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生一世”中的语文问题
戎国强
“说要爱你一生一世的男人,最后和你离婚了,算不算说谎?”这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生选拔考试的一道语文试题,被一些学生称为“奇葩试题”,引起激烈的讨论。
《钱江晚报》昨天报道此事后,在读者中也引起讨论。从转载这一报道的公众号上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到,争议集中于两点:一是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二是拿这样的题目来考试是否合适?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该题的正确答案不被人们所认可,那就是说人们认为该题确实过于奇葩,就不适合拿来用作考题。
这是一道语文试题,它的“语文性”在哪里?首先在“说谎”二字。要判断“一生一世”是否说谎,先要确定“说谎”的定义,然后用这个定义去衡量那个“男人”的行为——不但要掌握词义,还要会运用词义。该题假设的情景对考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基础知识薄弱的,或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思维能力较弱的,都容易被“一生一世”带到沟里。
所谓“一生一世”,婚恋行为是人生现象或者说是社会现象,在这道试题里,它是考生的思考对象;它要求学生了解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又能清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道试题包括了语文课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语文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了词语、词组等语言材料,也不仅仅是组合材料的原则即语法;语言能力更是运用语汇、语法进行思考、思辨、表达的能力。因此,从语文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道成功的语文试题。
从考生角度来考量,这也是一道好试题。浙大是一所研究性大学,竺可桢学院则从已经被浙大录取的新生中选拔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尖端的研究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的核心,不就是思考能力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实质性问题,如何排除各种干扰找到研究方向、确定思路,这是研究型人才的核心能力。
具体到这道试题,就是看谁能够从婚恋问题的表象中把握语文试题的核心问题。《钱江晚报》的报道提到浙大中文专业女生蒋同学——她说:“离婚有很多种因素,不一定代表着夫妻双方不爱了。”这个回答,清楚地表明,蒋同学思路清晰概念清楚,表达周密——她能够分辨“爱”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依据她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能力,是研究型人才所必备的。
就在大约十天前,有文章质疑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一部分被消耗在这类非语文的问题上,对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研究探讨就无法深入。从这个角度考量,竺可桢学院的这道语文试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提醒:守住专业立场,才有专业价值。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作者认为这道非常奇葩的试题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11: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锦
①日暖云轻的清晨,捋一捋惺忪的睡眼,携一阵恣怠,于巷间徘徊,惬几丝凉意,忆几个暖季。那时,他静憩树旁闲观戏蚁,她端坐窗前捧书低吟。那时,可静赏月景,彼此欢声笑语,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
②在雾色中踱步而行,似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境,巷口的青石板已渐烙印上岁月的痕迹,苔色一层深似一层,似乎在用老者深邃的眼神会意着我:“你还记得什么?”或许它应被我们遗弃,或许应被人们想起。踏着这份沉重的绿意,我仿佛回至从前。
③巷道间,三两好友肩并肩有说有笑,有时彼此抒发愤懑的情绪,有时则互相逗笑,于谈笑间我们俯身静待栀子花的开放,抬头赞咏梅花傲霜斗雪的挺立,直视眼前淡竹昂扬的姿态。我们越走越远,或被栀子花迷住,或被梅花折服,被淡竹倾倒,已渐渐在雾色中探寻不到彼此的踪迹。
④独倚窗前,一页页翻动着仅余的残页,嗅着,看着,听着岁月的琐屑,几阵雨纷至沓来,或有“风雨故人来”的感受,我想忆起什么,但终被烦躁的心绪打消。
⑤隽几份诗情,只身单骑,或近观戏花,或俯身低吟,间或舞动马鞍飞驰旷野,倦了便用水轻拭去倦意,继而于溪边款款而行。霎时,遥闻几阵羊群觅食的天籁之音,简单而又悠长,清脆而又深远,抬头可窥见毫无他色的天宇,蓝得那么虚幻,洁得那么彻底,竟让我饕餮般的一览无遗。
⑥路边走走停停,原野上四处探寻,一路有无数的风景,我本应庆幸,我本应欣喜,只是我的心绪已渐觉沉重,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很多东西已经逝去。
(节选《散文网精选》)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通读全文可知作者主要以“愁”“叹”为情感线索行文抒情。
B.第①段中,“她”“他”代指与作者感情要好的同桌,表达作者对同桌的思念之情。
C.作者于第②段中运用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这一切应被我们遗弃”的无奈与叹惋之情,并且表明“这一切应被人们想起”这一观点。
D.作者于第④中产生的烦躁心情是因为那阵雨纷至沓来而导致的。
E. 本文是抒情性散文,通过环境描写的变幻来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最后以“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落笔,表达对物是人非的遗憾与感慨之情。
