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任之前
午菲
立成今早要回城,老村长史水南再次语重心长地对立成说:“儿子,我还是担心你能否胜任那审判庭长。”
“我知道。”立成从父亲的目光里看出父亲的忧虑。
他一个从小在山乡里长大的野孩子,是赶上机遇靠读书考进政法大学的。毕业后分配在县人民法院工作。先是在刑事庭干审讯,在审理重大疑难案子中显示出能力和才干,不久被提升为副庭长,此后又屡立新功。这次回村之前,他刚被提拔为正庭长。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惊喜。但惊喜之余是担忧,儿子能当好这个正庭长吗?儿子太年轻了!短短几年里,儿子“一升到总兵”,让他忧虑重重。因此他一再嘱咐儿子判案要细心加细心。儿子也一再点头说会记住父亲的嘱咐。
临别,他再次对儿子说:“正庭长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抓错了人,断错了案,杀错了人,那可是人命关天啊!”
立成望着父亲说:“爸,你放心吧,既然上边看上我这个农家儿子,把这人命关天的重任委托给我,我一定要干好。”
“能这样就好了。”父亲还是一脸担忧。
“爸爸,你看着吧,这么些年,我多少还是学了一点东西。”
父子俩说着,走到大厅头。这时,立成妈提着儿子那只胀鼓鼓的黑色提包,走到他们跟前,乐呵呵地说:“都打理好了。”她仿佛又想起什么似的,亮起嗓门对着厨房嚷道:“立花,把餐桌上那四个米糕给我拿出来,让你哥带回城里给你嫂子吃。”米糕是为立成回来特意做的。
十八岁的立花从厨房端着一只青色大碟子走到母亲面前说:“妈,怎么?米糕只有三块?”
“哪能的?”立成妈双眼落在碟上,颇觉意外地说,“是四块。我放的。”这里的乡俗送外出人的东西忌讳单数——那不吉利。立成妈拉着脸,转身进厨房,在橱柜、灶台四处再寻找一番,出来时却仍两手空空。她生气地对女儿说:“一定是你刚才一个人吃了。”
“我没吃。”立花眨着眼。立成妈说:“你没吃,那还有一块米糕呢?”
“我真没吃!”立花跺着脚。立成妈见了,真想上前给女儿一个巴掌,说:“吃了就要敢于承认。平时你吃十块,妈也不会责怪你。可这次是要送你哥回城的。”母女俩当场瞪起了眼。立成见状,赶紧圆场说:“少带一块没关系的。”
“不是这个意思。”立成妈一脸不高兴。“她没吃,难道这米糕还会走路?”她转对立成爸说,“那就是你刚才进了厨房,嘴馋,给吃了一块。”立成爸说:“你别冤枉我,我七老八十,会去吃下这块米糕!”
一家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面面相觑,然后在大厅里争辩起来。
立成皱了一下眉头,沉思了一下,说:“妈说得也对,这米糕都没吃,总不会长腿跑掉的。”说完,立成突地走进厨房,随之一手一个脸盆,一手一碗清水走了出来,对着一家人说:“妹妹,你先喝一口水,再漱一下口,啐在脸盆里。”立花有点惊异地说:“哥,你这要干吗呀?”嘴上这么说,但还是遵照立成的话做了。立成看了看脸盆里的清水说:“哥给你正名,妹妹,你没吃米糕。”立成转对母亲说:“你也要依样喝口水。”母亲不知儿子这是什么意思,半嗔着说:“妈能自己吃了,再赖你们。”说完也喝了一口水,啐在脸盆上,水清澄透明。
“她们都没吃,”立成说着,转对父亲说,“你呢?”
史水南对儿子说:¨“我可是你老爸,难道我也要像她们喝清水,给你断明?
立成说:“那当然。在这个时候,你是我爸但也要喝,不喝,怎么能自证你的清白呢?”
老村长拗不过儿子,只能喝了一大口清水,还真的在嘴里漱了起来,继而把水重重地啐在脸盆里——吐出的水全是金黄色的米糕屑。他先是半红着脸,然后放声地笑出声来:“儿子!你断案真是有两下子,这下,老爸就放心了!你上任审判庭长去吧……”
(2017年第6期《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史水南对儿子的担忧,到结尾担忧解除,史水南的担忧心情,是小说叙事的线索之一。
B.在史水南看来,儿子太年轻,几年来一路升迁,法庭庭长的位置关系着案情、人命,因此,他担心儿子不能胜任。
C.米糕被偷吃一块这个情节里,立成母亲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她身上有些迷信色彩,同时,吝啬而多疑。
D.小说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特色鲜明,重视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故事发展,人物动作、神情的描写生动。
【小题2】(小题2)小说中四块米糕被偷吃一块这个情节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小说结尾,史水南说“儿子!你断案真是有两下子,这下,老爸就放心了!你上任审判庭长去吧……”,试联系立成审理的“米糕案”说说史水南这样说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0 04:3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流沙河无疑是比较注重幽默风格的一位。尤其是他的中后期诗歌具有明显的幽默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于中国诗歌而言,幽默是相对而言比较匱乏的,正如1988年《诗刊》卷首语所言“过去我们的抒情诗,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生活的,都少用那种幽默的调子写出,讽刺也过于直露,剑拔弩张,少有喜剧色彩。”在流沙河前期的诗歌中,并没有表现出幽默来。年轻的诗人以理想主义的心态,用天真无邪的眼睛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世界,一切让他感觉兴奋、激动,这种创作心理是不大可能产生幽默的风格的。

