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始的象形文字,有时称为绘画文字,有时又称为文字画,这样含混的名词,对于字与画的关系,很容易引起误会,是应当辨明一下的。
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反之,任何绘画都代表着一件事物,因此也便具有文字的作用。但是,绘画与文字仍然是两件东西,它们的外表虽相似,它们的基本性质却完全两样。一幅图画在作者的本意上,决不会变成一篇文字,除非它已失去原来的目标,而仅在说明某种概念。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而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要知道二者的区别,最好是看它们每方面所省略的地方。实际上便是最写实的绘画,对于所模拟的实物,也不能无所省略,文字更不用说了。往往为了经济和有效的双重目的起见,绘画所省略处正是文字所要保留的,反之,文字所省略处也正是绘画所要保留的。
就中国的情形论,文字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这种发展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两个阶段(一)是装饰的,(二)是表现的。
离甲骨略后而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这些我从前以为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现在才知道那意见是错的。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根本是两种性质上的东西。卜辞的文字是纯乎实用性质的纪录,铭辞的文字则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装饰自然会趋于繁缛的结构与更浓厚的绘画意味。沿着这个路线发展下来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流行于战国时的一种鸟虫书,那几乎完全是图案,而不是文字了。字体由篆隶变到行楷,字体本身的图案意味逐渐减少,可是它在艺术发展方面的途径不但并未断绝,而且和绘画拉拢的更紧,共同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了。
以前在装饰的阶段中,字只算得半装饰的艺术,如今在表现的阶段,它却成为一种纯表现的艺术了。以前作为装饰艺术的字,是以字来模仿画,那时画是字的理想。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字,字却成了画的理想,画反要来模仿字。从艺术方面的发展看,字起初可说是够不上画,结果他却超过了画,而使画够不上它了。
字在艺术方面,究竟是仗了什么,而能有这样一段惊人的发展呢?理由很简单。字自始就不是如同绘画那样一种拘形相的东西,所以能不受拘牵的发展到那种超然的境界。从装饰的立场看,字尽可以不如画,但从表现的立场看,字的地位一上手就比画高,所以字在前半段装饰的竞赛中吃亏的地方,正是它在后半段表现的竞赛中占便宜的地方。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文字的本质与绘画不同,所同的只是表面的形式而已。
评论书画者常说起“书画同源”,实际上二者恐怕是异源同流。字与画只是亲近而已。因为相近,所以两方面都喜欢互相拉拢,起初是字拉拢画,后来是画拉拢字。字拉拢画,使字走上艺术的路,而发展成我们这独特的艺术——书法。画拉拢字,使画脱离了画的常轨,而产生了我们这有独特作风的文人画。
(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散步丛书《回望故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 “字与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但称原始的象形文字为绘画文字或文字画,也是很含混的。
B.绘画与文字虽然也具有某些相同的作用,但二者仍然是外表相似而性质却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
C.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所模拟的实物有所省略而绘画则不然。
D.中国文字经历了装饰和表现两个阶段,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甲骨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体现了文字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
B.作者曾认为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经过深入研究后来他否定了先前的看法。
C.流行于战国时的“鸟虫书”以结构繁缛,绘画意味浓厚著称,几乎完全是图案,是过于注重装饰而出现的一个特例。
D.从由篆隶到行楷的发展看,绘画与书法并没有随着字体本身图案意味逐渐减少而截然分开,而是各自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殊途同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和字在各自成为装饰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过程中,始终互为理想,互相模仿,二者取长补短,各臻佳境。
B.字不同于绘画,不是拘形相的东西,能不受拘牵的发展,所以字起初虽说是够不上画,结果却超过了画,使画够不上它了。
C.字的装饰性不如画,画的表现性不如字,二者只是在表面的形式上“同”而已,并不因此而改变本质上的不同。
D.中国书法艺术和文人画的产生,是与字和画的相近与互相拉拢分不开的,这也是书画评论者认为书画同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0 08:3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专家认为,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喜部门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指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测量仪”,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绿色发展指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纷繁的数据背后,我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平衡。“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靠后的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李晓西说,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推进环境治理打好持久战。专家分析,治理指数重点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的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获得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较大。例如,北京、上海分别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和第四,其公众满意程度排名为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九。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大排名》)