【小题2】作者为何以一个“寻”字为题?
【小题3】最后一段中“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逝去的应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到一片片的冷风钻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中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中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在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 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小题2】“冬天的情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石遗先生曾谓:“论诗必须诗人,知此中甘苦者,方能不中不远,否则附庸风雅,开口便错。”确为不易之论。从形式上审查,普里查特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规范且近乎完美,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审美体悟做成可视化的数学模型,既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但这改变不了标准化时代“精致的平庸”的本质。
严格说,悟诗比解诗更重要。南宋严羽借禅喻诗:“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民国时期有教授讲诗,一堂课下来,只一首一首朗诵,顶多在精妙之处停顿,连声感叹。行家眼中,这种做法或者更贴近诗的本质:诗歌往往只表现情绪,传达情感,能触摸这种情感,感受语言的体温,也就够了。用分析、归纳与综合的理性思维去规训感性、直觉的艺术思维会适得其反。民国时期,学术体制化与管理表格化尚不发达,还能容忍如此行为。再往前看,释迦、孔子来教现代大学怕也难适应。释迦说法,多以色相示人,游戏神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亦多喜怒不测,言行每出其门人意料之外,有时极正经,有时却只开开玩笑。如此新鲜活泼,春光烂漫,很难保证不被习惯于标准化的管理者说成调笑宴宴。
全世界的学术圈越来越迷恋于自我发明的一套言说方式,甚至将这种言说方式视作身份证明,尽管经不起推敲与追问。对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的迷恋折射出论文价值的真实。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加速,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差不多都是以论文为呈现形式。在众多文体中,论文的优先地位得以彰显并逐渐巩固,科学研究范式获得众星捧月般的尊崇。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人文社会学往往被冠以人文社会科学之名,因为,不加上“科学”两字,很难在学科分类日益细琐的现代知识体系里占据一席之地。“五四”以来,科学与民主深入人心。崇尚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怕的是将崇尚科学偷换成崇尚论文。
更可怕的是将论文变成一种变相的控制技术。但很不幸,本来代表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勇气与热情的论文正逐渐被资本主义精妙地胁迫与改造,变成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论文越来越八股,成为一套规训体系。因此,论文已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产品。从这个角度看,论文已经被普遍异化了,它本为寻求真理驱逐黑暗,但现实中大多数论文写作者却不得不将它与生存、待遇挂钩,变成不折不扣的干禄文字。
对平庸论文泛滥及所谓“学术规范”的诟病不可谓不多,董桥的评说直击要害:“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过度重视论文,造就了一个空前无趣的时代。只是,标准化造成才情与灵气流失,这样下去,只怕人们最后会分不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的区别。
(摘编自陈建华《标准化时代的文化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国时代有教授讲诗,淡化妙语连珠的理性分析,更注重通过感悟语言去触摸情感。
B.工业革命后论文更加得到重视,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以论文呈现,凸显了论文的科学性。
C.符合科学研究范式的论文更易得到青睐,人们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论文越来越被异化了。
D.论文已变成标准化产品,就像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愈加偏离它追寻真理的本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普里查特将审美体悟做成数字模型,易于理解又具有操作性,使诗歌鉴赏迈上新台阶。
B.石遗先生认为:论诗必须是知此中甘苦的诗人,即使没有达到目的,也离目标不远了。
C.南宋严羽借禅喻诗,认为论诗如论禅。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直接指出诗、禅相通。
D.董桥认为平庸论文如“半老女人”,受所谓“学术规范”的影响,论文变得了然无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迦强调用自身体悟去感召信徒,孔子寓教于乐。他们如果在当下教学很难不被调笑。
B.标准化时代下的论文越来越痴迷数字、公式、模型等理性语言,使得论文越来越模式化。
C.诗歌是生命的体验,需人们用感性、理性和直觉的艺术思维方式去感受她的美丽与哀愁。
D.在这标准化时代,可能人们无法理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所传达的春光易逝的无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捕蟹者说

