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产生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它们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后者,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
两种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社会意识、心理、关系等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体现在产品中。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同样是产品生产过程。
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电子时代智能生产力,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科技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随着传媒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科技化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影视出版、体育比赛,乃至广告娱乐、信息传播等产业,已越发成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进入市场、产业,渗透经济、科技、商品的要素,其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生产力代表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增加文化产品的需求,如人们对书籍、音像、艺术品的需求,对娱乐、旅游、信息与网络等服务的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既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对生产者精神创造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受物质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没有灵魂。
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文化作为发展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发展与经济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
(作者金元浦,摘自《开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它显现出偏重于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包括语言、文学和技术能力等方面。
B.文化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
C.庞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是文化生产发展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也说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和其他生产一样,文化的生产过程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的最富精神性的生产,具有明显的特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分工,分化出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也同时产生了文化方面的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
B.建立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崭新关系是当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三者的一体化趋势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C.文化生产力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它将生产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有形无形地体现在产品中,并且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
D.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注文化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背景,就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能反映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当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应该更多地关注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B.文化生产既包含了对文化生产者和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也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文化生产不是纯粹的精神劳动。
C.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与民族不能将文化置于次要地位,不能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否则,人类的生活将枯燥而苍白。
D.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巨大,发展与经济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文化生产力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个核心话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10:1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机会平等原则,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成就,应该主要取决于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且这种才能和努力是可控的,不是被种族、性别、社会、家庭背景景或出生地等自己不能决定的因素所限制。怎么判断机会平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财富分配是不是符合应得的原则。。
经济学家富兰克-奈特认为,贫国或富有主要决定于出身、运气和努力,竞争性制度中最大的缺陷是根据世袭权和运气来分配,而努力只占很小的比重在竞争条件下,收入不平等会日益累积。布坎南说,真正的机会平等“不能让人们带着出身进行市场比赛”,否则公正的概念就会被破坏。这两位学者都认为,真正的机会平等不是简单地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政府的公共政策要照顾弱者,掌握了大量资源的人群应该有所收效,这样才真正有机会,否则所谓“起点平等”还是赢者通吃。布坎南举了一个美国复活节玩“找彩蛋游戏”的例子;大人在草地上撒了很多彩蛋让孩子们出发去找,让年龄大。身体强的孩子后出发,让年纪小、身体弱的孩子先出发。布坎南认为,这样的规则才是真正的机会平等。
共享原则是对机会均等原则的一个补充。共享原则的含义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经济的发展,是共同体内不同人群相互合作的结果,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持斥在共同体之外,都有权利分享发展成果。机会平等相当诱人,但这不意味着结果不平等无关紧要。即使关注公平竞争,机会平等,也应该关注结果的均等。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国:第一,人道的原因。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东尼·阿特金森说:“对那些种队领技济粥的人进行评估,看他们到底是因为环境不利还是努力不是才论落到这种地步。热后以此为先决条件发放一点点粥,这个在道德上是今人反感的。”第二,结果不平等将影响到机会不平等。因为今天的事后结果,决定明天的事前前赛场。当代人的结果不平等,是下一代占据不会平优势的。如果我们对明天的机会平等有所担忧,就必须关注今天的结果不平等。因此,阿特金森认为公平有两个标准: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当然,这个均等是和相对的,不是纯对的平均。
(摘编自卢周来《收入分配、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7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经济学家富兰克·奈特和布坎南共同提出了社会收人分配的“机会平等”原则。
B.富兰克·泰特和布坎南都认为,政府公共政策向弱者倾斜才是真的起点平等。
C.共享原则认为,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经济发展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阿特金森所说的“结果均等”并不是指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给社会的全体成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公平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城,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论述的。
B.文章阐述了两个社会公平原则,并辨析了这两个社会公平原则之间的关系。
C.文章引用安东尼·阿特金森的话论证了共享原则是机会均等原则的一个补充。
D.文章在阐述两个社会公平原则时,都给出了定义,并引用学者观点展开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  )
A.机会平等原则认为,一个人的财富不应该是靠维承得来的,而应是靠本人才能和努力获得的。
B.联合国提出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免于饥饿权、身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这体现了共享原则。
C.看一个社会是否公平,不仅要观察机会平等问题,还应该看弱者是否被排斥在社会发展之外。
D.即使财富分配符合应得原则且高人的财富获得有正当性,社会中也不应接受绝对贫困的存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①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我国快速发展,佳作频现,媒体热捧,读者欢迎,掀起了一股浪潮。

