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刺的长蛇,匍匐在那里。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竟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文章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小题2】综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6:0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面,手机阅读增速最快,已经连续8年增长,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74.4分钟,同比增长19. 6%。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不久前,《新京报》调查披露,自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文章通过抄袭、拼凑事实、巧立标题甚至夸大造谣以获取高阅读量,比如一篇正文不足300字、配有5张网络图片的文章获得了近6000条网友评论。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质量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海宁)
材料二

数字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 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却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
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6-02-14《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我国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B.2016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
C.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
D.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一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D.在一味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一些人抛弃了篇幅很长的《战争与和平》和晦涩的《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国,一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均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之魂,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正是今天及未来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之一。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

早已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非偶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倒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无产阶级精神既有高于我们习俗之处,同时又和我们的固有精神初不相远,中国人很容易学得来。”古代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这使得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今天,我们谈及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建立一种 “超越民族国家博彝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这是一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其中的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总结与传承的民族。早在汉代,中国的书籍就已经“积如丘山”。历史土大多朝代对全国的书籍都进行过大规模和全面的整理,二十四史中的《经籍志》展示的就是千万学者前赴后继的壮观成果。这些群书目录及书志,使得中国古代的书籍像一支军队般整齐有序又蔚为壮观,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存于海内外的大量古籍。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当前,我们对中华典籍的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让留存于中华古籍中的理念、技术、故事通过现代视角、现代技术的梳理与转化,回答当代问题,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

(选自谷敏《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学习时报》2018年8月3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成为古代文献收藏大国。
B.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和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识。
C.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
D.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容性与一致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是历史文献大国,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重大。
B.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话意在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突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为时代精神助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古籍主要收藏于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
B.互联网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拒绝外来文化。
C.在汉代时期,中国的书籍“积如丘山”,这说明汉代是我国古代典籍收藏最多的时代。
D.“超越民族国家博弊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是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源泉就是传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像国子监或者太学一样的学府,其含义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一致的。
B.“国学”是指一种学问,这种见解产生于清末民初这段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与我们现在对国学的认识相符。
C.“国学”一词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这一新的含义,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D.“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可谓中国视频网站迅猛发展的一年。一部网络视听作品的点击量、播放量过亿,已经成为常态。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6 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6 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14亿,占网民总数的72.4%。不仅如此,2016年,几乎每家视频网站的会员数量都有翻倍的增长。而《2017 年中国网络视 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6 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65亿,占网民总数的75.2%。
(摘编自《视频网站破解盈利谜题》)
材料二:
2017年1 月1 日至 2017年 10 月 31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备案库数据如下:网络剧555 部,6921 集;网络电影5620 部;网络动画片659 部,综艺、财经、体育、教育等各专业类节目2725 档。网络视听节目在稳中有升的基础上,正在从粗放的数量增长转向追求精品的质量增长。

材料三:
视频网站虽发展迅猛,但大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流量和内容成本过高。一方面,为了形成内容的差异化,视频网站在自制剧上的投入持续扩大,但因为缺乏职业化的节目制作团队,自制节目质量堪忧,剧情“雷人”、特效简陋、内容贫乏等问题绝不鲜见,很难吸引用户观看。而想要通过采购优质内容摆脱亏损困境,却又一直被天价版权拖累。2015年,《芈月传》每集 300万元,到了 2017年,《如懿传》已涨至每集 900万元。另一方面,在线视频行业整体流量都在上升,但流量变现方式单一,对广告依赖程度很高。而艾瑞咨询网统计数据显示,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占比已从2012年的72.5%持续下跌至2017 年的 51.1%,加上因盗链、网盘侵权损失的广告收益,以广告为主的营收显然无法覆盖流量和内容的成本。
为了增加收益,近年来,付费成为各家视频网站力推的模式。但中国多数网民付费习惯还未养成,付费用户在整个用户群体中比例仍然很低。而且,平衡付费用户和广告之间的博弈也是一个难题。视频网站想要用更好的使用体验来吸引用户付费,就必须减少广告投放,但广告少了广告收入就会减少,而广告多了又会影响付费用户量的增加。对于此种困局,易观新媒体分析师认为,尽管付费用户扩大不等于付费意愿提高,但相较于广告盈利模式来说,付费用户的规模化意味着更稳定的收入。所以,视频网站未来应该在更好的内容、更好的体验以及更大程度地保障用户权益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用户付费。只要把用户付费、广告收入的比例匀一匀,视频网站就算迈出了盈利的一大步。
(摘编自《大多数视频网站目前依然亏损,如何破解盈利谜题?》)
材料四:
没有热门IP 和自带流量的明星,有着电影质感的网络自制剧《白夜追凶》走的是口碑路线,靠剧情、演技、制作等硬实力吸引观众。其总策划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网络剧拼套路的时候过去了,现在该拼审美了。”网剧已走过草莽时代,正朝着专业化的大制作方向迈进。只有尊重观众智商,不断打磨剧情、提高制作水准,才能更加贴近观众的追剧需求。
(摘编自《百度视频大数据解读<白夜追凶>网络热播》)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两年来,视频网站发展迅猛,用户量、会员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网络视听节目数量稳中有升。
B.视频网站的成本主要是在线视频的流量成本和内容成本,而内容成本主要包括自制内容成本和版权成本。
C.广告营收曾是视频网站最大的收入,但近年来广告收入占比持续下跌,视频网站依靠广告增加收入已不可能。
D.大量投放广告影响用户体验,使用户不愿付费,为争取付费用户而减少广告,又会减收入,这是视频网站面临的一个困境。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视频网站虽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长期亏损、自制内容质量亟需提高等影响其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
B.2015 年到 2017 年上半年,新增网络电影数量持续上涨,但其播放量在 2016 年下半年达到高点后急剧回落。
C.根据2015-2017年网络剧播出情况可知,2017年上半年与 2016年同期相比,网络剧上线数量与播放量均基本持平。
D.视频网站应通过提高内容质量吸引用户付费,付费用户量增加了,就会带动用户付费意愿的提高。
E. 网络自制剧《白夜追凶》赢得好口碑说明我国网剧制作开始重视剧情、演技、制作等硬实力,力求贴近观众的追剧需求。
【小题3】(小题3)视频网站要想发展好,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