材料二:

附件1   2018年度17市绿色发展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地区
绿色发展指数
资源利用指数
环境治理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保护指数
正常质量指数
绿色生活指数
济南市
80.89
81.3
79.60
83.57
70.47
87.41
85.51
青岛市
81.85
80.06
85.07
87.05
69.36
90.17
82.45
淄博市
81.4
85.94
83.25
82.54
71.82
81.06
77.60
枣庄市
77.58
83.80
79.81
78.28
71.26
67.17
73.55
东营市
80.46
82.60
84.51
86.14
64.77
77.31
82.65
烟台市
84.04
88.53
82.58
84.68
74.78
89.51
80.96
潍坊市
79.09
85.32
79.09
78.70
65.61
84.14
76.96
济宁市
80.29
83.51
82.19
84.36
73.58
73.69
76.12
泰安市
79.74
86.08
74.09
84.62
70.64
78.96
75.56
威海市
81.71
84.22
76.35
89.70
67.12
92.07
79.86
日照市
75.07
78.13
73.35
77.99
67.51
74.35
75.08
莱芜市
77.91
79.85
73.61
86.46
69.72
75.87
76.82
临沂市
74.10
71.01
74.29
86.29
69.43
76.38
65.05
德州市
73.49
77.40
66.85
78.52
66.77
73.80
72.90
聊城市
76.67
81.10
82.53
77.09
68.94
71.87
69.67
滨州市
74.93
75.87
72.74
79.85
68.62
75.59
74.96
菏泽市
72.29
79.32
66.85
77.82
65.48
73.26
69.04
 
附件22016年度17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排序
地区
绿色发展指数
资源利用指数
环境治理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保护指数
增长质量指数
绿色生活指数
烟台市
1
1
4
6
1
3
4
青岛市
2
11
1
2
9
2
2
威海市
3
5
10
1
13
1
5
淄博市
4
3
3
10
3
6
6
济南市
5
9
8
9
6
4
1
东营市
6
8
2
5
17
2
3
济宁市
7
7
6
8
2
14
9
泰安市
8
2
12
7
5
7
10
潍坊市
9
4
9
12
15
5
7
莱芜市
10
12
13
3
7
10
8
枣庄市
11
6
7
14
4
17
13
聊城市
12
10
5
16
10
16
15
日照市
13
14
14
15
12
12
11
滨州市
14
16
15
11
11
11
12
临沂市
15
17
11
4
8
9
17
德州市
16
15
16
13
14
13
13
菏泽市
17
13
16
17
16
15
16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是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一项重大创新,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积极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高效的能源经济体系,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始终面临的重大命题。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能源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纠正能源负外部性,更好地平街协调“清洁低碳、可靠供应、价格可承受”三方面关系。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將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我国生态环境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污水、雾霾、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障碍。恰当的经济政策应当是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将负的外部性内部化,將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使生产者、消费者为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付费”。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改善,更多的是结构变化。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善结构,提高低碳、清洁、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压低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

