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小题

梨    花

阿来

①“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梨花最美。

②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原因在于它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白色花瓣太薄,就会被花萼的颜色所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了。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

③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也就是说,梨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开放洁白如云的花朵,但还会结下累累的香甜果实。

④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妆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镇,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

⑤最近在罗马,常见街边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柠檬与橙子,觉得也非常好看挂果的树与开花的树相比,也自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结果的树就不能站在我们城市的中间,散布比花香更为持久的果香?

⑥植物园中有几株苍老的梨树。那天坐在树荫下,望着开花的梨树出神。和蔷薇科的其它春天盛放的品种相比,梨树的枝干又最为虬曲苍老。最显眼的,是梨树厚厚的树皮,黝黑,深深龟裂,主干如此,分枝也如此,更显出枝头花朵娇嫩脆弱的美丽。仿佛是为了增加人的这种感慨,梨树也为自己制造苍老与娇美的强烈对比。

⑦一个德国植物学家说过,花是人类情感最古老的信使,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看到自己情感深处的秘密。梨树就是这样,从最显老的枝干上,捧举出最纯净娇美的花朵,让人深味生命的秘密让人的情感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悲伤。

 (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唐宋诗人咏梨花的诗句,有何用意?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梨花的?请简要赏析。
【小题3】第⑤段作者写罗马街边树上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作用?
【小题4】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10:2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京口漫笔

岑 桑

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镇江古称京口,是南京的外卫,在历史上与南京同兴替。三国时,孙吴在此起家;南北朝时,刘宋据此立业。历代江南有事,这个形势险要的滨江城镇,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可谓得天独厚,大江奔流至此,浩浩滔天,气度无涯,直让四周景色大增瑰奇。走马观花,穷一日之游,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
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曾使我感慨万端。“焦山山里寺,金山寺里山”。与金山的江天寺凌驾于山上不同,焦山的定慧寺是藏在山的怀抱之中的。要到定慧寺,须通过山门。山门迎面有一堵墙,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碑石。在这块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周散开。我问那位渡我们过江的老艄公。老艄公答道:“这伤疤,比我还要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
老艄公的答话,使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1842年6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两江总督牛鉴望风而逃;英寇继续攻陷宝山、上海,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南京)。这时牛总督逃至镇江,“劝谕”城内百姓捐银十二万两向侵略者进贡,请他们手下留情,免使镇江“生灵涂炭”。可是当这个卑鄙之徒还来不及施展他的“抚夷”之计,海盗们的兵舰已把炮口对准镇江了。牛总督眼见形势危急,慌忙逃命,直跑江宁,上奏力主投降。朝廷里的那些被侵略者的凶恶形象吓得心慌意乱的统治者,正在筹划如何顶礼加额向英国侵略者乞求和平的时候,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
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七八十艘兵舰和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侵略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表现得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连那个狂妄至极的著名刽子手——英国海军大佐义J·义律·宾汉也不得不承认:镇江守军“做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都是短兵接战而攻陷的”,守军的勇敢的确“令人心悸”。可见这一役,镇江军民拼死奋战,让侵略者尝到的味道是够苦的。那时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都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朝廷里没有膝软善媚的当权派,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不会是后来史书上记载的那么一回事了。
还是把文章回到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记得那天游罢,已近黄昏,我迎着透过芦丛飘来的江风,踏着鹅黄色的斜阳余晖归去。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当然,那时在我心中产生着的,不是淡淡轻烟般的幽古之情。
出来山门,下了埠头,渡江的木船就载我们往回走。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大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幻觉暮色苍茫处,百年前的正义之旗还在飘扬,千军万马与滚滚波涛一并飞跃奔腾,用弓矢戈矛杀向船坚炮利的敌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说镇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地方是南京的外卫,二是镇江一直以来与南京同兴替。
B.“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一句中的“千真万确”用词准确有力,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过往历史有着鲜明的情绪。
C.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通过作者镇江一日游的见闻,在对美景的观赏中,歌颂了镇江百姓的爱国情怀。
D.本文借镇江游历因物叙怀,使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歌颂了近代史上英勇抵抗外敌的军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小题2】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请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简要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 图

