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加林在赶罢集第二天,就出山劳动了。像和什么人赌气似的,他穿了一身最破烂的衣服,还给腰里束了一根草绳,首先把自己的外表“化装”成了个农民。其实,村里还没一个农民穿得像他这么破烂。他参加劳动在村里引起了纷纷议论。许多人认为他吃不下苦,做上两天活说不定就躺倒了。大家很同情他;这个村文化人不多,感到他来到大家的行列里实在不协调。尤其是村里的年轻妇女们,一看原来穿得风风流流的“先生”变成了一个叫花子一样打扮的人,都啧啧地为他惋惜。

高家村村子并不大,四十多户人家,散落在大马河川道南边一个小沟口的半山坡上。一半家户住在沟口外的川道边,另一半延伸到沟口里面。沟里一股常年不断的细流水,在村脚下淌过,注入了大马河。大马河两岸的一大片川地,是他们主要舀米挖面的地方。川道两边的山上,耕地面积倒比川里大得多,但都是广种薄收,大部分是麦田。

川道里现时正锄玉米,他不太会锄地,就跟山上翻麦田的人去挖地畔。他的劳动立刻震惊了庄稼人。第一天上地畔,他就把上身脱了个精光,也不和其他人说话,没命地挖起了地畔。没有一顿饭的功夫,两只手便打满了泡。他也不管这些,仍然拼命挖。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红了;但他还是那般疯狂地干着。大家纷纷劝他慢一点,或者休息一下再干,他摇摇头,谁的话也不听,只是没命地抡镢头……他的镢把很快又被血染红了。

犁地的德顺老汉一看他这阵势,赶忙喝住牛,跑过来把镢头从加林手里夺下,扔到一边,两撇白胡子气得直抖。他抓起两把干黄土抹到他糊血的两手上,硬把他拉到一个背阴处,不让他逞凶了。德顺老汉一辈子打光棍,有一颗极其善良的心。他爱村里的每一个娃娃,有一点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满庄转着给娃娃们手里塞。尤其是加林,他对这孩子充满了感情。小时候加林上学,家境不好,有时连买一支铅笔的钱都没有,他三毛五毛的常给他。加林在中学上学时,他去县城里卖瓜卖果,常留半筐给他提到学校里。现在他看见加林这般拼命,两只嫩手被镢把拧了个稀巴烂,心里实在受不了。老汉把加林拉在一个土崖的背影下,硬按着让他坐下。他又抓了两把干黄土抹在他手上,说:“黄土是止血的……加林!你再不敢耍二杆子了。刚开始劳动,一定要把劲使匀。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唉,你这个犟脾气!”

加林此刻才感到他的手像刀割一般疼。他把两只手掌紧紧合在一起,弯下头在光胳膊上困难地揩了揩汗,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你不要管我,就让我这样干吧。再说,我现在思想上麻乱得很,劳动苦一点,皮肉疼一点,我就把这些不痛快事都忘了……手烂叫它烂吧!”

他抬起乱蓬蓬的头,牙咬着嘴唇,显出一副对自己残酷的表情。德顺老汉点起一锅旱烟,坐在他旁边,一只手在他落满黄尘的头上摸了一把,无可奈何地摇摇白雪一样的脑袋,说:“明天你不要挖地畔了,跟我学耕地。你看你的手,再不敢握镢把了,等手好了再……”

加林坚决地摇摇头:“不,我要让镢把把我的烂手再拧好!”他说完就站起来,向地那儿走去,向两只烂手唾了两下,掂起镢头又没命地挖起来。阳光火爆爆地晒着他通红的光脊背,汗水很快把他的裤腰湿透了。

德顺老汉看着他这副犟劲,叹了一口气,把崖根下一罐水提过去,放在离加林不远的地方,说:“这罐水都是你的。天热,你不***的儿子顶替。②巧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虽没有文化,但却真心真意地爱上高加林这个“文化人”。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描写高加林故意穿得破烂出山劳动,表现他因为被撤掉民办教师而愤懑,也表现了他想获取别人同情的心理。
B.第二段交代高家村的规模和耕地情况,这既是高加林家境贫寒的原因,也是他希望摆脱农村、追求城市生活的动力。
C.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将高加林拼命劳动的情景展现出来。
D.本文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比如“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红了”这一细节,表现高加林的坚忍、要强。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1)阳光火爆爆地晒着他通红的光脊背,汗水很快把他的裤腰湿透了。
(2)他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抽的最香的一支烟。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是高加林,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写德顺老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2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不过,到煤矿后,区队的报纸常常被矿工们拿去包猪头肉,七零八落从未齐全,他一般都在矿部前的这个阅报栏前立着看。至于《参考消息》,过几天他才设法找齐,躺在床铺上作为一种“高级享受”来阅读。

现在,少平撑着雨伞立在这报栏前,按通常的习惯,先前后转着浏览了八版《人民日报》。

当然,国际版稍微多费了一点时间。

接下来他才看办得很糟的省报。在少平看来,省报在内容方面连《黄原报》都赶不上。

不过,省报今天倒让他一惊。他突然被头版头条的大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

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那么,她还能按时如约赶到黄原吗?

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他知道以后的几天才会有大量详细的背景新闻….

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

……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

牺牲?我的晓霞……

(甲)

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①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

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

他疯狂地奔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任凭雨水在头上脸上身上漫流,两条腿一直狂奔不已。他奔过了东边的火车站。他奔出了矿区。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

东面驶来的一辆运煤车在风雨中喷吐着白雾,车头如小山一般急速奔涌而过——他几乎和汽笛的喧呜同时发出了一声长嚎……

孙少平倒伏在泥水中,绝望地呻吟着。大雨在头顶哗哗浇泼。满天黑色的云朵,潮水般向北涌去。铁道那面的黑水河,发出呜咽似的声响。远处,矸石山那里,矸石噼噼啪啪在向深沟中滚落。②滚落!整个大地都在向深渊滚落……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孙少平返回了宿舍。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

他换了身衣服,便倒在床铺中,两眼呆呆地望着雪白的蚊帐顶。他无法相信一切是真实的。

这是报纸的失实报道——这张报纸经常干这种事!

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

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

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一

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

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可是,谁让她父亲给他拍电报呢?他根本不知道他和晓霞的事,他怎么知道他在这里?他为什么给他拍电报?速来?

(乙)

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

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

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

火车在茫茫大雨中驶过绿色的中部平原。

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

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

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

(丙)

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

当他恍惚地随着人群挤出省城的火车站,已经是夜晚了。

繁密的灯火在雨中大放光华。积水的街道被灯光映照成了一条条流金泻银的长河。电车甩着长辫子,在夜空中碰击出蔚蓝色的火花。透过雨帘,街道两旁五光十色的大橱窗看起来像德加的印象画。他感到一阵又一阵(xuàn)晕。难道她真的不存在了吗?她仍然还活着吗?对他来说,答案还都不是最后的!他同时又执(niù)地相信,过一会,他就能看见她——活着的她;并且会紧紧地拥抱她……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xuàn(______)晕   ②执niù(______)
【小题2】选文开篇写孙少平“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请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3】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表达富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小题4】下面语段放置文中甲、乙、丙三处的哪一处最合适?

孙少平内心紧张地做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

【小题5】文中写“孙少平返回了宿舍。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请依据上下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孙少平返回宿舍时的样子。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