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必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它必须是人的实践主体性造就的当代文明进路与生态改善积极成果的内在走向的一致性状态。在技术实践上,生态文明不可能采取消极的环境保护方式,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隔绝,而是需要有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有根本区别。生态支持要求人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要求来改善生态。其人的实践主体性体现在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的建设和改善,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无度的,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都将被摈弃。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实践和生态实践构成了生态文明积极进步的历史基础。为此,生态支持首先是对以往人们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的摈弃,也是对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的摈弃,更是对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摈弃。
在生态支持基础上,人们在绿色生产-生活体系中将自己重新纳入一个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完整体系中。人们可以让绿进沙退,改善荒漠;人们可以抚养濒危物种,以大量繁殖来抵御物种消失的厄运,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按照生态规律改善生活环境,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人们可以不断利用基因工程,使千万年前自然灭绝的物种复活,不断再现大自然所不能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所有生态化的实践中发展人类事业,并让人类得到最好的享受,成就新的幸福生活。
人类只要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就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支持表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回报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回报就是生态服务。我们需要一个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这一支持和服务不仅是宜居的、审美的,而且是产业的和经济的。只有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才能持续地激起人类投入越来越多的生态实践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而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也只有在积极的生态实践投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竭泽而渔是传统实践方式的基本特征,不可再生的资源被无情榨干之后,生态支持不可持续,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生态支持一定是建立在生态实践基础上的良性循环系统。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而只有主要部门和地区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人类才能建立生态文明,我们也才能实现生态建设的美好的中国梦。
(摘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要求人的发展与生态改善必须具有同向性,不可把文明与生态对立起来。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
B.生态支持就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要求,用自己积极的实践方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式。
C.人们既可以依靠自然自发修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通过遏制人的生存和发展来保护环境,这就是“生态支持”。
D.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改善生态,生态支持要求实践主体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但要继续发挥人的实践的自觉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环境保护,而是需要人们积极的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没有生态支持的实践形态,生态文明就难以建立。
B.生态支持的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等。
C.人们摈弃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等,也是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的体现。
D.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所以人们就会放弃竭泽而渔的传统的实践方式,不可再生的资源就不会被无情榨干。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的生存发展在自觉帮助生态的优化中、在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实现,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家园是可以建成的。
B.人类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如可以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成就自己的新的美好的幸福生活。
C.积极的生态支持,最终使生态不断改善而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提供优质服务,“封山育林”、各种“保护区”正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实践。
D.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否则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种种难以应对的生存发展危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2:5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这两个层面。在孔子仁体礼用的儒学体系中,“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学这一寓仁于礼的伦理体系,自始即难免其人文性和宗法性的内在紧张,它表现为仁学之人道原则与礼律之尊卑秩序的冲突。先秦儒学之人道与反人道的张力,贯穿于其后两千年儒学发展史中。随着汉后儒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性伦理得以强化,逐渐演变为以三纲五伦为主轴的威权主义的封建伦理,儒家仁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宋明理学进而将礼教的尊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质。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为反人道的“吃人的礼教”所扼杀。
晚清以来,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深陷危机。儒学文化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困境。儒教的危机,首先是其宗法封建性礼教伦理的危机。现代化是一个由人格依附的臣民社会向自由平等的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儒家礼教之义务本位、人格附从、等级尊卑的宗法封建伦理,与现代性公民伦理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紧张。戊戌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核心的侵蚀,儒教的危机日渐凸显,中国进入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
如前所述,支撑古典中国意义世界的儒家文化,其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内蕴着人文性和宗法性的深刻紧张。因而,如何对待儒家传统的宗法伦理和普泛德性,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基本难题。戊戌以来,儒家伦理规范受到维新思潮的正面挑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对礼教核心的三纲之说进行批判。然而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大致保持在儒学改革的范式之内,其对儒教基本上持弃礼存仁的文化改良主义方针。康有为对儒家“仁”的精神超越性伦理与“礼”的社会约束性伦理臧否有别。在其儒学宗教化计划中,康氏主张立孔教为国教,并改革其礼律中不契于公民社会的宗族伦理。而在其大同乌托邦中,“大同”则被归为人类社会超越据乱世①“礼”之等级秩序的“仁”的最终实现。谭嗣同在其《仁学》中,则以“平等”、“大同”释仁,而以礼教三纲五伦为过时的据乱世的礼法,并倡言“冲决伦常之网罗”。梁启超则从伦理学层面响应了儒学变革与接续的问题。他认为,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德。伦理因时势而变迁,道德则具有普泛和永恒的价值。综而言之,维新时代思想家虽已向礼教纲伦提出正面挑战,但其仍维护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仁学的德性价值。他们虽然观点各有特点,其要旨皆在于改革制度化儒学之“礼”,从中剥离并开发德性儒学之“仁”的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
