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桥何在

吴锡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可以说,在所有歌咏扬州的诗词文赋中,要数这一首最为脍炙人口,也最广为人知。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成了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两句诗出发,溯源而上,认识二十四桥,认识瘦西湖,继而认识扬州的。可是,在那些纷至沓来徜佯陶醉二十四桥景区美妙优雅的景色中的天南海北客中,又有谁知道,杜牧这首几成绝唱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疑千古的谜题:二十四桥所指为何?位居何处?岁月流转 ,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如今来探究它的身世,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文章,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这其中对其的记载、理解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顾盼之间,就和春日里的扬州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细细梳理这些隐藏在纸本册页里的文字,大体可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种:

一桥说。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细细品味词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已倾圮”;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

二十四座桥说。这一看法最开始由北宋沈括提出。沈括作为我国北宋时杰出的科学家,以科学的方法、务实态度,在其传世名著《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桥逐一进行了落实,详细记载了二十四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但有人指出,沈括列举出的桥,实际只有二十三座,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对一座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来说,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因此,沈括的这一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姑且存疑。

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编号桥梁,比如杜甫的诗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姜夔的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等。而在关于扬州的诗词中,此类的例子也确实不少,如唐代诗人施肩吾“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明人林章《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关到扬州第几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友人姚世鲸也有“记取扬州郭,寻君第几桥”的诗句。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或许当时的扬州有对桥梁进行编号的做法,但要说二十四桥是编号二十四的桥 还需要直接的证据。

泛指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数字有一种虚指、泛指的用法,如“三生有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百六十行”、“七十二变”、“弱水三千”等等,这里面的数字并非确指,那么,二十四桥是不是也是用来泛指扬州的桥梁之多呢?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与编号说一样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只是有人以杜牧好以数字入诗的事实提供了一个并不晓白的旁证。的确,杜牧的很多诗作中都出现了具体的数字,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村舍燕》“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邱。”诸如此类,都是泛指和约数,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极有可能如此。

以上几种说法各自自圆其说,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说服力,谁也无法推翻另一方的观点,因此二十四桥之谜也就一直无从定论。但身世的悬疑未决终不影响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的想象。

