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D.书法是以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艺术,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因此,书法成了中国文化的载体。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硬笔的进入、电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使文字书写渐趋淡化。
B.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的丧失。
C.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D.现代人对于书法若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C.古代人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6 03:1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容否认,文化哲学已成为人类的一门“显学”。这与人类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对有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哲学所思考的问题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但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的提高,文化世界越来越取代自然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无法回避的课题。

文化哲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它应回答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等。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哲学所要面对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问题,而是“未然”或者是“应然”世界的问题。“事实”的世界是科学要关注的对象,“价值”的世界才是哲学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例如在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看来,“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在”。在新康德主义思想家那里,核心价值诉求就在于从人类日新月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人的价值的应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于喧嚣的文化世界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明确指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完善”。

人所以要反思文化,皆因为文化在其发展中,除了对人的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说到底又是根源于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具体说来,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文化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然而某种文化模式、文化规范一经形成,人类本质的各种丰富性潜能就有可能被规定于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中,从而形成了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的本性。因此,人类面对文化的否定性质,必然要诉诸一种抗争,而这种抗争首先应以对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面的认识为前提。认识到了现实文化发展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就能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现实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在人类的成就与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使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

人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其文化创造不应是一种盲目的操作,一种现实文化实践要想成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引领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哲学及其构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也不存在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B.文化的内容,文化与自然、人、社会进步的关系就是文化哲学应该关注的对象。
C.文化具有二重性,表现在对人的肯定与否定,根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
D.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其核心价值诉求在于确立人的价值的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明文化哲学生成的原因,是论述的前提。
B.第二段侧重阐述文化哲学的内容、兴起和本质,回答“文化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从人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人要反思文化的根源,是前文的递进。
D.文章对文化哲学的阐发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然”世界是被科学关注的“事实”世界,其不同于“未然”“应然”世界。
B.为减少文化实践中的盲目性,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反思与批判。
C.文化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存在的方式,但它的否定性大于肯定性,导致人要超越。
D.文化创造与哲学发展相辅相成,哲学助文化更加自觉,文化让哲学具有现实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为什么春鸟的鸣啭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哀”呢?其实在音乐的审美上,“哀”的事实判断就等于“好”的价值判断。大凡美丽的东西都有点让人伤感,日本人很懂这一点,所以《源氏物语》里常有“哀美”“哀而艳”的字样。

⑤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⑥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比如欧阳修,文学史上留下了“六一风神”的美誉,印象中的他是“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小题1】文中关于中国人生死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虽然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但主张把生命寄托于酒,直面生死,不惧死亡。
B.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
C.古人追求声名功业的不朽,实际上是想在人类历史的长久记忆中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
D.中国诗人虽然也会有对死亡的忧郁和焦虑,但他们会弱化表现形式,避免直接书写。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
B.骷髅表演和娃儿吃奶,构成了死与生的强烈对比,在两者相摩相激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
C.南朝《子夜四时歌》和日本名著《源氏物语》都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哀,理解此类作品能够健全我们的心灵。
D.作者以欧阳修为例,阐述其虽然经历磨难、死亡,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小题3】请概括说明别尔嘉耶夫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并据此简析《生查子·元夕》一词是怎样表现对死亡的体验的。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所属的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狄更斯所属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样是英国国际影响力突出的时期,莫言在当代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有同样的必然。这个奖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读者的某些焦虑,也意外加重了中国写作者们的另一种负担,即关于优秀作品能否顺利翻译进而传播的顾虑。然而,现代汉语写作的困境还远不止于此,撇开文学本身的问题,其与现代汉语自身的发展现状亦关系错综。那种理想的剥离日常的现代汉语写作的书面语,才是写作者的长远目标。早在先锋小说盛行期,就有小说家作过这种尝试,譬如孙甘露的小说语言,曾被王朔誉为上帝按着他的手写出来的。相比较而言,不少小说家麻溜的叙述文字与日常语言靠得如此之近,甚至可以直接拿来进入小说。尽管在早期新文学时期,靠近日常并不是问题,新文学的发起者们甚至还提倡从日常出发。然而百年前提倡文学语言日常化,为的是与陈旧的文言形式进行断开。如今,现代汉语作为文学语言的现代形式则已经确立,一切留步于粗糙的日常用语,与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必然相左。因为从文学语言的生长性来说,作家的写作就是探知语言的边界,并且尝试拓展边界,扩大语言的描述范围。于作家而言,贡献新语言,其价值远远超过贡献一堆故事。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的时间跨度,现代汉语还不过百来年,还是幼儿,若到了青壮年该是何等风景?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请简要概括现代汉语写作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3题。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少有重合,少有雷同,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九”的药。宝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正是热的表现。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责的追求与迷恋,这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胡菊人先生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薛宝钗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忽视了薛宝钗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因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遇见亭内红玉与坠儿,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宝钗说金钏“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的真实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小题1】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胡菊人认为薛宝钗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用药治疗生命激情,是大悲剧人物。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小题2】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不属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原因的一项是
A.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B.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人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C.从写作目的看,作者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描写薛宝钗内心的细膩,从而表现了她立体的形象和复杂的性格。
D.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应该是生活的“随从”而不是“主人”。无数事实证明,文学越是主动贴近生活,生活就越是青睐文学。反之,文学越是自我封闭、高高在上,生活也就越是要抽身离去。这就是“文学边缘化”的内在根源。我们不要假定存在一个“文学中心化”的时代,也不要把“边缘化”的责任推给文学之外,而应该更多地从文学自身查找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不是文学自身的所谓艺术性出了问题,也不是现实生活失去了艺术性呈现的价值,而是文学形式与当下精神生活出现了脱轨。这种脱轨,首先表现在我们对西方的现代文学表现手法过于依赖。如何摆脱它,是值得探讨的。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我们经历了抵制、怀疑、接受、模仿等阶段,现在应该进入反思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思想文化与艺术作品的涌入,新的文化启蒙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学界对于机械现实主义展开了反思,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启蒙一代新的写作资源。形成于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观,逐渐成为当代精英文学最重要的文学观念,绝大多数作家都成了这种观念的拥趸。