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与其他政策发生冲突与矛盾。只有加强价格机制创新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其他机制的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摘编自《经济日报》,《绿色发展价格机制: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重大创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指出我国将考核各省区市的相关情况,并以其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B.专家分析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的结构等因素有关。
C.材料二从分类指数看,资源利用指数最高的市是烟台市,为88.53;环境治理指数最高的市是青岛市,为85.07。
D.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遇到的障碍包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民族大计,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不包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来引导结构调整。
B.专家认为《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对于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C.材料一中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成绩评比中无论是排名靠前的省份还是排名靠后的省份在发展中都需要扬长避短。
D.材料三中认为单一的价格机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其他机制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报道了“绿色发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具体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史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顾美武说“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言简意赅地道明了史学的治世观念。史学的经世致用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史为鉴、以史教化所构成的史学理念,二是做出“以史明道”的学理建树。这个宗旨,与古人对史学功能的认识互为表里。史家刘知几认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唯坚信史学具备如此巨大的社会功能,才会赋予历史著逑以“将施有政,用乂邦家”的宏大期望,才会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理念。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学以“资治”和“明道”这两大功能,对社会政治和社会思想发挥了重大影响。自西周初年产生“殷鉴”观念以来,“以史为鉴”这一历史观念就与现实政治联结在一起,不仅从历史的叙述与分析中得出政治见解,而且引用历史事例来论证自己的政治方针。随后,在经史互动的机制上,“以史明道”成为古代获取理性思维的主要路径。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史学发挥经世功能的过程中,也有巨大弊端。其一是设计政治方案,漠化、排斥了对社会现实的调查研究,而过多地以历史事例为参照和指导。虽然这也会闪耀出思想火花,但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欲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却不将研究社会实况置于首位,这是致命的逻辑错误。其二是“以史为鉴”的运用,往往择取一个或几个历史事例,与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比附。如果对所借鉴的历史事例的理解本就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又不计时代区别地进行附会,就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

中国古代乱世多、治世少,政权兴亡屡屡重演。从这一客观史实来看,“以史为鉴”的政治效果并不太好,其中多有统治者荒唐昏暴、不认真汲取历史教训所致,但也有“以史为鉴”导致的后果。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对同姓诸王防范压制,造成“委权异族”而国亡。西晋以此为鉴,分封诸王而各有兵权,却出现“八王之乱”。明朝建文帝以西汉“七国之乱”为鉴戒,力行削藩,导致“靖难之役”而败亡。可见,“以史为鉴”的尺度极难把握,在古代也并非绝对可以信赖。

近现代时期,世界局势和中国国情变化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理念不断涌现,以往的历史难以提供真正可作为比拟的范例。近代以来,形成了多门类的学科,各有特色、各具优长,已非古代那种“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的状况。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多种学科参与,历史学已经不能独立肩负起经世致用的重任。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运动,如洋务运动、維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虽性质不同,收效各异,但基本上属于某种先进思想与现实结合的社会实践,并非从传统的史学经世或“以史为鉴”理念推衍而来。因此,如何认识史学的社会功能,值得认真反思。

(摘编自乔治忠《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宗旨和古人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是相统一的。
B.历史著述被赋予治国安邦宏大愿望的前提是坚信史学具备巨大的社会功能。
C.史学的“资治”“明道”两大功能,推动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进步。
D.中国古代政权交替频繁,其中有统治者简单盲目推崇“以史为鉴”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史学经世致用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并把它与史学的功能进行对比辨析。
B.文章从史学宗旨说起,然后论述史学积极的社会功能和发挥功能过程中的弊端。
C.文章论述了史鉴与现实社会脱节的缺点,指出应与时俱进地认识史学社会功能。
D.文章用了例证的方法来阐明中国古代“以史为鉴”的政治效果不太理想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以史为鉴”脱离现实政治,“以史明道”难以成为古代获取理性思维的主要路径。
B.古人“以史为鉴”,择取历史事例来比附现实的社会问题,就会导致错误结论。
C.如果固守“以史为鉴”理念,中国近代史上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
D.在新形势下要转变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但这不意味着轻视史学,抛弃史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总体来说,微信对文艺生态的重塑,目前还处于这种“几”“微”的状态,并且影响人类未来文艺生态建构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从现状来看,在微信平台上,目前能体现大众文学创造力的信息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多佳句而少完篇”。一方面,碎片化有助于解构社会文化权力的垄断性,但是另一方面,人类文学创造力的整体提升,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聚合”,而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信“分享主义平台”也有望成为大众碎片化文学聚合、提升的平台。