幽默讽刺艺术风格的生成,必须要有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超脱心态。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是缺乏幽默意识的。“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的所谓“谑而不虐”的儒家文化让人变得拘谨、恭顺。只有在那些绝圣弃智、看穿一切如老庄之徒的超脱派身上,才可能出现幽默讽刺的人生态度。而流沙河的思想与创作受老庄哲学影响很深,他在庄子哲学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庄子现代版》就是其研究庄子结出的丰硕果实。庄子的超脱、旷达、幽默给流沙河的影响很深。另外,我们知道,巴蜀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同时它又是一个远离儒家正统文化权威的“西僻之乡”,这样相对减轻了儒家文化的理性压力,推动着巴蜀人的精神需要向着寻找生活意趣而置礼教规范于不顾的方向发展,典型的表现形态便是广泛存在于四川民间的“摆龙门阵”习俗。流沙河在老家劳动的二十二年间,与工匠们同呼吸共命运,朝夕相处,那些四川粗放汉子们在灾难岁月里的嬉笑怒骂、戏谑嘲弄,以玩笑讽喻聊以自乐或解闷的生活习性,给予了诗人深刻的影响。缘于现实生活的幽默情怀和幽默气质,使得流沙河的诗歌开始充满诙谐、机智、风趣。这是艺术成熟的一种表现。朱光潜在《诗论》中认为,任何成熟的诗歌范型,都有极为娴熟的谐和隐的成分。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具有了丰富的阅历之后,流沙河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俯瞰社会人生,对生活作出深刻的理解与纯熟的驾驭,以旷达超脱的心态来面对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丑恶的社会生活现象,对其作出深刻的剖析,以笑来迎击生活的沉重。比如《故园九咏•焚书》以一笑一哭的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中的诙谐色彩,让人忍俊不禁,也让我们真实地体味到这貌似幽默的情绪里包含的酸辛和苦涩,看到诗人对悲剧制造者的嘲弄和反讽。

在诗歌创作中,流沙河常用意义不同、色彩不同的词进行非逻辑性组接,造成一种有悖常情常理的形象,形成一种画面的变形形态,其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拟人化倾向,如《家鼠》用轻松奇巧的俏皮话,如《文学讲习所旧址》中一句“疯子来了”既有奇巧逗人的幽默感,又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深切追恋;有时也用奇特的比喻来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如《读地球仪》中的诸多比喻,都是奇特而极度夸张的,因而也获得了良好的幽默效果,流沙河诗歌中的幽默往往让人在发出苦涩的笑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鞭挞和醒世的作用。

