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茶尖上的大千世界  蒋蓝
近日阅读了两部日本人写于百年前的游记,其一是山川早水的《巴蜀旧影》,另外一部是中野孤山的《游蜀杂俎》。巧合的是,他们用日本人特有的认真与细致,工笔描摹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致与奇异物产。峨参、雪胆、白腊、水晶、楠木、枞树、谷类、蟠桃等等,应有尽有。沉重的物质世界在佛光与“兜罗锦云”的笼罩下缓缓飘飞,而峨眉山的茶香,却让飘飞的世界舒缓下降,在一盏茶的时光里纤毫毕露,亭亭玉立,反刍出背光之物的氤氲。但看来这两位日本旅行者并不精于茶道,游记里只提到此地“盛产毛茶”。而据《峨眉志》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绝顶处产茶一种,味初苦而终甘,不减江南春”1964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到峨眉山万年寺与老僧品茗对弈,对所品之茶盛赞不已,便问道:“这是何种名茶?”老僧人答道:“此茶乃峨眉山万年寺一带高山上的特产,尚未命名,就请元帅赐名吧!”陈毅元帅凝视杯中之茶,只见汤清叶绿,芽脉碧透,一派盎然生机,便由衷地说:“这茶多像鲜嫩的竹叶啊!就叫竹叶青吧。”从此,蜀中名茶竹叶青,便远播四方。
其实陈毅元帅喝的那茶,故名就叫“峨眉雪芽”,是中国扁平绿茶的代表,更是蜀茶中的佼佼者。唐时谓“峨眉白芽”、“峨眉雪茗”,宋时又有“雪香”、“清明香”的雅称。唐代诗僧贾岛在《送朱休归剑南》一诗中道:“芽新抽雪茗,枝重集猿枫。”可见当时由峨眉山道、佛两门焙制的“峨眉雪芽”在唐代已是闻名遐迩,位居国茶之列,飘香长安了。
如果说很多绿茶是雨雾的宠儿,那么,“峨眉雪芽”则是雪的公主。峨眉山风景区西面的小凉山方向,至今存在着一种鲜为人知、被世界气象和物候学界称为“华西雨屏”现象的特殊气候带,形成了每年长达140多天的峨眉雾凇、130多天的雨淞、近百天的雪霁现象。因为雪的滋润,茶的香气滋味会更胜一筹。今天,代表峨眉山茶文化的“峨眉雪芽”两万余亩有机生态茶园,分布在远离景区的黑水村、龙洞村等几个村落,仿佛森林放置在记忆底片上的倒影。在海拔800米一线的茶园,几乎被树冠如云的楠、樟、柏、杉所浸润;而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园,则由竹、棕、杉及乔木类药用植物杜仲、黄柏所重重掩映,形成奇特的共生群落。“峨眉雪芽”置身于一片净土,吸纳天地精华,与数千种野生植物、动物共生共荣。因此,天地之灵,并不总作佛门狮子吼,更多的时候,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泽被万物!
而今,在峨眉平原已经被油菜花铺垫出一层花毯的丽春时节,峨眉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园里,黝黑的茶树终于吐出一星嫩绿,击碎挂在枝条上的残雪,让春的天使之足,站立在针尖之上舞蹈!
在距离金顶不远的杜鹃池路边,我要了一杯“慧心”级的雪芽。冲入沸水,看着茶杯里的茶叶片片打开,一芽一叶,渐而聚集在杯底,根根玉立,宛如芭蕾舞的足尖。我端起杯子,慢闻细品,味淳意幽。水中的茶叶仿佛一个慵懒的妙女舒展峨眉。我突然觉得,尽管峨眉山的得名有四种说法,历来争论不休,但有没有一种巧合,是某个人在此品茗,见茶叶舒展如女子之眉而获得一个惊人暗喻呢?呵呵,这些推测,只能留待好事者去评说了。
其实,任何一个钟灵毓秀之地,有名茶问世,好像总是合理的。但有名未必就好。那些深蕴大道的事物,总是以一种平常心,来面对喧嚣世界的。恍惚间,我仿佛明白了一些“峨眉雪芽”的玄机与禅意,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一片茶叶,蕴藏着峨眉山的天籁净土,蕴藏着飞舞于百峦青翠之上的晕光。一万年寺,一峨眉茶,如山光水影,在静心品茗中,人们总能感受到一些置身红尘之外的静美——这就足矣。
这伫立于水杯里的茶叶,舒展的峨眉,是普贤菩萨的“印相”(手的姿势)吗?所以,盏中暗香浮游、香溢四袭的峨眉雪芽,既无须像陆游那样去比较贡茶顾渚春,也根本无须去比肩龙井茶,因为,普贤的手影是不可比的。(选自《极端植物笔记》,有删减)
(注)须弥藏芥子:须弥,古印度神话中的高山,后为佛教所用;芥子,比喻极为微小的事物。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陈毅元帅在不知蜀山名茶已有“峨眉雪芽”之名时,将它取名为“竹叶青”,虽然未免唐突,但也较好地体现了这茶中佳品的形状、色泽特征。
B.作者称“峨眉雪芽”是雪的公主,是因为这茶生长在峨眉山深处,不仅长年有雨雾相随,还常常与雪为伴,冒雪萌生,得到了不同一般的滋养。
C.峨眉山的得名有四种说法,历来难有定论。作者看沸水中的茶叶舒展如女子之眉,便推断山之得名乃出于这惊人的巧合,失之牵强。
D.文章结尾处,作者说顾渚春、龙井茶再好,也难以与“峨眉雪芽”比肩,因为前两种茶再好也是俗世之物,后者却是“普贤的手影”,是佛中圣物。
【小题2】细读全文,简要说明散文标题“茶尖上的大千世界”的含义。
【小题3】这篇散文在选材和结构上都颇具特色,请作分析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7 02:19: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惜笛人语