【小题1】对“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诗作中最出色的诗句,历来“脍炙人口”。
B. “徽章”说恰如其分地描画出二十四桥拱形的特征。
C. 诗句描绘的形象、意境是扬州风景秀丽的最典型的代表。
D. 这是人们认识二十四桥、瘦西湖等扬州风景的真正原因。
【小题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
A. 杜牧的几乎成为绝唱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
B. 只有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才有可能对二十四桥的身世进行探索、研究。
C. 梳理诗词文章中的文字,可以看到对“二十四桥”大体有四种解说。
D. “一桥说”“二十四桥说”“泛指说”还是有直接证据的。“编号说”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白石道人姜夔的诗句比宋代另外几位诗人的诗句更能证明“二十四桥”原本是一座桥。
B. 对二十四桥身世的记载理解众说纷纭,从侧面表明杜牧诗作的巨大影响力。
C. 二十四桥之谜悬疑未决,各种论争尘埃未定,说明我们的考证学尚欠科学性和权威性。
D. 千古而来,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想象,正是其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反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思铜
王斌
西安书院门坐落于古城南门,卧虎藏龙,文气极胜。只是书院门一等文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仙踪难觅。二等文人爱慕虚荣,唯利是图。三等文人全凭神吹烂侃悦己愉人。真正传业授道的师者却少之又少,让人十分遗憾。
也不是绝无,文思铜就是仅有。
文思铜,原名文嗣同。高瘦如竹,扎马尾辫,戴眼镜,常年白色西装纤尘不染。字不错,画也不俗,一级书画评论师。因文嗣同为自由职业者,故每评论一幅作品均收费二百元。给钱,总能一眼洞穿优劣,指点一针见血。没钱,对不起,一语难求。因这个缘故,时日一久,众人就叫成了文嗣同的谐音,文思铜。
这文思铜是个人精。
这一天,文萃阁老板秋子贤正于店内练字。文思铜进来,朗声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店不在大,有贤则名。今天来,有一件事和子贤商量。”
秋子贤说:“思铜请讲。”
“文萃阁有墨龙先生遗作镇店,又得青凤圣手相助,让人欣慰得很。可这些人都是书院门里的隐士,给人一种世外仙人的虚幻感觉。对于众多的书画爱好者,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指点迷津,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崇拜敬仰。所以我今天找你的目的,就是想把你这里设为我的书画作品点评室,既实惠了我,成全了作者,也给你的文萃阁拉了人气。当然,每天的收入不管多少,我都会给子贤兄提两成。不知子贤兄是否愿意?”
秋子贤一听在理,应允。
自从两人联手之后,文萃阁很快走出了一条雅俗共进的路子,收入不错。每天打烊后,文思铜当着秋子贤的面一张一张数完当天的收入,报了数字,用计算器摁一遍收入的20%,让秋子贤再核算遍才算完成。只不过,秋子贤好几次发现文思铜每天算提成时,取出的钱都是当天收入的一半,他哭笑不得,佯装不知。好在文思铜点评书画公正公平,从不弄假,从不故弄玄虚,让秋子贤很高兴。
这一日,文萃阁突然进来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人,欣赏着书画作品,不停点头称赞。
少顷,一年轻人走了进来,给文思铜恭敬地递过两百元,讪笑着说:“文老师,我这里有一幅画作,请您给指点指点。”
文思铜展开那幅画作细细看了很久,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你这幅《江山晚秋》是我坐镇文萃阁以来,看到的最好的画作了。意境清远,笔法空灵。通过叶、石、树木、江水等自然景物,给山河注入了灵魂。你看这水,似有一股无形的仙气,像在流。这山,给人一种超凡厚重的感觉。一切看起来自然天成,无缝对接。前途无量啊……”
这时候,中年客人也似乎注意到了文思铜的点评,默默地听。毕了,买了秋子贤一幅5000元的山水画,走了。
秋子贤那两日高兴得很,文思铜却整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这天,请秋子贤喝酒。
文思铜一张脸涨得通红,突然问了秋子贤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子贤兄,你说艺术与政治相碰撞,那会是什么结果?”
秋子贤说:“艺术纯净而高尚,政治肮脏而虚伪。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如果硬要把这两种事拉在一起,我想艺术一定会被政治所污染。”
“子贤说得对。我也是这种看法。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寝食难安啊。”
“有这样的事?”秋子贤大惑。
“还记得半月前来过一位年轻人吗,拿着一幅画作让我点评?”
“记得。当时,你说那是你在文萃阁以来看到的最好的作品。我本想过来看一下呢,当时却有客人,没有看到。”
“狗屁!”文思铜骂道,“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没有掌握,就拿出来丢人现眼。”
秋子贤大吃一惊:“你当时不是评得很不错吗?”
文思铜脸又红了:“我当时不得不那样做。你不知道,买你画作的那个中年人是某局的局长,是一名书画爱好者。没有几年功力,却偏偏到处题字作画。那位年轻人是他属下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能在竟聘中取得先机,利用局长的嗜好下了手。年轻人是个高手。一般人投其所好无非是送书画珍品,文房四宝,而这家伙别出心裁,竟然把领导请到点评现场,听专业人士替他献谀。可惜我这一双慧眼,竟然瞪着眼睛说瞎话。惭愧啊!”
秋子贤一听呆了。局长当时买走他的一幅画时他还沾沾自喜,现在一想却尴尬万分。
“那年轻人出价很高,一万元。”文思铜说着话,倒在酒桌上沉沉睡去。
(节选自《北方文学》2017年0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仅列举了书院门三等文人地特点,而且还描写了文思铜的外貌,交代了他的职业,为下文埋下伏笔。
B.小说中中年局长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未掌握,竟喜欢到处题字作画,作者借此提出应真正热爱艺术而非附庸风雅这一主旨。
C.文末写秋子贤“现在一想却尴尬万分”,表现了秋子贤得知事情真相后的心理,有塑造人物形象和突出小说主旨的作用。
D.小说主人公是文思铜,却多次出现秋子贤,一来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情节,二来对主人公也可以起到陪衬作用。
【小题2】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文思铜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我国网络剧创作发晨十分迅速,作品数量持续增加,制作水准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剧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不仅成为视频网站的主要导流方式,也为我国剧美作品增添新鲜活力,进一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网剧已经初步形成有章可循的“制作方法”:积极探索与传统剧不同的类型化叙事,拓宽剧情类长视频作品的题材边界,探险、寻宝、法医、科幻等以往电视中较少出现的主题,在网络剧这片实验田中不断涌现:网络特色鲜明,插入许多天马行空、充满“网感”的元素和风格。

