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 人
崔 立
①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②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越走越近,很快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③……
④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慢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①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②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身边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③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⑤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演员,表演得很到位。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她是假的老人,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⑥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⑦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⑧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⑨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评论,只是原生态地播出了。
⑩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9日,第11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很多语句看似平淡,内涵却很丰富。如“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暗示女人没有匆匆忙忙走过老人身边。
B.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年轻人、女孩与女人的做法形成了对比,再如,电视台两个节目的内容也形成了对比。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老人“缓慢地前行”、“踉跄地顺势往前仰”、“缓缓地转过身”、系围巾“围得很艰难”等动作,表现了扮演老人的演员演技的高超。
D.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是电视台的节目策划,是小说出人意料之处,但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第④段中三次写到“冷”,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的安排是否必要?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8 04:1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家园的美好追求,是美的价值形态和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美丽中国”的愿景主体是人,受益者同样是人,但要想实现中国之美的愿望,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是目标,和谐是路径,协同是手段。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首先,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与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刺激了人们对需求的改变,物质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体视野思考人的价值与幸福获得、自然界的价值与长久繁荣等一系列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与归属问题成为必然,需求具有了审美意义。其次,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主体在历史地变化着,“美丽中国”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变化过程。最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是指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的统称,因此其审美意义要体现二者的和谐与共融。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家”与“小家”的互融互通。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哲学价值观,它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审视发展的目的与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生态技术主导发展的科技、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教育、体现自然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的艺术、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念。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是立体的,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同之路,趋向共同进步。
B.“美丽中国”的“中国”从广义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地域名词,“美丽中国”更多地指向美丽的自然环境。
C.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D.“美丽中国”的内容是从审美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论证了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
B.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可知“美丽中国”的提出反映了民众心愿,于民众对中国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审美需求。
C.美能促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美丽中国”是指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D.文章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对“美丽中国”展开论述,呈并列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客观现实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理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C.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意味着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
D.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中,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具有审美意义,体现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必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个人与家庭融合,家则与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也可以说,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扩大。同样道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这一传统也是从舜帝开始的。

《尚书》说虞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家庭道德原则,人们都能遵从这五种原则,于是实现了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任务也基本完成。就“齐家”而言,虞舜仅以“孝”就能做到“克谐”;“治国”则需要扩大为“五典”,也就是给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都确定相应的道德原则,让每个成员都具有“安守本分”的权利和义务。“五典”得到的原则虽说已经扩大了内涵,但“孝”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孟子·离娄上》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样一来,“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

以“孝”为纽带,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结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在《孝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开宗明义章》将孝的含义确定为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进行解释,家庭的“事亲”、国家的“事君”与个人的“立身”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实践路径上还有“始”“中”“终”的实践过程。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有层次性的,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立身为范,以自己身体力行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在于小心谨慎、循规守法。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发挥表率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际爱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依托于家而存在,家依托于人而存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本就是天然生成的。顺应这种天然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路径,以心和、家和、天下和为价值目标,将人生奋斗、家族荣誉、国家治理三者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传统孝道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遵循和利用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几千年来在社会实践和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大成效,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做出了大贡献。