钟晓阳

教我笛子的老师姓叶,男的,碰见他真是我的运气。

第一次上课,叶老师进来,拿什么敲我肩头一记,示意我跟他去。那一敲,定下了师生名分。那次我在笛子的尾端吊了一只玉佛,叶老师说:“很多人以为这两个穿绳孔是用来穿系饰物的,其实它们也有实际的用途。”虽然他没有说明系饰物是错的,我觉得极不好意思,第二次去就把小玉佛解下来了。

坐在对面,听他讲笛子的种种,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他为人的恬淡祥和。有魄力有冲劲的年轻人是待开的朝花,时辰到了不是开的,是爆的,一蓬蓬色彩浓浓的要染没周遭,急迫地要拥抱一切。像叶老师,是让岁月冲淡了的,根柢深厚,完全禁得起平淡的日子,不与众物争持。

我不是学笛子的天才。初学阶段,用气不得其法,胀得脸红脖子粗的,画成漫画是七窍喷烟。过了这一关,学吹高音。风门不得掌握,两唇磨擦,“噗兹”一声,擦出口水花。那一刻我难堪到极点,叶老师只是轻蹙眉尖,对着你不甚可救的样子笑一笑。不过,无论如何那小小隔音室里的笛声到底日益清顺了。反过来吹从前的曲谱,居然得心应手,也有余裕多用点感情,真是万分高兴。

又一次,上完了课,两人出来站在街上讲话。离了那隔音室,我竟觉生疏。几回早到了,在室外稍候,上一个学生出来,和他道声再会,他也应了。我这才发觉我从来没跟他说再见,他也就不讲。

在室内吹笛子,使人有英才错用之感。笛音撞墙碰壁,摔摔跌跌。如果它们是活的,一定都变得焦头烂额。阳台上就不同,放生一般把笛音放出去,开朗广阔尽显出来了。晚间对面是熠熠灯火,市声沉淀而笛韵嘹亮,仿佛天籁,凡心一动落在红尘,从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有风更好,笛声自身是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让人听了梦魂一惊,忽起辽远之思。日间也有日间的情调,望出去尽是密密匝匝的公寓洋房。马路上轿车一辆接一辆,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上坡的上坡,下坡的下坡。卖豆腐花的戴顶草帽腆着胖肚子一路吆喝上来。这时吹吹笛子,有一种人生在世的踏实感。不过,笛子最好还是要在山头或草原上吹,最能领略它的春光明媚,春意剔透。

