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气很高的诗人,被称做“七月诗派”。这个诗派的诗,现在还偶被人吟诵。

在纪念阿珑百年诞辰的会议上,“七月诗派”的诗人鲁煤朗诵了《又见阿珑》,声音苍冷浑厚,有回旋的力度。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激越的声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都是普通的句子,没有奇异的词语,可句句打在心头。诗如果是真情的盘绕,就是好的。

鲁煤健谈,至今还恪守着纯粹的诗格,不媚俗,不趋时,缘情而文,因爱而诗。他早期的诗很美,与那个时代的不少同派诗人一样,受过俄国诗人的影响。作品虽不多,却是在苦海里寻找暖意的波光。那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不矫情,无粉饰,即便幼稚,也有自己的能量。比如1945年那首《致普式庚(普希金)》:

“在被二十世纪的蓝天笼罩的/东方亚洲的黄土上/作为一个中国的子民/为什么有你一样的忧愁?”

他后来的诗,基本都是从这样的惆怅里升腾出来的,忧郁,不屈,果敢。他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艾青是接近的,虽然没有艾青那么柔润。但他拒绝京派诗人和海派诗人的精致与灰色,向着太阳的饥渴从来没有消失过。那是时代受难者的吟哦,在大地的荒草和野林间,他犁下了绿色。

鲁煤的可爱还在于他常常解剖自己,比如,抗战刚结束,他就在((忏悔》中写道:

“是我吗,朋友/那忘掉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在兄弟们被侮辱与损害的灵魂面前/大发绅士脾气的?……”

这或许是他精神的原色,在诗中没有自怜的声音,殊为难得。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诗,则盛气凌人。

鲁煤没有这些,他的境界是高的。文字虽流于直白,却真实、可爱。通读他的诗,感到他是一名战士,唱的是浑厚的歌。他不屑于和权力及贵族为伍,自我是在时代的烽火里映照出来的,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诗句,显现着历史的心灵投影。

阿珑、绿原、鲁煤等“七月诗派”的诗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在浑浊的人世间,却有自己的一块绿地,时代狂风的扫荡之后,依然泛出美的色泽。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丈人大概是最有才气的。他们在红色的心绪里,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于是有了特别的诗格。这个诗格源于个性与时代使命感的挥洒,自我的困苦与民族的困苦是一体的。 

