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
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
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喝了口冷茶,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打麻将的父亲,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以前的暑假,他也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甚至在远途跋涉的清晨,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单独的市场。
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市场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
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把钱装进母亲缝的贴身小布袋里,再牢牢地系在腰带上。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的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着买回的菜随便挑出一点儿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问邻居大叔要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的总金额算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
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选自2016年111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意在表现父亲懂得教育之道,不想给孩子施加压力。
B.小说人物形象丰满,作者除形象化的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C.苏小童的活动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作者围绕这条线索组织曲折复杂、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渐趋丰满。
D.小说结尾“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表明父亲被儿子的行为感动,也有几分内疚。
【小题2】“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苏小童的故事,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小说内容与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5 10:3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驯狗
墨中白
大家知道陈面白,是因为他会驯狗。再凶猛性烈的狗经陈面白驯养一段时间,也会变得乖巧听话。遇上聪明的狗,陈面白还能驯出它一身绝技。不过,陈面白并不以驯狗为业,他喜欢背着根长笛,过着游侠一样的生活。
陈面白是个孝子,他说家有老母,不便远行。即使出门,也只是在泗州城转转,家里留狗陪伴母亲。跟随陈面白游走泗州城的是白牙,留在家陪伴母亲的叫黑嘴。陈面白一般出来三天,第四天准会回到陈家河母亲身旁。母亲喜欢儿子把外面的见闻说给她听。当陈面白陪母亲说话时,白牙和黑嘴就开始在院子里互相咬玩着对方的毛发。听着外面两条狗开心耍闹,母亲一脸幸福。
母亲爱黑嘴,也喜欢白牙。儿子不在家时,黑嘴领着她在陈家河走东家串西家;白牙也准时地隔一天便把儿子买的好吃的送回家给她。黑嘴知道她喜欢吃黑鱼,隔三岔五就跑到拦山河里捉条黑鱼回来。在她眼里,黑嘴和白牙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乖顺听话。
母亲知道找儿子驯狗的都是大户人家,他们不在乎钱,只想有一条忠诚的看家犬。会驯狗的儿子更不在乎钱,主人不善,给再多银子,他都不会去。
沈庄小地主孙豁牙养了八条狗,没有一条让他省心。爱妾怡平让他花钱去找陈面白。孙豁牙心里也早想找陈面白,可担心请不动他。怡平说:“让俺去找他娘看看。”怡平舅妈的二姨夫是陈家河人。
母亲对儿子说:“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你二大爷出面说话,就去吧。”
母亲发话,陈面白只好依从她,带着白牙去了沈庄。
孙豁牙平日里宠着爱妾,对结发妻子不理不睬,对自己母亲也烦,对待佣人也十分刻薄。想到临来时母亲的一番话,陈面白嘴角闪过一丝微笑。
孙家八条狗,是好狗,可惜它们生长在孙豁牙家。它们一看见白牙,都夹紧了尾巴。陈面白扫视它们两眼,就见八只狗头伏在地面上,大气都不敢喘。
旁边的孙豁牙看得目瞪口呆,先前他还心疼请陈面白来花的银子哩。
面白在孙豁牙家住下来后,天天和狗在一起。也不知他用的什么招,八条狗见到他,都摇尾巴示好。他的一个简单手势,甚至一个眼神,狗都能懂。让孙豁牙没想到的是八条狗见到大太太和母亲也是俯首帖耳,她们说话,包括一举一动,狗都懂。这下,怡平不乐意了,让孙豁牙找陈面白,要求家中的狗只能听她一个人的话。
面白如实说:“万物皆有灵性,更何况是陪伴人的狗呢?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
孙豁牙把这些话说给怡平听时,怡平就怪陈面白,说他在骂人呢。
孙豁牙却不以为然,他打心眼里佩服陈面白驯出来的狗。这八条狗忠诚听话不说,其中领头的那只黄母狗还能分辨出家中孬好人来。有一个佣人擅自将厨房里的牛肉藏在帽子里,准备带回家。刚走到院中,黄狗就上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脚。那人吓得面如土色,自己主动将牛肉拿出来,黄狗才松开嘴。这件事情以后,在孙家做事的人,没有人再手脚不干净了。
怡平也不敢对老太太和大太太不好了,只要她对她们说话声音稍高,那些狗就会用狼一样的眼神盯着她。有几次,她从梦中惊醒,梦里八条狗围着她,一点点啃她的皮肉。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孙豁牙身上,别看他是狗的主人,如果自己对佣人刻薄,那条黄狗就会用饥饿的目光看他,像是随时要扑上来咬他。想到陈面白说的狗眼中只有黑白二色,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后来沈庄人都说孙豁牙变了,孝顺不说,连说话都变得轻言慢语了。那八条狗,跟在他身后,像一群孩子。
听到有人这样说,陈面白和母亲相视一笑。母亲看不见陈面白脸上的笑,却能感觉到儿子的孝心。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母亲坐在椅子上,左面黑嘴,右面白牙,后面是陈面白,院里的桃花正迎着风开。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12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人,陈面白的母亲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与主人公陈面白的形象相映生辉。但文中的“狗”也是不可或缺的陪衬,起着折射人物性格、丰富小说内涵的作用。
B.孙豁牙的转变是小说的核心情节,陈面白住在孙豁牙家驯狗,也教育、开导了孙豁牙,使他从一个刻薄寡恩的小地主,变成一个孝顺有礼的人。
C.在表现陈面白的传奇般的驯狗技艺时,小说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多次虚写的是他奇异的驯狗效果,实写的则是他的驯狗方法与过程。
D.小说首尾呼应,在开篇和结尾处都描写了人与狗和谐共居的温情画面。尤其是结尾以温馨而富有诗意的镜头定格,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式生活的向往。
【小题2】小说人物陈面白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这句话,既是陈面白驯狗心得,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廖一整夜都睁着眼睛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

