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墟

许俊文

西部多山,大,且高,像秦岭、昆仑、天山……哪一座都够庞大的,人往它们面前一站,只有仰望的资格。

恕我草根,对那些“高大”的东西,本能地心存敬畏与惶恐。在西部穿行的日子里,我总是躲避着它们,要不,就是作远远地眺望。也只能眺望。仿佛那些高大巍峨的家伙存在于世,就是专供我这样的人眺望的。

然而,山见得多了,我也能渐渐看出一些门道来。譬如,有许多山,上帝当初若是把他们安排到平原上,当然就很像山的样子了,但是在多山的西部,它们却不入流,只能算作山墟,用当地人的话说,叫大沙梁子。在当金山与昆仑山、当金山与天山之间的戈壁上,就横亘着一道又一道这样的大沙梁子:黄瓜梁、鲤鱼梁、仙女梁、骆驼梁、黑风梁....远远望去,就如同一道道用沙石堆起的巍巍长城,可是抵近一看,原来不过是一一座座山的废墟。

山墟这个词,其实是我杜撰的。如果你身临其境,十有人九也会杜撰出这个词。杜摸虽然不是科学,但它是艺术的胚胎。我不知道地质学家对这种自然现象怎么个叫法,反正我觉得它们就是山墟。原来一座高大的山,被着不见的岁月之手,今天抹掉一座,明天抹掉一点,抹着抹着就抹去了山的形状和高度,只留下一堆,一片山的骨骸,你说这不是山墟是什么?

我在柴达木冷湖一带盘桓时,曾向陪同的当地向导讨教过山墟的有关知识,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面对着旷寂、苍凉的山墟,我想,当初它们肯定不是这个样子,虽然我不是地质学家,但是,想象会帮助我从那些已经坍塌的山的骨架和残存的巨大基座,勾勒出它们曾经拥有的高峻与峥嵘。

从地貌特征看,那些曾经高大巍峨的山峦,成为废墟,无疑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剥蚀和挣扎的痛

苦。我发现,几乎每座微微隆起的废墟高处,都会孤立着一两尊骨立形销的褐色巨石,酷似一副徒具形骸的骷髅,不知被谁安放在一个硕大的祭坛上,一阵阵风沙,带着亘古不变的宿冤扑过来,把巨石撕咬得遍体鳞伤,它们有的已经爆裂,有的也已倾斜,似乎风再稍微大那么一点点,就会把它们轰然吹倒。

不是我杞人忧天,这样的悲剧随时都可能发生。我发现,在这些巨石的周围,有许多不规则的石骸大的如屋,如箕,小的似盆,似斗。这些从巨石身体上分裂出的骨骼,裸露在无遮无挡的烈日之下,风有的速度更快,也许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四分五裂,彼此罔顾,各自变成一堆堆如拳如碗的砾石。然而风化并没有因此停止。在它们的下方,则是一条黑色的石子带,那些比鸟卵、螺蛳大不了多少的石子,再续风化下去,就彻底地与戈壁和沙漠融为一体了,

一座山,就这样消失了。

这样的山墟,在甘肃青海和南疆随处可见。在库尔勒通往乌鲁木齐的道路两旁,在瓜洲和敦煌

间,在西出阳关一带,绵亘千百里的大小山峦,无一不在演绎着沧海桑田的经历,看了使人触目惊心,打那里经过时,虽然当地气温高达三十多度,但我还是心生冷意。是的,我无力拯救它们一步步走向山墟的命运,就如同我不能够拯救自己日渐衰老的生命。

