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始的象形文字,有时称为绘画文字,有时又称为文字画,这样含混的名词,对于字与画的关系,很容易引起误会,是应当辨明一下的。
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反之,任何绘画都代表着一件事物,因此也便具有文字的作用。但是,绘画与文字仍然是两件东西,它们的外表虽相似,它们的基本性质却完全两样。一幅图画在作者的本意上,决不会变成一篇文字,除非它已失去原来的目标,而仅在说明某种概念。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而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要知道二者的区别,最好是看它们每方面所省略的地方。实际上便是最写实的绘画,对于所模拟的实物,也不能无所省略,文字更不用说了。往往为了经济和有效的双重目的起见,绘画所省略处正是文字所要保留的,反之,文字所省略处也正是绘画所要保留的。
就中国的情形论,文字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这种发展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两个阶段(一)是装饰的,(二)是表现的。
离甲骨略后而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这些我从前以为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现在才知道那意见是错的。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根本是两种性质上的东西。卜辞的文字是纯乎实用性质的纪录,铭辞的文字则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装饰自然会趋于繁缛的结构与更浓厚的绘画意味。沿着这个路线发展下来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流行于战国时的一种鸟虫书,那几乎完全是图案,而不是文字了。字体由篆隶变到行楷,字体本身的图案意味逐渐减少,可是它在艺术发展方面的途径不但并未断绝,而且和绘画拉拢的更紧,共同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了。
以前在装饰的阶段中,字只算得半装饰的艺术,如今在表现的阶段,它却成为一种纯表现的艺术了。以前作为装饰艺术的字,是以字来模仿画,那时画是字的理想。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字,字却成了画的理想,画反要来模仿字。从艺术方面的发展看,字起初可说是够不上画,结果他却超过了画,而使画够不上它了。
字在艺术方面,究竟是仗了什么,而能有这样一段惊人的发展呢?理由很简单。字自始就不是如同绘画那样一种拘形相的东西,所以能不受拘牵的发展到那种超然的境界。从装饰的立场看,字尽可以不如画,但从表现的立场看,字的地位一上手就比画高,所以字在前半段装饰的竞赛中吃亏的地方,正是它在后半段表现的竞赛中占便宜的地方。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文字的本质与绘画不同,所同的只是表面的形式而已。
评论书画者常说起“书画同源”,实际上二者恐怕是异源同流。字与画只是亲近而已。因为相近,所以两方面都喜欢互相拉拢,起初是字拉拢画,后来是画拉拢字。字拉拢画,使字走上艺术的路,而发展成我们这独特的艺术——书法。画拉拢字,使画脱离了画的常轨,而产生了我们这有独特作风的文人画。
(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散步丛书《回望故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 “字与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但称原始的象形文字为绘画文字或文字画,也是很含混的。
B.绘画与文字虽然也具有某些相同的作用,但二者仍然是外表相似而性质却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
C.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所模拟的实物有所省略而绘画则不然。
D.中国文字经历了装饰和表现两个阶段,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甲骨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体现了文字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
B.作者曾认为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经过深入研究后来他否定了先前的看法。
C.流行于战国时的“鸟虫书”以结构繁缛,绘画意味浓厚著称,几乎完全是图案,是过于注重装饰而出现的一个特例。
D.从由篆隶到行楷的发展看,绘画与书法并没有随着字体本身图案意味逐渐减少而截然分开,而是各自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殊途同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和字在各自成为装饰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过程中,始终互为理想,互相模仿,二者取长补短,各臻佳境。
B.字不同于绘画,不是拘形相的东西,能不受拘牵的发展,所以字起初虽说是够不上画,结果却超过了画,使画够不上它了。
C.字的装饰性不如画,画的表现性不如字,二者只是在表面的形式上“同”而已,并不因此而改变本质上的不同。
D.中国书法艺术和文人画的产生,是与字和画的相近与互相拉拢分不开的,这也是书画评论者认为书画同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0 08:3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米糖

三 石

费干部跟老槐说:“老槐,过年给我打两锅米糖吧。”

老槐莫名其妙地盯着费干部看,切了一声说:“满大街都有得卖,谁还自己打?”