余光中

①书桌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整整齐齐叠着好几十张地图,有的还很新,有的已经破损,或者字迹模糊,或者在折缝处已经磨开了口。新的,他当然喜欢,可是最痛惜的,还是那些旧的,破的,用原子笔画满了记号的。只有它们才了解,他闯过哪些城,穿过哪些镇,在异国的大平原上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只有它们的折缝里犹保存他长途奔驰的心境。

②那些地图就像他的太太一样,无论远行去何处,事先他都要和它们商量。譬如说,从芝加哥回盖提斯堡,究竟该走坦坦的隧道,还是走二级三级的公路?凭着那些地图,他闯过费城、华盛顿;切过蒙特利奥、旧金山。回台湾后,这种倜傥的江湖行,这种意气自豪的浪游热,一下子就冷下来了。一年多,他守住这个已经够小的岛上一方小小的盆地兜圈子。往往,一连半个月,他活动的空间,不出一条怎么说也说不上美丽的和平东路。

③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萧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他带去的是一幅旧大陆的地图,中学时代,抗战期间,他用来读本国地理的一张破地图,就是那张破地图,曾经伴他自重庆回到南京,自南京而上海而厦门而香港而终于到那个岛屿。他常常展视那张残缺的地图,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那些记忆深长的地名,长安啊,洛阳啊,赤壁啊。往往,他的眸光逡巡在巴蜀,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从一个童军变成一个高二的学生。

④远从初中时代起,他就喜欢画地图了。蛛网一样的铁路,麦穗一样的山峦,雉堞隐隐的长城啊,叶脉历历的水系,神秘而荒凉而空廓廓的沙漠。当他的目光循江河而下,徘徊于柔美而曲折的海岸线时,复在罗列得缤缤纷纷或迤迤逦逦的群岛之间跳越为戏的时候,他更感到鸥族飞翔的快意。秋日的半下午,他常常坐一方白净的冷石,俯临在一张有海的地图上面,作一种抽象的自由航行。

⑤在山岳如狱的四川,他的眼神如蝶,翩翩于滨海的江南。有一天能回去就好了,他想。后来太阳旗在中国降下,他发现自己怎么已经在船上,船在白帝城下在三峡,三峡在李白的韵里。他发现自己回到了江南,他并未因此更加快乐,相反地,他开始怀念起四川,怀念起那些曾经用川语摆龙门阵甚至吵架的故人了。太阳旗倒下,五星旗升起。他发现自己到了这个岛上,他断断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在这多地震的岛上连续抵挡十几季的台风和梅雨。现在,看地图的时候,他的目光总是在江南逡巡,燕子矶,雨花台,漕桥,几个单纯的地名便唤醒一整个繁复的世界。

⑥“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从新大陆寄回来的家信中,他这样写过。在中国,你仅是七万万分之一的中国,天灾,你可以怨中国的天;人祸,你可以骂中国的人,军阀、汉奸、政客、贪官污吏,你可以一个挨一个的骂下去。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来,所有的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于是你不能再推诿,不能不站出来。站出来,而且说:“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第一次去新大陆,他怀念的是这个岛屿,那时他还年轻。再去时,他的怀念渐渐从岛屿转移到大陆,那古老的大陆——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的大摇篮。中国所有的善和中国所有的恶,所有的美丽和所有的丑陋,全在那片土地上和土地下面,上面,是中国的稻和麦,下面,是黄花岗的白骨是岳武穆的白骨是秦桧的白骨或者竟然是黑骨。

⑦走进地图,便不再是地图,而是山岳与河流,原野与城市。走出那河山,便仅仅留下了一张地图。当你不在那片土地,当你不再步履于其上,俯仰于其间,你只能面对一张象征性的地图,正如不能面对一张亲爱的脸时,就只能面对一帧照片了。临图神游是一种超越,或是一种变相的逃避,灵魂的一种土遁之术?也许那真是一个不可宽宥的弱点吧?

