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的生长着。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们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翠翠就这样面对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的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做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可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了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本文文笔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田园牧歌情调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C.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某些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小题2】请结合文本,理解“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2 11:0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的胡杨
巴图尔
踏着厚厚的浮土行走在胡杨林里,这些令人生畏的虚土,早已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无论我们怎样躲避,也逃不过它们的侵袭,一股脑地扑向了我们。
可以说我对胡杨是敬慕有加的,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倔犟与高傲,深深地打动我的灵魂。而对这些春天奉献一片翠绿,秋天又捧出一色金黄的胡杨,我心中有太多的感动与深思了。 而它们生存的环境如此的恶劣,置身于大漠戈壁之中,它们用一生不变的理想与追求,实践着它们对生命的渴望。只有这个时候你的心灵和灵魂,会被这样的一种斗志而震撼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敬慕它们。
无论它们脚下站着的土地是何等的贫瘠,身处在怎样的一种恶劣环境之中,胡杨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渴望,放弃对绿色的向往。无论那样一片绿色有多么小,无论那样一片绿色有多么泛黄,都蓄积了胡杨一身的力量,只为了那一片并不太耀眼的绿色。
哪怕是死了,也不肯倒下高贵的身躯,立在大漠戈壁之中承受时光大刀的砍伐,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执着。
倒下又能代表什么?既不是屈服也不是放弃,更不是屈膝向上苍的乞怜。而是用另一种生命的姿态体验着时光匆匆而逝的脚步。
面对大漠戈壁,胡杨是永远打不垮砸不烂的勇士,它们是永远斗志昂扬的王者。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王冠,也没有斩妖除魔的战刀。可它们有铁一般的意志,有钢一般坚韧的性格。就连时光老人拿它们也无可奈何,只能留下一串长叹滚入宇宙的河谷中残喘。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誓言,有了这样坚如磐石般的誓言,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你看这样一株傲立在沙漠之中的胡杨枯木,它是何时死去的呢?这已经不重要了。时光老人毫不留情地带走了它的生命,可它依然傲立在大漠之上,展示它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渴望。
和这样一棵枯死的胡杨面对面,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
虽然没人思考胡杨无处不渗透对人类的恩泽,可谁又想到过胡杨脆弱的生命和日渐恶劣的环境。它们用顽强的生命擎起头顶上的蓝天,昂首傲立在四季风沙的大漠之中。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绿色,而它们用失血的胸膛把希望奉献给了塔里木的大地。塔里木因它们而精彩,因它们而令人向往。
胡杨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考验,面对大漠风沙的洗礼,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渴望。无论生得有多么艰难,它们也一定把心中的绿色绽放枝头。无论那样一片绿叶有多么泛黄,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一种信念。
面对一株株塔里木两岸的胡杨,此时,再精辟的语言,再精妙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那么空洞,那么微不足道,无法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慨。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它们不是为了一句赞美之词而生,更不是向我们炫耀它们一身的野性。它们用一生去体验生命的苦难,用一双冷漠的眼神,注视一寸寸光阴的流逝,与塔里木旷古的大漠风沙对抗着,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它们生命的温柔和心中不变的坚强。
沉思之中,我领悟一种生命自生自发的渴望,胡杨用最原始最无奈的生命,对抗着日渐恶劣的环境,积一身的力量,绽放在枝头的是它们对生命的渴望,是它们最美丽的梦的衣裳。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感情为线索,抓住胡杨所独有的特点,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阐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B.文章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张力,比如“失血的胸膛”“最无奈的生命”等,为胡杨所处环境的恶劣鸣不平,揭示了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的主旨。
C.文章结构安排自然平实,由实到虚,由对自然界不屈的胡杨的赞美,对胡杨精神风貌的赞叹,最后到对人生命的思考。
D.“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运用顶针修辞格,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胡杨的不屈和坚忍。
E.文章主要描写一株“傲立沙漠之中的胡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特写般的笔法,突出了散文的主旨。
【小题2】文章以“胡杨”为写作对象,一开篇却写到“浮土”,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 “ 敬慕”和“敬畏”胡杨?
【小题3】仔细阅读文中画线语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小题4】作者说:“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请结合文本和我们自身的理解、感受,谈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也是那么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

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决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

就在这样的风雨中,我想起了天涯的故人,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秋白,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

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

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幺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

抗战开始后,劳累奔波使她迷茫,不知在何处安顿自己的生活。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

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始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

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分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只于打开局面,指示光明,而还是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褊狭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

生在现在的世界上,活着固然能给整个事业添一分力量,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鲁迅先生的阿Q曾被那批御用文人歪曲地诠释。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

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

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风雨”,表面是写自然的“风雨”,实则是写社会的风雨,来自社会的恶意也摧毁了一些作家的肉体,但他们精神不倒。
B.首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在内容上营造了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引起下文,与下文中的风雨相呼应。
C.通过典型事件的叙述,文章再现了萧红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追忆了与萧红的交往,生动地刻画出萧红敏感率真的个性。
D.结尾画线的句子运用象征的手法。作者告诉人们阴霾终将散去,历史必将还萧红一个清白,给萧红一个公正。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萧红的性格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对萧红的回忆,探究作者蕴含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地符合秩序,完全地符合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4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小题3】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有何作用。(5分)
【小题4】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忠的建立。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楚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大夫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史记》)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垂范后人。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小题1】文中“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一句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2】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分点概括。
【小题3】请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小题4】请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举例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这一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火中凤凰

