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2005年《仙剑奇侠传》开始,玄幻逐渐成为国产剧重要类型。2017年,这一类型影视作品仍然不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古情歌》《醉玲珑》《轩辕剑之汉之云》《择天记》等作品纷至沓来,但除了年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关注度较高外,其他作品并没有激起多大浪花。玄幻剧已经略显疲态。
类似中国古代志怪小说、西方魔幻电影,玄幻剧是创作者将常规物象幻化变异从而为观众带来超现实奇异感受的叙事艺术。得益于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玄幻剧营造出更加逼真的视听体验,让观众情感得到宣泄。与此同时,模式单一、情节雷同等问题使得这类作品豆瓣评分普遍在3.5分(满分10分)。反观国外幻想题材影视剧,无论《指环王》三部曲还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不仅成为经典之作,其衍生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受到关注和期待。国产玄幻剧为什么产量大却难以留下精品呢?
概观这些玄幻剧,故事内容大多是人、神、魔甚至飞禽走兽在架空世界里陪伴着男女主人公追寻虚无缥缈的爱情,故事虚浮,主题轻浅,视野狭小,又缺乏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相比于中国古代神话、志怪文学、神魔小说,这些玄幻剧往往只是披着古人外衣,并没有从中吸取足够养分、挖掘深度内涵,因而情感苍白,意义稀薄。比如,某玄幻剧有不少《山海经》元素和上古神话影子,但仅仅作为符号存在,并未与故事本身有机融合在一起。再比如,“渡劫”在古典小说中指神仙们通过修炼来提升法力以渡过劫难,而玄幻剧中的渡劫则是一场接一场恋爱,丟掉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气磅礴而仅囿于一己悲欢之中。与之相比,《指环王》立意“创造属于英国的神话”,作品更是大量借用北欧传说及史诗《贝奥武甫》的内容;同为通俗文艺的武侠小说之所以留下金庸等人经典之作,是因为它发展了传统武侠小说类型叙事,为侠义精神赋予新意义,作品对中国传统巧妙化用更是俯拾皆是。
幻想题材大众文艺作品受到人们欢迎,最重要的是透过超现实想象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远者如《聊斋志异》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批判,近者如《蜀山剑侠传》对民国乱世的思考,就连《天仙配》《白蛇传》这样的爱情主题作品,也是古代人摆脱封建制度伽锁,向往自由美好爱情的观照。而玄幻剧与生动描绘现实社会、巧喻世俗百态的传统是断裂的,很难看到具有鲜明现实关怀、表达主流价值观的玄幻作品。光怪陆离的影像如果剥离现实关切,最终将只剩下“颜值”、炫景和喧嚣。
青少年群体是玄幻文艺最大推动者,他们寻求新奇故事和瑰丽想象的审美趣味牵动着资本的热情。一些浮躁的制片单位为赚快钱和高收益,祭出粉丝经济的“法宝”,忙于把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转化为改编作品的消费者,却没有在内涵挖掘和艺术锤炼上进行沉潜,最终将伤害这门艺术的根基。从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而言,中国玄幻剧有希望出精品,出佳作,如果不用心经营,从风靡一时堕落成明日黄花,实在令人惋惜。
(选自2018年2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玄幻剧”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玄幻剧釆用将常规物象幻化变异的叙事艺术,在人神魔的架空框架下,讲述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爱恨纠葛。
B.玄幻剧受大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唯美的画面、虐恋的情节、逼真的视听体验,能让观众情感得到宣泄。
C.玄幻剧经过十几年的流行,虽保持高产量态势,但略显疲态,作品己不再吸引观众,观众对此类作品评分很低。
D.玄幻剧是资本取向、市场运作、观众喜好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其存在必然性,不必将其完全否定。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码技术的发展固然给玄幻剧制作带来极大推力,但也可能让制作者因过分倚仗技术而忽略内容,从而造成流于肤浅的弊端。
B.与很多玄幻剧不同,《指环王》和金庸武侠小说等经典之作都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长期追捧。
C.我国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志怪传统,它们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意识,能对生活集中体现,不像玄幻剧有意回避现实。
D.青少年群体是玄幻文艺的最大推动者,但玄幻剧若一味迎合他们的口味,不进行自我提升,将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3 07:2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行文思路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而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
D.“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一曲落花的颂歌。
E. 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小题2】文章开头对江南梅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两个角度回答。
【小题3】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小题4】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山拾得
黄孝阳
韩山拾得,我的高中同学。
他爹叫韩山,一个老鳏夫,瘸了半条腿,还能跑得飞快,挤进汽车站前看热闹的人堆里,抓起竹篮没肯再撒手——竹篮里躺着一个不足百日的弃婴。
韩山拾得讨厌他爹。他爹在取名时也忒不负责任。班上几个横蛮惯了的男生,不高兴了,把他打一顿;高兴了,也把他打一顿——说这叫打日本鬼子。瘦小的他偷了户口本,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名,警察瞪起眼珠子,“叫你爹来!”