一曲“牧童短篇”,我最喜欢。叶老师以二胡替我伴奏。想想还是该由牧童来吹,牛背上一挫一荡,那样的悠闲。日出而出,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好像岁月也在那儿踱来踱去,老也不走。我是城市人,城市的悠闲是偶尔跳出来的休止符。总设法要把它消磨得值得回味,于是连那消磨的心情也是焦急的。我在这里吹,老师在一旁拉,光阴就匆匆地去了。

叶老师会演奏的管弦乐器至少有四种:笛子、扬琴、古筝、二胡。

箫笛比其它乐器与演奏者有更切身的关系,因为用的是气。声由气出,音由声出;不止精神,连整个身体都要投入。笛子音色清亮圆润,悠扬处绝伦无匹。凄伤之曲落到笛管中也带几分高扬,公然说与天下人知晓。箫则是万般情绪诉与自己听,一扇户牖,几家民房,都可以是箫声徘徊地。箫身长而孔疏,男子吹比较好,但必须有个深沉壮阔的背景。

扬琴也是男子的。每逢叶老师替我用扬琴伴奏,琤琤琮琮,纷纷繁繁,铿锵中轻盈可喜。许多东西要交代,但交代得有条不紊。古筝是女子的,人要素静,且要低眉垂睫,一派清简。一种凄婉处,万物皆沉静下来。二胡无论如何是男子的。箫笛是情绪多于故事,二胡则是说不尽的故事,拉来拉去拉不完。想象中拉二胡的该是个长方形脸,瘦,穷──至少不能太富裕,穿一袭浅灰夹袍,在露冷的小天井里、老榕树下,满地青白的月光像碾碎的玉。夜阑人静了,想起往事,真是唉唉唉三声唏嘘。

百般乐器,无论吹弹敲拨,皆不可有表演之心。此心一生,魔障即生,就算多精通也是不成大器的。惜笛人说惜笛话,有此两句:“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

(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文中叶老师的形象特点。
【小题2】赏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倒数第二段关于扬琴等乐器的叙写有何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文末“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湖海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漢。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
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遥着   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
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蛻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緣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晴,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鱗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丨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
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
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使这篇散文独具魅力。
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小题2】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塔下人家

沈念

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我和男孩说起25年前的记忆。成长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①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男孩恰是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他的咿呀学语、玩耍嬉戏、学习成长,塔都是见证者。塔看着人们来来往往,蹁跹游走,看着城市换着容颜,延展变迁。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房屋、水电路等各类基础设施苟延残喘、灰头土脸,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男孩那张阳光灿烂的脸,自信,刚毅,活力潜涌,怎么看都不像是从老城区走出来的孩子。“你到鱼巷子,离塔就不远了,我家就在塔下面。”男孩的电话指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寻塔的经历,同样被人这般介绍而记住了呈“7”字形的鱼巷子。过去多少年,远近渔民打鱼上岸,就在附近交易,鱼巷子久而久之闻名遐迩,是与塔一步之遥的水上集市。②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