(摘自孙立志《流沙河诗歌艺术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沙河是一位注重幽默风格的诗人,他的中后期诗歌比前期的诗歌更有幽默感。
B.中国诗歌缺少幽默,与传统文化中缺乏幽默的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有一定关系。
C.庄子的超脱、旷达、幽默给流沙河很深的影响,使其诗歌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
D.流沙河的诗歌在鞭挞和醒世的同时,往往发出苦涩的笑,以笑迎击生活的沉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流沙河诗歌的幽默风格,在论述“谐"的同时也论述到“隐”。
B.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用对比论证方法证明流沙河诗歌幽默风格是很难能可贵的。
C.文章第二段重点论述幽默艺术风格的生成,必须有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和超脱心态。
D.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流沙河诗歌营造幽默的方法,并指出其幽默折射着现实人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观超脱的心态才可能产生幽默意识,“谑而不虐”的文化孕育不出幽默艺术。
B.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性格、生活阅历和现实环境有关。
C.苦难的人生与丰富的阅历,能让作家站在更高的层次观看社会,深刻理解生活。
D.非逻辑性组接是营造幽默效果的一种方法,能借助有悖常情的形象造成幽默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
余世存
①人们给予熊先生的评价,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这都有意无意拉开了我们众人跟熊先生的距离,这其实是不理解熊先生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②他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父母相继病亡后,他读了半年乡塾而游学乡间。后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王船山书,萌发革命之志,欲物色四方豪杰,共图天下事。
③他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中年改行学艺,“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革命家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熊十力没有像胡适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一样,为当时的政治革命作补注;他是近似鲁迅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所以他改号十力。“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先生取采加诸自身。
④在熊十力那里,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而这种“没规矩”的言行在儒生或自以为“新”的人类眼里,都显得怪诞、书呆子气、不懂人情世故:好听一点儿的,也就是天性旷达,不喜雕饰。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雨非世故地禁锢人情。初入北大,他即把通行的课堂教学改为旧式师生交流。每讲到精彩处,他常意兴陡发,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因为拍得太重,久之,学生听熊先生讲课,都要找个远离他的座位。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一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熊十力因学问与粱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时,熊十力不甚解气,趁粱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⑤他爱吃肉,朋友弟子来看他,一般要给他买鸡买肉才好。徐复观做蒋介石侍从室官员,给他一百万元支票,被他大吼大叫地骂走;郭沫若看望他时,给他带一只老母鸡,一起痛骂蒋介石,让他快活异常。牟宗三首次见到他的恩师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颈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他说得对,因为他是以生命灌注诸子,而其他人虽然“学问正确”或“政治正确”,却把诸子出做对象,一种学术项目或学术课题的研究对象。
⑥“文革”让熊十力痛惜文化和人性的沦亡。他不断地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⑦在这样无限寂寥的暮年,熊十力感叹: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问学之青年,后顾茫茫……即使如此,这位现代中国新儒家最富原创性的奠基人,仍然寄托宏愿于未来:“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
⑧话语传达出来的神奇,并不能掩盖熊十力在生活当中的平凡,当时的他也只是一个寻常的中国人,他不过把普通中国人内心都能感受到的人性“仁守”了一生,井培养了极为优秀的弟子弘扬这种道德自我、个体本位和文化自觉。
(摘自《闲话之书生不自量》,青岛出版社2008年i月版,有删改)
【小题1】熊十力为什么“中年改行学艺”?他“搞起学问来”有何特点?(4分)
【小题2】作者如何评价熊十力“没规矩”的言行?请从第四段中选取一例,简要分析其“没规矩”的言行。(4分)
【小题3】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这篇传记哪些方面显示了其真实性特征。(4分)
【小题4】这篇传记题目为“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你认为他的这种“狂放与疯癫”对他的学问有何影响。请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保守性,也可找到不少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会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不仅对社会有变革的要求,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有如此要求,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三代文明的发展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夏代的核心观念是尊崇君主,殷代的观念是尊崇鬼神,周代的观念是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变革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强烈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也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
B.平原流域文明的保守性,确实有不少历史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公允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最终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求新求变的思想,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完全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变革精神,论述客观公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文明的典籍《大学》教诲人们要去创造,甚至要求人们每天求新。
B.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
C.过去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钧瓷梅瓶