韩山拾得绝食三天。在县搬运站当厨师的韩山拗不过儿子,买了包阿诗玛烟,到派出所见人就低头哈腰。
韩山拾得回到学校。老师上课点名,喊了几声“韩山拾得”,他不起身。老师大怒,喝令他出去。隔不多时,他回来了,身子发抖,脸白得吓人。
众目睽睽下,他攥着根粉笔,抖抖嗦嗦,在黑板上写下“韩小山”三个字。接着,他把揣在裤兜里的左手慢慢拿出来,把左手紧握着的石头狠狠地砸在自己脑袋上。血咕噜一下冒出来了。他晕了。
他忘掉说一句话:“以后谁再叫我韩山拾得,我就这样砸死他。”不过就算他说了也没用。大家都觉得他脑子是坏掉了,连最胆小的女生也敢在他经过时往地上吐唾沫。
终于,他用锄头敲破同学的脑袋,他退学了。等到我参加高考那年,他已经成了县城赫赫有名的小山哥。这倒不是因为他心狠手辣,马仔众多。
城北的金刚在影剧院看戏,把脚跷到前排,把甘蔗渣吐到韩小山衣领里。韩小山回头扔过句脏话。金刚把甘蔗在韩小山脑袋敲成两段。两伙人打起来。韩小山这边寡不敌众,被金刚一伙拖到影剧院门口吊成沙包轮流踢打。
韩山路过瞅见。这个老实了一辈子的厨师急眼了,挥舞着刚在游麻子那儿磨快的菜刀,要与人拼命。金刚脱掉外衣,往手臂上一缠,大吼一声迎上去。韩山的菜刀被打掉。父子俩被面对面吊起。
但金刚只得意了不到半个小时。搬运站七十二条大汉拿着铁链、撬棍出动了。让县公安局头疼不已的金刚团伙从此匿迹。韩小山一战成名。
从韩山拾得到山哥,是三年。
从山哥到韩山拾得,是二十年。
我是在街头偶遇韩山拾得的。他推着坐在轮椅里的老父亲,站在洒满金秋阳光的梧桐树下。我喊出他的名字,一眼认出那个断了左手巴掌的老人。1990年搬运站解散,韩小山的日子一落千丈。在一次赌牌时,他押上了左手。底牌揭开,韩小山操起刀,对自己下不了手。对方问他是否要帮忙。这时韩山又出现了,一刀下去,血泪横飞。
“就在那一天,我才真正长大成人了。”
他没有细说他这二十年。我早有耳闻。他先是靠贩卖辣椒、香菇等农产品攒了一笔钱,再承包县罐头厂做起出口外贸,生意做得很大,日本是主要销售市场。这可能是他把名字改回去的缘由,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禅宗的影响,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高僧广为人知。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我想起寒山这句话,下意识地说了出来。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这种境界是和尚修的。”韩山拾得脸上的笑容不无嘲讽,“猪什么都能忍,到头来还是要挨上一刀。”
“那你为什么又叫回韩山拾得?”我问。
他没有回答我,顺手接过老人从兜里摸出的烟斗,点燃,深吸一口,再弯腰塞入父亲嘴里。老人的面容平静而又惬意。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如同鸟羽,轻轻地覆盖在他的肩膀上。
梧桐树下是一家老人用品专卖店。一位眉目温婉的女子走出来,向我点头致意。我认得她。黄梅英,韩山拾得的妻子,当年我们学校的校花。
她接过轮椅,挥手与我告别。我进店打算给父母买一些冬天里的衣裤,看店的小妹喜气洋洋,打电话的声音跟唱山歌一样:“姨,黄姐今年又在我们这儿订了一大批货,你赶紧发货。羽绒棉被,还是波司登的,72床;鸭鸭的雪地棉鞋,男款144双,女款……”
我纳闷了:“这些都是黄梅英订的?”