陈启文

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它经过你,而到达你生命的每一角落,把一身的风尘洗得干干净净了,你才可以走在先生踩出来的脚板印上,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

或许这就是凤凰了。 那条先生孩提时代走过不止一次的河街,那一幢幢面对河水依旧不动声色地伫立着的吊脚楼,那五彩斑斓涂染过千万苗家儿女鲜血的鹅卵石,那河上的渔船和渔船上沐着细雨的鹭鸶,都是湿的,像是先生写下的每一个文字。湿而且亮,一如鸟儿圆圆的眼睛,永远都怀着某种神奇的使命。没有他深情的注视,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湘西土地奇异而黑暗的美。我们也不会知道在地球上还有一个叫凤凰的小小山城。

一个远道而来的好奇的看客,是走不进真正意义上的湘西和凤凰的。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沿着先生字里行间欢乐和眼泪的脉络,走进那座带天井的院落,不仅仅只有岁月沧桑后的感慨,还闻得到婴儿的味道。一百年前,那个刚从母腹中钻出来的婴儿,也是在一个雨天里降生的。在那个比最黑的黑夜还要黑的夜晚,只有他的哭声、母亲幸福的眼泪和那些雨水是明亮的。现在我就站在他降生的那一间房子里的那张老旧的雕花大床边,隔着窗棂,看着檐外的雨水。一滴雨从天上落到地上最终在无数的雨点中溅成一朵水花,消失了,这一漫长的过程只是瞬间的一闪而已,没有人能够看清楚。老屋中的另一间房子,曾经囚禁过先生的童年。也挨过打,也罚过跪,跪在祖宗的牌位底下,每次要跪一炷香的时间。

但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那颗小小的心,它跳着,以一派率性而为的野气,依然跳到各处去听,去看,去嗅闻。回龙阁也是那个从塾中逃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的野孩子爱去的地方。离阁楼不远,那几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还长在那里。那个小男孩,似乎还藏在某一棵大树上,我们看不见他,却听得见雨中蝉儿的叫声。蝉儿握在他满是水珠子的手心里,呦呦鸣叫,叫得让你的脚底不住地打滑。先生在年届八旬之际,回到凤凰,在那几棵大树下沉默地站了许久,他是再也爬不上那些树了,但先生很沉重地一步一步登上回龙阁,像赴一个约会。我不知道他看没有看见过另一个自己。上来后,他只在自己膝上重重地拍了一下,接着一声长长的叹息,一句话也没说,已经老泪纵横了。他和那个在被雨水泡染过的田塍上乱跑的他,已经隔着万水千山。其间的距离,我们自然是无法走近的。但是你可以独倚阁栏,朝岁月的两端打量。这是一条河的长度。

有很多东西现在我们已经看不见了,针铺门前那个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磨针的老人,皮靴店里的皮匠,南门河滩上那个杀牛的屠户,还有长满青苔的石板街上那些用单刀、扁担决斗的苗人、土家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河流率领着层出不穷的人们在岁月里风尘仆仆,没有人会感觉到生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一个尽头滑去,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时,所有的人都不见了。但河流也并不因为缺少了他们而变得消瘦,她又养出了一条条豹子般勇毅的汉子。河边的女子也依旧长势喜人。一双双娴熟于织网、撑船的手,依然在滩上、水里忙碌着。在青山绿水中摆渡的也依然是一个从从容容的女孩子,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尽管那边已建起了一座大桥,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坐船过渡,与其说是坐她的船,不如说是坐坐昔日的岁月。其实谁都知道她并不是在另一条河流上弄船的翠翠。

我又看见了先生曾经看见过的一头小白山羊,站在河边岩嘴上饮水。沱江很清,清得看不见水,清得能看见水的灵魂,和那美丽生灵的一个倒影。河水带走了很多,但有些东西是不会随滔滔不绝的河水一同流逝的,那些与河流有关的性格,他会永远留驻于你的生命里,化作血气与梦想,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这是无法在河流之外找到的。

雨压低了声音。仿佛每一滴雨都睡熟了,但依然在落。我正在走进一种很深的寂静中,浑身都已湿透,已不知身在何处。世界总在风流水转,凤凰每五百年浴火重生一次。其实在雨中的凤凰古城经历了一回,又何尝不是一种涅槃。多少年来我的生命早已没有了流动的感觉,现在它终于又流淌出了一些色彩。每走一步,便听见胸膛内哗啦一响,我又清醒了过来。在这一刻,我悟到我也是真实地活着的。

【小题1】第一段中说:“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这里所谓的“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指的是什么?
【小题2】第三段中说“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倒数第二段说“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请根据有关文意,对这种“最本质的精神”进行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