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小题2】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刘兵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9 05:5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容牙套
刘心武
春节前,小时工小宋宣布她不回乡,老公小尚回乡,让我松了好大一口气,像我这样的空巢老人,超过一周没有人帮忙,生活质量便会骤降。小宋初二下午四点半就来帮我。平时,小宋则一天赶三处做小时工,上午是到一处写字楼里某公司搞卫生,中午到一位女士家里收拾屋子再做午餐,下午到我这里,收拾屋子,做晚饭,有时还要洗衣服。
初二我跟她说:“何必跑来?冰箱里有现成的,取出搁微波炉转转就成。初五晚上讲究‘破五’,也不必来。”初五她还是来了,先洗了积攒的衣服,然后又包饺子。
小宋在厨房包饺子,关起门。我从书房去厅里续茶水,忽然听见她在厨房里大声粗气打手机。我不得不敲厨房的门,小宋从里面拉开门,嘴还在对着手机讲“把大叔都惊到了……啥子瓷砖那么敲竹杠?再给你划五千,我这边就成空钵儿,敲起叮当响了!……”
原来小尚是回县城了,他们两口子出来打工二十几年,省吃俭用,终于在县城里买了套商品房,给跑深圳打工的十九岁的儿子备着。小尚回去,一个人耍瓦工、木工、漆工、管工……,争取在元宵节前,装修出来!此事对我原来也不想说。没想到的是,现在好多材料都涨价了,小尚带去的银行卡上的钱划净了,还不够,让她再把手里银行卡上的钱划过五千去……
第二天小宋一进门就神色不对。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没给小宋划五千,怕是要给别人划出七千了!使劲咬嘴唇,两眼泪汪汪。我问:“有人诈骗你?”她说:“我自己闯祸了!”
原来,是中午她到那家帮忙,雇主那天餐桌上就放着无数杯盘碗盅,她去了抓紧清理,及时倒了垃圾。然后那女士和她的一位闺密从内室出来,忽然,那闺密一声尖叫,找一只高脚酒杯。问小宋可看见那酒杯里的美容牙套了?小宋懵懂了一阵,才终于明白,那闺密临时把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美容牙套,搁那酒杯里,而她却以为那只是一粒橘子籽,当垃圾清理掉了……她慌忙跑到那层楼楼梯拐弯处的垃圾桶去找,收垃圾的已经将桶里垃圾全部清走,再惶急地跑到楼下,门口保安说收各楼垃圾的车子已经开走好一阵了……只好回到雇主面前,雇主正继续向那闺密道歉。那闺密紫胀着一张脸双眼喷火。那闺密有只犬齿变形发乌,特配了那么一个美容牙套,社交场合必得戴上的,造价是七千块,而且,钱不钱的另说,再配一副的周期怎么也得一个月,这一个月她怎么去场面上?因予人形象不雅的印象而在生意上造成的无形损失,如何计算?……小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那雇主也没让她再做饭,只说让她明天去了再理论。
我努力地想像那个小小的牙套,相信失主的报价不虚。我怎么安慰小宋啊,七千!我可怎么帮得了她!但愿明天那雇主饶恕她的过失,要么,小宋七个月不领她那边的工资?
小宋坐到沙发上,跟我说:“大叔,我要哭!”我说:“你就哭吧!”她果然放声大哭。我望着她,心中涌动着大悲悯。她如何告知小尚?还要不要划过五千装修材料费去?在她和小尚的哀乐中年,这副美容牙套该受到怎样的诅咒?……
小宋尽情地哭着,肩头的一块大披巾滑落在地上。我帮她拾起,她收住哭声,很快地,她平静下来,站起,把那块披巾在肩上放平整,嗔怪我说:“大叔,我初一那天逛庙会买的,这几天天天披着,你怎么总没夸过?上头的牡丹好艳,是吧?”她眼里还有泪花,但是已经漾出了坚强的光芒。我心中责怪自己,怎么就没在意那块给她带来那么多快乐的披巾呢?忙夸赞道:“牡丹真的好艳!”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以极为经济且朴实的语言,运用夸张手法叙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临时工小宋的悲喜生活。
B.小宋的丈夫小尚是个勤劳节俭且多手艺的打工者,为了家庭放弃了春节期间的休息,劳累不说,还得赶工期。
C.仔细推敲小说中的牙套事件,不难发现作者是采用了反讽手法,似乎在暗暗地告诫我们做事时不能过于勤快。
D.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会发现现在城里人在生活中很难离得开农村来的打工者,而后者却为此作出了种种牺牲。
E. 小说中的“我”,善良宽厚,只是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空有一颗同情心,以致在小宋遭遇困难时都不能伸出援手。
【小题2】小说结尾写了小宋的一块大披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临时工小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美容牙套”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如果将题目改成“小宋”你同意吗?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 树
胡天翔
晌午了。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那是一片白杨树。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男人回来了?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男人数了两遍,女人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啥时去给石头寄学费?女人问。
吃过饭就去。男人说。
嗯,都开学半个月了。女人说。
吃饭吧!男人在井台边的水盆洗脸洗手。
女人进了灶屋,去盛饭,捞面条。