网络剧之所以呈现出这些不同于传统剧集的新特点,与其鲜明的娱乐属性是分不开的,以“用户思维”生产的网络剧,十分注意加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但有时未免会“急功近利”一一那些经过精密设计的桥段不断地在回应着观众即时、浅层次需要。再加上近几年网剧的制作播出一直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创作者往往更愿意抓住所谓“题材红利”“爆款法则”,很难静下心来倾尽心血创作。如此一来,网络剧给人的普遍印象是“产品”属性偏多,“作品”属性不足,让人感动、共鸣的少,给人以心灵抚慰、精神指引的更少。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剧创作中一些屡试不爽的“爆款策略”频繁失灵,曾经自带原著粉的“大IP”自带题材红利的悬疑剧哑火,“人设”“套路”也不再是保证传播效果的灵丹妙药,沿着过去几年的创作思路,形成刷屏之势似乎越来越难。网路剧经过几年的生长,已经走到一个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的阶段。而从传播最广、观众最喜爱的文艺门类一一电视剧中汲取成功经验,强化对时代的观照和对观众现需求的回应,塑造国产网络剧独特的精神追求、叙事特色和美学风格,成为网络剧从业人员的必然选择,更是网络剧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网络剧中直接反映当代社会重大变迁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多,以人物命运见证时代发展、以个人理想书写时代情怀的作品也比较少见。缺少与火热现实的紧密联系、与观众深层的精神交流,会限制网络剧的气度与格局。虽然年轻观众有着自己的欣赏习惯,但这不代表“网生代”观众只沉溺于一己悲欢,相反,从小就被信息化包围的他们接受的作品题材更多样,风格更多元。丰富的观看体验,让年轻观众拥有很高的选剧标准。事实也证明,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对他们具有强大吸引力。此外,从网络剧创作经验角度看,当前网络剧中的品质高地一一青春校园题材剧,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和流量双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依靠的同样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继承。

网络剧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满足年轻观众需求,还是总结网络剧已有经验,从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中汲取营养,更积极地用心用情用功记录时代,传播正能量,力求与观众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互动,都将为网络剧健康发展开拓蓝海。