在岁月面前,人类和自然一样,命运总是攥在别人的手里,想翻盘也难。

(选自《文学港》)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杜撰“山墟”这个词,一方面是由于不知道那一座座山的废墟的科学名称,另一方面,也是觉这个名称很贴切。
B.目睹那一道道“山墟”。“我”触目惊心甚至心生冷意,不仅是为大自然沧海桑田而震惊,更是为不主宰自己命运而怅惘。
C.文中以“骨立形销”形容“褐色巨石”外形,以“撕咬得遍体鳞伤”形容风沙对巨石的侵蚀,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逼真。
D.文章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让西部雄奇的风光与个人深刻的感悟相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小题2】结合全文,解释“山墟”的具体含义,并概括其特点。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在岁月面前,人类和自然一样,命运总是攥在别人的手里,想翻盘也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8 12:0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品源文华专注于好莱坞影视、欧美博物馆等文化、艺术IP的授权和运营,拥有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独家IP开发+IP运营权利。
首先,品源文华采用IP买断、IP开发、分授权的商业模式,即品源文华与欧美IP方直接签约,获得了其在大中华地区的独家权利,涵盖所有实物商品、数字商品、进口官方藏品复刻品的排他性权利。
在此基础上,品源文华团队开发了各类主题和授权资产,为合作商家提供了海量藏品素材、高清图库、视频等产品开发素材。这些IP资产有效地提升了商品的调性和品牌溢价,还吸引了大批粉丝。
其次,IP的价值最大化离不开营销。品源文华策划并执行丰富的营销活动,如“大英博物馆一呼万in”直播、“Fashion&Beyond”等创新的营销活动赋予合作商家极为有效的营销亮点,也为消费者带来360度的体验。
2017年,仅仅大英博物馆一个IP,我们在国内的授权商品零售额已经超过1亿人民币。
(摘自《IP授权与运营——用文化、艺术IP赋能中国消费升级》,搜狐2017年12月20日)
材料二
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粉丝,随着英国政府对大英博物馆预算的逐年削减,大英博物馆首先想到用IP授权的方式寻找资金。通过对800多万件藏品学术价值背后商业价值的挖掘,大英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做得有声有色。大英博物馆的商业负责人罗德里克·布坎南曾表示,“人们喜欢听故事,而我们的每一个藏品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故事。我们所做的授权,就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讲故事”。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文创产品需要互联网平台的推广,尤其是需要受众面较广和运营相对成熟的电商平台的加持。在此之前,故宫文创产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良好的运营已经成为了电商平台上的‘网红’,大英博物馆此举应该也会有不俗的表观”。
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大英博物馆与阿里鱼和天猫的合作一个月营收超过了百万美元,此外,大英博物馆与其合作伙伴天猫、阿里鱼在大英博物馆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并进行网络直播,直播后的一周博物馆线上访问量达到1700万,而2016年一整年大英博物馆的访问量仅为1200万。正是因为大英博物馆的此次试水让这家已经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博物馆尝到了中国市场的甜头,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在近期上线。
(摘自马嘉会、宗泳杉《大英博物馆借国内电商拓宽“钱途”》,《北京商报》2018年7月19日)
材料三
胶带、本子、冰箱贴、扇子,不少网友直呼此次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推出的商品品类与故宫文创类似。二者文创产品设计与销售皆为中书控股旗下的“艺莲公园”文创电商平台。中书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亚鹏也曾在节目中坦言公司在为包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数十家国内外博物馆做文创设计与销售,把艺术文化用文化资源转化的形式带给大家。
通过销售、设计特色产品展现馆藏的独特魅力,也是一种文化输出。许多顾客会通过产品对设计更加感兴趣,进而去了解其背后的艺术文化含义及背景故事。随着“互联网+”模式渗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博物馆也开始被此模式影响,逐渐变得“接地气”起来。
博物馆从来不缺IP,如何全方位开发明星产品来吸引顾客,是众多博物馆值得考量的问题。顾嫣媛是上海一家博物馆文创负责人,在她看来,每家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些都是可以差异化其他博物馆的重要明星产品。比如她正在设计“汇丰银行铜狮系列”的产品,为此做了不少市场调研,也请教过网红文创的团队,在设计时满足青少年儿童的口味,让他们关注文创产品,也更关注历史文化。
她还说:“观众来到博物馆,除了有看展览的地方,还希望有休息的地方、体验的地方、学习的地方、购物的地方,我们满足观众各方面的需求,也希望他们带回家的纪念品是有意义的,把厚重的历史故事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带回家。”
(摘自《大英博物馆文创产品线上热销背后“推手”竟然是这位“靖哥哥”》,东方网2018年7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通过一些创新的有营销亮点的活动,为消费者带来360度的体验,这些活动都是请教过网红文创团队后设计的。
B.博物馆用IP授权的方式来寻找资金,通过对藏品学术价值背后商业价值的挖掘,有效地提升了商品的调性和品牌溢价。
C.博物馆设计、销售能展现馆藏独特魅力的胶带、本子等特色产品,使顾客通过产品对设计感兴趣,这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D.博物馆现在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它不仅是看展览的地方,还可以是休息的地方、体验的地方、学习的地方、购物的地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品源文华专注于好莱坞影视、欧美博物馆等文化、艺术IP的授权和运营,是近期线上热销的大英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背后“推手”。
B.大英博物馆借国内电商拓宽了“钱途”,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在近期上线,仅仅一个月营收就超过了百万美元。
C.大英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做得有声有色,这是因为有了受众面较广和运营相对成熟的像天猫、阿里鱼这样的电商平台的加持。
D.博物馆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了,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渗入,吸引了大批顾客去了解其背后的艺术文化含义及背景故事。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用文化、艺术IP赋能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式。