②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③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霍华德格里芬乔装成黑人进行浸入式体验,甘冒危险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跟踪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把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工作地都一一记录下来。

④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文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例如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等。非虚构作家何伟认为,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下,中国社会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

⑤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所说,当一切事情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时,“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即使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近二十年来也因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而走向衰落,甚至有一部分报告文学沦为宣传文体,成了“吹捧文学”“推销文学”,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

⑥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传统的新闻文本往往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框架,见“事”不见“人”。非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其中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这也是非虚构作品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⑦有意思的是,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的,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有故事的人”“全民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都是为一般写作者书写自身故事提供的平台。“有故事的人”是由凤凰网推出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对非虚构写作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⑧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体现出整个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曾发起一场“新纪录运动”,原先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开始在镜头中向我们敞开。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非虚构作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发表与传播,广大普通人的写作活动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写作领域即将展开的可能是一场文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

(有删改)

【小题1】能依据第②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诚实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体验和发现。
B.“非虚构写作”时每一句话必须有依据,不能出现主观想象的画面。
C.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发展调查报告》属于“非虚构写作”。
D.某位“九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历程》不属于“非虚构写作”。
【小题2】第③段中作者通过霍华德•格里芬和梁鸿的例子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小题3】对第⑧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受到文艺变革大背景的影响。
B.揭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对文学题材变革的推动意义。
C.展现对非虚构写作跨媒介发展的广阔前景的信心。
D.揭示非虚构写作在民间文化传播方面的独特价值。
【小题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5】“有故事的人”平台请你担任“一日小编”,共同评选非虚构写作一周最佳作品。本周有几篇作品在“内容基于事实”“叙述精彩动人”等方面得分相同,编辑部决定从“非虚构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角度评出高下,请你根据文中的相关论述,拟出三条具体的评价细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8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知名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如何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更好地支持下一代教育。

在教育领域,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玩具提供了前景可观的下一代教育工具。在众多智能化教育产品中,包括教育机器人、功能游戏等在内的智能化玩具正在日渐流行。由于将最新的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互动等技术应用到了智能化玩具中,智能玩具能够提供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创新智能等。可以说,智能玩具集高科技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不仅仅用于玩耍,更是寓教于乐。比如在幼儿教育方面,洪恩教育曾开发《开天辟地》、《万事无忧》、《洪恩Teddy学英语》等软件,如今全国20000多所幼儿园、300多家培训学校正在使用洪恩点读教材,500多万小朋友正在使用洪恩产品。另外,还有当前众多厂商纷纷布局的功能游戏,其在教育领域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已日渐凸显。其中,最成功的一款产品当属《我的世界》,这款游戏不仅风靡全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甚至在瑞典一所学校成为了必修课。

《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不断壮大,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在中国得以快速落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积极运用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让下一代教育更美好,还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摘编自中国经济报《达沃斯聚焦人工智能 让下一代教育更美好》)

材料二:

2013年以来,美、德、英、法、日、中等国都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各有侧重,美国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科技领先、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欧洲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私、尊严等方面的伦理风险; 日本希望人工智能推进其超智能社会的建设;而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聚焦于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各国政策在研发重点和重点应用领域也存在着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方面,应该说中国创新的基础还不是十分的牢靠。不管是人工智能论文的发表,还是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的产出,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跟国外同行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对比学术研究,在全球AI论文产出最多的20家企业中,中国只占了一席之位,而且还是大家想都想不到的国家电网。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都看不到身影。

其次是人才短板的问题。从国际人工智能人才投入数量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投入在全球是领先的,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是,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占比很低,我们的差距非常大,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不光要培养出人工智能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同时还要有大量顶尖的领军人才,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摘编自清华大学《2018中国人工智能AI发展报告》)

