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满脸不屑。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开的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才用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这端砚何处没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人家说只有您老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忙说:“就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不知所措。华昌自言自语:“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第一段景物描写非常精炼,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奇瑞还烘托出石钵头和华昌两人的心情,预示两人即将爆发矛盾。
B.小说第四段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满腹经纶却穷困潦倒的读书形象,也写出石钵头对华昌这样读书人的不屑和鄙视。
C.小说中的石钵头是个屠夫,他强悍霸气,不懂尊师重道,虽令人可恨,但其身上也蕴含孝顺的情怀,对华昌宽以待人的行为心有感动。
D.小说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特定年代里的社会生存状态以及不同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小题2】小说以“药砚”为题,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徒手分砚”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3 06:0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里”的文化风暴裹挟了谁
单士兵
依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的“旭日阳刚”音乐组合,现在回看过去,会发现他们与曾经扶他们上马走上一程的人——《春天里》词曲作者兼原唱者汪峰,渐行渐远。因为汪峰近日明确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  
从当初凌乱局促的出租屋唱上了“星光大道”,随后唱进央视春晚,旭日阳刚经过一条别样的途径,完成了从草根到明星的重大转身。这段成功过程,绕不开汪峰的扶持。比如,汪峰邀请旭日阳刚参加自己的演唱会,特别是一再授权他们直到在春晚演唱《春天里》,最后才完成了对这对草根歌手命运的根本转变。就像每个父母懂得自己的孩子一样,汪峰自然明白《春天里》的价值,也明白这种翻唱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背后的文化与市场的秩序又意味着什么。
当汪峰不让旭日阳刚演唱这首歌,自然带来各种争议。而这些争议也在被围观与评价。
文化冲突的风暴生成了。被这种风暴裹挟的,不仅是汪峰与旭日阳刚,还有更多人。文化差异越大,参与人群越多,风暴就越激烈。
旭日阳刚曾经的生存状态,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表征,自然容易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旭日阳刚对音乐介入现实生活无疑也作出了贡献。但是,这又绝不是消解《春天里》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的理由。
面对这些复杂错位的社会文化元素,当事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围观者也面对着文化价值判断的博弈。而这些价值阐述与文化博弈,本身何尝又不是一种财富?
当然,汪峰给予过旭日阳刚最大的帮扶。当旭日阳刚以大量商演冲击特定版权秩序,客观形成对汪峰及其团队利益冲击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汪峰选择拒绝赐予,并不承担道德责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理性。他在这起事件中展示的文化包容与秩序守护,应该得到尊重、理解,甚至是激赏。
央视主持人将汪峰维护版权行为称做是“危机公关”,认为应该以“开阔的心胸”这样的道德境界面对问题,从中也不难发现法律意识的淡薄。诚然,对弱者的宽容与同情是应有的品质,但弱者从来也不应该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更不能因为是弱者就可免于担当法律责任。
如果不尊重这些文化常识,恐怕会远比这事件本身更悲哀。如果不能通过理性的文化对话,真正形成对文明与秩序的普遍坚守,任何人都可能遭遇到精神与权利的剥夺。就像现在汪峰被裹挟于“春天里”文化冲突的风暴中。
也就是说,通过对这起事件的围观与梳理,让人们形成更多的文化认同,懂得去遵守秩序底线,那样才能避免更多人被裹挟在文化风暴中,而不至于产生太多的盲从与迷失。
(选自2011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具体说说“春天里的文化风暴”是指什么?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应该怎样对待和避免这样的文化风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也决定了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根据中电联统计,截至2016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16.5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容量9.4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7.3%;发电量达6.0万亿千瓦时,其中燃煤发电量约3.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5.5%。
2014年起,煤电行业率先推进超低排放改造。2015年,环保部、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形成了全覆盖,治理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了解,目前相比煤电行业污染物持续减排,非电行业对我国污染排放影响越来越大,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分布了40多万台量大面广的燃煤锅炉,农村的采暖用煤数量更是惊人。
“非电行业污染治理的基数、管理的能力与电力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四分之三以上。另外,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还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主要是石化、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目前我们将紧紧抓住非电行业大气污染治理这个主要矛盾,加快推进工业炉窑燃煤锅炉和散煤等污染的治理。”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称。
(摘编自2017年9月20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2013年后,浙江能源集团等电力企业又自我加压,引领开展“超低排放”技术研发,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2015年,我国电力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底我国又开展了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减排改造提速扩围,到“十三五”末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煤电机组都将达到“超低排放”水平,届时电力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进一步降低至2015年的50%左右。此外,我国燃煤电厂的在线烟气监测系统CEMS是国内最早安装、最成熟、管理最严格的污染物管理体系之一,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特性也充分保障了国家减排任务的落实。可以说,燃煤发电脏乱差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火力发电企业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感,将燃煤机组的清洁水平带到了更高的层次。
(摘编自电力环保专家王志轩2017年1月10日接受新华网专访所谈)
材料三:
新国标规定2014年7月1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燃煤电厂需达特别排放限值,二氧化硫5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100毫克/立方米。而在2014年,全国大部分省区的煤电企业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均在500—100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在300—1000毫克/立方米。
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相关标准相比,新国标煤电排放标准全面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新标准出台后受到了广泛质疑,煤电企业认为该标准限值过于严格,没有经济可行的技术支撑该标准的执行。
“超低改造投入巨大,虽然是发电企业投入,但实际上国家补贴电厂后最终还是全民买单,既然是全民买单,那得找到费效比最好的办法,”广东有电力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基本上没电煤了,但雾霾依旧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的决策事项应谨慎,政府推动超低排放也应如此。”
(摘编自2015年7月29日中国脱硝网《煤电超低排放改造争议重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电为主,煤电装机容量在发电装机总量的占比和燃煤发电量在总发电量的占比均超过一半。
B.我国现有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十二五”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了到“十三五”末,所有煤电机组都将具备超低排放的条件。
C.新国标煤电排放标准之所以广受质疑,主要还是一些人认为没有经济可行的技术支撑,成本投入巨大,费效比不佳等。
D.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已走出燃煤发电脏乱差的年代,正向着“超低排放”的新目标迈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能源消费格局,今后一段时期,只能通过技术提升实现污染物排放改造。
B.目前非电行业的污染治理已成为主要矛盾,该行业的治理工作远不如煤电行业成效显著,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也未得到有效控制。
C.凭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的全覆盖和污染治理技术总体所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有望到2020年最终解决煤电污染带来的危害。
D.新国标规定的排放限值施行以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煤电企业排放限值都远超新国标标准,说明这项规定的执行意义不大。
E. 材料三中广东电力行业人士的观点认为燃煤电厂造成的大气污染在一些地方已不是主要问题,过于严格的标准可能最终会影响公众的利益。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能够实现超低排放目标的优势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文化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小题1】为什么说文化转型“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现象”?
【小题2】作者认为,“文化转型”与“文化危机”的关系怎样的?
【小题3】为什么说文化转型“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卖烧豆腐的秋娘