(节选自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有删节)
注①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历史演变阶段有三:据乱世,升太平,太平世。大同之始基为据乱世,大同渐行为升太平,大同成就为太平世。
【小题1】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这一德性理想和“礼”这一伦理秩序的配合,构成了伦理道德体系。
B.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对“礼”的强化直接导致富有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屈从于封建性的臣民伦理。
C.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体现德性原则的人道精神被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扼杀。
D.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与“礼”所具有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因宗法封建伦理的强化更趋深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第一段首先指出儒学内在的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进而简单地论述了“仁”与“礼”冲突的原因与发展。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由内而外着重论述了自晚清以来儒学作为典范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C.第三段先指出儒学文化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自身的缺陷,继而侧重阐释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代表人物的儒学改革主张的不同点。
D.文章紧扣儒学体系中的“仁”与“礼”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冲突,按时代进程,分别介绍儒学具有的这种内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儒家礼教的封建宗法伦理在儒学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反人道的倾向,“三纲五伦”这一封建伦理的出现则体现了这一倾向的强化。
B.晚清以来,儒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的解体以及宗法封建礼教伦理与现代公民伦理不可避免的冲突等方面。
C.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基本上没有抛弃儒学中的德性原则,而将批判的重点都放在了以礼教为核心的三纲之说,并各自提出了富有个性的理论。
D.康、梁、谭三位对儒学的改良主义方针都注重保护并开发传统儒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如孔子的精神权威以及仁学的德性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破万卷,一卷是多少?
袁逸
“读书破万卷”究作何解?古时的一卷又到底是多少?
今天的图书,多以册、种、部等计数,古时却有不同。卷、轴、册、函等是古代书籍制度并在社会实际中用得最常见的。在漫长的简牍与帛书盛行的年代,“篇”与“卷”被更多地应用。“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即以竹、木为栽体的书籍计量手段,“篇”的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也即以文章内容的独立为考虑;其后,“篇”即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卷”则为帛书的计量单位,主帛书之长短,也即以机织缣帛的物理形态为标准,一件长度大致恒定的缣帛即为一卷。到了纸本时期,无论是刻是抄,则多以卷、轴、册称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兴古之一轴。”
宋以后,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之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虽然在不少文人的笔下仞间或用之,如李鸿章之“读遍牙签三万轴”等。卷和册成了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其中,“卷”的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或内容、主题相近,或年代、体裁有别,或篇幅多寡分布,皆可以“卷”区别之。而“册”则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可见,欲“读万卷书”的量,约相当于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的容量,或者1.2亿字的书。如果每天读6000字,两天便是一卷,一年180卷,约55年读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当然,此所谓“万卷”,是极言其多,并非是个确数。
至于“破”字,更有深义在焉。不是真的要把书读破,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无关。孔子“韦编三绝”,倒是真的将那书读破了,一而再,再而三,随着书简的破损,书中的精义妙玄也统统涵纳于胸。欧阳修所读之书皆若新收,也并不妨碍其满腹锦绣、卓然大家。
也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意。凡中外之大师巨匠,无不学贯中西,淹通古今,经纬天地,驰骋文理;食不厌精难免弱不禁风,唯吃得五谷杂粮,不忌粗蔬野菜,咽得麻辣醋酸,方能博采众长而厚积薄发,兼谙百科且术有专攻。
“破”,又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小和尚念经的有口无心,一目十行地浮光掠影,漫不经心地信手翻阅,走马观花,不求葚解,均与“破”无缘。
此处之“破”更指深入其中,出乎其上,有攻关破敌之意。读书亦如攻城掠地,要深研穷究,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将那一本本书化为已有。要读出感悟,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解和创建;是“不破不立”、“破茧化蝶”之“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出神入化,后来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极目千里远,一览众山小;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云开月朗,破涕为笑。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即是立足于无数前赴后继的“破”字中的。
“读书破万卷”,说到底,乃是在生命的进程中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书籍计量单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其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
B.“卷”原为帛书的计量单位,纸本时期也被应用;唐朝以后,其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
C.“册”是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之一,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D.“轴”在纸本时期多用作计量单位,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
【小题2】对“读书破万卷”中“破”酌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反复阅读,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紧密关联,象孔子“韦编三绝”那样,真的要把书读破。
B.读书要广泛阅读,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义,既做到学贯中西,也要食不厌精。
C.读书要苦心阅读,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因此,不能抱着享受的心态去读书。
D.读书要深入阅读,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要读出感悟、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 解和创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图书计量单位的演变,与制作图书的载体变化有关,古今都一直使用的计量单位,说明载体相同。
B.中国图书的演变经历过四个阶段,即简牍年代、帛书年代、纸本时期和线装书占主流地位的时代。
C.本文考证的“读万卷书”的量,相当于1.2亿字的书。可见古人读书不仅要达到规定的数量,还要活到老学到老。
D.本文旨在告诉人们,在生命的进程中应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16分)
岭南文化