“是呀,你认得她?黄姐的老公,哎,就是韩老板,去年在他开发的池头新寓旁边搞了家疗养院,跟星级宾馆一样。县搬运站的职工,哪怕只在那儿待过一个月,男的满五十五周岁,女的满五十周岁,又或者身有残疾的,都可以去,吃的住的用的,全部免费呀。这些人上辈子真是积德修福了!”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小说借助“我”的所忆、所见、所闻串联情节,展现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B.韩山能为儿子在别人面前低头哈腰,也能为保护儿子与人拼命,这些情节表现了他对儿子深厚无私的爱,这种爱最终改变了儿子命运的走向。
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比作“鸟羽”,生动而诗意地表现了阳光的温暖柔和,也暗示了韩山得到的悉心呵护。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主人公韩山拾得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通过其前后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的对比,揭示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主题。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主人公韩山拾得的主要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以“韩山拾得”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掌上开花
黄咏梅
喂这只流浪猫已经一年多。小区里有不少流浪猫,它是第一只朝我叫的。它的左边嘴角缺了一块,从脸颊处凹陷下去。乍一看,让人觉得丑。除了这个缺陷外,它还是属于那类好看的猫,尤其是眼睛,圆溜溜水汪汪,眼神里流露着与人相认相识的含义。
每天黄昏,我会到那块石头上去找它。它的牙齿吃不下硬食,我持续地买一种湿软的猫粮给它,它对我熟悉了起来。只要我一接近那块石头,就能看到它喵喵地迎向我。第一次相遇,它就用脑袋蹭我的裤脚,一路跟着我绕过小花园、游泳池。对于猫这种敏感多疑的动物来说,这种缘分实在太少见。即使它是一只又老又残缺的猫,我都会对它很牵挂。
一个大雨的冬夜,我撑着伞去找它,学着它喵喵叫,想着它躲在一个干爽安全的地方,心里既欣慰又有一点失望。正要回去,听到几声嘶哑的喵喵声,看到它冲进雨里,小跑过来。我把它抱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抱它。流浪猫很脏的观念让我从不用手碰它,但在那一刻,我所有隔离防范的想法都消失了。我在凉亭长椅上喂它吃了一包湿粮,跟它坐了很久。它喉咙里发出了均匀的咕噜声,这是一种放松、愉悦的信号。它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手”搭上我的膝盖。我用手去抚摸它的脑袋、下巴、残缺的半边脸颊。它的咕噜声越来越大了。最终,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膝盖,蜷缩在我的怀里。逐渐,我的怀里也暖和起来了。从那以后,我每次都在椅子上喂它,抚摸它。这些,成了我和它的默契。
一天中午,我又去找它。看到几个女人在聊天,那只老猫也在。一个阿姨一点点地将手中鱼骨架上的肉掰下来扔到地上给它捡。“这只老猫最会讨吃了,没得吃,还懂得跑到楼上,蹲在人家门口叫个不停。” “哦,这老家伙还很有一套咧。”一个女人用脚推了推它。好像她们在讲的不是一只猫而是一个流浪汉。
我忽然想起了那个流浪汉的脸。那一天我走到街角处,只听到哐啷一响,回头一看,那个匍匐在地的男人,正睁大眼睛惊悚地看着我,一只铁碗滚动着,几枚钢镚儿四处逃窜。我一下蒙了,本能地跑了起来,他在背后发出一阵哇呜哇呜的哭声,像一个孩子……二十年来很多次,我会想起这件事,除了自责,我更多地想,如果是现在,我会弯下腰,将那几枚钢镚儿捡起来放回去,并且将碗不偏不倚地摆回到他的面前。
得知那流浪猫吃百家饭,我内心的牵挂少了许多,刮风下雨等这些原因,都会让我心安理得地不去找它。
一个黄昏,不觉又走到了那块石头附近,听到草丛一阵窸窸窣窣,它钻了出来。我两手空空,竟然对它生出了愧意。对于一只讨吃的流浪猫,除了吃,我还能为它提供些什么?它一定认出了我,一边叫着,一边将我朝凉亭方向引,直到我在椅子上坐下来,它才停止叫唤,不断地用脑袋蹭我的胳膊,我的手指刚一抬起来,它的鼻子就凑了上来,将那歪斜的脸颊从我指尖划过去,并且很快发出了愉悦的咕噜声。我们找回了那种久违了的默契,我用手一遍一遍地抚摸它的下巴、额头和脸颊,它高兴地在椅子上翻滚,亮出了米色的肚皮。它把两只“手掌”张得开开的,放心地摁在我的膝盖上。我记得一篇文章将这个姿势称为“掌上开花”,猫咪做这个动作,表示它很放心也很开心。