麦家

秋娘是建水邻县石屏人。五十多年前,秋娘母亲病故,父亲用箩筐背着她进了当地狮子山林区,时年才六岁。秋娘15岁那年夏天,她没有了父亲,伐木工人,替秋娘找了一份烧饭的差事做。秋娘就这样活了下来。22岁那年,一个姓林的伐木工人娶了她,秋娘孤苦的日子终于走出头。秋娘为他生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用使不完的力气替秋娘撑起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家。

苦难已使秋娘变得很容易满足,自从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也没有不满足过。可老天爷不长眼,秋娘的小儿子还没学会走路,丈夫却被一次突发的山体滑坡狠狠地埋没在大山里,秋娘连他的尸首都没瞅见一眼。

秋娘的命苦哦!

以后,秋娘又开始过上孤苦的日子,靠着山上的树、蘑菇、野菜、禽兽,和伐木工人的恩赐,拉扯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就这样,秋娘的苦日子总算又一天天熬过来。

九年前的一天,林场老场长拿着一张红头纸给秋娘瞧,说他们都得下山,以后就没伐木的事了。不出一个月,山上所有伐木工人都像候鸟一样纷纷飞走了。

一下子清闲下来,不知道日子怎么过,闲得心慌,便找事做。最后找的事就是摆摊卖烧豆腐。秋娘说,这是她的老本行,当年在山上给伐木工人烧饭,烧豆腐是天天要做的。

烧豆腐的器具是一只火盆,上面摆一张用细钢筋扎制的炕,炕下面是无烟的炭火。烧烤豆腐之前,要先在钢筋上抹上菜油,这样豆腐不会粘在钢筋上。豆腐烧烤时要随时翻动,以防烤焦。在豆腐被炭火烤得滋滋地冒发热气时,豆腐变成了精灵,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更诱人的是,嗞嗞冒发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转换成一股黄豆在爆炒中成熟的沉香,热烈,浓郁,扑鼻而来,驱之不散。