王充闾

望着阶前悦目的黄花,我想起那句“对菊持螯”的古话,蓦然触动了乡思。

西晋文学家张翰,因见秋风起而兴“莼鲈之思”,想起了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遂命驾东归。鲈鱼脍,常见于古代诗文,名气很大,该是上好的佳肴,但菰菜却没有什么味道,莼羹也未见得怎样的鲜美。我想,无论如何它们也比不上我的故乡那肉嫩膏肥、风味绝佳的蟹鲜。

河蟹咸水里生,淡水里长,一生两度回游于河海之间。我的家乡地近海口,处于九河下梢,向来是河蟹生长的理想地带。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蟹的传说,有个红罗女的故事,凄楚动人。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河口有一个蟹王。背壳赛过大笸箩,螯上夹钳像农户用的木杈,目光灼灼如炬。每当星月不明的暗夜,便耀武扬威地出来伤人,成了乡间一害。这年秋天,村头来了一个身披红罗、手持双剑的卖艺女郎,说是能降魔伏怪。于是,便和蟹王斗起法来,鏖战了三天三夜,女郎终因体力不支,被蟹王吞掉,但事情并没有完结。此后,连续数日,大雾弥天。天晴后,人们发现蟹王死在岸边,从此,妖怪就平息了。

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但据群众讲,至今螃蟹还很怕大雾,却是事实。老辈人口耳相传,道光年间中秋节过后,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突然,河里“刷刷刷”响声一片,螃蟹成群结队急急下海,顿时河面上黑鸦鸦一片铺开,有的小渔船都被撞翻了。

螃蟹雅号“无肠公子”,又称“铁甲将军”,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诗人词客的笔下。有对它进行嘲骂的(当然是借物讽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有些诗感喟身世,寄慨遥深:“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祸胎成。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勃窣蹒跚烝涉波,黄泥出没尚横戈。也知觳觫元无罪,奈此樽前风味何!”有人把黄庭坚这两首诗比作《史记·项羽本纪》,实属过誉;但指出诗人意在咏叹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也似有些道理。

还有些诗借题发挥,咏怀抒愤。吾乡近代诗人于天墀,出于对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高俅式的恶棍的痛恨,乘着酒兴,写下了一首《捕蟹》七绝:“爬沙里处费工程,隔岸遥闻下簖声。毕竟世间无辣手,江湖多少尚横行!”人们从不同角度咏蟹寄怀,见仁见智,独具慧眼。

但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对于蟹味的鲜美,古往今来,认识却是一致的。在现代国内外市场上,河蟹与海参、鲍鱼平起平坐,被誉为“水产三珍”。其实,早在一千年前,人们就很抬举它的位置。东晋时期的毕茂世,经常左手持螯,右手把酒,说是“真堪乐此一生”。

后世还有个叫冯梦桢的,敬事紫柏大师,潜心奉佛。一天,两人同赴筵席。冯因贪食蟹鲜,痛遭师尊的棒喝,但终竟不改其馋。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午后复病,盖疟也。不知而啖鱼蟹,益为病魔之助矣。”即此,亦足证蟹味之鲜美。大诗人李白是很喜欢吃蟹的,他写过“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的诗句。在曹雪芹笔下,连那个温文尔雅的苏州姑娘林黛玉,也还啧啧称赞“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哩!

不过,就我体察,蟹味美则美矣,但随着情况的不同,人们的感觉也时有差异。四十年来,我吃过无数次家乡的河蟹,而感到风味最美的是童年时节在草原上野餐那一次。

那年秋天,我随父亲去草场割柴。河清云淡,草野苍茫,望去有江天寥廓之感。休息时,父亲领我去沙河岸边掏洞蟹。原以为洞中捉蟹,手到擒来,谁知这绝非易事。我刚把手探进去,就被双钳夹住,越躁动夹得越紧,疼得我叫了起来,父亲告诫我:悄悄地挺着,别动。果然,慢慢地蟹钳松开了,但食指已被夹破。

父亲过来从洞中把螃蟹捉出,并作了示范。用拇指和中指紧紧掐住蟹壳后部,这样,双螯就无所施其伎了。还教我把捉来的大蟹一个个用黄泥糊住,架在干柴上猛烧,然后摔掉泥壳,就露出一只只青里透红的肥螯,吃起来鲜美极了。

后来,学到了多种多样的捕蟹办法:编插苇帘,设“迷魂阵”,诱蟹就范:拦河挂索,迫蟹上岸;在秋粮黄熟的田埂,提灯照捕:驾一叶扁舟,设饵垂钓……无论哪种办法,都比掏洞捕捉轻巧得多。但说来奇怪,吃起来,味道却总是略逊一筹。

我想,未必草原上的螃蟹风味独佳,恐怕还是主观上的感觉在起作用——得之易者其味淡,得之难者其味鲜。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把这番道理推演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啊。