男孩的父亲在这里贩卖过鱼,生计所迫,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人要赡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源、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塔,看到过男人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塔下住着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会踩一脚烂泥水。男孩那一年喜欢上了绘画。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去培训班,家里的一切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贫穷并没有限制这个家庭的想象力。男孩坚持了7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男孩画过的速写本、用过的铅笔头,被夫妇俩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几个纸箱。许多次,他们拒绝了友人资助的善意,却不知要如何述说陪伴、培养孩子的经历,好像是咬咬牙就走过来了,那些艰辛、隐忍和坚强却只字未提。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从小就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只有塔,是最熟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然而似乎只要汇入城市的人流,这对夫妇、男孩和老街坊们,都变得从容、勇毅了。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水在西边老城区划下一道边界,城市不断地往东走,越走越远,日新月异,人们的目光追随着这种“新”,只有老街如故。男孩的家至今都没从老城区搬走,有些老街坊离开后会常回来看看,不知从哪一天起,老街巷也悄然变化。那些曾经一成不变的店面——刻字厂、打鱼佬特色鱼馆、江清侠中西结合门诊、好帮手清洁用品批发、牙科诊所、兴旺布行……,屋瓦上叠积的尘灰,茂盛的茅草,走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看见”里,替换的是整修之后朴素洁净的新气象。细心的人发现,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生;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这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来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男孩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饬过的塔。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浮动着的欢喜心思。

我离开这座城市好几年了,挥之不去的城市影像里,众多的建筑标识在脑海中你起我落、熙熙攘攘,而塔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谁也没有登上过塔去眺望水的风光,塔的实心结构,注定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特定坐标。二十多年来,我也说不上有多少次一个人或陪外来朋友看塔,每一次的场景仿佛都是流动的,只有塔是坚定的不变者。我和男孩每每谈起这座城市,都需要从塔出发,似乎这里是寻找宝藏的入口,似乎离开它就不能拼凑出一个记忆中的城与市。

男孩学业优异,大四时被选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交流,结束学业后他选择了回国,先去了上海,又回到北京,刚做出自己满意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设计作品。这些年,男孩一边上学一边打工,靠自己去挣专业学习的高昂费用,从未停下迈进的脚步。和他的父亲母亲一样,在困难面前,男孩从没有生发过退缩的念头。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鼓舞他自己,向前走。

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蕴,赋予了年轻的他和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细微的,翻天覆地的,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有时我想,一座城市总是涌现出诸多变化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某些不变的东西更是珍贵的。从我所认识的男孩及其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种珍贵。忧乐之间,先忧后乐,忧中有乐。男孩和他的父母,以及每一个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人,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从这里离开、归来的人,他们血液中流淌的,是豁达、勇毅、坚韧、无畏。有谁能否认,恰是最普通的他们所坚守、坚持的这些品质,恰是他们怀着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进发,积淀成一座城市的品质、生机和变化。

(选自2018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周末文化版》,本文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
(1)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
(2)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
【小题2】作者因老街巷悄然变化的欣喜之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小题3】简要分析“男孩”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塔的实心结构”这一说法在文中的多层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只想和你接近
①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②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③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④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⑤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⑥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⑦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⑧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却完全满足的亲近。
⑨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⑩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磐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⑪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⑫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⑬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脚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脚指甲。
⑭当我剪完父亲所有的脚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开眼睛看着我。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⑮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次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⑯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
⑰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第一次帮父亲剪脚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⑱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⑲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选自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
【小题1】请简要概括父亲的人物形象。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⑦段文字的表达特色。
【小题3】第⑰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评价吴念真的散文“深沉而有暖意”.请联系全文探究此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之殇
王开岭
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
  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他又会作何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我不知道老师们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一丝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那我要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携带着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这就有救了。
  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画、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一种信仰,当他们成年后,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上,做得远远不够。试想,从小缺乏“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人?所以,当今天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忽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谁曾告诉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随即又想起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曾经看到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向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
  读着这些报道,我深深被打动了。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的,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我们熟悉的古典名句入手,提示我们古典不在,警醒世人反思自身,找出根源,重视教育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从而给孩子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B.作者对留存于阅读中的名山丽水满怀深情,而对语文课堂上的意义挖掘和阶级分析深恶痛绝,表现了对人文课程科学性的鞭挞,其言虽烈,其情可嘉。
C.两则报道都与“树”有关,由此过渡到“树人”,谈到塑造心灵,行文巧妙自然。
D.文章追古思今,涉猎中外,叙事、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感染力极强,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
【小题2】标题“古典之殇”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的句子“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