费干部说:“老槐,你还不知道啊,手工打的,那是甜而不腻、脆而不坚,比起店里机器生产的,口感好了去了,更何况是你老槐打的米糖。”

费干部这么一说,老槐的脸就笑成了一堆褶子。

乡下的年总是来得更早些,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杀猪、打大米果、做扣肉滑肉,好不热闹。自然,还得打米糖。老槐就是打米糖的,早些年十里八村的,米糖打得很有些名气,一直到年边,那是没得一天的歇息。东家打了西家打,倒也能够多少赚些过年的用度。当然,这说的都是以前。如今,厂里什么都能生产,店里什么都有的卖,就说米糖,县里有好几家食品加工厂都加工米糖,这产量不是手工所能比得了的,至于口感嘛,老槐不做评价,只哼哼一声。

但不管服不服气,反正老槐多年的手艺便歇了空。少了这一块儿的收入,虽然他是一人吃饱全家饿不着,但每逢过年,老槐还是有些紧巴。

答应了费干部,老槐就要做些准备了。还好,打米糖用的工具手工栏搭还在,只是布满灰尘,翻出来清洗一番,就可以用了。糯米家里没有,但隔壁邻居今年种了一些,掏些晚稻去邻居家兑换,再去弄了些麦芽、芝麻、白糖、豆末,万事俱备了。

老槐先将糯米过水淘洗,满水浸泡三四个钟,然后磨浆、上锅,用柴火蒸熟,搁麦芽发酵后滤渣,熬制成饴糖,饴糖在逐渐冷却时缓慢成形,就可以上手工栏搭拉糖。这手工栏搭,只是一根去皮的树木,一般为四五十公分粗细,底座为青石,树木镶嵌于青石凹槽,上端再嵌两根臂粗木棍,样式与咏春拳练功的木桩有几分相似。老槐将糖坯缠绕于木棍,双臂裸露,将饴糖拉直再反向缠回木棍,动作极快,倒也像极了咏春练功手法。米糖打的好坏,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此反复,遂成白色,搁案板搓捏制成圆袋状,灌上配制好的芝麻、豆末、白糖,从一个口上以抽丝的方式做成条形,剪成一寸左右的糖段,一锅米糖大功告成。

老槐打米糖时特意放在室外空地,引来不少人驻足观赏,啧啧称奇。还有一中年男子求购。老槐说:“不卖,给朋友专门打的。”中年男子仍不死心,说:“平生就好这一口,听人介绍才专程赶来的,你卖给我便是,朋友那儿你可再打。”老槐想想也是,离过年还早,再说费干部也不见得近日会来。心中细算一下,说了个价钱。中年男子倒也爽快,掏出钱来给了老槐。老槐算了下账,除去糯米、芝麻、白糖成本,小赚几十,心里倒也畅快。

至于费干部那儿,糯米等物品还有,继续打便是,保证不耽误。

接着又是蒸米熬糖打糖,这对老槐算不得什么,虽然费些体力,老槐也不似当年那般有劲,但还是能顶得住。说来也怪,一连十数天,每天打两锅米糖,最后都卖了。老槐家地处河埠老街,常有城里人过来游玩,见老槐打米糖觉得新鲜,顺带就买个几斤,甚至还有人慕名上门订货的。白花花的银子,老槐要不挣也是情不由衷。先前准备的糯米、芝麻等早就用尽,老槐已到处采购几次。倒是费干部的米糖一直没有着落,让老槐多少有些不安。两年多来,费干部是老槐的帮扶干部,人不错,经常上门嘘寒问暖,送米送油,还帮着干些体力活计。

眼看就要过年,老槐算着日子,心想最后再打两锅给了费干部,谁买也不答应。正在蒸糯米时,费干部来了,一脸笑嘻嘻地说:“老槐,听说你最近打了几十锅米糖,生意好得很啊。”费干部没提自己米糖的事,但老槐心里有数,便有些尴尬,嘿嘿一笑说:“这最后两锅就是给你打的。”

就这会儿,一辆小车开到边上,车上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个说:“喏,就是这儿买的。”另一个便对老槐说:“师傅,给我打两锅米糖。”老槐将脑袋摇得如拨浪鼓,“不行不行,这两锅得给费干部,人家早订了。”这人仍说:“师傅,我可是从县里专门跑来买的,就卖给我吧。”可老槐仍摇头,“不行不行。”

费干部说:“老槐,你看人家大老远慕名而来,这不扫了人家的兴致吗?你就先给他吧。”

老槐说:“不行,给了他,你的米糖咋办,过两天就是年了。”

费干部微微一笑,附在老槐耳边说:“老槐,告诉你个秘密,我有糖尿病,吃不得糖,一点儿都吃不得。”