王吴军

柳随风在豫中地区的一个古镇上看到了一只钧瓷梅瓶,还附有一份鉴定证书,证明是北宋时期的钧瓷珍品。

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柳随风结婚才两年,女儿刚刚出生。现在,柳随风的女儿已经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柳随风因为单位里的一桩公事,出差到那个古镇。在这个古镇的一条小巷里,柳随风意外发现了一家古董商店,在这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橱窗里,他发现了这只淡红色的钧瓷梅瓶,感到异常惊奇,心想,要是能亲手拿着抚摸、欣赏一下,那该是一件多美的事情呀!

进去问这个钧瓷梅瓶的价钱,回答是五千元。

五千元!对于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柳随风来说,这价钱实在是太高了。

“要是五百元嘛,倒是还可以……”

“您别说玩笑话了。它可是非常古老的东西,是我们家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家宝啊!”

柳随风一眼便看出来了,这位四十多岁的古董商店的店主人脾气很是执拗,即使让他在这个钧瓷梅瓶的价钱上减一分钱,他也是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也许有点儿夸张吧,自从在那个古镇上见到那个钧瓷梅瓶以后,直到如今,十年的时间里,柳随风简直像被那钧瓷梅瓶迷了心窍一般。他曾经先后十次借口单位里有公事跑到那个古镇,站在一旁尽情欣赏这个钧瓷梅瓶。他越看越是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个钧瓷梅瓶真的像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朵美丽的鲜花,只能看着,却很难拿到手里。

最近一次去古镇,那是在去年夏天,也是柳随风第十次看到那只钧瓷梅瓶。不管时间怎样流逝,那瓶依旧装饰在古董商店里的那个不太干净的橱窗里面,只是十年前五千元的价钱如今竟然涨到了十万元。店主说,这十年,这里遭到过一次非常剧烈的狂风暴雨的袭击,商店附近还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火灾,即便在这样危险重重的时候,最先被抢救出来的总是这个钧瓷梅瓶。在狂风暴雨最激烈的时候,古董商店的店主说,他还专门把这个钧瓷梅瓶放在一座水泥防空洞里,在那里守着它过了三天三夜呢!

从去年夏天到现在的整整一年中,柳随风在生活中一直节衣缩食,还在业余时间找了两份工作去做,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是辛苦而可怜。这是由于柳随风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他说什么也要从本来就非常拮据的生活开支中挤出十万元钱来。

为了古镇上的这只钧瓷梅瓶,柳随风的妻子连最便宜的雪花膏都舍不得买一瓶。他的女儿竟然连学校组织的郊游都不能去了。他自己也戒掉了烟酒,和同事之间的交际应酬之类的一切活动都给免掉了,为了能得到魂牵梦萦的钧瓷梅瓶,他什么都愿意牺牲。

柳随风好不容易凑了八万元钱,他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两万元,便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古镇,把十万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商店的柜台上。

“我也是前几天才听说的,这个钧瓷梅瓶是假货呀。前几天,也就是我父亲去世十五周年那天,我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东西是假的。于是,我拿到了省城,请专家进行了鉴定,这钧瓷梅瓶果真是假的啊!”