材料三: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少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上,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必须进行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当下,不少学生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统一步调和型号,简直成了生产出来的“机器”。当机器成了“人”,人却成了“机器”,这是一种怎样的尴尬?教育赋予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创造性思维,在人工智能都会深度学习的当下,如果我们仍在不遗余力培养机械僵化的人才,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尴尬?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未来所有行业都将随着人工智能而带来升级与变革,会有更多的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诞生。教育改革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若干年后,孩子们又靠什么来适应社会?我们的国家又如何自立于世界?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或许我们有必要好好品味一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塑造真、善、美的心灵,让每个人的灵魂丰满起来,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和永恒追求。

(摘编自胡欣红《发展人工智能要来一场深层次教育革命》)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在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数量上依旧遥遥领先,高达5158人,是英国的4倍多。
B.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占比在表中最低。低于发达国家,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一。
C.我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总数仅次于美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是德国的两倍多。
D.相比美国,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基础缺乏和杰出人才占比不高,需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前景广阔,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创新能力相对美国不足。需要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B.中国人工智能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取得一定的成绩,不仅仅有新型教育设备、APP、还有各项教育服务都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
C.要发展人工智能,要重视教育改革,就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D.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这主要需要更多的企业投资基础研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教育要哪些转变?

同类题4

材料分析概括题
在中国艺术观念中,有两种不同的“活”,我将其称为“看世界活”和“让世界活”。
深受道禅哲学影响的倪云林、陈老莲乃至后来八大山人、渐江等的绘画不是“看世界活”,而是“让世界活”:不是从形式美感入手,画出一个活的世界,而是让人放弃对物质形式的执着,通过寂寥境界的创造,荡去遮蔽,让世界自在活泼——虽然没有活泼的物质形式,却彰显了世界本原的真实,所以它是活的。
“看世界活”和“让世界活”,反映了两种生命态度。前者从世界的“有”入手,承认外在的世界是实在的,承认人对世界的控制作用,强调世界的活意是在“我”的观照中产生的,“看”的角度决定了我和世界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有我的生命观”。而后者则是一种“无我的生命观”,按照道禅哲学的观点,在“看”的方式中建立的“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我心与外物的关系,在这样的态度中,我为物立法,物我互为奴役,而“让世界活”,是“我”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不是停留在色相上看世界,让我的情感意识淡出寂然的世界。绿树变成了疏林,山花脱略为怪石,潺潺的流水顿失清幽的声响,溪桥俨然、人来人往的世界化为一座空亭,丹青让位于水墨,“骊黄牝牡”都隐去,盎然的活意变成了寂寥的空间。这时,世界以“寂然”的面目活了。
(节选自朱良志《南画十六观》,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世界活”的内涵。
【小题2】从“我”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概括“让世界活”所反映的生命态度。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边地不寂寞

张 炜

① 在四川与贵州、重庆交界处有一座古老的小镇,叫二郎镇。它处于三区交界的边缘,锁在重叠深山中。

②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有哪些多情的趣人到过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③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我们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④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⑤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凛冽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世人都知道赤水河两岸是美酒的滋生地。随便扳着手指数一下,就能吐出一串串名酒的名字。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⑥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

⑦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端量着比它的名声小了许多的深色水流,自然要问来问去。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⑧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英雄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⑨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⑩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⑪ 我们在二郎镇宿了两夜,然后离开。

⑫ 同行的人当中没有一个是酒徒。

【小题1】第④段画线句中运用一连串问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格外”、“最为”和“愈加”等词语?
【小题3】联系前文,简析第⑥段写“街巷”的作用。
【小题4】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中的“锁在重叠深山中”表现了二郎镇的封闭与落后。
B.第⑤段“饮者”之言表明了美酒能让人们感受辛苦人生中的美好。
C.第⑦段“欸乃声声帆影远”,有声有画,生动描绘了二郎镇的繁华。
D.第⑩段整散结合,其中整句突显边地酒坊之多,酒香醺人的特点。
E.文末“没有一个是酒徒”流露出作者未能深入理解酒文化的遗憾。
F.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一炉,行文自然流畅。
【小题6】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及这样安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