说完,费干部拍了拍老槐的肩膀,哈哈大笑而去。

老槐一时没反应过来,摸了摸后脑勺,一脸的呆愣样子……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展现了老槐手工制作米糖的全过程,重点描述了他用手工栏搭拉糖的娴熟技艺,彰显出传统手工艺在信息化工业生产时代重新拥有的生命力。
B.本文以“打米糖”为题,用平实晓畅的语言概述了老槐重启老手艺挣钱过年的故事。如果将标题改为“扶贫”,开宗明义地亮出“精准扶持扶贫对象”的主旨,就显得不够含蓄。
C.该篇采用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手法,实现情节陡转,颠覆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显得意味无穷。老槐摸脑发愣,说明他并未体会到费干部帮他脱贫致富的良苦用心。
D.文章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展现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领悟,但也有两处使用了插叙。两种叙事方式的有机结合,凸显了作者对小说叙事的熟稔与掌控能力。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槐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该文采用了哪两条明暗线来展开故事情节?请一一列出并简析双线结构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古渡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矣欠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十分。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3)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4)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案。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5)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6)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7)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8)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小题1】请对第4段中“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句加以赏析。
【小题2】第5段“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独成一段,其作用是
【小题3】第2段、第4段在写到洪峰来临,人们表现的态度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出其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
【小题4】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2段通过乡人渡河的众多细节,反映了他们快乐、纯朴却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B.第4段中“葛藤”的“肆无忌惮”运用比拟手法,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C.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
D.文章最后一句既照应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有点题作用,揭示了古渡的内涵。
E.文章在写作上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富有感染力又引人深思。
F.文章虽是写古渡,其实是表达对以“古渡”为代表的带有“朴化”韵味的事物的怀念。
【小题5】本文与教材中汪曾祺的《 》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则有    特征。
【小题6】回头眺望“古渡”与“向前的生活”是否矛盾?结合上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所说的中华文明,是以汉族(前身是华夏族)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财富。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并非没有矛盾,也时有兵戎相见。但各民族之间在怀有敌对情绪的同时,又有一种凝聚力把他们联系起来,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没有中断过。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凝聚力,是由于许多少数民族仰慕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礼乐教化,希望分享汉族的文明成果。就汉族的统治阶层来说,固然有不少人怀有“夷夏之防”的民族偏见,但也有一些明智的统治者和士大夫认为华夏文明应该“王者无外”,主张对蛮夷戎狄采取怀柔和包容的政策。正是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一种文化认同的需要和愿望,所以双方的矛盾即使激化也不至于采取零和的方式解决。“五胡乱华”时期,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相继起兵反晋并建立割据政权。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虽然也不免对汉族人民实行歧视和压迫,但并不反对华夏传统文明,甚至还延用了一批汉族士人来治理国家。鲜卑拓跋族后来统一了北方,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更是大力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南朝梁武帝时,陈庆之奉命出使北魏,所见所闻使他十分感慨,回朝后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五胡乱华”后的民族关系,与欧洲中世纪蛮族入侵并颠覆罗马帝国的民族关系,可以说情况迥异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唐宋之后,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契丹、吐蕃、回鹘、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在传统中国境内建立过地区政权,元朝和清朝还建立以蒙古族和满族为主导的统一王朝。但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在文化认同指引下的民族融合和同化这一历史过程。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史,雄辩地证明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并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先秦文献和金文中提到的“万邦”“多邦”,即指规模大小不等的一些邦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连年的战争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利,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各国人民希望统一,过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社会改革,国富民强,终于在秦始皇登王位后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权力结构。在某些时期,虽然也曾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两千年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形势演变而有所变化的。正是由于有着一个能够统御全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才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连续性发展,不至于随着改朝换代而分崩离析或面对外来侵略势力时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封建专制主义有压迫剥削人民之恶,理应受到批判,但它维护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应抹杀的。
意识形态是文明的主要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儒家的宗师孔子虽然生活在邦国时代,但是他的文明思想已经超越了邦国。他对文明更多看重的是其软实力方面,主张用“仁”“礼”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的思想在他生前未能受到列国统治者的重视。但在秦王朝因暴政而灭亡之后,历代的统治阶级都认识到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是需要儒法两家学说并用的。自汉武帝开始,儒家学说被提升到“国教”“道统”的地位。儒学不仅是读书人追求名利的敲门砖,而且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国民性。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思想学说在塑造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所发挥的功能是相当巨大的,它是中华文明能够经历沧桑而保存本色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
(选自林甘泉《帝国兴亡与文明传承》,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族、华夏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财富的创造者。
B.虽然有不少汉族统治者怀有民族偏见,但他们也认为华夏文明应该“王者无外”。
C.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虽然也歧视和压迫汉族,但他们并不反对华夏文明。
D.元朝和清朝不仅没有改变民族融合和同化的历史过程,反而消解了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高屋建瓴,从三个方面逐层介绍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原因。
B.第一段从民族融合和同化的角度论证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以秦朝为例,说明封建专制主义对维护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提出论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强化儒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依靠汉族官僚地主,推行汉化改革,说明他们反对歧视和压迫汉族。
B.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不会采取零和的方式解决,是由于双方都有文化认同的需要和愿望。
C.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各民族之间有凝聚力存在。
D.孔子对文明更多看重的是其软实力方面,他的文明思想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卿嫂(节选)