(摘编自陈仲庚《心和家和天下和:传统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路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个人、家庭、国家相融合与同构的关系看,“孝"能齐家,也能治国,这一传统是从舜帝开始的。
B.如果人们都能遵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家庭道德原则,就能完成治国的任务。
C.中国传统孝道将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
D.孝道的内涵和实践都是有层次性,对天子、诸侯和普通百姓的规范与标准是不尽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本论部分以层进式结构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加以论证,结构严严谨,逻辑严肃。
B.文章开头一段,通过引证法点明“家”“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孝”在齐家、治国中的作用。
C.文章在论证孝道扩大为治国之道这一观点时,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除了引经据典论证观点之外,在论证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是有层次性时,还使用了对比论证,从而使论证有力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典”本是五种家庭道德原则,后来扩大为“治国”也需要“五典”,虽然内涵扩大了,但“孝”处于核心地位。
B.《开宗明义章》中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将“孝”的含义确定为三个层次,如果从君主的角度解释肯定是有一定区别的。
C.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遵循和利用了人生、社会规律的大智慧,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将做出杰出贡献。
D.将个人、家庭、国家结合为一体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路径,是以“孝”为纽带的,这一点在《孝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 “中国文学”“汉文学”“华语文学”等以往对于中华民族文学的指称相比,“中华文学”概念不仅在内涵上更切合中华民族文学时间的久远性、空间的广阔性、创作主体的多民族性以及语言形式的多样性,而且在外延上也更具包容性。
“中华”比“中国”更具涵盖力和开放性,“中国”一词最初见于周成王时代铜器何尊铭文,其义为“帝王所都”;此后则指“中土”,与“四方”“四夷”相对。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都是将“中国”视为与“四方”“四夷”相对的地理空间。而“中华”(或称“华”“诸华”)则兼地理空间、民族与文化而言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西戎之杰出者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可见“诸戎”与“华”的不同,既有地域、民族方面的,但主要是文化方面的不同。关于“中华”与“中国”之区别,章太炎先生曾有精辟的概括:“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宋齐,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推知,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他认为,“中华”虽最初也有地域、民族上的内涵,但主要还是以文化而言,无论中国或四夷,只要认同华夏文化者,均属中华,因此 “中华”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用太炎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
这样看来,“中华文学”的提法显然在历史的涵纳性方面更为符合中华文学发展的实际。有的学者也以“汉文学”“华语文学”代指中国文学或海外汉语文学,这两个概念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不必特别说明。
此外,“中华文学”概念的提出,更深层的意义应当还在于面对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学研究学术方法的创新,以及对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界关于中华民族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引领作用。在这种新的学术理念的引领下,传统研究中的一些偏颇有可能得到纠正,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有可能获得解决的途径。
举例来说,过去学者争论颇多的中国文学史上有无“史诗”的问题,如果在“中华文学”概念所指的研究思路下即可得到完满的解决。黑格尔认为中国上古时代不存在《荷马史诗》那样的叙事作品,中国学者持不同意见者举出《诗经》周族史诗反驳其说,赞同者则从汉语特点不适宜长篇史诗产生的角度出发证明黑格尔的观点。如果先悬置这一问题,将考察的范围扩展至汉民族以外的口传文学,则很容易发现如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史诗。这样,黑格尔结论的不可信便显而易见了。
(选编自《文史知识》)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与“中国”两个不同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以及二者在历史发展及中华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B.“中华”作为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的原因,以及在中华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C.本文重点对“中华文学”的内涵、外延及意义进行论证与厘清,特别突出了“中华文学”历史的涵纳性。
D.“中华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引领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一样的。
B.“中国”与“中华”的区别,既体现在地域有别、民族有异,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存在的明显不同。
C.按照章太炎先生的说法,“中华”这一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性和历时性的概念。
D.如果我们扩展考察的范围,不局限于汉民族的口传文学,就很容易发现黑格尔结论的不可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一词兼具地理空间、民族与文化等属性,因此,它比“中国”一词更具涵盖力和开放性。
B.只要有了“中华文学”这一概念的引领,传统研究中的一些偏颇就能得到纠正,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能获得解决的途径。
C.“汉文学”“华语文学”两种提法不仅在内涵上存在许多不足,而且在外延上也缺少足够的包容性。
D.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史诗是与《荷马史诗》相似的叙事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孙犁的风骨

江南鹤

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晚华集》《老荒集》《如云集》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便去世了。

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如云集》《晚华集》《老荒集》等十本书。这十本书除个别篇章外,大部分写于1976年至1995年。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先生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

孙犁先生的风骨!

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流淌,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泊,志存高远。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见《风烛庵杂记》)“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见《陋巷集》之《太湖》)

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作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用于时代。”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作家金梅说:“但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

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写自己重读了孙犁所著的十本书,这样写的目的是感谢孙犁让自己在阅读中受益良多,并引出孙犁的“风骨”这个话题。
B.贾平凹对孙犁的评价极高,认为孙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活到老,写到老,文章越来越老辣,没有谁能与之匹敌。
C.孙犁推崇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作家要忠诚于时代和人民,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都是富于人情、富于理想的。
D.文章用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叙事写人,使内容更具有真实感,同时方便作者叙事抒情和随时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
【小题2】这篇散文在选材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选材的作用。
【小题3】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扬州千年梦

叶延滨

①对扬州最深的印象,是梦中的扬州雨,雨中的扬州梦。

②主人说,到了老扬州了,不要住酒店宾馆,走老街,进老院子,住住老房子。果真是青砖青瓦的老街,窄窄的小巷从戴望舒的诗行里铺过来,高高的门牌坊,上书“长乐客栈”四个大字。灯火朦胧,花影摇曳,空气中透出一种古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陈年的普洱,浓浓的夜色中浸润着岁月的墨香。立在土里的青砖砌成小道,夜色藏去花园的七色花彩,草木沁人的清香显出一派宁静。池塘不大,足够灯火闪烁,电灯放在旧式的灯笼里,也就放低了身段,像烛火悄然为人指路。我和散文家王巨才先生住一个小院,一进三间的青砖大屋,中间的堂屋是共用的客厅,我们分别住进两侧厢房。进了卧室,全部摆设都是清式家具,让人想到当年的富商之家,只是比当年多了全套的电灯、电话、电视、互联网和崭新的卫浴。

③历史街区是古城扬州闪亮的城市名片,长乐客栈无疑是“名片”中的点睛之笔。到其他城市观光也好采风也好,夜里就是睡觉。而在扬州,比观光比采风更有要紧的是做个好梦,梦中还会有另一个千年扬州。

④扬州一梦,真不知醒着的更美,还是梦里的更真?