【小题1】此文从哪些方面,写出蟹具有什么特点?
【小题2】本文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3】本文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又感悟了什么人生哲理?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头,写“悦目的黄花”与“对菊持蟹”,画面温馨,其乐融融,反衬思乡之苦。
B.引用神话传说,讲述红罗女降妖除魔,为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故事,既介绍蟹在雾天聚集的习性,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C.本文引用文人墨客的以蟹为意象的诗句,表达出对它的爱憎;见仁见智,明眼慧心,蟹的功过随其论说。
D.作者由叙述蟹的文化历史内涵,转而写蟹的味道鲜美,又是引用历史上、小说中的人物吃蟹的故事作为佐证。
E.作者进而由吃蟹转而写捕蟹,叙写在草原捕蟹伤到手指的故事,感悟出人生哲理,实践最重要,要在做中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日晚,谷歌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五番棋第二局在韩国首尔战罢,最终AlphaGo展现出恐怖的全局控制力,执黑中盘获胜,并以2比0领先李世石。这一结果也令人工智能引起的“地震”继续升级,许多赛前坚定认为李世石将完胜的人士也大跌眼镜,坦承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
一辈子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美国未来学,雷·库兹韦尔认为“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物体。人工智能将和人类共生,作为工具,开阔我们的身体和知识界限。”他认为,从起重机到智能手机,过去人类使用的一切工具都是某种特定形态的人工智能。过去大多用在克服人类的身体界限,现在新的人工智能将用于克服人类的知识界限。例如发明出可以准确翻译所有语言的人工智能翻译机,开启有史以来人类沟通最紧密的时代。
对于AlphaGo的胜利,雷·库兹韦尔表示:“这让我确信,人类正在向着不远未来的2个重要时期靠近。2029年和2045年。”他认为,人工智能通过几何级数的发展,在13年后就能拥有和人类同样水平的智能:“2029年和人类一样说话、思考、感受感情的存在将诞生,成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合作的时代。2045年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类的肉体、知识能力将突破生物学界限,奇点将到来。”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有半数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机器的智力到2040年就会达到人类水平。这可能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治疗疾病和节省劳动力。但这也带来了遗传学提出的同样深刻的道德问题。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年告诫,除非我们谨慎从事,否则棋盘游戏或许只是开始: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变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更聪明”。人们不难明白,各国政府和人类社会应该认真对待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些发展所包含的意义。谷歌、脸谱和其他从事人工智能开发的企业表示,他们将建立道德问题专家小组来考虑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人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外部监督来保护公众免受人工智能某些发展的负面影响。
(《央视新闻网》)
材料二
人类正以科技手段推动新物种的进化,这可能与人为导致物种灭绝一样有害。
尽管我们具有笨拙的破坏力——科学家说,人类活动可以导致类似于恐龙灭绝事件发生,智人还是促成新物种和株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化。根据这项研究,自1.15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时代结束以来,人类迁移了近900种已知物种、驯养了470多种动物并种植了近270种植物,对整个自然生态圈的改变简直是“史无前例”。
人类推动的物种进化的令人咋舌之处不仅在于出现的新物种数量很多,还在于它们形成的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新物种的出现,可能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生产生未知的多米诺效应。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入侵物种可以导致其他物种灭绝。哥本哈根大学生态学家的瑟夫·布尔说:“人类或许发现,这种人为的生物多样性与人为的物种损失一样令人恐惧。”
(《中华读书报》)
材料三
蚕丝,这种散发光泽且美丽迷人的服装面料是非常坚韧的。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可以让这种轻柔细软的丝线更坚固耐用,给蚕喂食石墨烯或单壁式碳纳米管。
研究人员说,喂食后,蚕吐出的强化丝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制作耐用防护布、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植入材料和环保型可穿戴电子产品。为了获得碳强化丝,清华大学的张莹莹及其同事给蚕喂食喷洒了含有0.2%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水溶液的桑叶,在桑蚕吐丝结茧后收集蚕丝,与标准产丝过程一样。
与普通蚕丝截然不同的是,碳增强蚕丝的抗拉强度提高了一倍,耐压强度至少提高了50%。研究团队将蚕丝纤维加热至1050摄氏度,使丝蛋白碳化,然后研究其传导性和结构。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家张耀鹏说:“这是一个大规模生产高强度纤维丝的好办法。”张曾经做过实验,给桑蚕喂食二氧化钛纳米粒,希望获得抗紫外线降解的超强蚕丝。他指出,碳强化蚕丝的导电性能可能使它成为未来制作传感器以读取神经信号的主要原料。
(《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人类“科技进步”问题,而且都不同程度的解说了科技变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对未来科技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态度一致。
B.材料二表明,人类推动的新物种进化是危险,甚至与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一样有害,因此材料三涉及的给蚕喂食人工添加剂的行为会对物种产生危害。
C.材料二和材料三评论的科技成果有的是事实,有的将要成的事实,而材料一所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要到2040年才能有实际价值,所以后两则新闻更具有真实性。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人类的科技革新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且暗示读者,人类的前进方向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的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在面对科技这一话题时都大体上呈现出了冷静和多元的话语态度。这也是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的方向引导作用。
B.在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呈现了实验结果,材料二在对事件的解说上虽然具有辩证性,但因为没有实验结果作支撑,所以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探讨。
C.相对而言,央视新闻网的新闻语言更体现了生动活泼性,例如在引用库兹韦尔的话时说“人工智能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
D.《中华读书报》和《参考消息》在说明性文字中较多使用数字和专业术语,因而更具有科学性,与《央视新闻网》文字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E. 三家媒体刊登或转载关于科技进步文章的背后,是国家对于”科技兴国”的诉求。虽然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借助媒体的宣传,也能激发民众的热情和动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