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
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内在的关联。
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
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比内部语言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
B.如果把思维比作乌云,那么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词的雨点落下。
C.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
D.言语表述时需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
【小题3】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8 09:5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务民之义”。在这个意义上,“忠”和“义”就统一起来。到了后世,臣下之“义”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所取代。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前所论,在涉及“义”的问题时,君子和小人多指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君子“知书达理”,因而可以“喻于义”;小人见识短浅,自然只能“喻于利”。第二,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而在政治层面,孔子并不反对“利”。

所以,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论语·季氏》中所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孔子这段话讨论的正是“义”的问题,但也表明,在政治层面讨论“义”,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利”的。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也就是希望君子通过修身律己而获得政治感召力,进而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秩序。因此,孔子的义利之辨首先着眼于君子对私利的克服。这种主张具有高度的理想性。孔子一生之所以颠沛坎坷,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追求和处事原则密切相关。然而,后世理学家由此发展出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即把大多数政治和社会问题归结为人心问题,似乎人心端正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严重脱离实际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并克服其与现实脱节的负面因素,进而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摘编自王超《孔子的义利观探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在政治层面讨论“义”,不能离开“利”。
B.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
C.在认识义利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才真正把义利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
D.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导致他一生颠沛坎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B.文章运用例证、引证,既有历史考察,又有学理分析,论证了孔子义利之辨的问题。
C.文章引用《论语·季氏》篇中的一段话,恰当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深入论证后,得出我们要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核心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B.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虑,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
C.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应舍利取义。这种主张有高度的理想性。
D.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成为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一百五十二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逍遥一生吗?

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
【小题2】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小题4】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请说出两至三点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依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②对于中国这样一种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关于“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每个朝代等到政权相对稳定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制礼作乐,第二件做的事情就是修前朝的历史。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③西周初期人们反思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他们看到夏代之前是大禹治水。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水灾治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拥护他才建立了夏朝。可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却是荒淫暴虐,商部落在成汤的带领下终于推翻了夏朝,建立起商朝,老百姓歌颂他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商代人很信天命。到了最后一个天子纣王,也是荒淫暴虐。他在位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民心叛逆,大臣祖伊犯言直谏。纣王却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他自认为有上天保佑,周人也奈何不了他。可哪里知道,西北地区的周部落在民众的拥护下,在文王、武王的带领下,推翻了商朝,纣王兵败就自杀了。这两代的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天命靡常”,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那天命怎么变化,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北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上天是根据民意来做事情的《尚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等。
④所以,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维护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否定神的存在,是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B.纣王在位时荒淫暴虐,大臣祖伊以“敬德”的观念犯言直谏,而纣王却坚信天命,最终兵败自杀。
C.鉴于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周人认为要想巩固政权,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德行,顺应民意来做事情。
D.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修身,其根本特点就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紧抓住“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分论点,论证了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形成。
B.文章第二段在论述“以史为鉴”的优秀传统时,运用引用论证,强调了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严谨且有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阐述了决定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文章先阐明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重要特征,又分析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最终点明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了解中国文化“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的两个优秀传统,才能更好地认识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B.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优秀传统的形成。
C.《尚书》是中国早期的重要典籍,其中的许多记载对了解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重要借鉴价值。
D.周王朝认为天命也是根据德行来变化的,因此,统治者敬德对于维护政权非常重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物理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小题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南方的辣椒树
苇子
凡是从我们村小学出来的孩子,都知道一件事:南方的辣椒能长成树。
我们村小学,真就是个小学,巴掌那么大点地方却坐着26个孩子,有我们村的,也有临近村的,还有个孩子是外镇的。谁也不知道他为啥选择我们村的学校读。
这26个孩子,个个挂着青青的鼻涕,抹着灶灰的脸,衣服十天半月不洗,补丁跟着补丁。你进去看,分辨不出男孩女孩来,真奇怪!女孩子也把头发剪得那么短.你问她,她告诉你,头发长了容易生虱子,
老师来一个走一个,走的时候都摇着头:这哪里是人呆的地方。
没有老师就拿村里最有文化的万大叔硕吧。他念过几年书,懂不少事,进过城市,见过高楼,他的见识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万大叔也不推辞,夹着书本就来了学校。临出门前不忘戴上他那副老花镜,旧中山装上的风纪扣扣得死死的。口袋里插支钢笔,这样才像个老师样了。万大叔对自己这身行头相当满意。
春风满面的万大叔就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这—教就是10多年。10多年里,村里也不停的来过一些老师,可是他们跟以前的老师一样,呆不下半月就卷个铺盖逃跑了,他们说:这可不是人呆的地方!