白先勇

不知怎的,我老觉得这两姐弟跟别人很不一样。比如说吧,胖子大娘也还不是有一个干弟弟叫狗娃的,可是她对他一点也不热络,一径骂他做臭小子,狗娃向她讨些我们厨房的剩锅巴要吃一顿臭骂,才捞到几包;可是玉卿嫂对她干弟弟却是相差得天远地远。

平日玉卿嫂是连一个毫子都舍不得用的。我妈的赏钱,她自己替人家织毛衣、绣鞋面赚来的工钱,一个子一个子全放进柜子里一个小漆皮匣子中,每次到了月尾,我就看见她把匣子打开,将钱抖出来,数了又数,然后仔仔细细地用条小手巾包好揣到怀里,拿到庆生那儿去。

每次玉卿嫂带我到庆生那里,一进门她就拖着庆生到窗口端详半天,一径问着他这几天觉得怎么样?睡得好不好?天亮咳得厉害不厉害?为什么还不拿棉袄出来,早晚着了凉可怎么是好?天凉了,吃些什么东西?怎么不买斤猪肝来炖炖?菠菜能补血,花生牛肺熬汤最润肺——这些话连我都听熟了。

玉卿嫂真是什么事都替庆生想得周周全全的,垫褥薄了,她就拿她自己的毡子来替他铺上;帐子破了洞,她就仔仔细细地替他补好;她帮他钉纽子,做鞋底,缝枕头囊——一切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她总要亲自动手。要是庆生有点不舒服,她煎药熬汤的那份耐性才好呢,搅了又搅,试了又试。有一次庆生感了风寒,五卿嫂盘坐在他床上,拿着酱油碟替庆生在背上刮痧时,我直听到她刮了多久就问了多久:“痛不痛?我的手太重了吧?你难过就叫,噢?”忽儿她拿着汗巾子替他揩汗,忽儿她在他背上轻轻地帮他揉搓,体贴得不得了。

玉卿嫂对庆生这份好是再也没说了,庆生呢,要是依顺起来,也算是百般迁就了,玉卿嫂说一句他就应一句。然而我老觉得他们两个人还是有点不对劲,不知怎么的,玉卿嫂一径想狠狠地管住庆生,好像恨不得拿条绳子把他拴在她裤腰带上,一举一动,她总要牢牢地盯着。庆生的手动一下,她的眼珠子就转一下,我本来一向觉得玉卿嫂的眼睛很俏的,但是当她盯着庆生看时,闪光闪得好厉害,嘴巴闭得紧紧的,却有点怕人了。庆生常常给她看得发了慌,活像只吃了惊的小兔儿,一双眸子东窜西窜,似乎是在躲什么似的。我一个人来和庆生玩还好些,我们下着棋有谈有笑,他一径露着一嘴齐垛垛的牙齿,好好看。

要是玉卿嫂端坐在旁边,他不知怎么搞的,马上就紧张起来了,心老是安不下来,时不时就拿眼角去瞟玉卿嫂一下,要是发现她在盯着他,他就忙忙垂下眼皮,有时突地两只手握起拳头,我看到他手背的青筋都暴起来了。说起来也怪得很,庆生虽然万分依从玉卿嫂,可是偶尔他却会无缘无故为些小事跟玉卿嫂拗得不得了,两人僵着,默默地谁也不出声,我那时夹在中间最难过了,闷得好像透不过气来似的,只听得他们呼吸得好重。

有一件事情玉卿嫂管庆生管得最紧了,除了买东西外,玉卿嫂顶不喜欢庆生到外面去。为了这件事,庆生也和玉卿嫂闹过好几次别扭。我最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妈到姑婆那儿去了。玉卿嫂带了我往庆生那儿,庆生不在屋里,我们在他房里等了好一会儿他才回来,玉卿嫂一看见他马上站起来劈头劈脸问道:“到哪里去来?”

“往水东门外河边上荡了一下子。”庆生一面脱去外衣,低着头答道。

“去那里做什么?”玉卿嫂的眼睛盯得庆生好紧,庆生一直没有抬起头来。

“我说过去荡了一下子。”

“去那么久?”玉卿嫂走到庆生身边问着他,庆生没有出声。玉卿嫂接着又问:一个人——?” 她的声音有点发抖了。

“这是什么意思?当然一个人!”庆生侧过脸去咳了几声躲开她的目光。

“我是说——呃——没有遇见什么人吧?”

