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 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 (如图所示):

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 “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具有启迪作用。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认为,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节选自冯天瑜《古典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所说的贾思勰的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承上证明了第一段中所说的“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一问题”。
B.文章在论证中使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当今生态发展的重要意义。
C.文章将泰戈尔的观点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相联系,论证了回归到“浑然一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文章援引并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许多看法,旨在阐明“绿色意识”应成为人类当下的共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3 12:1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微笑曲线,即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是IT产业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提出的理论。

材料二:

几乎全球每生产十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由昆山制造,全世界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当前昆山正围绕“强芯亮屏”大做文章,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往高端走,使“老树开花”花更艳。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省单体投资量最大的外资项目。2017年,昆山友达光电更是成功研制出针对笔记本电脑的超薄超轻液晶面板,不仅在清晰度和厚度上做到了极致,还能比传统面板省电40%。友达光电还拥有一条可以将电视与电竞电脑大型屏幕的“清”与“薄”演绎到极致的生产线。在手机上,虽然目前市面上还是以带边框为主,但友达昆山2017年全部出货都是无边框的手机屏幕。据了解,某款曾引起轰动的国产品牌的全面屏手机采用的屏幕正是来自友达光电。

曾经的“缺芯少屏”一直是昆山信息产业创新的薄弱环节。2017年9月21日,昆山与中科曙光签约,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合作项目花落昆山高新区,首期建设年产100万台的安全可控服务器自动化生产线,给昆山集成电路产业链补上重要一环。这个基地形成了中国第一条智能无人工厂,自主创新研制的处理器将用于高性能服务器中,为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提供支持。同时为昆山补上电子信息产业“缺芯”短板。

(节选自2018年11月 《现代快报》,有删改)

材料三:

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榜单之首的江苏昆山,如今已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县域经济中的“模范生”、“领头羊”。其经济总量高达3500亿,相当于西部宁夏一个省份的GDP,与福建厦门、贵州贵阳、河南洛阳等知名城市的总量相当。人均GDP达21万多元,已超过张家港、常熟等苏州市的其它强县。

早在30年前,昆山还是一个血吸虫猖狂的农业县,甚至在苏州6县中屡屡排名老末。虽坐拥临近上海、苏州的地缘优势,当时昆山人却有着安于现状的想法。

1984年至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我国沿海12个城市设立14个国家级开发区。昆山作为农业县,自然不在此列。但苦于昆山“穷”到叮当响现状的昆山领导层,硬是在外界不解的目光中,出乎意料地在昆山自辟一块地,拉起了自费建设开发区的大旗。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此后,昆山人在一片蛙声阵阵的农田上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开发区建设,拆迁、修路、建厂,一个个项目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开发区所有的建设都是自掏腰包。“富规划,穷开发”,这是当时开发区对外喊出的口号。

其背景是,那时候的沿海经济开发区,均有国家成亿投资。但蹉跎多年的昆山人,要不来这钱,也不愿等下去。在没有国家投资扶助的情况下,昆山县政府通过自筹、贷款、征收土地开发费等途径,筹集了1200多万元。最终,昆山的首创精神和务实作风得到了认可,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如今,这个开发区在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评比中位列第四,世界500强有20多家在开发区兴办项目。不仅如此,它也成为拉动昆山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的“龙头”。

