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从“花瓶”到“宠物”

宋志坚

傅国涌先生将知识分子分为“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并认为“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与人类的道义责任紧密相连”。然而,在他列举的教师、医生、作家、科学研究者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中,哪些属于“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哪些属于“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恐怕不大说得清楚。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因为受到较好的教育,不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都应该“与人类的道义责任紧密相连”。

民间曾有过一个流传很广且略带贬意的称谓,叫做“花瓶”。谁都知道,花瓶是用来插花的,摆在那边很好看,但花瓶没有自己的耳目,更没有自己的大脑,只能任人摆布。富有幽默感的黎民百姓称某些被明确赋予参政议政和权力监督责任的知识界人士为“花瓶”,其寓意是很明白的。

“宠物”与“花瓶”是有联系的。换言之,“宠物”由“花瓶”发展而来。“花瓶”之为“花瓶”,至少有一条是为“宠物”所继承了的,就是对于那些有权有势一言九鼎的人,不会碍手碍脚,倒是赏心悦目,所以能在那种场合摆下去。“宠物”与“花瓶”又大为不同,最主要的一条,是“宠物”富有主观能动性,这恰恰是“花瓶”所没有的——“宠物”能向主人摇尾巴,能朝着主人“汪汪”(或“咪咪”)地叫,会扑在主人的怀里撒娇,“花瓶”则不会。如此这般,“宠物”较之于“花瓶”,也就平添了诸多功利性,“宠物”所图的不仅是明哲保身,它们以获取权势人物的宠幸为最大的荣耀。邀宠唯恐不及,谈何谏诤与监督?“人类的道义责任”早被抛至九天云外去了。

包括被称为“高级动物”的人在内,任何动物,首先都有物质的需要,首先都“属于蔬菜、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这是无可厚非的。“宠物”之不同,在于它们不是以自力而是以“邀宠”来满足这种物质的需要。它们的吃穿住行以及游乐、医疗等等,也就为别的动物望尘莫及。“以做‘宠物’为荣,处处炫耀、显摆自己的‘宠物’身份”的某些知识分子,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炫耀”和“显摆”的却不只是房子、车子等“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那与“谏诤与监督”无关的级别与头衔上。

在普遍以政治文明与政治民主作为理想与追求的21世纪,如果“花瓶”进位为“宠物”,便不是什么好兆头。

(《杂文选刊》2010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辨析傅国涌的观点引入自己的看法,表明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
B.作者借“花瓶”喻指被明确赋予参政议政和权力监督责任的知识界人士,形象生动。
C.对于人们的物质需求,作者认为“无可厚非”,但指出应该通过“自力”的方式来满足。
D.虽然对于“花瓶”和“宠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但作者对于“宠物”的否定更为强烈。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对于傅国涌的观点持何种态度?作者的观点又是怎样的?
【小题3】文中“宠物”与“花瓶”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戏台

胡容尔

①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地上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②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10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③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啭、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④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⑤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儿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⑥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⑦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露天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⑧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段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儿,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⑨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⑩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⑪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⑫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做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来送往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⑬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⑭站在只有我一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眼前的衰败景象,也在字里行间暗示了其曾经的繁华。
B.文章细写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的服饰、舞台动作、神情等,更能让戏台充满魅力,值得回味。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完美地谢幕了,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留下了精彩的“曲目”。
D.文章先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地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的题目为“旧戏台”,文中写了哪些戏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小题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小题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同类题3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小题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新年伊始,直播答题迅速掀起了一波全民答题热潮,直播答题APP通过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参与。各大直播答题平台的玩法基本一样,由主持人出题,网友在线面答,通常每场共12道选择题:在指定时间内全答对的人可以瓜分巨额奖金。事实上,“知识变现”的狂欢并不是一场撒钱的慈善活动,“答题者”看到的是利益,“出题者”看到的同样是效益。看直播从花钱到赚钱的转变激起用户热情,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意愿。

直播兴起后,“低俗”“无厘头”一直是撕不去的标签。在吃了“低俗网红”的亏之后,直播答题似乎是一条相对符合政策的安全道路。在网友点灯熬油答题“变现”的时候,已有直播答题平台拿着流量数据实现了商业变现——包场式广告赞助纷沓而至。1月9日,美团100万元冠名花椒“百万赢家”中午场,映客的芝士超人的首个广告则被趣店以l亿元拿下。

直播答题仍在探索期,最终能否产生出持久的民生红利,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需要提醒的是,娱乐永远是娱乐,我们不能让娱乐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也不能幻想,通过直播答题让全民知识有多高的飞跃,更不能做一夜暴富的梦。

(摘编自《央视·直播答题为何突然火了》)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发出通知指出,今年以来,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节目,吸引大量网民参与抢答,在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级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管理,网络直播答题的内容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健康有益的知识,不得传播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传播格调品味低下的内容,不得宣扬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任何机构和个人,一律不得开办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直播答题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相应的条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已开展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对合规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的监管,引导业态有序平稳发展,防止过度炒热;要把日常监管、定期巡查与网民举报结合起来,对违法违规问题即发现、即处置;建立方便广大网民参与监督的举报制度;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引导网民理性参与网络直播答题活动;督导合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摘编自《新华网:官方加强管理网络直播答题》)

材料四:

题目,是直播答题的基础,题目出得好坏,直接决定节目水平高低。然而纵观当下直播答题节目,出题水准堪忧。比如有的出现事实错误,硬把“肉夹馍”划成江苏小吃;有的内容无聊,要求回答“西瓜视频”四个字共有多少笔画,毫无知识性;甚至还有些在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上出现严重误导,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认为,不过是一两道题出得不好,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直播答题过程中,动辄上万乃至几十万人同时在线,一旦题目内容包含严重错误或不良导向,不仅可能歪曲事实、误导不知情的观众,甚至会对互联网领域的文化生态产生冲击和不良影响。一味强调娱乐性、互动性,而忽视题目设置本身的严肃性、严谨性,无疑会让问答跑偏,令知识失色。

把题库扎扎实实做好,是直播答题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而泾渭分明地区分真正的知识和垃圾信息,则是做好题库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别让垃圾信息玷污“知识”》)

【小题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播答题APP用户对直播答题平台增加包场式广告赞助商产生反感,这使接近三分之一的直播答题APP用户卸载过直播答题APP。
B. 二线城市的直播答题APP用户是直播答题APP用户的主力军,无论是用户分布还是用户渗透都处于城市直播答题APP用户第一位。
C. 直播答题是一种娱乐方式,不是真正的知识传播,也不是真正的知识变现,所以直播答题让网民知识飞跃以及一夜暴富都是不可能的。
D.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要求是从各级管理部门、相关部门以及网友等的角度来诠释规范直播答题节目的责权利方面的内容。
【小题2】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直播答题APP即答即提现的高效性提高了使用直播答题,APP用户在线答题的兴趣,这也保证了这些用户今后会继续使用直播答题APP。
B. 绝大部分用户是为了参与直播答题才安装直播答题APP的,只有小部分用户是之前安装,这说明直播答题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很有效果。
C. 直播答题是一些网络平台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开设互动有奖问答吸引网民答题的节目,关涉到直播答题平台、网友和广告商的经济利益。
D. 网络在线直播答题的积极方面是能促进文化知识传播,消极方面是所出题目有知识错误,而这些知识错误使相关部门对直播进行监管。
A.合规的网络直播答题平台必须具备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及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的专业主持人。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直播答题如何才能真正传播知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习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题1】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2】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