(取材自孙郁的《诗格》,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七月诗派”的一些诗人诗作,明显地受到俄国诗人的影响。
B.“七月诗派”的很多诗人,都具有非凡的才气和鲜明的个性。
C.“七月诗派”的诗作,总是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
D.“七月诗派”的诗具有自我困苦与民族困苦合而为一的特征。
【小题2】作者以鲁煤为例,写到了“七月诗人”的哪些“诗格”?
【小题3】文中说“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你如何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自己的读写体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9 04: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优雅卓越女子胡因梦
江南雪儿
(1)我“打出当代卓越知性女子”字样,百度显示的是杨澜、柴静、林徽因、刘若英等人物,这些人的确非常优秀,但我欣赏的是另一位知性女子。
(2)她——就是李敖评说的:“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
(3)她是百变的,她是卓越的,她是经典的,她是不朽的。
(4)她是才女、是贵妇、是不搭帐篷的吉卜赛、是山水画家、是时代歌手、是艺术的鉴赏人、是人生意义的勇敢追求者。她的舞步足绝一时,跳起迪斯科来,浑然忘我,旁若无人,一派巴加尼尼式的“女巫之舞”,她神秘。
(5)胡因梦出身辅仁大学德文系,又浪迹纽约格林尼治区,配上满洲皇族的血统和汉玉,使她融合了传统与新潮、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她是新艺综合体,她风华绝代。
(6)你不能用看明星的标准看胡因梦,胡因梦不纯粹是明星。明星都在演戏,但胡因梦不会演戏——她本身就是戏。
(7)她年轻时代风华绝代,用演戏演绎人生;她中年时,翻译著书,一身书卷气息者。
(8)我现在正在阅读的就是她翻译的《克里希那穆提传》。她不仅翻译,还自己写作、出书、演讲。上天就是厚爱这样的女性。这样的女性生命跌宕,波澜不惊。她是我心仪并敬爱的女性。她是我的心灵老师之一。
(9)撰写《克里希那穆提传》的作者是一位叫普普尔的女性,而翻译这本书的是一位卓越女性胡因梦。我读第一章前十行就被吸引决定要阅读下去,并推介给博友来分享。
(10)我还是要为胡因梦赞一句,35岁之前,作为电影明星,她永远是星;35岁之后,她以文化翻译为切入点找到了人生支点,她是火,她是光。
(11)星,永远要借助他物发光;而火,和光,永远是靠自身的能源和热力。
(12)我赞美胡因梦,她是温暖我们心灵的微光。
(13)……集美丽气质与卓越才华于一身,胡因梦,她是演员、作家、译者,最后蜕变为“身心灵”的探讨者与治疗者。想成为一位知性女子,她已为我们先期探路了,请让我们跟上她的步伐,向前向上。
(编者注:胡因梦1953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市。著名电影明星,作家,翻译家。胡因梦集美丽气质与卓越才华于一身,将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跌撞撞,亲笔撰写成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本书从她父母那一代开始谈起,一直到她长大成为演员、作家、译者,最后蜕变为“身心灵”的探讨者与治疗者为止。书里生动的描绘了她的童年经历、两性经验、因缘生灭,以及对人类本体生存的洞察与反思,读来有一种直指本觉、豁然开朗的震撼。这是近年来最好看的、最坦荡的一本关于成长、自觉与自救的传记。随着书中细密、点滴的叙述,会发现作者很深刻且很有勇气的正视自己,是一部检视自我,呈现人性丰富内在的“心灵地图”。最近推出《耶稣也说禅》《钻石途径》等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也读过万卷书且写得一手工整有力的书体的胡茵梦说:“……为这本书做审译与修订工作,犹如享受了近两个月的‘心灵飨宴’……”她仍然在向古往今来的心理学大师们学习并心存感激,唯一的期望是得到心灵的解脱,并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
A.文本开篇用大众熟知的知性女子,烘云托月,开门见山,引出传主“优雅卓越女子胡因梦。”
B.李敖的评说,多角度对传主的人性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概括,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他认为胡因梦是百变的,是卓越的,是经典的,是不朽的。
C.第5段,以概括性语言,描述了传主的出身与人生阅历,阐明传主的人生融合古今中外,颠覆民族与传统,从而使之成为风华绝代的新艺综合体。
D.8、9段以相对浓艳的笔墨书写传主中年时从事的主要事业,突出其翻译文字的精当和引人,为后文点赞传主是火是光,奠定了基础。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
A.第6、7两段,先说传主“不会演戏”, 后又言其“用演戏演绎人生”前后矛盾,此乃本文一大瑕疵。
B.从最后一段可以推断出,传主最后蜕变成为了医生,主攻心理治疗。
C.12段“我赞美胡因梦,她是温暖我们心灵的微光”,是作者对胡因梦用多彩的生命演绎人生和艺术,直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身心灵”的探讨者与治疗者,以自身的能源和热力,温暖着她的观众、读者和所有走近她的人而发出的由衷赞叹。
D.作者认为,胡因梦将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跌撞撞,亲笔撰写成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生动的描绘了她的童年经历、两性经验、因缘生灭,以及对人类本体生存的洞察与反思,读来有一种直指本觉、豁然开朗的震撼,是一部检视自我,呈现人性丰富内在的“心灵地图”。
【小题3】结合全文,自选角度,说说传主的多彩人生对自己成长的启示。(不少于10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谷仓顶上的羊

周  涛

萨依巴格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银屑,亮得耀眼,适得人透不过气来。偶尔有一些树,也只是些灰淡的黯绿,丝毫打不起精神。

县委副书记余会全在一群乡干部的陪同下走在土路上,脚下踏起的土未沾在裤腿上,像是不小心踢翻了石灰桶。余会全心绪茫然!他想着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妻儿,光阴两隔,一下子换了个世界。再想到他工作的那个大院里的人人事事,每想到一个都觉得人家脸上挂着嘲讽。

下午的安排是检查新建的一个粮仓。远远地已经看到了,那个粮仓挺高大,耸立在一片场院上,席棚尚未遮盖,木架像一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空空荡荡的。

几个身穿衬衣头戴圆顶皮帽的维吾尔族村民,正在木架上扭过脸来看着他。他觉出自己脸上微微有些笑意,算是打招呼吧。

忽然,他的目光被一个东西吸引住了-——谷仓顶上站立着一只羊。那只羊仿佛不是站立在高大的粮仓顶上,而是站立在险峻的绝壁断崖之上,旁若无人,君临万物。

咦,这真是有些奇了?大白天的羊怎么跑到那幺高的谷仓上去了?