⑧于是他将新大陆和旧大陆的地图重新放回右手的抽屉。他将自己的一切,躯体和灵魂和一切的回忆与希望,完全投入刚才搁下的稿中。于是那六百字的稿纸延伸开来,吞没了一切,吞没了大陆与岛屿,而与历史等长,与茫茫的空间等阔。

(1967年12月21日于台湾,原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地图始,以地图终,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描写了作者在异国、台湾以及旧大陆的游历足迹,突出了海外游子的乡愁情结。
B.第④段运用比喻、叠词等修辞手法,文意生动,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既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又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C.第⑥段采用第二人称抒发情感,与读者直接对话,感情深挚强烈,寄语青年不忘国耻,充分表达了希望早日回归旧大陆的强烈感情。
D.本文以“地图”为题,意蕴丰富,它既指手中的地图,又指脚下的地图,更指记忆中、心目中的地图,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小题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后来太阳旗在中国降下,他发现自己怎么已经在船上,船在白帝城下在三峡,三峡在李白的韵里。
(2)上面,是中国的稻和麦,下面,是黄花冈的白骨是岳武穆的白骨是秦桧的白骨或者竟然是黑骨。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对地图怀有深挚的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春风吹到的乡村

许文舟

①想着应有一场雨,在树上鼓掌,野火一样蔓延的迎春花,竟穿过厚厚的雪,从田埂一直蹿到屋檐下。

②春风在凌晨进村,不可能多硬多铁,它本身也受雪的欺凌。它首先来到麦田,借着麦苗酥软的腰身,它揪了揪,一场小小的游戏,让麦苗高兴得前仰后合。那些比蝉翼还薄的雾,舞起来就是村子。上空的魅,像露珠轻轻呼吸。阳光带着刀,小片小片地削去孩子脸上堆积的寒,让溪水加快脚步,一旁的油菜花趁机与蜜蜂捉起迷藏。

③立春,是春风的码头。随时都有小股的风,抄近道而来,有时不敲门,径自到院子里,拾起一地的稻草屑翩跹。有时越过屋顶,强行搂着母亲生起的炊烟,翩翩起舞。

④母亲就在一炷炊烟的根部,正往灶里添柴,制造炊烟。炊烟究竟到了哪里,只有春风清楚。炊烟自有远方,那些离开村子在城里打工的人的梦里,炊烟就变成他们心空含泪的云朵。而火灰就是炊烟的根,适合焐红薯、粑粑、牛肉与芋头,掺进火灰的粑粑就叫“火灰粑粑”,据说还有健胃健脾功能。锅里是牛吃的料,猪等着的食,光焰舔着母亲脸上的疲惫,母亲用火钳将个头大的炭粒夹到一边,等其熄灭后放进竹篮,她要给她城里回来的孙子营造几个温度适中的夜晚。

⑤做完这一切,酒饭果早就煮熟了,那是山坡上与无数场暴雨无数阵风搏击之后的收成,晒干扬净之后的玉米,像镀了一层水晶,比阳光还光鲜,煮过之后,就都成为行将分娩的女人,温厚而雍容。拌上酒曲,就会被时间发酵成醉人的水。没有酒的村子注定是寂寞的,酒走上乡村的宴席,左邻右舍都是亲人,围着酒杯,就没有多余的话。一年,犁头翻动泥花碎飞,从育苗到移栽,从薅锄到施肥,一场丰收得经过多少灾难啊?

⑥喝酒就喝酒,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毕竟还有收成实实在在地归仓。梁上悬挂的玉米,就是无声的语言,一粒有一粒的血质,一粒有一粒的冲动,但现在不说,现在是春天。吊在横梁的年猪肉,穿成串子的朝天椒,在锅里起爆的糯谷,很快就制作出麦芽谷花糖来。