(摘编自鲍楠《网络剧呼唤更多现实主义作品》,《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网络剧的发展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推动了剧集类作品的发展,进一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B.网络剧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与其具有的鲜明的娱乐属性密切相关,它注重加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
C.网络剧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网络制和电视剧互相学习并汲取成功经验是剧集类作品发展的方向。
D.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对网络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时代发展和网络剧自身发展决定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近年来我国网络剧迅速发展为背景,重点论证了网络剧当前阶段应该把提的发展方向。
B.文章在围绕网络剧的发展展开论述时,指出网络剧要反映社会重大变迁,要提升气度和格局。
C.通过分析网络剧自身创作上的某些不足之处和年轻观众的欣赏需求,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D.文章依次讨论了我国网络制的优缺点、正在进行的变革及其发展方向,逐层深入,结构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剧在题材类型、主题方向和表现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为我国剧集类作品注入新鲜活力。
B.网络剧要在“作品”属性上多提升,无须迎合观众的浅层需要和追求市场效应,要有精神深度。
C.网络剧从业人员只要能静下心来倾心创作并向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学习,就可创作出高品质作品。
D.网络剧的受众观看体验丰富,喜爱现实题材作品,这使得这类作品成为当前网络剧中的品质高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火  崔立
老霍是在临下班前接到那个陌生电话的,电话那端的声音也一如那天的天气般冷峻,那个声音冷冷地说了句,是老霍吗?晚上朝西公园,见个面吧。
听那声音,似乎是很熟悉的一个人,老霍脑子里迅速转了几转,可一时之间,又想不出那人是谁?
老朋友了,还不记得吗?那个声音寒意逼人。
老狼?老霍顿时就跳出一个人影来,在18年前,是作为警方卧底的老霍,亲手把老狼送进了监狱,老霍还记得老狼被关进监狱那一刻说的话,我一定会出来找你的!
那一天,终于来了。
18年前,正是老霍意气风发的年纪,骨子里洋溢着除暴安良的气息,在那次卧底行动中,老霍击伤了意图顽抗的老狼。
老狼听老霍半天没动静,冷笑着说,怎么样?是不是怕了,不敢来了?
老霍忽然也笑了,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呵呵笑着,说,有什么不敢,对了,你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老狼却没心思和老霍磨,说,少废话!记住,如果有胆量的话,就一个人来。
好!没问题,那我们不见不散了。老霍微笑着挂了电话。
老霍去公园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公园里隐约而见的只是那一盏盏稍显暗淡的灯。
在公园的一角,老霍看到了一个席地而坐的男人,地上还摆了许多的酒瓶。老霍走了过去。在朦胧的灯光下,老霍看了男人一眼,这个男人,和18年前的老狼天差地别,脸上,明显有了老态。看那面容,看那眼神,也更冷峻了,充满了沧桑。
老狼朝老霍瞅了一眼,就递过去一瓶开好的酒。
老霍一手接过,想了想,说,这些年在里面还好吗?老狼没说话,只是仰头喝了一口酒,转头看向老霍说,你觉得呢?你要不要试试在里面呆个18年?
老霍摇了摇头,说,出来了,有什么打算?
老狼没接过老霍的话,自顾自地说,我实在想象不到,那么好的一个朋友,居然会朝我开枪,而且一下子就把我送了进去。
老霍苦笑着说,我们是朋友,但我更是卧底,我不能忘了我的使命啊……
老狼听着老霍的话,忍不住就一阵冷笑,说,你说得那么冠冕堂皇,那现在我出来了,你是不是该为我做些什么呢?
老霍猛地喝了口酒,说,你说吧,我能做的一定尽全力去做,我可以给你钱,给你找工作,给你……
老狼忽然摇了摇头,然后双眼凛然地看向老霍,冷冷地说,我想要你的命,你能给吗?
老霍愣了愣,还想说什么时,老狼忽然快速举拳挥向老霍,情急之下老霍刚想躲开老狼时,发觉腰间似乎被动了一下,然后,随手带的那把枪已经到了老狼手上。
老狼举着枪,已经对准了老霍。
可这时候的老霍,居然笑了。
老霍说,老狼,你放心,我的命可以交给你,但我希望你能听我讲完一个故事后,再杀我,行吗?
老狼冷冷地看了老霍一眼,说,好吧,你说。
一个小孩,从小就特别崇拜那些持枪的警察,威武,勇敢。于是他就悄悄地有了一个愿望,想当一名警察,除暴安良。孩子很努力,有一天,孩子考上了警校。孩子甚至在警校学习时,还想着,一枪一个把罪犯一个个都打死。可孩子警校还没毕业,却被挑选做一名卧底,潜入一支犯罪团伙。虽然不能直面做警察,但能和罪犯直接正面对峙,也是挺精彩的。可在犯罪团伙里,孩子居然交上了一个朋友,一个叫老狼的好朋友。他们一直处得很好,甚至自诩为生死之交。可孩子从没忘过自己的使命。孩子在潜入犯罪团伙五年后,警方在确定团伙罪证后,实施了抓捕行动。可面对负隅顽抗的老狼时,孩子始终摁不下手中的枪。眼看着其他警察马上要赶到了,孩子咬了咬牙,还是扣响了扳机。还好孩子的枪法奇准,子弹打中的是老狼心脏旁的位置,老狼逃得一命……
老霍说着,忽然抬起了手指,说,如果我当年,只要枪再移动一点点,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站在我面前了。
老霍边说边朝老狼做了个持枪摁动扳机的姿势。
虽然老霍的手上并没有枪,可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
(选自2011年第3期《北京文学》)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电话那端的声音也一如那天的天气般冷峻”“那个声音寒意逼人”,文章开篇反复强调声音的“冷”“寒”,其目的是突出来者身份的特殊以及老霍接到电话的恐惧。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老狼朝老霍瞅了一眼,就递过去一瓶开好的酒”这个细节暗示了两人之前并非简单的警察与罪犯的敌对关系。
C.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文中老霍和老狼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老狼的阴冷刻毒,也凸显了主人公老霍的美好形象。
D.小说以情节取胜,老霍和老狼的恩怨故事在一回回的交锋中层层推进,层层剥笋,逐渐明朗,具有感染读者的艺术魅力。
E.小说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节奏缓慢,以抒情的笔调讲述老霍和老狼之间的人性温情与情理纠葛。
【小题2】这篇小说采用了哪些叙述方式?请结合文本说说它们的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虽然老霍的手上并没有枪,可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 50 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 25 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 360 年,达到了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 20 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小题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 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清化蝶