“跟什么人讲过话没有?”

“真的没有?”

庆生突然转过脸来喊道:“没有!没有!没有!——”

庆生的脸涨得好红,玉卿嫂的脸却变得惨白惨白的,两个人嘴唇都抖——抖得好厉害,把我吓得不敢出声,心里直纳闷。他们两人怎么一下子变得一点也不斯文了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胖子大娘对待干弟弟狗娃的行为与玉卿嫂对待干弟弟庆生的行为相对比,“相差得天远地远”突出了玉卿嫂对庆生的关爱之深。
B.玉卿嫂平时不太花钱,她将工钱一个子一个子存放在柜子里,到了月尾又将钱抖出来,数了又数,这说明她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C.玉卿嫂对庆生的一举一动,总要牢牢地盯着,这反映出玉卿嫂很疼爱庆生,总怕他出意外。
D.小说所写的为家常小事,富有生活气息,通过细节刻画,将玉卿嫂对庆生的关怀体贴融入平常小事的叙述之中,凸显姐弟情深,令人感动。
【小题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玉卿嫂对她干弟弟庆生前后的表现矛盾,这样设计不合情理;有人则不以为然。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
时下,随着全球科技变革深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然从高度技术化与学术化的频率中逐步向外延伸,形成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化新时代。这些一度让业界人士兴奋与不安,使普通百姓感到陌生和遥远的科技名词,如今正大踏步地走入人们的寻常生活。
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智能奥秘,是世界三大科学难题。前者研究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后两者探索的是人类产生发展的规律。在后两者之中,生命是智能的物质载体,智能是生命的思想灵魂。由此可见,破解“智能”的奥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探索自然智能的奥秘和创制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机器,都是非常复杂和深奥的问题,而且是典型的交叉科学研究问题,涉及诸如脑科学、生理神经科学、神经解剖学、医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若没有这些学科的共同支持,研究和制造智能机器恐怕会“难于上青天”。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以上学科的发展突破,人工智能研究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进展:超过人类医生水平的血液病诊断与治疗系统,与人类专家不分伯仲的地质探矿系统,在速度上无与伦比的数学定理证明系统和气象预报系统等等。甚至,计算机还证明了人类自己都不曾证明出来的四色定理,IBM的深蓝系统多次战胜了最负盛名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等等……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呈现出了美好的前景。
近代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早在1877年他的科幻作品中,就提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他预言,未来的人类社会中,机器人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大一部分人类的智能将被它们所取代。然而,在大多数人期盼着智能机器为人类提供聪明友好的帮助和服务的同时,也有人想象着未来的智能机器会给人类带来威胁甚至灭顶之灾,把智能机器看作是人类的“掘墓者”。于是,一些令人恐慌的观点应运而生。有人相信,在未来某一天,智能机器将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从2016年以来,随着AlphaGo轻松在围棋上战胜人类,无疑,每个人的心中必然萌生出了强烈的信念:人类智能的奥秘不但可以被彻底认识,而且可以被更智慧的东西取代。但是,即便是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仍有它基于计算的局限性,而人的意识、情感和思维的选择仍是难以被模仿或被计算的,可以说,对于人类智能和智能科技的研究与探索永远都在路上。
今天,梦想已经照进现实,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也许,攀登科学高峰的旅程注定要探索更多未知的路,但未来总是美好的。不难预见,未来的人人工智能不仅会引发科技的变革,更会演变成社会发展的变革。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5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逐步向外延伸,使全球科技变革得以深入推进。
B.智能化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感到兴奋,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感到不安。
C.“脑科学”“生理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共同支持,为智能机器的研究制造提供了可能。
D.凡尔纳和一部分人很早就曾想象到未来的智能机器会给人类带来威胁甚至灭顶之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工智能为中心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人工智能的美好前景和可能出现的威胁。
B.文章基本上以时间为顺序,提供了不少事实论据,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过程。
C.文章举“AlphaGo轻松在围棋上战胜人类”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类研究智能技术终将自己挖坟墓。
D.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之利弊,又对其充满信心,相信它会带来一场科技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是生命的思想灵魂,如果“智能”奥秘得不到破译,人类的未来发展将寸步难行。
B.“计算机还证明了人类自己都不曾证明出来的四色定理”,足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为人类提供更大的帮助。
C.智能技术因为有基于计算的局限性,所以不可能取代人而主宰世界。
D.人工智能会演变成社会发展的变革,可见其不仅是技术的力量也是革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