“把它从上面先给我赶下来!”他命令道。

村民们照他的指示去做了,轻轻一轰,那羊就下来了。它从谷仓顶上轻轻一跃,就站到了土墙上;然后在墙头像散步似地踱至中端,头朝下顺势一跳,就这么下来了。它下来后,仿一个高层人物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面容和蔼,态度矜持,频频点头示意。

余会全有一种被接见的感觉,略有遗憾的是,那只羊看也没看他一眼,却对几个维吾尔族村民表示亲昵。尽管如此,余会全还是对这只羊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崇敬之情,因为它的确是显得太不同凡响了,其肥壮、硕大与高贵,均非凡羊可比。他起了疑惑,就问:“这羊怎么和一般的羊不一样?”

乡长询问了村民,然后转告他说,这是一只野羊。村里的人上山打猎打死了它的母亲,把它牵回来了,养大了,成了现在这样子,喜欢上房,厉害得很!

余会全听了,心想,这就是这只家养野羊的身世了,难怪如此行为怪异、气概不凡呢!这是一只无意间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大角盘羊,在适应了村民习俗的同时还完好地保留了它的天然习性。他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什么深远的意思一闪而过,他能感觉到有一种原始的滋味令他触动。

他凝视着那只羊,它皮毛灰黄,油光发亮,肌肉发达而饱满。再细看它的一双眼睛,褐黄色的一对,没有一丝哀告的神色,里面全是桀骜不驯的野性之光。它是骄傲的、高贵的,甚至对陌生人透出一种藐视。余会全想,这才是一个充满了自信和自豪的生命呐。

他凑过去想摸摸它,可它跳开了。

余会全想起了羊在谷仓顶上的自在模样,但想象不出羊是怎么跃上这三米多高的土墙的。“能不能再让它上去?”他对身边的人说。

村民们围过去轰那只羊。开始羊不太情愿,但轰了几下,它只好当众表演了。它朝土墙冲过去,奋力一跃,让自己停顿在土墙的半腰上;然后在土墙的陡壁上做起了慢动作,先用两只后蹄扣住墙壁,再支撑全身。空出两只前蹄仰身再次一跃,把八十多公斤的身体稳稳地送上了墙头。

剩下的事对它来说就是轻而易举了,就像一个完成了高难度动作的平衡木选手,放心大胆,充满自信,它的四蹄踏出清脆的响声,轻盈地跃上谷仓顶,像帝王一样居高临下。

余会全想,是啊,总有一种东西高高在上,是我们所难企及的。他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强壮,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聪明,它跃上土墙时运用了完美巧妙的方式,使不可能完美的事物完美实现。

余会全看着那只羊一一谷仓顶上的羊,它正高傲地昂起头颈,如站在悬崖巅顶,遥望远方。余会全意识到了,他永远不会忘记这只羊。

十多年后,副市长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话,他说起了这件往事,他说:“萨依巴格乡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谷仓项上,站立着一只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写到阳光的炙烤使人和树都失去了生机,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既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又烘托了余会全改变工作环境后茫然的心境。
B.在听说这只羊的来历之后,余会全内心情绪激动,觉得自己目前的尴尬处境,与这只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羊的境遇相似。
C.小说写维吾尔族村民头戴圆顶皮帼,写粮仓木架像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写大盘角羊聪明、自信、强壮,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主要使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第二自然段对余会全的心理描写,写出他萎靡的精神状态,与下文羊高傲自信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2】小说以“谷仓顶上的羊”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身为副市长的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起谷仓顶上的羊”,这个结尾既是理解余会全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论语·尧曰》篇看,平在尧舜高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论语·尧曰》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早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中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悦。以《诗经》为例,如“方究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等。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道买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摘编自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有副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其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而代代相传。
C.“和”意味着和谐,“同”则显得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D.音乐之“乐”即快乐之“乐”,两者密不可分,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B.第四段通过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较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
C.文章四、五两段从儒家、道家、佛家三个层面,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
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最高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运用了引证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发展。
B.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是因为早期音乐被赋了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
C.“中”侧重人道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功能各有不同。
D.在中华文明中,“中”是最高真理,“和”是最高道德理念,而“乐”是最高艺术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据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壅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池塘、不堵江河、不决沼泽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不捕射归巢的鸟,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田猎和砍伐。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注意到了破坏林木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所立的“输山碑”中指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华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源等方面。正是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摘编自《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B.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C.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广泛存在。
D.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了行动之中。
C.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内容,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池塘、不堵江河、不决沼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B.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将造成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
C.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者将进行严惩。
D.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其中每一条款都涉及环境保护。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廛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注)。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份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小题1】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分条简要回答。
【小题2】篇末“应该相信,历史最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中“最有分量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小题3】分别说出下面三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②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③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小题4】结合文章题目“人间鲁迅”的题旨,举例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