蔡楠

一个叫冰清的女孩,长着天然的瓜子脸,总是洋溢着笑容。婀娜身材配上一袭红色连衣裙,风中飘舞,如彩云般曼妙。却在某天早晨化为了一只蝴蝶。很大很美的一只蝴蝶。然后她迎着太阳缓缓飞翔而去。冰清化蝶的故事使我们这座城市的天空鲜艳躁动了许久。一个记者被这种鲜艳和躁动惊异,他开始了对这个故事前因后果的调查。

母亲:冰清是在去文化局上班无望的情况下才把自己封闭起来的。那天她从外面回来,蒙头大睡。睡醒之后便是翻箱倒柜地折腾。她找出了那卷蝴蝶画。那是她的一位画家老师送给她的,是一卷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蝴蝶。冰清把蝴蝶贴满了整个房间,连窗户的玻璃、门口的透视孔上,都长出了神态逼真、振羽欲飞的蝴蝶。之后她一脸严肃地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妈,我不要工作了,我开始写作,谁也不要见!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这孩子早就砰地一声撞上了房门。

我承认,冰清是有性格的孩子。大专毕业后我和她父亲托关系走路子帮她进了银行。谁知她干了没一年就辞职了。她说她不适合干银行工作,她手一沾钞票,就恶心。每次回家,她都用香皂搓手,把手搓得通红。她的洁癖就是那时养起来的。她常嘟囔,这世界很脏,都是钞票弄脏的。要想让世界干净,只有用书籍来清洗。所以她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进文化局。于是我和她父亲便又开始给她跑文化局。跑了一年,也没跑成。金戒指、金手表都给那个颜局长买了。可最后那个颜局长却调离了本市。