而如今,昆山面临的新时代命题是:怎么使高质量发展在昆山落地?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昆山正处在新一轮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昆山正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具备县域特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昆山科创中心,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节选自2018年7月《人民网》,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材料一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在IT产业中,产品的试制开发等创新领域的利润空间最大,也就是产业附加价值最高。
B.在IT产业中,通过组装零部件而加工出产品的中游业务的利润空间小,也就是产业附加价值偏低。
C.在IT产业中,产品销售后的服务领域的利润空间也很大,产业附加价值也是比较高的。
D.通过整个IT产业微笑曲线图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发展得好,就必须选择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两个领域进行投入,否则企业就无利润可谈。
【小题2】下面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缺芯少屏”曾束缚昆山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如今的昆山正在笔记本电脑液晶面板、电视与电竞电脑大型屏幕、手机屏幕和处理器上大做“强芯亮屏”文章。
B.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后昆山一跃而成为全国百强县榜首,不仅经济总量相当于几个全国知名城市的总和,而且人均GDP超过了苏州其它强县。
C.昆山有着临近大城市的地缘优势,但是三十年前昆山人有着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经济水平在本地区六个县中常排在末尾。
D.昆山的领导层在没有得到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为改变“穷”的现状,通过多种途径筹集款项自建开发区,后来昆山又得力于国家政策,于是有了今天的喜人成绩。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昆山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串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虽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佐证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的时代,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在学术上很自信,始终坚持学术独立,这体现出他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小题3】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郭平
①“城中村”改造是为了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对位于具有特定功能区的水源地城镇,旧城改造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角度统筹规划,把“绿色发展”作为旧城改造重要目标追求。
②“城中村”生态绿地系统危机,造成绿色发展不断萎缩。当前,由于城镇面积急剧扩张和人口急增,各种企业围墙占地(甚至是非法占地)致使耕地面积锐减,农业绿地、林业生态绿地及园林绿地大幅减少,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甚至遭到破坏;此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原有休闲环境被彻底打破,新增宅基地、新建商业住宅楼和写字楼等大量侵占耕地、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尽管惠及民生,造福后代,但因为利益冲突等因素,存在诸多抵触力量,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要改变这种现状,地方政府必须确立现代治理理念,准确定位,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绿色发展。
④以人为本,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城市改造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我们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中,必须从两个维度来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重视生态绿地规划建设,又要注重人工建筑系统完善。
⑤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提升市民居住品质。长期以来,城镇建设中人工建筑系统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忽视绿地建设,发展高、密、集建筑群,使城镇居民生活倍感压抑;二是过分浪费土地资源,满足少数“权势”人的奢侈住宅需求。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本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标准并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把“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
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力维护好民众利益,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市场功能,又要充分利用政府调控功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成为“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制定者、私有产权的保护者和“城中村”改造良好秩序的监管者和纠纷的仲裁者,更应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代理者,并借此提升政府的品位和形象。
⑦总之,“城中村”改造,必须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人本思想,实施绿色治理,构建绿色家园和绿色住宅等,重视现有建筑物功能的“更新与再造”,强化整体功能提升与绿色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关怀,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选自《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中村”改造以“绿色发展”为首要目标,注重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B.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休闲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大量的耕地、绿地被新增宅基地、商业住宅楼侵占。
C.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绿地规划建设与人工建筑系统完善两者兼顾。
D.“城中村”改造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功能,政府发挥好相应职能,人民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切实维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围绕着“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深入论证了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C.第⑥段论证了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扮演的角色,只要政府和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就可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D.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出现缺少远景规划,过度发展高、密、集建筑群和浪费土地资源,出现满足少数人需求的奢侈住宅,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作者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将这一论点阐述得深入浅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中村”生态绿地现状令人担忧,城镇面积不断扩大以及人口急剧增长,建筑用地的增加致使耕地面积减少,均严重冲击了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B.政府需要确立现代治理理念,精准定位自己角色,采取多种举措来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改变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的现状。
C.城市改造与发展,以人为本,需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居住品质。
D.将“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需要政府了解区域实际情况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标准和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未成年人涉网比例较高的犯罪类型

(数据: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大数据分析报告)

(数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材料二:

近几年来,网络直播、短视频越来越博得未成年人的青睐。《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相关数据昰示,4.25亿网络直播用户中,青少年观看直播的比例达45.2%。但网络直播内容良莠不齐,更有未成年人涉足网络直播,乱象频出。去年,媒体曝光在快手、火山小视频平台上,怀孕的未成年妈妈扎堆做网络主播,晒孕照、验孕棒、医院产检书吸引眼球。随后,国家网信办要求两平台将违规网络主播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禁止其再次注册直播账号。

《报告》指出,在如何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上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实名认证、限制时间、一键禁玩等多种方式,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旧面临很多现实挑战。《报告》认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仅要限制,更要强化引导。政策制定者要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基本原则,堵疏结合。应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娱乐空间。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直播、发视频等娱乐行为,监管重点应该是内容而不是主体,建议在立法中区别对待。
有观点认为,禁止未成年人直播的年龄应以18岁为限。也有网友建议,应限制16岁以下未成年人开直播。在立法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区别对待。专家表示,16周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的未成年人,在法律上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其已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也需要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应赋予他们自主选择使用网络直播或播发视频的权利。对于14周岁以下的儿童,因其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可允许其在父母同意或陪伴情况下使用相关服务,企业可采取技术措施屏蔽隐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从家庭的甪度、学校的角度还是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态度以及对《儿童权利公约》的认识,调查对象的儿童权利保护意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较以往有很大的捉升,很多人都能意识到并认可儿童在家庭、学校中应该具有的权利,哪些权利是不应该被剥夺和侵犯的。当然,在儿童权利保护以及对《儿童权利公约》的认识方面,很多人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这对实际生活中履行保护儿童权利的职责和任务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与以往父母把孩子作为家庭的私有财产,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以及“父母决定孩子的一切”等观点相比,目前很多人意识到不应该打骂孩子,儿童也有自己的权利,应该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并适当地接纳。