⑦村子也有总结,需要动用文字,用一些干净的文字总结一年,就像我在单位的发言里说的,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明天一样,村子也需要表达,对联就是村子言简意赅的总结。尽管我也会写点字,父亲说你三叔写得实在,写得客观,就请他写了。起初我有委屈之情,不就是一副对联吗,用得着那样?三叔研墨时摇头晃脑,提笔时一气呵成,父亲大三叔许多,只能在三叔面前忙前忙后,按三叔要求裁纸,压对联脚,然后拆洗被风吹白的旧对联,待纸上的墨迹稍干,虔诚而工整地贴到门楣上去。父亲贴上对联,一定同样工整极了地看一遍,仿佛对联是他的作品。

⑧我回到村子里,实际上已经是正月初二了。团圆的年夜饭已经结束,姐姐回婆家了,说是要修水泥路进村子,钱是有关部门给的,但得投工出力。哥也开始忙开了,说今年多签订了十亩烤烟种植计划,原来一间烤房不够,决定再盖一间。去年种了七亩,纯收五万多元,哥说,再干两年,就可以把家里全部屋子变成洋楼了。父亲的任务是放羊,四十三只羊新添九只小羊羔,父亲不用做重活,山上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就是他的财富,羊吃草,难怪父亲喂养的一只大公羊就为我家创下三千元的纪录呢。

⑨父亲陪我绕道寨子里走走,他指着我童年伙伴三顺家的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说,三顺还怪有出息呢,靠制茶起家,得到县委政府“贷免扶补”款项支持,现在已经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实业家。在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前,父亲停下来,对我说,你清不清楚,那个当时来城上找你让你帮忙介绍工作的阿根现在混得不错,这已是他第三次换车了,车越换越大,钱越赚越多,村子里新建盖老年活动中心,就有他捐的一笔款呢。父亲站在村头的老椿树下,整个寨子三十四户人家好像都是他棋盘上的子,他如数家珍一一讲解着每一户人家的现状,脸上充满了奕奕神采。

⑩老椿树虽然掉光了叶子,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看见在枝条间挤出挤进的春风,一剐一蹭之后,每一根枝条都怀春了。那些鼓起的芽苞作证,我没有说谎,春风吹到了乡村。