昨天中午,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上午都送疗养员们到山下的风景点去了,不到傍晚回不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要去了。当时,大客车和面包车都满员,韦局长提出派小车。虽然让面包车上的工作人员给他腾个座位是没有问题的,但老廖估计不会有人上山,还是满足了韦局长。皆大欢喜总是好事,韦局长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更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却偏偏出了例外!又偏偏出在彭工头上。彭工是中国盐湖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上世纪50年代从国外回来,直接就去了柴达木,此后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十年,足迹遍及青海、西藏、内蒙、甘肃、宁夏,大半时光都在终年不见绿色的盐湖度过。中科院在庐山建了这个疗养院之后,不知动员过他多少次来疗养,每一次他都谢绝了。哪座山能同千里昆仑、万仞唐古拉、冰雪冈底斯、天外喜马拉雅媲美?在中科院今年发来的疗养员名单中,老廖见到了彭工的名字,心里一样没抱什么指望,尽管对见到他几乎有一种渴望。

他却来了。这一次,他不得不来。半年前,体检发现他的心脏“传导阻滞,心跳过缓”。他说,我立个字据吧,死了和组织无关系,又一次领着考察队去了西藏盐湖。他后来住了一个月医院。出院后,被强行要求来庐山疗养院。人们希望借助这里丰沛的生命气息,借助这里经由大量针叶林的尖端放电产生的大单位的负氧离子,使他得到一次充分的休养生息。

整整一下午,老廖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向有关系和没有关系、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的单位借车,结果电话挂了个遍,毫无希望。正当旅游旺季,哪个单位的车也不会闲着。只有请山下风景点转告疗养院的陪同,让韦局长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

结果非常糟糕。韦局长很不高兴,他不相信这么大个庐山就挤不出一辆车。而且,接他时用的是面包车——当时他一行有好几个人,接彭工为什么就必须用小车?要知道,他虽然是行政领导,也是申报了院士的。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

司机在车站里外找了个遍,没有见到彭工的影子。彭工的去向只有几种可能:要么误了车或者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么被山下什么单位接走;要么自己上了旅游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会来个电话。

老廖一整夜等的,就是这个也许会来的电话。负责好科学家的疗养,真不是一件轻松事。当初调老廖来筹建这个疗养院,他就很犹豫。责任太大了!

窗外,黑了不知有多久,好像有100年。老廖就坐在这100年的黑暗中静听着山风在树林中穿过,虫子在草丛中鸣唱,越来越浓重的夜雾淅淅沥沥,疗养楼隐隐传出鼾声。后来天渐渐亮了。阳光穿过稠密的树林倾泻下来。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清新、明亮、温馨、欢快,但老廖却不知为什么老想哭

下面有人喊他,喊声很急。莫非是彭工到了?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什么事?”“餐厅里吵起来了。”争吵的双方是食堂管理员和韦局长。韦局长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他认为他腹泻的原因是食堂的饭菜有问题。

 “假如腹泻不普遍,那就还得找别的原因。比方说,你昨天是不是喝过泉水了?”