从历史角度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学创作的专业化,一方面,确实对大众的文学创造力形成一定压制,但另一方面,专业化也使本来碎片化、弥散化的文学得以聚合、强化和提升。当然处于文化更加民主化的今天,我们再反观人类文学史,就不能再过分夸大专业精英作家的作用:最早的口传文学总体来说是由大众创造的,掌握文字的文化精英的书面创作,显然对大众口传文学如民谣等有所吸收和聚合。当代“互文性”理论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聚合性”的强调,事实上,精英作家个体真正所谓“原创性”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从中国文学史来看,词、曲等文学体式,本出自民间大众,文人使之雅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使民间碎片化文学聚合、提升的过程;再如明清文人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或者说更能体现民间大众文学的聚合——这对当今如何利用微信平台聚合大众碎片化文学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当然,文学创作真正的“专业化”,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的,并且“专业化”完成之后又走上越来越“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市场或资本积累(集聚)具有更强的“聚合”冲动,并且也具有更大的“聚合”力量——对于物质生产和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生产来说都是如此,在市场框架下,人类物质生产得以大发展,文艺生产同样得到了大发展,但是,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扩张、发展的,这造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分裂,对于文艺生活来说,又突出地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裂。“生产者”往往是专业人士,普罗大众主要是文艺产品单纯的“消费者”,大众本身所固有的文艺生产力、创造力相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重大时代意义,就在于将会使这种分裂状况有所改观,从而使文艺整体生态也将有所改观。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对于文学及其理论研究者来说,只有不囿缚于当下现实而具有长时段的历史通变观,才能“极数知来”,从而获得洞察“几”“微”的“先见”之明。

(选自刘方喜《文学性·碎片化·分享主义平台:微信的技术文化哲学分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微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对文艺生态的重塑,目前还处于“几”“微”的状态,但它是影响人类未来文艺生态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B.从现状来看,在微信平台上,目前能体现大众文学创造力的信息虽“多佳句而少完篇”,但数量并不在少数。
C.微信“分享主义平台”可以聚合、提升大众碎片化文学,它的这种作用与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关。
D.如何利用微信这一平台聚合大众碎片化文学,可以从文人使词、曲等文学体式雅化的过程中获得重要启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碎片化有助于解构社会文化权力的垄断性,不过人类文学创造力的整体提升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聚合”,微信将在这种“聚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B.文学创作的专业化,对大众的文学创造力形成了一定压制,但也使本来碎片化、弥散化的文学得以聚合、强化和提升。
C.精英作家个体真正所谓“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多,文化精英的书面创作,很多是对大众口传文学的吸收和聚合,所以不能过分夸大专业精英作家的作用。
D.文学创作到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真正的“专业化”,之后又走上越来越“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到了微信时代“专业化”又将被“大众化”取代。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指出作者获得的“先见”之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城市生活有损大脑思维

城市一向都是人类智力生命的原动力。但是,对于城市如何作用于人的大脑,我们却知之甚少。

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证明,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马克•伯曼指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几分钟之后,人的大脑在组织接收到的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

大自然则对大脑健康非常有益。一些研究甚至证明,那些能够透过病房窗户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比那些看不到树木的患者快得多。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中,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对人的身体和思维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希望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在市中心种植树木,或者建造城市公园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漫步在城市当中,大脑总在高度关注着各种潜在威胁,它必须处理与交通和城市生活相关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一过程看似平常,但却会使人筋疲力尽,因为它消耗的是大脑最为脆弱的一种能力,即集中精力。

城市提供的信息五花八门,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我们必须不断调整,避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分解注意力,如闪亮的霓虹灯和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

相反,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不需要大脑付出这些认知上的努力。大自然中也充满着各种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不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与城市中的汽车或人群截然不同。因此,大自然可以使人的思维彻底放松。

