅静《一个文学的鲁滨逊》)
②大陆评论家们不熟悉他的腔调,把他的曲高和寡误以为是“木心的尴尬”,认为高不成低不就,既 不能对现有的文化人产生影响,也不能使没有文化的人对他发生兴趣。
(蒋方舟《纪念木心》)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木心年轻时韶华独宠,却借口养病,带两大箱书上山,在废弃的房子里苦读福楼拜和尼采,认为他们可 以给自己的精神补钙。
B.木心在纸画的键盘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意在以音乐之美对抗人生痛苦,从中汲取顽强的能力从而得以 在黑暗年代生存下去。
C.第⑤段中“宙斯之盾”一句运用比喻,借用西方神话故事,形象地表现了美在苦难时给予木心的保护, 突出了美的强大力量。
D.无论处于安定优越还是磨难颠沛,木心一直不改初衷。向美而生,与美为伴,谱写了他广博温润、顽强 坚韧、浪漫传奇的一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木心去杭州读艺专,又去上海读美专的求学经历可以见出他对美的向往,不单单是所谓的人生规划, 更是内心热血天性的体现。
B.在木心看来,美护佑他渡过劫难,使他的心灵在苦难中得到救赎,因而它能唤起更广博的爱,而不是更 尖锐的恨。
C.木心对美从不独享,他在纽约讲“世界文学史”,无论听者众寡,能够将美传播流转,用一种美带来更 多的美,他便觉得快乐。
D.木心的作品并不被人们广泛接受,说明美只在他的内心,既不能对现有的文化人产生影响,也不能使没 有文化的人对他发生兴趣。
E. 本文以时间为序,精心选取了木心一生的几个重要片段,叙写了木心一生对美的不倦追求,作者注重客 观的同时也不乏深情。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木心一生如何“向美而生”。

同类题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 说出的却很少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 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 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 “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 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 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 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 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 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 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 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 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 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 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 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 “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 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词 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 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 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 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 一。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 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 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 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 对立提供了思路。
C.“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 意无穷的效果。
D.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 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 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 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 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 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 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 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 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