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到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5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3分)
A.某电视节目去采访胡兵,胡兵介绍他家房子价格值十亿日元,各种衣服鞋包总价值达2亿日元。胡兵在节目中还展示自己十年前买的手表,称该手表价格3000万日元(154万人民币)。
B.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C.房地产商好以“奢华”“豪宅典范”“上流人家”“世家”“公馆”“皇家”“至尊”等安富尊荣的花花广告吸引客户。
D.上海一男子在博客里讲述自己狂买名牌的生活,还用大叠百元人民币来点烟。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B.“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C.用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D.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B.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C.“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D.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1 04:5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砚,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曾引开元文字中一言“砚者墨之器”。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墨的出现,也就没有所谓砚,而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自然也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从考古发掘的证据中可以看出,人们最初使用的天然颜料几乎都是块状的不定型物,早期的人造墨则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墨块,都不方便用手直接握住研磨,而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人造墨的形状直到东汉时期才有所改变,人们为了磨墨方便,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使其可以直接用手握住在石材上研磨。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其中有两锭保留部分形体,这两锭残墨呈圆柱形,系用手捏制成形,墨的一端或两端具有曾研磨使用的痕迹。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捏制成形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这也是人造墨形制转变的实物证据。当然,墨的形制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逐渐成熟的产物。汉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汉代的经学由此开始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如《后汉书》中所载:“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至此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东汉时期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在东汉时期得到了普及。纸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东汉之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但同时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首先是对墨提出要求。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韦蜒(字仲将)也是有记载的最早造墨名家,在南齐王僧虔《论书》中便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之说,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合墨法”条中详细记载了韦蜒的制墨方法,由此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亦是使墨屑得以凝结成块并捏制成型的必要条件。自此制墨技术改进之后,胶也成为后世制墨之必须,宋代晁季一《墨经》中“凡墨,胶为大”便是此意。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而墨的形制转变也导致研石渐渐失去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开始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才由此产生。因此,“砚”字的出现很可能有为了单独命名“对石性有要求的研石”的原因因,“砚”的出现也应在东汉时期。从“研”到“砚”的转变,也就开始于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
B.从某种程度上说,砚随墨生,没有墨也就没有所谓砚,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理所当然地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
C.考古发掘证明,早期的人造墨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缺点就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
D.人们为能直接用手握住人造墨在石材上研磨,不得不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这种形状的墨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造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中用手捏制成形的两锭残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
B.人造墨形制的转变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成熟的产物。人造墨形制转变有实物作为证据,而这一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
C.汉代的经学从汉武帝采取相关措施始得以发扬光大。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这在《后汉书》中是有记载的。
D.东汉时期,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得到普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时期纸的普及,在彻底改变了以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的同时,首先是对墨提出了新要求,其次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B.根据有关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于是胶便供不应求。
C.晁季一《墨经》中写到“凡墨,胶为大”,这表明造墨技术的改进以后,胶在后世制墨中不可或缺。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