吃过饭,男人拉开堂屋东边桌的抽屉,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找到石头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四十六张“大团结”。男人数了三十张,用烟盒纸卷住,又塞进了帆布兜,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
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
洗碗刷锅,女人端了一大盆麦麸子水出了院子。“老黄”还拴在屋后的树林里。“老黄”是头老母牛,刚怀上牛犊子。天热,女人要给“老黄”饮点水。卧在树荫下的“老黄”看见女人,哞哞叫着站起来。“老黄”喝着水,牛虻和蝇子却趴在“老黄”的屁股上、腰上吸血,女人一巴掌一巴掌地拍过去,拍死了五六只大牛虻。盆里的水浅了,“老黄”伸出舌头卷、舔盆底的麦麸子。女人挠着牛的脖子说,“老黄”,明年,你就不能在这树荫下乘凉了。
是啊,这些杨树已经卖了。
到了冬天,买树的吴小利就要来锯树了。
这片杨树一共三列、十五棵,还是女人来相看那年种的。是三月吧,女人来相看。女人对男人还满意,也不嫌弃作为新房的三间黄泥屋,虽然除了墙根是砖垒的,墙是黄泥砌,屋顶没有一片瓦,铺的是茅草。只是看到宅子外面光秃秃的,女人要男人栽些树。栽!栽树!男人的父母说。男人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看着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都长出了胡子,男人的父母也心急,成家一个是一个呢。女人前脚刚走,男人后脚就去林场赊了四十棵杨树苗。一家人全动手,挖坑,掂水,浇水,培土,天黑之前,四十棵杨树都栽上了。
亲事就这样订下了。
过了年,青麦扬花,二十岁的女人穿着红袄、披着红围巾、坐着娶亲的马车,从小谢庄来到了杨楼,嫁给了男人。女人先是生了个丫头,取名叫小荷;后又生了儿子,取名叫石头。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荷和石头越长越高,四十棵杨树也越来越粗。石头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扒旧屋盖新房,架梁、用檩条,男人锯了十棵杨树;小荷出嫁那年,拉院墙盖灶屋,买砖头、水泥,男人又卖了十五棵;四十棵树,就剩屋后的十五棵了。昨天,这十五棵杨树也卖了。要给读大学的石头缴最后一年的学费。
给石头缴学费要紧,明天去小吴庄拿现钱。吴小利说。
树叶没落哩,树还长,等冬天我再来锯树。吴小利说。
不能让树在宅子里白长,多给你一百块钱。吴小利还说。
树贩子吴小利是真相中这十五棵白杨树了。
日子过得真快啊。这些杨树已经长了二十八年,都有一搂粗了。特别是挨粪堆的那一棵,女人张开双臂抱住树干,两条胳膊使劲伸,两只手的中指还挨不到一起。
看到日头偏西了,该下地除草了,女人拿着空盆回了院子。
石头爹到镇上了吧?女人想。
到了镇上邮政所,男人走进了营业厅。在一张汇款单上,填了金额,抄下烟盒上的地址,按照惯例,男人会在附言栏里,写上“好好学习、别乱花钱”八个字。可是,想到石头明年就毕业了,男人就不想写这句话了。写什么好呢?男人想了想,写了一句话。
三天后,省城某学院的学生杨小石收到了一张汇款通知单。
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看到了七个字:屋后的杨树卖了。
(选自2015年3月9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以舒缓的笔调叙述了夫妇二人卖树的故事,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男人回来后,把钱数了两遍,女人又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由此可见,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
C.男人把儿子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把一些钱用烟盒纸卷住塞进了帆布兜寄给儿子。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
D.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女人去给自家的老母牛“老黄”饮水,拍牛虻,还挠着牛的脖子和牛说话,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属多余的笔墨。
【小题2】作品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叙事方面极具特色,请从叙事角度、叙事线索和叙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来,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自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早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拔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地说一句多余的话。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邢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子慢慢地晃动着。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电话里,妈妈说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你好,打一个电话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向家里赶。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着看地:“冷吗?”