我想,我大概忘记了,除了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我还可以给予一些抚慰,或者说情感,而这些东西,无论是对人还是动物,同样也是需求的一种。如同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鲜花,我们总是喜欢那一幕幕掌上开花的时刻。
(选自201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猫因为受过伤样子丑陋,牙齿不好吃不下硬东西,这一切使“我”对它非常牵挂,表明“我”是一个善良且有同情心的人。
B.“它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手’搭上我的膝盖”“咕噜声越来越大”,运用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出流浪猫想与“我”亲近时的胆怯和被“我”接受后的愉悦。
C.文章写“我”和一只又老又残的流浪猫之间的故事,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D.文章篇末点题,“掌上开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应拒绝冷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主题。
【小题2】文章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情感,请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在写猫的文章中插入一段对流浪汉的回忆?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刘诚龙

章太炎先因其个性特立独行,被人目为章疯子。诚如其自道:“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不能想,就是能想亦不敢说。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有神经病……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

太炎先生是神经病,首先是因为其敢想敢说。比如说,社会爱的是尧舜,恨的是桀纣,而太炎先生却放言高论:“但愿满人多桀纣,不愿见尧舜。”他希望清政府从皇帝到保长个个暴戾无比,比夏桀商纣过之;都因太炎先生反满之故,盼望清政府“多行不义必自毙”、“满洲果有圣人,革命难矣”。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园先生7 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

非常吊诡的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高的周作人的强烈不满:“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日本警察来查户口,叫填写调查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1 91 4 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地来到总统府,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很高兴,于1912 年委任他为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结果呢,什么都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

(有删节)

【小题1】章太炎是“神经病”“疯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小题2】文章第四段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最后一段记叙章太炎在担任“东北筹边使”时的一件尴尬事。作者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二十世纪初叶,中华文化孕育出了一大批诸如章太炎这样的大师,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界也有过一大批大师,而今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却少之又少,“伪大师”却满天飞。从文中所记叙的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你看出成为“大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