紧张的城市生活还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力。例如,我们必须抵御各种消费广告的吸引,这就需要用到大脑前皮层,这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此外,城市生活还会导致情绪失控。专家指出,住在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人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低于那些只能看到钢筋水泥建筑的人。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也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也许我们无法轻易地回归乡村生活,但是一定要学会建设一个自然的城市。

(选自《参考消息》2009年2月9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的理解的一项
A.人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会大大降低大脑组织接收到的信息的能力。
B.透过病房窗户能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较快。
C.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会改变人的思维。
D.闪亮的霓虹灯和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小题2】城市生活对人的大脑产生损伤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
B.城市中缺少绿化和城市公园。
C.消耗了大脑思维需要集中精力的能力,使人筋疲力尽。
D.大脑前皮层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市中心种植树木,建造城市公园,有效控制车流量都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生活给大脑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B.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以及城市里的各种信息,会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人们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
C.如果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能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就有可能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D.住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的人容易发生家庭暴力,反之,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不大。

同类题5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2)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
(3)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了人。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当然,只要民工都在过年时回家,火车总是要挤的;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但个人的尊严毕竟大受损害;这件事总该有人提一提才对。
(4)另一件事现在已是老生常谈,人走在街上感到内急,就不得不上公共厕所。一进去就觉得自己的尊严一点都没了。现在北京的公厕正在改观,这是因为外国人到了中国也会内急。假如外国人不来,厕所就要臭下去;而且大街上改了,小胡同里还没有改。北京的某些街道很脏很乱,总要到某个国际会议时才能改观。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
(5)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发现自己曾有一种特别的虚伪之处,假如我看到火车上特别挤,就感慨一声道:这种事居然可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假如我看到厕所特脏,又长叹一声:唉!北京市这是怎么搞的嘛!这其中有点幽默的成份,也有点当真。我的确觉得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受到了损失,并为此焦虑着。当然,我自己也想要点个人尊严,但以个人名义提出就过于直露,不够体面──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作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己的个人面目。但中国忽视个人尊严,却不是我的新发现。从大智者到通俗作家,有不少人注意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龙应台为这类事而愤怒过,三毛也大发过一通感慨。指出这个现象的人,或是外国人,或曾在国外生活过,又回到了国内。没有这层关系的中国人,对此浑然不觉。环境脏乱的问题,火车拥挤的问题,社会秩序的问题,人们倒是看到了。但总从总体方面提出问题,讲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其实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削我们每个人的面子──对此能够浑然无觉,倒是咄咄怪事。
(6)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挤火车和上公共厕所时,人只被当身体来看待。这里既有其一的成份,也有其二的成份;而且归根结蒂,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7)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我的想法是:一个人独处荒岛而且谁也不代表,就像鲁滨孙那样,也有尊严,可以很好的活着。这就是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知道了这一点,火车上太挤了之后,我就不会再挤进去而且浑然无觉。

(有删减)

【小题1】阅读第(1)段,请写出“独立”一词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2】选择题: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A.作者以春运高峰民工在车厢内拥挤处境为例,指出完全没有个人尊严是很重要的事。
B.作者认为北京公厕与街道景观的改善是管理者顾及城市和国家在外人眼中的印象,而不是国人个体的尊严。
C.作者说“找到自己的个人面目”的意思是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虚伪。
D.“人”和“东西”是区分有无个人尊严的判断依据。
【小题3】阅读第(4)段,请概括“一个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
【小题4】结合全文,阐述第(2)段中作者论说古代中国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从全文来看,以下对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作者阐明对时事作出价值评判的两个方面既有国家和社会尊严,也有个人的尊严。以此明确个人的尊严在价值判断中应有的位置。
B.作者列举的现代中国社会缺少个人尊严现象多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论证国人缺少个人尊严的观点,也具有唤醒国人正视问题的启蒙作用。
C.作者通过比较一些学者和作家评价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论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造成国人认识个人尊严问题的阻碍。
D.文章最后,作者强调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所谓“基本”,指的是一切尊严的定义除了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还必须从个人上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