“不冷。”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他调皮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她的确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那也找不开。”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办法。

她说:“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离开了。

她重新把计价嚣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忽然看见刚才小伙子递过来的那张百元钞票躺在电话机旁边。她一愣,立刻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呀。”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她打开那扇冰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忽然愣在了那儿: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门。

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她喊住了邮差:“谁送的?”邮差指着花儿说:“他没留名字。”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但愿新年花盛开。”落款是“昨夜归人”。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采,拿起电话。打完了,问道:“姑娘,多少钱?”

“免费。”她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新年。”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她”新年早晨惊喜地收到一束怒放的康乃馨和一张温馨的小卡片,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突转,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电话亭一天到晚人来人往,除偶尔有人拨打电话外,却没有人多看“她”一眼,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这里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
C.小说写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她”痴痴地盯着那对恋人看,直到他们的影子完全从“她“视线里消失,这里写出了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一
D.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与“她”坐守的狭小、冰冷的铁皮房形成了鲜明反差,衬托出人物境遇凄凉孤单、精神空虚。
【小题2】小说中的“新年康乃馨”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小题3】“她”坐守电话亭三年多,小说只截取新年这个时间点来讲述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跑什么跑

安谅

那天上午我们低年级没课,有同学就提议到学校附近去玩。

学校的围墙外,还是一片农田。种植的是什么,已记不真切了。也许当时压根儿就不识五谷,也就无所谓记忆了。但似乎齐膝高,阡陌小道则隐没其间,笔直延伸。

高年级学生正在操场做操,高音喇叭的声音可以传到数里之外,在空旷的田地回响。一位体育老师正在高喊着口令,这也是常常带我们领操的那位老师。

我们中的一个同学突然就喊叫了起来,隔着围墙,叫的是体育老师的名字,叫得几乎撕破了喉咙,一声接着一声,尖锐而高亢,在口令的间歇间,非常清晰和响亮。我在一边傻乎乎地站着,没喊,但心里也被这喊叫声激越着,快乐着。

校园内的广播消停了。高年级学生做完操,陆续返回教室了。忽然,围墙的一扇小门被打开,体育老师飞奔而来。我们如惊弓之鸟,迅速四处逃窜。那个喊叫的同学腿快,很快跑成田地里的一个点儿了。我也没命地往前跑,终究落在了后面。高大健壮的体育老师一把逮住了我。

我被带进教学楼时,高年级同学还逗留在走廊里,我当时一定很狼狈,他们的目光尽是幸灾乐祸。我的姐姐正同校,比我高几级。体育老师把我交给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把她找来了。我说我真的没喊呀。不过是谁喊的,我也闭口不说。出卖朋友,就是叛徒,做叛徒是最可耻的。我们从小深受这样的教育,《红岩》里的甫志高、《红灯记》里的王连举就是这样的人,为我们所唾弃。

那你跑什么跑呢?不知谁说了一句。我哑口无言。

在我家二三里路的地方,有个工厂——是生产什么的,也早就忘记了。工厂的后边,是农田。墙脚则杂草丛生,沟渠蜿蜒。还有一个厕所,是厂子里用的,对外,开了几扇通风的窗子。我们常去那儿捉蟋蟀,抓蝈蝈,玩得忘了时间。

那天下午,邻居一个顽皮的大男生又带我去了那儿。瞎玩一阵后,那大男生说他要上厕所,就从窗口攀爬了进去。我不敢爬,就在墙外等他。但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我还叫唤了几声,也不见回音。我很纳闷,不知什么原因,也有点焦急和担心。天色渐渐暗了,我还拿不定主意:是继续等他,还是自行返回。

有一个大人快步向我走来,仿佛是冲着我来的。我转身就跑,但没几步就被他抓住了衣袖,甩也甩不掉。我被带到了工厂的门卫室。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

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两个大人让我们自报家门,还让我们交代有什么企图,我矢口否认。大人说:“你没什么事,为什么看到我就跑?”