我第一次闻到秋娘烧豆腐的异香,想去尝尝口福时,发现她摊子边围满了人。我不愿等,继续往前走。走了半个小时回来,人并没有少,只好又走。又走了半小时回来,只剩下两个人,以为很快可以轮到我,结果还是等了半个小时:因为其中一人不但带了一只胃,还带了一只面粉袋,收走了四大炕的货。

就是这人,脸红扑扑的,定是刚吃足了酒,谈锋甚健。他是一家饭店的厨师,秋娘的烧豆腐是他们饭店天天要上的一道菜。得知我是外地人,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

把他一面粉袋的家伙倒出来,不会有一个焦或有一个生的,个个圆成一个形,焙成一个色。如果你吃的时候不计数,一面粉袋家伙全吃完了,吃到吐,嘴里还是香的,馋的,还想吃。她的烧豆腐每一个都熟到家了,没一个半生不熟的。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半生不熟,就会提前馊腐,然后像一粒老鼠屎,一烂二,二烂三,最后把“一锅粥”都整烂掉。

他分明被酒精乱了分寸,临走前有失体面地把我揽到怀里,对着我耳朵做出悄悄说的样子大声说:“你知道秋娘的烧豆腐为什么好吃吗?因为她在用卤水熬制豆腐时加了罂粟壳。”

秋娘听了,扬起火钳,威胁他,骂道:“你哄鬼啊!我天天做两大锅豆腐,哪里去找这么多罂粟壳。”

他笑道:“人家都是这么说的。”

秋娘骂:“放屁!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就听你说。”

他借着酒胆,照旧有恃无恐:“你得承认,我没说错。”

秋娘气得又扬起火钳:“你还敢放屁,看我打烂你的臭嘴!”

说着立起身,冲上来,真的要打他,吓得他狼狈而逃,消失在黑暗的街头。秋娘举着火钳,对着黑暗,像个泼妇一样大声嚷了句脏话,回头对我说,“他喝醉酒了,你别信他。”

我不信,可我想知道,你的烧豆腐为什么成了本地一绝,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工艺?秋娘淡淡地说,“有什么?没什么,就是做得多了。我从15岁开始做这东西,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堆起来比这县城还要大。”

很奇怪,秋娘的头发黑得不见一丝白,在昏暗的路灯下显得更黑,像乌鸦的翅膀那么黑,中间分开,用发夹牢牢贴在头皮上,斜斜地下垂,齐肩,刚好盖住耳朵,有点怪异的时髦。

我想一定是因为工作需要,别让炽热的炭火燎了乱发,也不让灰火落入耳朵。

(本文有删减)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秋娘命苦哦”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小题2】试分析“厨师”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秋娘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文章的主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1908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年,他以《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德硕儒,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

1919年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蜚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一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学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了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南大学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所谓面向社会,就是办学的资金从社会筹集,学校的系科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加以调整。所谓服务社会,就是将大学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让大学走出象牙塔,使大学成了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也就是说,大学除了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基本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

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郭秉文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郭秉文不仅亲自上阵授课,还特地邀请了美国的杜威、孟禄,德国的杜里舒和国内的梁启超、胡适等一批名家前来讲学。

除了暑期学校外,“东大”教育科还举办了许多其他“推广事业”,如推广平民教育,为乡村失学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等;农科则通过组织农村巡回演讲团、农业展览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优良品种等;商科则通过坚持办商科夜校,为各界有志求学的青年提供业余学习的机会。

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寓师范于大学”。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1926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1958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

(摘编自《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美国大学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当时自己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B.东南大学刚一建立,郭秉文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开“女禁”,虽然遭到了非议,但经他多方努力,最终得以施行。
C.郭秉文在东南大学之所以积极倡导美国大学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不论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还是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都优于北大的欧洲模式。
D.郭秉文主张大学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要走出象牙塔,把办学的重点放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上,让大学成为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小题2】以下不属于郭秉文倡导的“美国大学模式”特点的两项是(  )
A.在管理上倡导民主。
B.强调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C.开“女禁”,倡导男女同校。
D.设立董事会,加强与社会、政府的联系。
E.主张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使学有专长。
【小题3】郭秉文在办学生涯中,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