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蝶影
苏沧桑

碧凤蝶蛹如一粒星,深嵌在竹海无边的暗夜。一阵风过,它晃了晃,将自己紧紧钉在一片竹叶上。破茧成蝶之前,是它最脆弱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随时可能葬身天敌的口腹。又一阵雨过,它将体内的液体涌向胸部,挤爆蛹壳,体液在两分钟内顺着翅脉注入了翅膀。它的复眼紧盯着离它最近的竹茎,拖着湿漉漉的身体艰难地攀爬上去,等待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给予它展翅飞翔的能量。
竹海不远处,是安吉鲁家村,此时此刻,一个叫朱仁斌的中年男人,刚刚结束与“田
园鲁家”一位投资商的谈判,伸手关掉了村委会大楼最后一盏灯。
六年前,他也如蝶蛹般步履维艰,在无数个暗夜里,等待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鲁家村,在浙北大地上显得过于平凡,甚至低于平凡。有名的穷,有名的脏乱差。村里全是黄泥路,毛竹从山上运下来,车子倒个车掉个头都难。
自小***的劝说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回来接他的班。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竹林。谁能在最短的时问内长得最高最快,谁就能享受充足的阳光,竹子是,碧凤蝶也是。它破茧之后,循着太阳落在竹叶上的光斑,奋力爬行到最合适的位置,使阳光最大限度地照射到整个翅膀,在一两个小时内把翅膀晾干,并从阳光申聚集飞行的能量。
朱仁斌和他的伙伴们让鲁家村羽化成蝶。鲁家村太穷了,无好山无好水无古迹无产业,六百多户人家,两千多人,县里有的村集体收入少的也有五十万元,而鲁家村只有不到两万元。朱仁斌一心想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
要修路、修河道、造风景,哪里都需要钱,怎么办?自己垫钱,自己担保。他花了大价钱做了鲁家村未来PPT(演示片),吸引了众多乡贤慷慨投资.但他深知,他走的都是“险棋”,哪一步走错都将万劫不复。好在一直有政府扶持。后来,加上土地流转、政府奖励等等,村民服务楼、村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陆续落成,还造了铁轨,引来了观光小火车。又穷又脏的鲁家村短短几年后,变成了全国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花了一千七百多万元,村委会没有欠下一分钱。”朱仁斌说。
“你的白头发可多多了。”朱仁斌的妻子在心里说。

在阳光的蒸腾下,碧风蝶的翅膀逐渐变得轻盈,身体变得柔韧,它轻轻打开了双翅,
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飞翔。当它腾空而起,整个竹海立即虚化为模糊的绿色,蝶影成了天地间最美的主角。她黑色的翅膀上下翻飞,缓慢而有力,翅尖斑斓的蓝紫色,在阳光里格外耀眼。碧凤蝶目标明确,羽化后三十天艰辛的飞行,只为了与另一只碧凤蝶美好的相遇、相拥。
朱仁斌和他的伙伴们艰辛的“飞行”,也是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美好,在鲁家村村民曾经的日常里,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词语。如今鲁家村,如一个少年郎,蹦蹦跳跳地站到了我面前。它有春天般的葱茏湿润,举止活泼有无穷的活力。
一辆貌似童话里的红色小火车沿着四点五公里长的铁轨,载着我和慕名而来的游人穿梭在万竹农场、葡萄农场、野猪猎犬农场等十八个家庭农场之间。油绿的蔬菜、茂盛的野山茶、竹林以及野山羊、野猪、鸡鸭依次在我们视线里掠过,白墙黑瓦倒映在湖面上……
今天的鲁家村,一切都是崭新的,只有人是旧的,朱仁斌是旧的,从村里走出去又回来的年轻人也是旧的。而他们脸上显露的自豪却是崭新的,一目了然的。
一穷二白的鲁家村,居然成了一个偌大的风景区,吸引了很多游客。看山水,逛竹林,采农场里的菜,钓农场里的鱼,自己在老灶头上做来吃……鲁家村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短短六年,需要的何止是心智?