是呀,你跑什么跑?我自己问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回答。

有一年冬天,江南下了一场大雪。这是好多年不见的景象了,雪花还在飘扬,很多人就玩起了雪球。

我们几个邻居小伙子,把一个墙脚下的废物箱作为靶子,一次次地扔去雪球。但这废物箱摇摇晃晃地,像个不倒翁。我们又一阵阵地将雪球砸了过去,好久,都未能击倒目标。雪花飘舞,已把我们装扮为一个个雪人儿了。

这时,一个身上也裹满了雪花的路人走来,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就砸了过去。也许,他是想把那个废物箱击倒,但他甩出去的不是雪球,他击中的目标,竟也不是废物箱。他击中了废物箱上方的一户玻璃窗,玻璃顷刻尖叫碎裂。那人见闯祸了,脚上像踩着雪橇,带出一阵雪雾,就跑没影了。一如树倒猢狲散,刚才还玩得忘我的伙伴们,也四下逃离了。我一步也未挪动,看着他们逃跑,心里充满鄙夷。

那户人家有人出来了,看见了我,径直朝我走来。

我没有跑。我神情淡定,从未有过的从容。

走近的人气势汹汹,兴师问罪:“是你砸的吗?”

我坚决地摇摇头:“不是,是刚才一个路人砸的。他是要砸废物箱的,砸偏了。”

对方将信将疑。

我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没说假话,那人已经走了。”

说完,我也转身走了。我这次没跑。

我此时年轻的背影,一定很坚挺。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的同学隔着围墙喊叫体育老师的名字,让老师感到受了侮辱,“我”虽没有喊,但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这也是“我”跟着别人逃跑的原因。
B.当被砸破玻璃窗的主人向“我”走来时,“我”没有跑,而是神情淡定从容,说明“我”内心已经不再惶恐,决意要勇敢面对。
C.小说以“我”的口吻行文,说明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D.小说构思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意蕴。前两个故事时空不同,但故事意蕴相同;而最后一个故事,叙述形式相同,但故事意蕴突变。
【小题2】小说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你跑什么跑”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你的脚捆起来

苏童

一鸣几乎走遍了中国。他的青春时光就像无数箭头标向这里、那里,他要到这里去,他又要到那里去。

一鸣的父亲是这么批评儿子的:中国那么大,你每个地方都要去吗?在家里呆着你就会死吗?就会死吗?

我没说呆在家里就会死,我不过是想去看看洞庭湖。一鸣说,你发那么大火干什么?我已经在家呆了二十多天了,我没去过洞庭湖,我一定要去一次洞庭湖。

一鸣很少去正视父亲的脸和眼睛,他认为这是一种减少冲突和口角的好办法。一鸣也很少想起父亲,但是在开往邵阳的火车上一鸣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感到了某种危险,他看见父亲在身后摸索着什么,摸出了一条绳子,他听见了父亲的声音: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把你的脚捆起来,捆起来。一鸣的双脚乱踢乱蹬了一番。

后来一鸣和美丽的修兰恋爱了。一鸣记得他第一次向父亲出示修兰的照片时,父亲的眼光近乎审视一个危险的罪犯。

我们就要结婚了,一鸣说。结婚?刚刚认识就要结婚?父亲怔了一会儿,突然有点忸怩起来,结婚当然好,不过我还没有准备,什么准备都没有呢。

不用你准备,我们当然是旅行结婚。一鸣说,是我结婚,要你准备干什么?