(选自2015年1月20日《云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小题2】本文语言风格鲜明,请结合文章加以赏析。
【小题3】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蹿”的精妙之处。
【小题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春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春风与麦苗逗乐,春风虽然柔弱,却给乡村带来了生机。
B.在母亲手中升起的炊烟,是母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藏着母亲的爱;那袅袅的炊烟也成了离家者心头的牵挂。
C.第⑥段中“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写出了农民生活的困顿,还有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
D.父亲陪我绕道寨子时,如数家珍地介绍村民们生活的变化,让我再一次切实地感受到农村日月换新颜。
【小题6】分析作者描写家人生活的意图。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一言不发就各奔东西
萧耳
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读上海文汇出版社朱耀华老师向我推荐的《凭什么》。我孤陋寡闻,对作者王小龙,也是中国口语诗的先驱王小龙一无所知,而朱老师,那种让人稀罕的老派编辑的激情在暗流涌动,期待我读出某种呼应。
②初读一千字,顿时惊呆,以为是一部精彩长篇小说的开头。作者的笔触有一种不凡不羁的才子气,他要驾驭记忆,驾驭苏州河边驳杂的光影,驾驭流浪和饥饿。
③1962年,那个著名的年份,我未曾经历过。要10年后,我才初尝这个世界的滋味。但是王小龙笔下妈妈们走来走去的纱厂,准确击中了我的童年记忆。
④王小龙笔下那个跳入苏州河的“小瘪三”男孩,我应该也认识。他就是我街坊。曾经对他做过恶,不想跟他玩,就把他一把推下了运河河滩,然后因闯大祸得到一顿暴揍。我8岁,镇上时常有游行队伍敲锣打鼓地经过,那翻天覆地的热闹与欢腾,仿佛明天就会实现四个现代化。一个中午,我听到游行队伍的锣鼓声,端着饭碗就箭一样射了出去,热闹没看成,我摔倒在门槛上,缝了八针,手上留下永远的伤疤。
⑤原来我与素不相识的王小龙,还有如此隐秘、相通的记忆:关于热烈激情的游击队伍、古巴糖、腌咸菜、江南最冷冬天瓦檐上挂着的冰条以及开春前奇洋难忍的脚后跟等等。
⑥我从书中读到,1964年,作者王小龙已经小学四年级了,那么他是1950年代出生人,是红旗下的蛋,却经历过解放后所有的煎熬岁月。在他的书中讲述的那些片断、记忆、故事,如今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下一代读之,或许会有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错觉。像我这样在童年见过亢奋场面的,一勾连起某种记忆,依然有一种肾上腺激素分泌忽然旺盛的激动,那浪漫、迷狂、飞升犹在,仿佛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的童年都曾经是那个无法无天站在烟囱上的马小军,我们不需要去学而思,我们有大把时间在街上游荡,和神神秘秘不停在开会的大人们不同,我们童年的空气中充斥着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气息,像一道白炽的光。而如今,我们正面临着被嘲笑保温杯里泡着枸杞,被嘲笑油腻中年。
⑦王小龙说,“人生的耿耿于怀多数都是对自己的厌恶和无可奈何。”那么以一种王小龙似的既天马行空又絮絮叨叨自得其乐的方式描述往昔,与他记忆中的上海往事干杯,或许也是因为诸多“对自己的厌恶和无可奈何”吧。
⑧《凭什么》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更像一种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新文本,我从作者童年读到他退休,也许你读到后来也会像我一样,“觉得自己伤感得像长篇小说”。另一方面,似乎又听到时代的倾诉者王小龙自言自语——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人的神经大概就这样一点点粗大起来”。
⑨书看到后来,我以为作者并没有以知识分子情怀作为立此书之本,他并不掩饰那些不算高级的腔调和趣味,他的记忆是草根气息浓郁的,对旧时代故事既是“白头宫女闲话说玄宗”,又有老工人师傅对曾经生活琐事的津津乐道,因为这样鲜明的个人风格,《凭什么》明明可以更知识分子,你却看到了更多的时代世相
⑩同样写上海老市井,《繁花》也写世相,骨子里是知识分子的,《凭什么》的骨子里却真正藏了一颗平常心,有一种对生活的彻底平等,无所谓高与低的通达与觉悟,王小龙更像一位持众生平等观的说书人,认的是最朴素的理,在惊堂木拍响之前,那些狰狞的狼狈的粗砺的暧昧的香艳的麻木的,都已经看开了,看透了,看淡了。
⑪后来我知道其实作者是位著名的诗人,纪录片导演是他的职业,他是一名地道的上海知识分子,有着上海老男人的风度翩翩,他在陈村的“小众菜园”里写东西。他家铁路宿舍二楼东北角的小房间,曾经是上海相当稀罕的在野文化地标。书中几处提到他的诗人朋友顾城北岛等,说起顾城在他家睡地铺,要他拉小提琴的往事,也说得云淡风轻。说到自己的父母辈故事,我恍惚以为自己又在读老金的《回望》。
⑫说此书有世相感,不仅因为王小龙有嬉笑而不怒骂,也因为书中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此鲜活,比如某个在徒儿们面前展示雄性力量的工人师傅瞬间让人想到西门庆,既市井又滑稽,而最野性的欲望,即便在最禁锢的时代都能市井又滑稽地狼奔豕突。王小龙不太愿意评说自己经历的那些过往,他更像一位换上浴袍,走进大众澡堂子的洗澡客,在热气蒸腾的澡堂子成为话语的中心,他可以是显者,也可以是隐者。在大澡堂子,说什么之乎者也,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最后都不免赤裎相见。
(选自《钱江晚报》,略作改动)
【小题1】作者的“惊呆”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⑨段“时代世相”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作者喜欢王小龙的作品《凭什么》,为什么要以“一言不发就各奔东西”为题?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把王小龙比作洗澡客的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带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对奶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了“我”对奶奶认识的变化和感情的深化。
B.本文③到⑥段写奶奶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一刻不闲。尽管得不到儿孙的理解,也一直坚持劳动。
C.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我”对奶奶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小题2】作者为什么写“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小题3】本文以“老海棠树”为题,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