十年前满头黑亮的头发如今却是谢顶得一根头发也不剩的古董商店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他跟柳随风说完这番话,脸上泛起了一丝难言的苦笑。

柳随风一听说那钧瓷梅瓶是假的,顿时觉得它黯然失色了。但是,一想起这十年中自己对于钧瓷梅瓶的执着牵挂,这十年来为了钧瓷梅瓶而过的苦日子,他还是想把钧瓷梅瓶拿到手。然而,古董商店的店主却执意不肯把钧瓷梅瓶卖给柳随风。尽管已经知道它不是真品,心中却似乎依然对它怀着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言说的偏爱。柳随风苦苦地恳请古董商店的店主把钧瓷梅瓶卖给自己。

结果,柳随风出五千元成交。

当天晚上,柳随风和古董商店店主把钧瓷梅瓶放在两个人的中间,坐在一起举起酒杯对饮。

不知为什么,柳随风和古董商店店主望着那个钧瓷梅瓶,只是默默无言地举着酒杯,谁也不说一句话,直到窗前的月亮冉冉西斜。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回忆了柳随风第一次出差到古镇见到钧瓷梅瓶的情景,又顺叙了从去年夏天到现在发生的事情,这有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小说中店主的性格也有重大转变。从开头的“鉴定证书”推知店主并非诚信之人,但最终被柳随风的诚意打动,良心发现后将真相告知,体现正直善良的一面。
C.柳随风为了买到钧瓷梅瓶,不仅自己节衣缩食,戒烟戒酒,而且妻子和女儿也想尽办法节省开支,这是为了衬托柳随风对钧瓷梅瓶的爱慕之深。
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柳随风与钧瓷梅瓶的故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折,特别是钧瓷梅瓶由“真”变“假”,出乎意料之外,但又符合生活情理。
【小题2】柳随风为什么要执意买下那只假钧瓷梅瓶?结合全文,根据你的理解作答。
【小题3】有人建议将小说题目改为“悬崖上的那一朵鲜花”,你认为这样的改动是否合适?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的“远”和“近”
刘 艳
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长久以来,很多文学批评者恰恰把这两点颠倒:距离作家太近,距离作品太远。
前者表现为与作家熟、私交好,下笔只有褒扬甚至溢美之词。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万部长篇小说出版和发表,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关注度,不少作家、出版社会全力为新作召开研讨会。大多数研讨会上的评论都是捧场声、叫好声,评论者也安心做“赶场人”,从论点到具体措辞基本不变,只是换上不同的书名。研讨会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变成“抬轿子”“抹糨糊”,助长了文学批评距离作家“过近”之风,不利于健康评论生态养成。
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又距离批评文本过远。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的高歌猛进,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文风僵化、“不说人话”的现象突出,无法被既有理论“套用”的创作实践即被弃释。于是,文学批评成了“项目体”“C刊体”“学报体”,与文学本体关系松难以散。
如何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回归常识,从最基本的文学要素如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价值和文学问题。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如程光炜持续推出对近30年重要小说家作品细读式评论,陈晓明用8年时间完成《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此外,一些作家也拿起批评之笔,如苏童、毕飞宇等人的文学批评,甚或可以为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为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比如毕飞宇以“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概括对蒲松龄《促织》的阅读体验,进而从小说背景、架构、语言、情节等方面,将小说细微精彩处一一呈现。文学作品中草蛇灰线般的伏脉,也逃脱不了作家敏锐的感受力,这是作家独具的批评优势。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启发性和可读性。可以说,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
对“远”“近”的把握与掌控,既体现文学批评者自身专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素养的直观写照:距离作家过近,往往“出乎其外”,造成把握失准失误;距离文学本体过远,不能“入乎其内”,导致文学批评基本功缺失、职业判断失焦。中国当代社会充满着等待写作者去捕捉、去发掘的生动素材,也不断催生出数量庞大、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家既要具有对时代的观照能力,又要具有最基本的文学批评素养、锤炼敏锐的文学感受力,用好手中这支笔,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选自2018年3月27日《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阐述你对文学批评中的“远”和“近”的理解。
【小题2】作者认为文学批评者怎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学批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