同类题2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下列小题:

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黏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耳提面命,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纸窗、雨打在铁皮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树上折断了手。

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树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公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改写自龙应台〈共老〉

【小题1】下列针对手足关系的描述,何者最符合本文的观点?
A. 兄弟姊妹是世上少数可以共享儿时记忆的人
B. 因共同的成长背景,手足间的命运紧紧缠绕
C. 照顾年迈双亲的责任,必须由兄弟共同承担
D. 手足不宜分家独立,以免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小题2】关于本文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何者错误?
A. 首段由朋友、情人、夫妻的关系起笔,带出手足间的情谊
B. 第二段连用两个反诘句,强调兄弟间深厚的情谊不可磨灭
C. 前两段多处使用重复的字词与类似的句型,可以强化语气
D. 末段以雨树为喻,描写手足间看似疏离却同根相连的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C.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辽阔的地域使中国注定要成为一个拥有瑰丽色彩的文学宝库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受地域影响的强烈倾向。那时,一条黄色的河流从平坦开阔的中原大地上流过,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哺育了一批性情淳朴、乐观勤劳的人们。他们的劳作、爱情、生活化为《诗经》。往南走,越过一条青色的江,那里的丛林里终年弥漫着雾气,还有神话传说一般的鸟兽花草,它们滋润着人们的想象力,也造就了先民浪漫多情的气质。楚地的山水酝酿出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楚辞》。《楚辞》和与自己气质迥异的兄弟《诗经》隔江而立,似乎预示着中国文学的未来将在由南北地域分野造成的分分合合中沉浮。
东晋末年,匈奴族入侵,在北方建立王朝,东晋退守南方,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就此形成。迁往江南的东晋,本来就经过先进的中原文明熏陶,加之江南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一度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也成了最适宜诗人成长的温润土壤。与此同时,生活在北方的外族人民仍然用粗犷的声音歌唱着他们的草原和牛羊,文学风格的南北之分就此奠定。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发展并不平衡。钱钟书引用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的话说,南方文风文雅,清丽华美,气质柔媚婉约;北方文学文风质朴,刚直率真。南方讲究文学形式,诗歌是文学的强项,出现了鲍照、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而北方文学更注重内容,气质刚健高昂,擅长作文,文章也以实用为主。对此,钱钟书解释说,“质胜”即是“文输”,以内容和说理见长的北方文学,在文采上却显出弱势。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衡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给人带来多少美感,艺术形式的成熟往往代表了这门艺术真正的成熟。东晋的文学传统直承《诗经》而来,又经过曹氏父子、魏晋文人的努力,出现过正始、太康那样繁盛的局面,诗文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还未彻底摆脱游牧生活的北方民族的诗文显然还处在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规律探索的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北朝没有自己的诗歌,北朝的诗文名家都从学习南人而来。南方文学和文人从此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
北宋末年,中国再次进入了战乱和分裂的局面。文学也随之有了南北之分,但这时已经不是北方不如南方,南方轻视北方那么简单了。著名的诗人元好问虽然是金人,却有着良好的汉民族文化教养。做过许多诗感慨身世,像宋人一样抒写亡国之痛和离乱之感,钱钟书说他的诗“情并七哀,变穷百态”。金灭亡后,山西诗人在他身边结成一派,声势强大,而当时南宋的文坛正盛行着一股意境狭窄、情感苍白的诗风。钱钟书说,这时南宋的诗派已经无法与北方抗衡了。
钱钟书认为这种南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恰好说明,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无论南北相距多么遥远,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已化做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听钱钟书讲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学与生俱来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而,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瑰丽色彩文学宝库的国家。
B.《诗经》是黄河两岸中原大地上孕育出来的诗集,其内容是在这个特定区域中的人们劳作、爱情、生活的艺术反映。
C.《楚辞》是具有楚地文化特点的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多情的气质。
D.长江使中国文学有了南北地域的差异,《诗经》与《楚辞》气质迥异,隔江而立,成为中国文学南北之分的开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晋王朝南迁,江南秀丽的风光、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促进了东晋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南方文学的鲜明风格。