冯立鳌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其实,只有将岭南文化放置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域中来认识,才能对它的特质及价值作出全面的评判。
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上作最基本的属性归类,可以将自古以来的中华文化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类型。其中,草原文化在中华疆域的北部和西部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承载主体早期的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起步不迟的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以黄河、长江萌发的中华江河文化因为起步早,延续性强,积累充分,浇灌生成了延绵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标志。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其最重要的所属地。岭南与其他临海地区不同,它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因而岭南文化是相对充分发展了的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
毗邻大海的岭南处在江河的下游,但海纳百川,汇集众流。在传统文化的低洼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域外文化,如流水般涓涓汇入其本土,既改变了地区文化的特征,又形成了文化的兼容性。由于经久积累,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谐性与开放性。
在辽阔的中华疆域内,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可以说是根深叶茂。由于商业文化的普及与积累,岭南社会的个体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拓新意识、冒险意识,以及制作物化产品的精致意识、装饰意识等,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代先民由于所获剩余产品不多,他们时刻要顾及自己与家庭的生存问题。特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一项事情,人们习惯于从主体实用的价值评判上去选择。重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是岭南文化价值体系的自然延伸。
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岭南文化是受鄙薄的文化。因为从农耕文明的角度看,荒远的岭南之地缺乏威严的皇权、纲常的教化。中国历史上,只有犯罪受贬者才来到五岭之南,居处岭南被视作一种贬斥惩罚,这正体现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地理歧视。
然而,中国的历史并没有永久地停滞在以农耕文明为支撑的古代社会。19世纪40年代,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就自外汹涌登陆中国,并立刻显示了它们的先进性。岭南由于其文化本有的兼容性、商业性和务实性等品质,自然成了新式文明的感应地和生长地。在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新的过渡时代,岭南文化就由中华先进文化的下游立刻转变为上游,由中国主体文化的末端移到了首端。这不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有了突变,而是时代的突变在转化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打破了千年一系的文化价值评判系统,颠覆了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使近代岭南文化成为民族的时尚文化。再加上岭南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因子兼收并蓄,并能以为我所用的创新方式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中国海洋文化开始超越江河文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海洋文化无疑处在江河文化的上游,由此,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中显示出了它的高度优越性。中国近代资本产业首先萌发于岭南,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形成于岭南,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最精彩话剧上演于岭南,这绝非偶然。这些均是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圣殿中跃居上游、品质优越的明证。
(选自《广州日报》,2012年2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岭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岭南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
B.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因其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相对于中原文化它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
C.岭南文化的发展,与岭南地处江河下游的低洼之地、流水汇集涌入的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中原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源头之一。
D.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岭南缺乏威严的皇权和纲常的教化,因此岭南文化受到鄙薄歧视,犯罪受贬者也都被贬到岭南来。
E.我国近代资本产业首先萌发于岭南,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形成于岭南,这些都是中国海洋文化超越江河文化的明证。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是因为人们没有将岭南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域中来认识,没有认识到岭南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B.草原文化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文化最终消亡了,江河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C.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让人们习惯通过实用的价值评判做出选择,会更加重视现实、重视生活、重视消费、重视娱乐。
D.中国海洋文化正在超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和标志的江河文化,因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海洋文化始终处于江河文化的上游。
【小题3】岭南文化“鲜明的个性特质”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4】近代中国,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不少人提出了革新主张,如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康梁的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而这些都诞生于岭南,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学校教育得到普遍发展,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选官制度的确立,也使两汉家学得以蓬勃发展。学者专长一艺之后,在授徒讲论的同时,亦受学术家传习惯的影响,极为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继承。如《后汉书•伏湛传》:“(伏)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女孙为顺帝贵人,奉朝请,位特进。卒,子无忌嗣,亦传家学,博物多识。”这种传家世袭的学业就是家学。
家学是两汉经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粗略统计,在两汉明确有家学情况而且颇有名望和影响的经学世家约有百家之多。他们或者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家业不断,如孔氏之学;或者宗族内相承以传其学,如大、小夏侯之学;或者如睢孟授业其姐的儿子颜安乐以传其学。从而为两汉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家学一直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作用。
家学首先影响汉代统治阶级的教育。家学中因传经学而至仕的比例很大,有的甚至累世儒官,其中又有不少担任帝师或者太子太傅。他们或亲自执讲,或开办学校,在其倡导下,兴学重教也成为评价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汉代隆儒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元帝“柔仁好儒”,即位之后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明帝曾“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通过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两汉政治和学术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家学本身的发展。
