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上片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营造了深秋萧瑟的意境。
B.词中用语极富表现力,如“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C.本词末尾作者以问句作结,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一问的巧妙回答。
D.作者塑造了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权贵和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2-15 10: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根据时间的提示:1938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小题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