我猜到你们会旅行结婚。父亲皱起了眉头,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而他的目光也沉下去,凝视儿子的腿,儿子的脚,父亲的手轻轻拍着膝头,我是说你们旅行回来,结婚,总得办一办,总不能弄得偷偷摸摸的吧?

我和修兰都不喜欢这一套。一鸣挥了挥手说,修兰家在厦门,就在海滨,我喜欢那地方,也许结了婚就住那儿了。

一鸣记得父亲就是这时候开始沉默的,父亲盯着他的脚,一鸣觉得他的双脚脚背似乎被乱针刺着,他就来回挪移着他的脚。他听见父亲的呼吸声很急促,父亲的手伸到桌上摸索着什么,一鸣冲过去抓过小药瓶,把高血压药片塞进父亲的嘴里,但父亲把药片又吐出来了,与此同时他的手继续在桌上摸索着,一鸣听清了父亲的嘟囔声,他在说,绳子,绳子,绳子呢?

绳子?一鸣突然想起了他在去洞庭湖的旅途上做的那个梦,他说,你真的想找绳子?你真的想把我的脚捆起来?

父亲的神情恍然若梦,他慢慢地开始安静下来,不,谁说我要绳子?父亲终于摇了摇头,我的血压太高了,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新婚旅行的目的地是一鸣以前想去而未去的西双版纳森林。就在他们离开厦门登上火车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修兰的家中,内容恰恰是所有人最害怕的那种:父病危,速归。修兰的母亲拿着电报冲进站台时,火车已经远去,她只好返身来到邮局给一鸣家里回了份电报,言简意赅: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不知道父亲的事情,也不知道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一个月后一鸣回到家中,看见家里的每扇门窗都贴着双喜剪纸,所有的墙壁都粉刷过了,所有的旧家具都油漆过了,而新家具都在一鸣的房间里摆放得有条不紊。一鸣的两个妹妹都在家里忙碌着,她们用谴责的眼神扫视着一鸣和他的行囊,一鸣觉得家里的气氛有点异样,他推开父亲的房门,看见父亲坐在床上,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

你还是回来了,父亲说,你还知道有个家。你又病了吗?一鸣走近父亲的床边。什么叫又病了?好像我老在给你添麻烦?父亲表情又归于漠然,他说,天有不测风云,可我这里什么都安排好的,不会给你添麻烦。

一鸣后来从妹妹手里接过了那封电报。一鸣已在途中。他念出了声音。一鸣念那封电报时觉得那六个字像六颗钉子钉在心上。一鸣的妹妹说,你把电报撕了吧,别让父亲看见它,他一看见它就伤心。我把它收起来。一鸣说着小心地折叠好那份电报,把它塞进了衬衣口袋,然后他站在父亲的房门口沉默了很久。后来,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

一天,一鸣看见父亲的脚后跟在地上磨蹭着,他听见父亲说,鞋底下沾着什么东西?

一鸣蹲下来看父亲的鞋底,果然沾着东西,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是什么纸?上面写着什么字?父亲说着把膝盖慢慢抬高,右手慢慢地伸向鞋底。父亲戴上了老花眼镜凑近了那张纸,是份电报,父亲说,我想起来了,是那份电报,说你已经走了,走了。

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也已经看清了那份电报,他觉得奇怪的是它早被藏起来了,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但一鸣来不及细想了,他看见父亲的手指突然松开了那份电报纸,父亲的身体突然歪倒在他的臂弯里。

一鸣的父亲最后死在一鸣的怀抱里。

一鸣梦见父亲的亡灵,父亲的亡灵年轻而健壮,他抓着一根绳子朝一鸣走过来,他说,别害怕,儿子,现在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

(节选自苏童《蝴蝶与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力刻画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一鸣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抵触到愧疚到理解的变化,看到那封六个字的电报是其情感变化的契机。
B.“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表明父亲对一鸣的归来感到由衷的高兴,但随后的语言和表情变化则说明他恢复了对儿子的一贯态度。
C.“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这里父子之间的矛盾看似已经完全消解,但实际上横亘于父子各自的心中。
D.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如“我的血压太高了”、“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他一看见它就伤心”等能引起读者急切地期待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2】文章画线句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 。
(2)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小题3】文章以“把你的脚捆起来”为题并在文中多次提及,请探究其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