竹海浩瀚,羽化腾飞的碧风蝶完成繁衍的使命后,在三天后的一场大雨中死去。它短短的一生,看不到这片竹海的未来,但它的后代,后代的后代,会亲历这片竹海。
朱仁斌喜欢看美国电影,特别是西部大片。他无比羡慕片予里的田园风光:广袤的土地,无尽的草原,朴素的农舍,成群的牛羊,悠然自得的人……他没想到,有一天,这一切在自己的鲁家村也能看到。当然,他觉得鲁家村还不是他心中最美好的样子,无需过多的赞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04日)
【小题1】朱仁斌改变鲁家村落后面貌,是怎样解决资金问题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朱仁斌形象特征。
【小题3】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1)他也如蝶蛹般步履维艰,在无数个暗夜里,等待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2)一切都是崭新的,只有人是旧的,朱仁斌是旧的,从村里走出去又回来的年轻人也是旧的。
【小题4】文章每部分都描写了碧凤蝶,说说前三部分描写各有什么象征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31 05:0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①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莫言获奖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②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③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④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⑤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发而不可收”,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
⑥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⑦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⑧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⑨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⑩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
B.本文对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设置,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C.传记常以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记述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逼真细腻地描写出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D.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
【小题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小题3】葛浩文取得了成功,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新人的“被阅读”
徐则臣
①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60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见。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不等人的书,这是一本拉美文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②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③所以,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一定有人说,文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④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第一本书的树上吊死。但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格局业已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使得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文学新人,都不能无视更广阔更有生机的出版市场的存在了。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再必然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⑤“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虽然靠逐渐消失来要挟别人读,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并不足取。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有效性的阅读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创作的再生产,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竖起的标杆,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⑥在这个意义上,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艺术创造给人阅读?你所期待的是抢在消失前的一次性、即时性阅读还是更长久的、可持续性的阅读?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我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每一次打开,所有的文字都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沉实,坚定,它们给我的信心和内心的安妥,胜过最终化为空无的著作等身,以及所有的荣誉。
【小题1】第③段提到“‘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作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社会共识指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观念和认识,是大多数人同意或愿意接受的价值选择和遵循的社会规范。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所谓社会共识,首先是关于社会合作意义的共识。有了全社会渴望形成社会共识的需求,接下来是达成关于合作规则的共识。形成合作规则的共识后,还需建立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即社会成员应当明确任务是什么、步骤如何进行,以便相互配合,形成合理预期。例如,在当下,我们至少要逐渐形成这些方面的共识:社会发展的任务为何?发展的方式应该怎样?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②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它是鲜活的、流动的、弥散的,不断与个人的内心需求和感受相互建构。当我们观察一个社会、观察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从个人的价值偏好到与人交往的规则,从市场的交易到群体性事件,都能感受到他们背后存在着一种牵动着、引导着、左右着人们的精神力量,若隐若现。这就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抑或社会类别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的心境状态。在社会稳定演进时,这种心境状态表现为一种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或“时代精神”;而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它则可能快速变化,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成分和形态,如同一种基调,衬托着无数个体和群体的内心状态,又被这些个体和群体的内心感受和意愿、行为预期和选择不断涂抹添减,从而汇聚成为一曲整个社会的精神“合声”。由此可见,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
③然而,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的共享的现实,又可能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行为意向有一定的距离。在社会转型时期,这样的特性,使社会共识的建构更为困难。
④从社会心态的培育角度来看,积极的社会心态是推动社会共识建立的基础。当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时,抱怨和观望的情绪就会流行。而抱怨与批评、观望与参与的不同特点,对积极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共识的构建有着深刻影响。“抱怨”的主体往往会假设有全能的力量应当对现状负责,是消极的情绪;而“批评”则往往带有积极的色彩,它力图找出问题、甄别情况、警告风险,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观望”是对全能的力量的失望;而“参与”则是通过介入,改变现状,摸索出路,是社会共识在“尝试——错误——再尝试”中的必要过程。积极的社会心态离不开社会成员意识的养成。作为社会的一员,其不应是社会上下结构中的从属,也不应是权力结构中的支配者或者被支配者,而应当是以平等关系赋予的成员资格。
⑤社会心态是社会之心,社会共识是社会之心的良知良识。凝聚社会共识,要有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心态做基础,成熟的社会共识,也将是社会心态的准星和基调。
(选自杨宜音《作为社会共识表达方式的社会心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社会心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心态是牵动、引导、左右社会或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的精神力量。
B.社会心态由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
C.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能加速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D.社会心态不能等同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介绍社会共识的概念、形成过程,并列举当下所需要的社会共识的内容来具体说明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
B.第②③段先依次阐述社会心态的概念、呈现方式、变化特点、作用,最后指出社会心态对社会共识的构建的影响。
C.第④段介绍如何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分析抱怨与批评、观望与参与的不同特点与影响,提倡养成社会成员意识。
D.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⑤段总结全文,先明确社会心态与社会共识的关系,再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包括社会合作意义、合作规则以及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等。
B.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的重要表达方式。它可能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时代精神”,或社会的精神“合声”。
C.“抱怨”“观望”是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时流行的消极情绪,“批评”“参与”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与过程。
D.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能推动社会共识的建立,而社会共识是社会心态的良知良识,是社会心态发展的终级目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守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我还能走能动。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用途很大,曾经很受欢迎,引出后面所写的内容。
B.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都穿毛窝子,结尾写人们烧毛窝子,前后对比,旨在说明时代在进步,毛窝子已经过时了。
C.小说的结尾富有象征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这一美好的景象暗示出“我”对未来依旧充满希望。
D.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
【小题2】小说三次集中描写李大爷的外貌,请找出来,分析各表现了李大爷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小题3】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光学鼻子

激光将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这是欧盟发起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目标。得到了下萨克森州支持的汉诺威激光中心参加了这个研究项目。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呼出的气体,然后人们可以利用测量结果来确定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与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这种被专家称作“光学鼻子”的技术具有很大优势——它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并且也可以免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因此这种新技术特别适用于婴儿、老人或重危病人。

但在这种新技术投入临床应用之前,科学家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呼出气体中的适合诊断疾病的微量气体浓度非常低。这是该技术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必须研制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此外,医学工作者必须查明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指示器。

汉诺威激光中心和英国一家技术公司打算利用这个欧盟资助180万欧元的项目研制一种波长5—10微米的激光。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在着手研制合适的传感器。乌德勒支大学的医学中心负责协调。这个研究项目将进行到2011年。

【小题1】下列对“光学鼻子”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学鼻子即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的激光。
B. 光学鼻子即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病人呼出气体的医疗技术。
C. 光学鼻子是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和传感器。
D. 光学鼻子是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人体呼出的气体以确定有无疾病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
【小题2】“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下列不属于这一判断的一项是( )
A. 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
B. 没有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
C. 可以缩短诊断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D. 可以确诊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光学鼻子”比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可以专门用来为婴儿、老年人以及重危病人诊断疾病。
B. “光学鼻子”只有在能够测量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低浓度气体并且知道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征兆的情况下才能交付临床应用。
C. 波长为5至10微米的激光可以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
D. 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正在研制“光学鼻子”的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