D.墨的形制转变导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产生。这是因为研石渐失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语》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强调天是自然。从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来看,他坚持用事物多样性的“和”来观察世界,反对单一的“同”,从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此,可从两方面加以阐释:其一,“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其二,从先秦时期儒学的天人之学来看荀子论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问题。
首先说会通精神,这里以我国中医药学经典《黄帝内经》为例略加说明。《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不抱门户之见,凡有可取之处都加以吸取,其中有儒家思想、墨家主张、道家观点,还有法家的若干见解。此外,名家、兵家,甚至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某些成分也被吸纳,博采众家之长。《黄帝内经》因此也奠定了与中华儿女繁衍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医药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华文化中比较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学说,主要见于《礼记·礼运篇》,这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书中的“大同”理想不但发挥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与能”就和墨家的“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里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大同”世界为“大道之行”,“大道”就是道家的术语。可见,“大同”理想主要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
再看“和而不同”文化观的第二个特点,即战国末期儒者荀子关于天人之学的基本论点。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赞成“和”而否定“同”,写出了名篇《天论》,把“和而不同”的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荀子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认为天有常规,不受人的意愿支配。顺应天(自然)的法则,人们将取得养生之资,如果违反将受到惩罚。荀子同时也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们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厉行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困;按照季节进行农事,天就不能使人患病。荀子曰:“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人相分”的观点阐述了一个客观真理:当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成为与自然相对的认识主体的时候,人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能认识并按照自然法则去行动的人,才能成为“至人”,即“真正的人”。荀子在《天论》中着重论述了天人相分,就是看到天和人各自的特点,呈现于人面前的是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异中求同,达到和而不同。在荀子看来,万物只是“道”的一个方面,个别事物是整体的部分,人们往往以偏概全,以部分替代整体。从“分”到“合”,从个别到一般,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
荀子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合观,在中国先秦时期达到很高的理论水平。“天人之学”渗透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建筑学中均可看到其思想影响。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更加离不开天人之学的滋养。
(节选自《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坚持用事物多样性的“和”来观察世界,提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B.“和而不同”倡导文化会通精神。《黄帝内经》中所蕴含的这种精神奠定了与中华儿女繁衍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医药学坚实的理论基础。
C.《黄帝内经》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如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名家、兵家,甚至阴阳五行的学说都加以吸收,不抱门户之见。
D.“大同”思想主要于儒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这正是“和而不同”所倡导的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之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中比较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学说,主要见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礼记·礼运篇》。
B.《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这一名称从墨家的“尚同”沿袭而来,而“大道之行”,“大道”又是道家的术语。
C.荀子和孔子都赞成“和”而否定“同”,荀子写出了名篇《天论》,把“和而不同“的道理阐发得更加深刻和清晰。
D.荀子一方面认为人要顺应自然法则,否则将受到惩罚,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时候,人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但想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认识并按照自然法则去行动。
B.荀子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和观,在当时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天人之学”参透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以及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
C.人们往往以偏概全,以部分替代整体,而荀子提出的从“分”到“合”,从个别到一般,可以提供我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句话说明天有常规,自然是不受人的意愿支配的,不会为人所利用的。

同类题3

我国人才市场出现反向流动
中国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被打破,与中国经济近些年来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高级人才择业,不再惟外企和薪资职位是瞻,而更看重自身创业和企业的发展机遇。据专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统计,2003年,面对较严重的就业压力,中国内地高级人才市场仍呈求大于供之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较冷落的行情相比,可谓“一枝独秀”。在外企需求增势不减的大背景下,高级人才市场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民营企业以空前力度介入高级人才市场;二是部分国有企业成为高级人才青睐的对象;三是一批留学生放弃海外中高级职位回国创业,而一些仅有短期留学经历的“小海归”则择业难。