如今,随着“50后”与“60后”作家文学地位的确立,他们信奉的现代主义文学观也被上了神殿。“50后”的作家,拥有充分的前现代乡土经验与纵深的历史感,当西方的创作方法涌入的时候,他们可以中西合璧,融通两种经验为一体,并保持中国经验的独特性。而“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普遍感受到的都是全球化潮流之下的现代经验,一种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同质的生活。在这样的经验背景之下,继续沿用前代作家的资源,因袭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忽视对于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就极容易失去文学表达的本位,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

这种模仿的立场,让作家普遍处于一种“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原因在于,他们的形式和经验,多半来自于文学作品,卡夫卡写人变虫的变形异闻,我便写人变鱼的无解小说。这种叙事技巧与叙事风格上的模仿,确实能够帮助作家迅速找准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手段,培养对于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这一点是现代社全写作者需要的,因为现代的真实经验并不是完整、一眼望得见的,而是分散、隐匿在新鲜的生活细节中。但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又会误导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生产状态。

形式方面的学习和模仿并非是坏事,相反,这是所有作家成熟之前的必经之路。但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念的模仿分开。而现在的情况恰恰是没有分开——作家的思想观念,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多半是中空的。当某个经典作家的价值观念打动他的时候,他马上将这个观念改名换姓,填充到自己的脑袋里。比如卡佛笔下的美国人患上被日常琐碎细节围困的“精神过敏症”,在一些年轻小说家笔下换汤不换药地再次发作。反观西方这些年通现出来的重要作家,门罗也好,奈保尔也好,石黑一雄也好,他们的观念都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当中,根植在自己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

(摘编自张柠、贾想《文学期待新的现实主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越是贴近生活,就越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反之,出现上乘的作品就很难。
B.文学自身和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均没有出现问题,而是文学形式和精神生活脱节了。
C.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艺术作品的涌入,对新的文化启蒙有促进作用。
D.个别作家因为忽视了对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所以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旨在强调这种影响的历史沿革。
B.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青年作家如果守旧不突破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C.第四段中用模仿卡夫卡的例子,表明模仿常让作家通过间接经验,进入“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
D.在第五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点的模仿分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在经历了接受、模仿等阶段后,应该进入反思阶段。
B.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叙事技巧和风格的模仿,多少有利于培养作家对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
C.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但另一方面易使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状态。
D.只要将观念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和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就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