B.钱钟书认可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对于南北朝文学的评价,指出两者在文学风格、文艺气质、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
C.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是南方文人对北朝文学是看不起的,因为北朝文学尚处于探索初期,不如南朝文学成熟发达。
D.宋高宗的南迁,客观上造成了地域和文化上的南北之分,南北文学也一改南北朝时期北不如南的格局,表现为南宋诗派无法与北方抗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文学虽属南朝文学,受到南方地域因素的极大影响,并超越了北方文学,但它的成就也与北方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钱钟书“质胜”即是“文输”的解释,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诗文,都应该在内容上站得脚,并且在形式上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有表面上看到的地域差异,也有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带来的经济文化的不同。
D.尽管南北相距遥远,文学差异巨大,但已在漫长的历史中化为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所以,钱钟书认为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老孟等几个朋友驱车前往靠山屯的一家农家乐,那儿有土鸡肉、野兔等野味,还有甲鱼、鹿肉什么的。我去的次数多了,跟老板二狗熟悉,他透露说也有一部分是圈养的,其实他不说我也能猜测个八九不离十。
老孟,是个盖房子的,尊称房地产商,这天是他请客。刚坐下,就对二狗豪气十足地说先来盘鳄鱼肉。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老孟眼也不瞄二狗,“啪”地一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不差钱,上。”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老板,这个真没有,不信您问侯老板。”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不出面,我知道老孟这人,在有些人面前当孙子,来这里尝尝当大爷的滋味,找找平衡。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怕客人喝多后算账掰扯不清,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
点完莱,二狗一算账,四百八老孟从钱夹里捻出四张老人头。二狗死活不愿意,说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一星半点的,给了吧,老孟没说话,又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二狗伸着手,很执着,“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我看不过去,刚要掬钱,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不用找了。”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味道嘛,也确实不错。气氛在酒精的滋润下活跃起来,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这就好,吃饭嘛,要的就是心情。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一碗鸽子面。”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孩递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我忍不住提醒二狗“狗老板,你看清楚了,那可是冥币!”
“我知道。”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 ”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常把冥币当钱使。”
老孟附和道:“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干赔本买卖啊,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也只是买碗面,没啥。”二狗不以为然。
我由衷地说:”你这么好心,孩子真幸运。”
二狗说:“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这个孩子是村长的。”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谁说山里人老实?也会拍马屁嘛。”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嘲热讽,说:“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想想也是的,谁让人家的爸爸是村长呢?许多事要仰仗人家。这么一想,我也就释然了,忙给老孟碰杯,不让他再嘲弄二狗。
“明白了,村长在这里挂着账……行。狗老板会做生意。”老孟一副豁然明白的样子。
“肯定这样。”在座的一个朋友同意老孟的说法。
难道他们说的是事实?我眨巴着眼盯着二狗。如果真是如他们所说,错也不在二狗。
二狗没接话茬,叹口气,说去年秋天一个晚上,大暴雨,村长进山巡视,见屋子裂缝了,忙背出孤寡老人刘大爷,刘大爷说收音机还在屋里。村长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了整整一天。”
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临走时,老孟不声不响放到吧台上五张老人头。
“老板,已经算过账了,您是不是喝多了?”二狗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那个,那孩子想吃啥你就做啥……”老孟头也不回,走出了农家乐。
半个月后,接到老孟的电话,邀我一起去靠山屯。我说嘴又馋了?”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说老孟“是个盖房子的”,有讽刺的意味,用“尊称房地产商”表现老孟的财大气粗,与后文的讨价还价及放五张老人头相呼应。
B.“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表现了二狗对顾客的恭敬,其中含有没能满足顾客要求的歉意,也有与顾客拉近情感距离的善意。
C.小说花了不少笔墨写老孟和二狗两人的讨价还价,给人留下二狗小气抠门、斤斤计较的印象,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D.小说插叙了村长为救刘大爷牺牲的内容,解说了村里店铺让男孩免费吃饭的原因,也展现了山村淳朴的民风,升华了小说表达的情感。
【小题2】小说结尾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小说的标题“山里人”的含意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