一批知名的民营企业,主动进入中心城市寻觅高级人才,目标不再局限于技术研发、质量检验、资产运作等专业岗位,而是拿出公司总裁、财务总监、部门经理等正职给外来贤才,这与民营企业通常由“自己人”掌控核心岗位的做法形成强烈反差。专家认为,经历了10~20年创业,中国一些民营企业的第一代创业者已临近“退休”年龄,其第二代因年龄、能力、学业等因素尚不能顺利接替,加之一些民企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破除传统的家族企业观念,引进一线高级人才成为必然。对国有企业来说,过去招不来“金凤凰”,主要是因为固定的待遇、低下的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劣势。但最新迹象表明,在汽车、电信、信息科技、房地产等一些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好的行业,国有企业的薪酬加上福利,开始接近外企的待遇水平,而事业上的创造空间更具吸引力。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和沿海城市日趋成熟的法制和文化环境为“海归”带来了三种可能:一是学成回国的可能性比以往都大;二是放弃已在海外奋斗来的高级职位,回国就业的吸引力提高;三是在大浪淘沙的人才市场中,“海归”开始褪去往日的光环,过硬的学历资格和工作经验才是顶用的“通行证”。
【小题1】对当前高级人才市场状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但外企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却持续上升。
B.中国内地人才市场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都开始高度重视高级人才的任用。
C.2003年,中国内地人才市场仍呈求大于供之势,而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才市场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尖锐矛盾。
D.高学历高能力的留学生回国后受到青睐,其中一些人开始主动创业,而一些留学期较短的“小海归”则面临就业的难题。
【小题2】(小题2)对国有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表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国有企业吸引高级人才的有力措施,就是拉近与外资企业的待遇水平,并为就业者提供更大的事业创造空间。
B.国有企业人才政策僵化,待遇低于外企,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外流,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固定的待遇、低下的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曾经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现在这些情况有所改观,却不会一下子根除。
D.高速成长的国内经济和日趋成熟的经济环境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吸引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海归”就业难的现状不解决,容易助长拉关系、托人情上岗的不正之风。
B.中国内陆沿海城市法制日趋成熟,文化环境优越,对海归者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C.高级人才不论在中国内陆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可以施展才能的机会。
D.中国内陆正需要高级人才,海外高级人才来内陆求职容易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清空”
吴调公
①古代文艺理论家曾经给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了许多风格范畴,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揭示了诗人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中有许多风格,如雄浑、冲淡、豪放、沉着、飘逸等等,在人们头脑中大抵有个共同的清晰的认识。另外也还有一些在目前应用得很少,人们不太了解,而且含义较为复杂。“清空”就是其中之一。
②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从而表现为澄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诗人的冲淡襟怀从而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它说明作家立足之高和构思之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还是含蓄与自然的交织、峭拔与流转的交织。
③清人戈载评论姜夔的几句话,可以说明“清空”特色。“白石之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其高远峭拔之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气”,说明作品审美情趣高雅;“盘空”,说明作品的想象、情思和韵味不仅横溢太空,而且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说明作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高远峭拔”,则说明取境之深、笔力之遒,饶有余味,富于顿挫。
④怎样才算清空,怎样便是背离清空呢?
⑤首先,从审美感受说,风格应该是幽深而不烦琐。作为清空风格的幽深,就是指举重若轻地讲出“人人心中所有”但却是“笔下所无”的话。而且幽深要与自然相结合,幽深的内容,要通过自然造化的形式来表现。
⑥其次,从诗词节奏来说,清空的风格往往是以灵动取胜,而与板重相背离。所谓灵动,不外指作品节奏给人们以和谐流动的美感:感情富于曲折,而以质朴明快的语言出之;结构饶有层次,但却统一在浑然一气的境界之中。流转而不失之浮滑律动和谐中包含着凝炼的风度,甚至峭拔的格调。
⑦再次,从语感说,清空风格的诗词,更多表现为质朴玲珑和潇洒纵横。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蟠曲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它们的境界未始不绵密奇幻,但有的却不免迷茫艰涩;语言未始不精警遒炼,但有的却失之诘屈聱牙,难以上口。而清空的作品则语言质朴,摒弃雕饰之繁,“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⑧总的来说,清空的思想基础,首先应该是具有高超、洒脱的情趣,像清风徐来,山泉汩汩。清空的作品,其境界必有高度,不是“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那种高旷骏迈,也不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那样的昂扬激荡。其特色是:秀劲中见挺拔,飘洒中寓沉着,优美中含有某些崇高因素。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②③两段的内容,下列对“清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从而在题材概括上表现为澄净精纯、意境塑造上具有朴素自然特点的艺术特色。
B.清空说明作家立足高、构思深,表现为画面有余味、脉络婉转谐和,但最主要的是含蓄、自然、峭拔、流转风格的相互交织。
C.清空具有审美情趣高雅,想象、情思和韵味横溢太空,纡回萦绕,竭尽曲折婉转之美的特点。
D.作品意趣超逸不凡,表达空灵自然,取境深邃,笔力遒劲,余味隽永,富于顿挫,都是清空的特点。
【小题2】(小题2)下列诗句,不符合“清空”特点的一项是()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雄浑、冲淡、豪放、飘逸、清空等都是古代文艺理论家给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的风格范畴,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不完全相同。
B.灵动不仅指作品节奏给人以和谐流动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还指感情富于曲折而用质朴明快的语言表现出来、结构富有层次却统一在浑然一气的境界中。
C.锤炼精工、雕镂深刻、语气蟠曲的作品,往往表现为邃密、峭拔、典雅、古奥的风格,但这样的作品有的不免境界迷茫艰涩,或语言诘屈聱牙。
D.本文围绕“清空”展开论述,先阐明“清空”是什么,再论述怎样才算“清空”,层次清晰;引用古人评价或诗词,增强了说服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