⑤梦中的瘦西湖和眼前的竟如此相像,我问自己,来过吗?什么时候?前世还是今生?瘦西湖真是个婀娜美女,苗条身段,随风摆动,绿水罗裙,碧波姿影,风韵万千。只是,说的是这瘦瘦的窄小湖泊如果换一个地方,也就是一条不宽的河,和那些流过许多普通村落的河流没有多少差别。瘦西湖美名远播,头一条是沾了扬州的光,瘦西湖是出自名门的大家闺秀。扬州是文化名城,千年的风流百年的富贵,不能像今天的官二代说“我爸是李刚”,那是纨绔的轻狂,也不能像时下的富二代开着宝马去撒野,那是败家的浅薄。富甲天下的扬州偏说瘦了才美。藏富于民的扬州不夸家产说风景,瘦西湖因瘦而美,借“西湖”而知其名,添一个“瘦”字而藏精巧、精美、精妙,让天下人去猜去向往!正是如此,瘦西湖成了扬州万千风情的娇宠,徐园、闵园、贺园、罗园、熊园……富甲天下的商贾,想沾上瘦西湖的美景,沿湖买地建园子,平日里能借观赏瘦西湖的骚人墨客扬名于世,皇帝南巡游湖时又可以邀宠。富商们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园子,依湖而建,瘦瘦的湖水像一条曲折回旋的绿丝带,将一个个珍珠翡翠般的园林串起来,这些园子就像瘦西湖的首饰衣装,将瘦西湖打扮得如同天仙。如果只是如此,瘦西湖还缺点什么。缺什么?诗人们都知道,于是有了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佳句之后,扬州和瘦西湖以及挂在瘦西湖头上的月亮都成了诗人们歌咏的主题:“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不就是在这样的诗行里,一次又一次走近瘦西湖,一次又一次梦中走进扬州月色中?

⑥梦让这急匆匆的雨脚踢醒了。这是扬州初夏的夜雨。

⑦雨的那一头是高邮,高邮是扬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因保有最早的邮递驿站而得名。比邮驿更让高邮声名远播的是高邮的双黄鸭蛋,大概水乡丰饶,鸭子能下双黄蛋,后来经过精心筛选培育,让双黄鸭蛋成了高邮的形象代表。此行高邮,见到高邮另一个“双黄蛋”,文胆双杰!高邮有个著名的风景区叫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行宫,因苏轼、孙觉、秦观、王巩等文人会集于此故得名。文游台是筑在土山顶端的高台建筑,登高四望,禾田湖天,水乡景色,尽收眼底。最引人注意的是汪曾祺文学馆。文游台一进大门,有一尊秦观的塑像,汪曾祺的纪念馆在塑像右侧。从秦观像到汪曾祺纪念馆不过百步之遥,岁月却走过了千年。秦观以诗传天下,而当代的汪曾祺以文名扬四海,一诗一文,千年之约?我最早是看了样板戏《沙家浜》,知道这满台男女的词,都出自汪曾祺笔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先生以《受戒》等一批小说声震文坛,也就知道了先生是扬州高邮人,是秦观的同乡。更有幸在1986年与先生一起参加“中国作家访问团”,在团长邵燕祥带领下,在滇西高原转了半个月。此次云南之行,汪曾祺十分高兴,他在抗战时期曾就读于昆明的西南联大。故地重游,感慨万千。那时候滇西没有机场,也没有高等级公路,我们的滇西之旅,大都是坐在中巴车在沙石路上颠簸。好在一路上汪先生谈兴十足,忆旧话当年,山水说典故,让此行成了一次汪曾祺导游之行。我曾用九个字记下了此行对汪先生的印象:讲故事,喝烈酒,写好字。在汪曾祺纪念馆里看到林斤澜先生为汪曾祺写的对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我就想到那次旅行结束时,汪先生送我的一幅字: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呜呼,眼前见字如见人,先生人却驾鹤而去!从秦少游到汪曾祺,扬州高邮一股文脉,是怎样的在人心里穿越千年……

⑧雨声越来越大。密密的雨脚在瓦屋的顶上敲击,如小鼓棰在鼓面上舞蹈。雨水顺瓦檐倾泻如注,一排瓦檐就成了一面小瀑布,让雨水在小院里放纵喧哗。我有多久没有这样亲近过雨了?住进城市水泥森林的楼房,我们已经忘记了雨打芭蕉的声音,忘记雨点敲击屋顶的韵味,更忘记雨檐流瀑的景象,我早已习惯在电视天气预报的节目里“听雨”……

⑨扬州初夏的雨将我唤醒,我醒在一场千年扬州梦里。

【小题1】第②段加点的“浸润”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为什么说“长乐客栈无疑是‘名片’中的点睛之笔”?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以“戴望舒的诗行”巧妙地暗扣下文的“扬州雨”。
B.扬州瘦西湖之所以美名传播,是因为借杭州西湖而知其名。
C.作者特别介绍高邮特产双黄蛋,其目的为了引出“文胆双杰”。
D.统观全文,“雨”和“梦”是贯穿这篇散文的两个主要意象。
【小题5】第⑧节划线句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小题6】文章结尾耐人寻味,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