疗养员因为喝泉水引起腹泻的事经常发生,尽管疗养院一再提醒告诫,还是有人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

“这跟泉水有什么关系?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哪个,哪个说我有问题?”人群后面忽然一声大喊,食堂大厨挤进来。他40来岁,很粗壮,两只袖子卷得老高的手沾满了面粉,紧紧抓着一支擀面杖。“你再说一遍,我有什么问题?”大厨横眉立眼,上上下下打量韦局长。

韦局长不由得后退了一步:“我没有说你,我说的是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你拉肚子,关我屁事!”

“住嘴!”刚走进餐厅的老廖大喝。

但是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无法无天,无法无天!这么一团糟,怎么会不把大科学家给弄丢了!送我走,立刻!” 韦局长今天的火气,显然是昨天下午调走了小车引起的。

“大科学家”指的自然是彭工。老廖心里一阵刺痛。

上了小车的韦局长不停地长吁短叹:居然弄了这么一帮人来管理疗养院,科学家来这里谈何疗养,简直就是受迫害。可怕,这么粗暴,难以想象……

坐在司机旁边的老廖只有沉默。他没有守住自己的责任。毕竟,他是院长,派不派小车,决定权在他手里。

“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韦局长没完没了。

“停车!”老廖突然喊。车子怪叫一声刹住了。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园门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是彭工,是那个照片一再在报纸上登过的地质学家。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您是?”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你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您来了就好。”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一些从山下带着席子和毯子来的露宿者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不像我们那里,坐车跑几天也看不到一点绿色,有时候忽然发现一棵小草,全车的人都要下车来,围着看个半天。”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彭工……”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苦了您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回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局长说:

“跟您打个商量,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牯岭一带所有的峰峦、峡谷、树林、溪流、屋舍、楼亭很快就淹没在似有若无的缥缈中了。
【小题1】分析小说划波浪线部分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
【小题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哪座山能同千里昆仑、万仞唐古拉、冰雪冈底斯、天外喜马拉雅媲美?
(2)车子里没有回答
【小题4】请为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蓝发卡
周建
谭小薇接到一个电话,心里微微一颤。有飞机要去西藏,途经丈夫部队机场加油,问她要不要搭机去看看。谭小薇笑了笑,明白“看看”是指同丈夫团聚的意思。以往,她也会接到这类电话,但考虑到丈夫指挥新机改装任务,她都谢绝了。
自丈夫许开元离京去西北赴任,已经三年没回家了。这三年,她很少给许开元的手机打电话。
这回,那个让她心里微微一颤的诊断书就摆在她眼前。如果他知道她得了病,会不会赶回来呢?当然,这事儿肯定不能让他知道。要是能在治疗前去看看他,不会影响他什么就烧高香了。
“嫂子,您去不去啊,这回可是难得的机会……”谭小薇捋着电话线,想把那些定了型的塑料线捋直。可那些弯曲的线只要外部力量离开它,就又缩回原形。
“告诉我具体时间,我会准时赶到。”谭小薇说。
许开元不知道妻子动了凡念,要来部队看他。但是,远远地看到从北京飞来的那几架大型运输机落地时,他也有种莫名的激动,心想,或许她会从飞机上走下来。
走进许开元空勤家属楼的二居室,谭小薇一点也不觉得陌生。走进卧室,淡蓝色的纯棉床罩就像一片温暖的晴空,让谭小薇顿感疲惫。枕头暄软,满是他的味道。她紧紧抱住枕头,把脸埋进去,却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才想起昨天在超市,特为这次探亲买了一只蓝发卡。
看着睡梦中的谭小薇,许开元没忍心叫醒她。从小带孩子,她一向觉轻,能睡成这样,想必累坏了。他把屋里所有的脏衣物收拾干净,让司机带回空勤宿舍留着自己洗,便在床边坐下来。妻子明显瘦了,抚在脸的秀发根部,已经露出不少白茬。一只廉价的蓝色发卡,夹在马尾的一侧。多大年纪了,还买这小姑娘的东西。许开元嘴角浮现一丝怜爱的笑意。伸手去摘那只发卡,却中途拐弯,在她脸上轻轻抚了一下。
第二天,谭小薇去部队院外买了好多菜。她穷尽自己的厨艺,做了一桌丰盛的菜饭,等许开元回来。在这过程中,她不时幻想着两人见面的情景,一会儿傻笑,一会儿害羞,竟像等待初恋情人那般。
夜幕掩尽最后一抹霞光,也没见着许开元的人影。第三天临近中午了,他还没有出现。谭小薇绝望了。但她没有怪他。这时,机场那边传来飞机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原来下午还要飞行呀?!谭小薇立马替丈夫找到理由。想到丈夫每天要面对这么繁忙的工作,谭小薇的调整很快见了效。可是,想到回去即将面对的化疗,不免还是有些怆然。
谭小薇拿好行李准备登机。突然听到身后有碎急的脚步朝她奔来。她心里猛地狂跳了几下。转身,是许开元的司机。此刻,那位20来岁的小伙子,满脸愧疚地看着她。
“嫂子,真对不起,师长太忙了……嫂子,这是……”说着,举起手中的塑料袋,示意里面的两只饭盒。那浓重的大蒜芝麻调料酱味,让她一下猜中是凉粉。他还记着她喜欢吃凉粉?!
“谢谢你!忙就不用过来了。”谭小薇以长嫂的口吻说。“告诉他,一定保重身体。我很好,家里一切都好。”说罢,要上悬梯,司机又叫住她,将一个叠得四四方方的信札交给她。这回,谭小薇像抢一样扯过来,攥进手心。接到信的谭小薇彻底释然了。这三天的漫长等待,因了这封信,仿佛不存在了一样。
为了能静下心来看信,她先去前舱跟兄弟们打过招呼,才去后舱坐下来。谭小薇正了正身子,激动地抻开那个用笔记本纸写的信札,上面竟然只有一行字:你的蓝发卡很美。
(摘编自《解放军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写了一对军人夫妻的故事,丈夫三年没回过家,谭小薇到部队去探望,遗憾的是还没有来得及会面就匆匆离开。
B.丈夫许开元支藏戌边恪尽职守,妻子谭小薇重病在身还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他们都具有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C.谭小薇刚到丈夫的宿舍,由于旅途劳累,体力不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许开元看着睡梦中的妻子,没忍心叫醒她。
D.接过丈夫许开元的司机送来的一个叠得四四方方的信札,谭小薇这三天的漫长等待,因为这封信,她不再觉得惆怅了。
【小题2】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分析两位主人公的形象。
【小题3】“蓝发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出了些许小事: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它太老了。看样子,它的存在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已几经倒塌,几经修补。由于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这三十多米的围墙便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昨夜的一场风雨!
第二天早晨,吴所长召开每日一次的碰头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呷了口水,“可我总觉得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查了:“现在看起来围墙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的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特有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的朱舟双手捧着茶杯:“我们考虑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身处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长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干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瓦的灯泡把马路照的灼亮。砖瓦、石灰、玻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飞,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很香……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个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带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啊,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了,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赞不绝口。会议便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正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飞,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们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刻画出“变色龙”的形象。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里,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维修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D.一张不让人放心的娃娃脸,衣冠楚楚,活没少干,身上不见泥污,马而立的相貌衣着使人们产生了错觉。
【小题2】马而立有哪些性格特点?写吴所长等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以“围墙”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绝妙深刻,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贴窗花

田夫

石头叔、石头婶的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在外成了家,老两口种着不是很多的田,也没怎么指望田里的那点收成。他们傍山的房子是新盖的,窗很大,前面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鸟可多呢。

石头叔爱养猫,那是一只硕大的带着黑点的黄狸子。那猫贼精,也勤奋,自打有了它,山鼠、蛇啥的甭想进院。猫肚子整天都鼓鼓的,基本用不着石头叔填食。石头叔经常向邻里炫耀,咱的黄狸子,比城里的猫呀狗的好养多了,也不用人疼,自力更生啊。有了它,家里不用怕闹耗子。但你可不要以为这样猫心就满足了,你看它,趴窗下墙根那儿,圆溜溜的眼睛总往高处撒目:它馋那树上的鸟啊。石头婶是个闲不住的人,整天地擦呀抹呀,尤其是那两面窗子三天两头就擦抹一遍。石头叔说,你老实待会不行吗,你说你蹬那窗台看摔着!石头婶说,你少管我,还是伺候你那小祖宗去吧。