作为官学的补充,家学是私学的特殊力量。汉武帝时兴太学,此后官学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私学并未因此停顿,反而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私人讲学的事例不胜枚举,读书人学成即授徒相当普遍。家学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他们或开门授讲,或声称著闻、学者争相归之,或隐居教授,所授学生常常数百人至千人,著录弟子多至千人乃至万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地方官学由于政治、经济及战乱的影响,时有停置。但是治学的儒者并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即使在战乱中也传业不息,讲学不辍。这种家学传统,在促进经学广泛传播时,也使家族的学术得以保存并固定下来。
家学所传习的内容很宽泛,并不仅限于经学范畴。自然科学也是家学所传习的重要内容,涉及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广泛领域。如刘歆继承父业,从小对数术、方技无所不究。世明律法的颖川郭氏则更为引人注目,据载,郭氏自弘以后,“数世皆传律法,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为官者甚众。
正是因为有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良好传统,所以在汉末动乱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从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的家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两汉家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家学作为官学的一种补充,对于文化的传承,家族子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B.家学是一种家传之学,从《后汉书·伏湛传》中的记载来看,它是家传世袭的学业。
C.家学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发展与两汉“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有直接关系。
D.家学传习的内容除了经学的范畴之外,还包括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自然科学。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汉代,一些世代传经、地位显赫的经学世家,常常形成累世儒官,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就会成为当世国家政治力量的组成部分。
B.汉代治学的儒者,在因战乱官学停署时,仍然不辍讲学、传业,这些一心向儒的儒者,对维系两汉经学的发展和教育的延续起着独特的作用。
C.在汉代重视儒学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汉元帝执政后,曾下令朝野要尊崇儒家文化;汉明帝曾亲自对儒生讲经论道,前来听讲的人以亿万计。
D.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传统,使得汉末动乱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这就为魏晋世族家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学中多有为帝王师者,他们传习的内容影响着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由此也促进了家学本身和两汉教育文化的发展。
B.私学在两汉时期之所以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受官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家学中一些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有很大关系。
C.两汉时期的家学较为开放,学者们不仅重视对家族内子孙的传授,形成家业,而且也对家族之外的好学者开门授徒,传习文化。
D.汉代的家学传统,常常与“世官”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深受家学传统影响的经学家们,无可避免地完全为封建帝王服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颠覆性技术:在痛苦与快乐间流转
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这些曾是很多大公司一直采取的经营策略。而正是这一策略,为颠覆性技术埋葬他们敞开了大门。
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他将颠覆性技术定义为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根据克里斯滕森的定义,颠覆性技术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颠覆性技术能够给经济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创造巨大的价值,但常常通过一个非常具有破坏性的过程,它将摧毁旧的产业,让新的产业有崛起的空间。
颠覆性技术的概念一经提出,很快被众多专家和学者接受。它打破了传统技术思维和技术发展路线,既有可能是完全创新的技术,也有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颠覆性技术一般发端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削弱主流市场产品竞争力。它必须要么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新市场颠覆;要么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颠覆。
一般性的改进性创新、维持现有市场地位的创新,不足以让创新者应付市场上的创新之争以及所引发的变革;只有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策略,创新者才有可能在新兴市场上争得主动。从事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往往会把新特色、新效用、新价值带给用户和消费者,从而定义了一个局部市场或新产品。从2002年在手机中添加拍摄功能的那一刻开始,柯达公司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它曾占据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但20世纪90年代,多家日本公司开发出了廉价的数码产品,因其小巧简便、价格低等优点而被消费者接受,10年内就占领了相机消费市场。柯达公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只得于2012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
因此,一个企业不仅要通过渐进性创新保持在传统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而且还要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来适应市场的颠覆性变化,甚至主动面向新市场实施颠覆性创新,不断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这也正是颠覆性技术的魅力所在:你想快乐吗,那就先痛苦吧!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颠覆性技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另辟蹊径并使之产生颠覆性变化的效果的技术。
B.颠覆性技术能够改变现状,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转变,在重新配置价值体系的同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C.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在传统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可以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来适应市场的颠覆性变化,或者主动面向新市场实施颠覆性创新,不断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
D.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传统技术思维和技术发展路线,既是完全创新的技术,也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企业只有关注非主流市场和低端产品才有可能自我颠覆而创新。
B.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手机会取代数码相机成为摄影市场的主流。
C.一项技术走向衰落的标志是它能够满足众多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D.颠覆性技术可以利用最新的技术生产出带给人们新体验的产品。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颠覆性技术的概念一经提出,之所以很快被众多专家和学者接受;是因为它是很多大公司一直采取的经营策略即: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
B.创新者如果要应付市场上的创新之争以及所引发的变革必须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策略,才有可能在新兴市场上争得主动。
C.柯达公司陷入破产困境的事实是“低端颠覆”比较典型的例证。
D.本文的三个关键词是“克莱顿·克里斯滕森”“颠覆性技术”“低端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