在调查中,虽然很多人对儿童的基本权利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肯定了儿童应该拥有的一些权利。但总的来说,很多民众对儿童权利保护的一些相关知识了解的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一些与儿童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专门性条约——《儿童权利公约》的认识不足,这对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保护儿童权利不受侵害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儿童的权利是极其不利的。

摘编自《我国儿童权利保护意识调查研究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数据显示,在未成年人涉网比例较高的犯罪类型中,未成年人最容易犯诈骗罪,据此,学校、家庭等应加强对未成年人金钱观、法治观的教育。
B.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涉网案件占全部未成年案件的比例中,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等占比较高,非法经营罪占比较低。
C.2013年至2017年,审理的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逐年上升,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力度在削弱。
D.2013年至2017年,审理的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案件主要包括抚养扶养关系纠纷、抚育费纠纷、拐卖儿童、猥亵儿童和组织儿童乞讨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观看直播的比例将近五成,网络直播越来越博得未成年人的青睐,但因网络直播内容良莠不齐出现了不少问题。
B.在一些平台上,很多未成年妈妈做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眼球,发布了不少违规内容,这事被国家网信办整顿,违规网络主播可能无法再次注册直播账号。
C.国家在如何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上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面临很多现实挑战,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基本原则。
D.对限制使用网络直播的年龄段,社会有不同观点。专家认为,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已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他们有权选择使用网络直播或播发视频。
【小题3】我国儿童权利保护取得了一些进步,同时也有—些不足,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纪实文学:事实与虚构的边界
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在文学和新闻之间架起了桥梁,而在当今时代,生活现场日益复杂化,要求纪实文学也要不断发展,催逼着作者从单纯旁观者的叙述,到创造出一种“更大胆、更具有难度”的文体。
无论写短篇或长篇的纪实著作,许多作家都会列出提纲。比如盖伊·特利斯就会像电影导演一样,用场景的方式来思考创作。他在纸上画好路线,标注出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的全部过程。他的《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分三部分:纽约、大桥和各种人物。这些素材看似普通,但被作者用不同的、更具个性化的方式挖掘并利用了起来,展现出纪实文学前所未有的新魅力。他的另一部作品《王国与权力》长达42万字,像一部长篇小说,它描述了“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这部作品确实实现了作者的雄心——“将非虚构写作提升到前人未至之境”。盖伊·特利斯在纪实写作中,从不编造姓名,也不编造个性,以及随意改造事实性的信息,而是通过调研、信任以及建立关系,来了解真实的生活。
然而,美国作家诺曼·梅勒最终却认为自己创作的已被大多数读者视为非虚构的经典之作《刽子手之歌》不是纪实作品(见《巴黎评论》的访谈)。他说他在创作时意识到“事实和虚构之间有一个有趣的互反关系”,他“越尽量地描写实际情况,它就越显得虚构化”。同样,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也被誉为非虚构的经典之作,但主人公有印第安血统是作家附加上去的,那么,《冷血》到底属于纪实还是小说?
纪实文学的发展需要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形式,但是,越深入挖掘下去,越需要优质的地图和精准的罗盘来定位。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是一定要有界限的。纪实作品不能增添、不能欺骗,不能干扰他人;不能因自己的观察而导致观察对象发生变化;不能出现合成人物与合成场景;不能糅合时间,让读者误把一个月当成一天。作者仅在他听到或看到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直接引语,不加引号的对话和陈述,是在作者肯定确有其事的情况下释义改写的。纪实作品并非不能描述想象,但是,当纪实作者在进入想象领域时,应该用“我猜想”、“对我来说似乎是”等词汇明确表明,不要让读者产生误解。
检验纪实作品是否真实还有个清楚而简单的试金石,即作者有没有想要刻意欺骗读者。如果作者有所隐瞒,应该坦白地告诉读者。刘绍华在《我的凉山兄弟》的自序中坦言她的主要田野研究地点——凉山昭觉县的“利姆乡”是化名。她声称:“我的研究伦理让我必须用代名称呼它。”那么,这种“代名”是否可行?是否在纪实文学作品中,要求百分之百的全部真实?如何体现纪实作品的文学性?纪实文学和新闻特稿的界限在哪里?是否可将纪实文学中的“真实原则”改为“真诚原则”?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廓清。
写小说像一个试错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纪实作家则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他所要做的是,在不违反事实的前提下,讲述一个和小说家一样精彩的故事。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坚信,未来,纪实文学一定大有可为。
(2017年12月15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盖伊·特利斯纪实文学创作的特点。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纪实作家的创作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小题3】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