万大叔知道自己的文化没有他们深,也乐得他们离开。
万大叔念起书本摇头晃脑,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念起书来,拖着长尾巴,一拖一拖,余音袅袅,就跟谁藏在被子里哭泣似的!那时候你刚巧大早经过学校屋后,你会听见一群孩子稚嫩的声音,全拖着尾巴,那尾巴悠长且拐弯抹角,这些孩子进了初中之后纷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嘲笑,甚至连初中的老师也奇怪,怎么一下出来这么多清朝的遗少?
万大叔给他们讲加减乘除,讲李白杜甫,讲三皇五帝,讲江河湖海,还讲牛郎织女,也讲村后池塘里为啥长不了藕.万大叔还教他们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小燕子穿花衣……
万大叔说蝙蝠是老鼠吃盐巴变的,你们知道盐巴是怎么来的吗?盐巴是古代人的骨髓凝结的矿物质。你们知道了吧,为什么我们吃点盐巴就有力量,那是我们在吃古代人的骨髓啊.你们知道野蒜吧?
对!就是山上的,它有毒,并且是巨毒。这种毒不会立即发作,总是藏在身体里,等过了20岁,毒就发作啦!
那个吃过野蒜的小孩,吓得哭了起来。
小孩从这天起就开始担忧了,好像每活一天,日子就短一天,死亡就靠近了.他的日子是能计算出来的,他的身体里有颗不定时炸弹的种子。小孩后来就变得神情恍惚,小孩的头发大片大片的脱落。小孩得了抑郁症!
万大叔说,南方啊,好地方,蛇多哇,晚上睡觉好好的,早上起来一看,到处都是蛇啊,鞋里也是蛇,可那蛇不咬人,跟人亲着呢.怕蛇的孩子,就怕起南方来了,暗暗发誓,永不到南方去。
万大叔说:南方的辣椒全在树上结着.孩子们觉得稀奇。万大叔就说了:南方热啊,温度高,那辣椒,秋天落落叶,春天又接着长了。一年一年可不就成了树.南方人摘辣椒都要爬到树上去呢,孩子们听得呆了,孩子们深信不疑!
孩子们回家就跟父母讲,讲老鼠变蝙蝠,讲带毒的野蒜,讲南方的蛇,讲南方的辣椒树……
父母说:万大叔懂的还真多,咱的娃们有福气哇!他们就在心里无限感激着万大叔。
万大叔在村子里教了10多年.直到他的心脏病发作的前一刻,他还是站在讲台上的。
万大叔的葬礼很隆重.村子的所有人都参加了。他们一字排开,长长的队伍,从村头到村尾。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泪水滂沱,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死了,往后谁来教咱的娃娃呢…
说起来也奇怪,那个吃了野蒜的小男孩过了20岁竟然还在活着,他就想可能30岁死吧,过了30却又没死,就这样一直活到了现在.
他是个光棍,谁也不愿意嫁给这个20岁后毒发身亡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介绍当地村小学很小,也还有不是本村的孩子米读书,这说明了当地人们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孩子们本身的求知欲也很强。
B.本文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乡村代课教师“万大叔”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形象。
C.本文情节安排清晰合理。开头介绍村小学的环境,接着介绍万大叔十多年来的教学内容和经历,最后以万人叔的葬礼和影响结束。
D.文中介绍说那个吃了野蒜的孩子一直活到到现在,并且一直单身,体现出了我们村里人对万大叔的尊重,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敬畏。
E. 本文以万大叔在村小学的教书生涯为主要内容,触及到了偏远农村的教育问题,表达出了作者    对偏远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的担忧。
【小题2】万大叔是一个什么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过这里不是人呆的地力,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围绕万大叔展开,却以“南方的辣椒树”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