弟弟:我姐神经病!想写书,想当作家。现在谁还读书?谁还按书上的教导去做?社会这本大书就够人读一辈子、琢磨一辈子的。不!一辈子也读不懂,一辈子也琢磨不透。我看过我姐发表的文章,什么“我要飞翔,像蝴蝶一样飞翔”;“我是一只美丽的白蝴蝶,我想用我洁净的羽翼去清扫天空”。没劲!其实我姐也怪可怜的,整天在她长满蝴蝶的房间里编织着她的蝴蝶梦。每当我看到她白色连衣裙裏着的瘦弱身体时,我就心疼。我说姐,跟我去开海鲜店吧,,里有钱赚,也有生活,你这样在家憋,非变成一只蝴蝶不可!这时我姐总是把好看的小嘴一撇,大大的眼睛紧盯着我,你小心在你的海鲜店里变成一只螃蟹!瞧,我姐就是这么清高。其实你有什么清高的?放着银行好好的工作不干,在家待业,连跑文化局花的钱都是我给你拿的。你还清高?再清高你就不食人间烟火了!

父亲:我看到了冰清化蝶破窗飞走的全过程。那天早上,我听到了冰清那间屋子有成团成团玻璃碎裂的声音。之后便是窗户轰然打开。一只巨大的白蝴蝶就伏在了窗台上。严梦说,那是人头蝶身。我惊诧地走上前去。那只蝴蝶就说话了,她的声音细小沙哑而含混,爸,我终于变成一只蝴蝶了,我要像蝴蝶一样飞翔了!啊——,啊——。

我看清了那是冰清,我的女儿冰清,一只人蝶。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悲伤。自她从银行辞职以后,我很少过问她的事。我们工厂快要倒闭了,我这车间主任,也不好当,我有自己的一摊子事。她要去文化局上班,我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我还是由了她。但人事安排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个颜局长是个滑头,既收了礼,又不给办事,还总是让你满怀希望。真不是东西!冰清隔三差五地跑文化局,每次回来都兴冲冲地告诉我,快了快了,快上班了,去创作室搞创作。可每次回来又都是漫长地等待。钱花了大几千,事情总没个结果。我知道冰清内心深处有更隐秘的东西在折磨着她。因此她才绝尘而居,连男朋友都绝交了。

就在我愣神的时候,冰清化成的那只白蝴蝶开始了飞翔。她巨大的羽翼拖着疲惫沉重的身子一沉一浮地上下游动,缓慢吃力但执著坚韧。羽翼振动抖落下星星点点的鱗粉,洒满了我们的庭院。她渐飞渐高,渐飞渐远。她飞到一栋高高的建筑物楼顶,用温柔的目光最后翻阅了一遍这座她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城市,然后果断地飞走了。那时阳光刚开始照耀我们这座城市。那只蝴蝶就穿过了金色的阳光,挣脱了我的视线。那个早晨因了一只巨大蝴蝶的飞翔而倍加生动和鲜活!

现在冰清化蝶飞走了,离开了我和我们这座城市。

(有刪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寓言小说,“庄周化蝶”的故事对作者的构思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蝴蝶情结”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张力,读来特别地耐人寻味。
B.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真实与荒诞融为一体,反映了主人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具有针砭现实和自我批评的作用。
C.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交代了冰清化蝶的前因后果,成功地塑造了冰清的形象。
D.小说借助母亲、弟弟、父亲的叙述而展开,母亲诉说着冰清对现实世界的排斥,弟弟对冰清的文学梦想进行了否定,父亲叙说了冰清化蝶飞翔的全过程,冰清化蝶飞翔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E.冰清认为金钱世界肮脏,而她也清楚,她的第一份工作的取得以及想要进文化局的梦想都是以金钱作为筹码的,这表现了她的虚伪和假清高。
(2)这篇小说的结构和表现角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作品予以说明。
(3)冰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概括。
(4)有人认为“冰清化蝶”的故事过于荒诞离奇,削弱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