这天早上,石头叔、石头婶正在堂屋里吃饭,听见窗玻璃砰的一声响,他们丢下筷子就往屋外跑;当他们跑到屋门口时,正好看见黄狸子叼着鸟跑。那是一只黄莺,好像还没断气。二人好一通吓唬吆喝,猫还是叼着鸟跑了。二人叹息,鸟咋这么没眼色。他们又骂黄狸子,真不是个东西,那鸟说不定还能苏醒过来呢。石头婶埋怨石头叔,都怨你的猫。石头叔急了,都是你整天擦呀擦呀,擦得鸟都认不出是玻璃了。两人闹了个半红脸。过后他们又很后悔,这咋说的,鸟又不是自家养的,着急犯不上呀,林子里鸟多得是。

石头叔继续养黄狸子,石头婶继续擦玻璃。接下来就又出现了鸟撞窗的事情。这一次撞的是一只公山鸡,很小,是个愣头青;那冠子真红,羽毛真漂亮,尾巴像彩旗。这次是人瞅着它撞到窗上来的,像射来的一支箭;如果再用点力,窗玻璃肯定就被撞破了。它顺着玻璃滑下,黄狸子正等着它呢。两口子咋跺脚咋吆喝都晚了,黄狸子一口就死死咬住了山鸡的脖子。老两口再也沉不住气了,免不了又一顿嘴架。但嘴架过后就又后悔:咱咋像城里人似的,不疼人专门疼猫呀狗呀鸟呀啥的,你看这通子虚惊!石头叔说,我的猫是好猫,要怪就怪那鸟倒霉。石头婶说,我总不能怕鸟来不擦玻璃吧。

可是这天夜里,老两口却同时梦见了那血乎淋拉的山鸡……

这一天石头叔起来后像有多大事似的:我得出趟门。石头婶说,咋突然就有事了?石头叔摆摆手,你烦不烦,我说有事就有事,问那么多干吗呀?石头婶知道老头没正经事,果然见老头只是买了一对窗花回来。老头说,你天天把窗子擦得那么干净,我不给你配点彩儿,还真的很对不住你。老婆眼睛笑眯眯地说,你还干了一件好事。其实老婆恍惚间猜到了老头的真正用意。为了证实她的猜想,老婆开始留意着老头。

果然,石头叔把窗花贴上后,就那么躲躲藏藏地瞅着,不是留意窗花是留意窗子,看鸟是不是还来撞窗子。鸟你这回应该知道了,这不是空的是玻璃。你看有东西在玻璃上贴着呢。哪晓得石头叔的这个办法并不奏效,这不,第二天一早,窗台下又有一摊子血迹,黄狸子在院角享用它的免费早餐。又有鸟撞了窗子。石头叔垂头丧气站在窗台下,唉声叹气,但又不敢对老婆子明说。其实石头婶早看出了门道:老头子你傻呀,你买的那窗花像鸟窝,鸟是来找窝了。石头婶有了主意。这一天石头婶说,我也出趟门,就也买了一对窗花回来,就贴在窗子上,和石头叔的那一对士兵似的在那站着。不过石头婶买的这对窗花是一对翅膀扇起来的老鹰!石头婶想,鹰是林中王,凶得很,看哪个鸟还敢来。

可石头婶也想错了,第二天,鸟又撞窗了!

就在这一天,迎着刚上窗的阳光,石头叔突然对老婆说,你说我这眼睛,这几天老流泪。怕见光。石头婶说,那你就离阳光远点呗。石头叔说,我想拉上窗帘。石头婶说,拉上窗帘屋子就黑了。石头叔说,黑就黑呗。

拉上窗帘的窗子鸟再没来撞。后来索性鸟巢也没了。黄狸子也不在窗下蹲着了。石头婶懒得再擦玻璃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老夫妻的居住的地方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隐含着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
B.小说开头描述老夫妻的生活环境,突出鸟多、窗大,为下文写鸟撞窗户的细节埋下伏笔。
C.小说的前五段虽没写到贴窗花,但并没有偏离题意,因为前五段为“贴窗花”的出现提供了有效铺垫,体现了小说层层蓄势的风格,增加了小说的悬念。
D.小说围绕石头叔和石头婶想方设法避免鸟撞玻璃被猫吃这一事件,表现了石头叔和石头婶善良的性格和有淳朴的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题2】小说中写到老两口同时梦见那只血乎淋拉的山鸡,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心系鸟的命运的故事,请探究这个故事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