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乡绅即指居住在乡间的绅士,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致仕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等一批在乡村有影响的人物构成。明清时期的乡绅无论授官与否均能享有包括免除赋役、管理地方事务等在内的权力,绅士最基本的任务是负责乡村教化。因此乡绅介入地方书院的建设与管理便成为他们职能的应有之义。乡绅通过积极参与书院建设,一方面掌握了乡村教育的话语权,另外一方面也显示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第一,创办书院。乡绅创办书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创办。如位于北京房山县西南的文靖书院就是里人总管赵密、宣德府教授贾壤归乡后建立的,他们曾经跟从理学家刘因游学。明代通州的杨行中书院是杨行中致仕归乡后建造的。二是协助官员创办,官员往往是倡导者或发起人,乡绅则是积极的响应者,先是张罗募捐经费,接着就是购置建筑材料,规划设计,监督施工。如道光六年,知州周起瑶对冠山书院进行修缮,就是让急公好义的乡绅“董其役”,因其旧制修葺,堂楹廊庑,焕然一新。第二,捐献经费。为了鼓励民间兴办书院的积极性,清朝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颁布了《捐输义述章程》,根据乡绅捐输的多少奖励出身或官职,地方官员也积极给为书院捐献的乡绅“请功”,这极大地调动了乡绅捐献的积极性。据统计,清代由民间捐资兴建书院的比例达到了42.84%。清代北京乡绅同样积极为书院捐助经费,如乾隆十一年,知州杜甲重修潞河书院时,当地的周姓、刘姓和魏姓绅士捐出大量资金。第三、管理书院。乡绅参与书院方方面面的管理,这是清代书院的一大特征,由乡绅组成董事会,参与书院管理工作。鉴于董事职责的重要性,担任董事的乡绅,必须是老成持重、公正勤谨廉洁之人。如昌平州燕平书院设置两名董事,规定由州府从城内绅士中选派“老成殷实”者充任,任期一年。
乡绅参与书院管理,主要是经费管理和对山长的选拔等,对于书院的良性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书院往往建立董事会,由地方上推举的绅士为轮流首士,负责定期或年终向官府报告每年书院用费收支情况,并且负责把账目公开化、透明化。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山长的职责重大,只有“学行兼善”者才能担任。从史料可见,各地乡绅在书院山长选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乡绅负责将品学兼优的山长人选禀报当地行政长官批准。山长的任职期限一般是一年,年末商定次年院长人选。选聘程序是先有书院的绅董访求京师大儒,不听任“滥荐”,防止绅董拿聘请山长作人情,影响教学质量。
有的地方乡绅还担任书院斋长,从事行政工作。清代书院的斋长一般是从住院生徒中选择品学兼优,老成持重者担任,主要负责考勤,协助管理书籍、院产、膏火发放等等。斋长也有由绅士担任的,属于行政管理人员。(摘自《中华读书报·古代乡村绅士的教育话语权》,2015年07月08日15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的构成成分多样,有科举及第未仕的与落第的士人,也有有文化的中小地主和因不同原因在乡里的中小官吏。
B.明清时期的乡绅,无论是否授官,都能享有很多平民百姓享受不到的权利,比如免除赋役、管理地方事务等。
C.在乡间,乡绅最基本的任务是负责乡村教化,投资兴建书院便是他们最根本的义务,参与书院管理是他们的权力。
D.乡绅通过参与书院建设掌握了乡村教育的话语权,并通过对书院的管理和负责乡村的教化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京房山的文靖书院和通州的杨行中书院都是由乡绅自己创办的,冠山书院则是由官员倡导、乡绅协助而成的。
B.为了鼓励民间兴办书院,清政府颁布了《捐输义述章程》,从法律上规定了乡绅捐献经费筹办书院的义务和权利。
C.在奖励政策的鼓励下,清朝民间捐资兴建书院之风盛行,各地乡绅积极性高涨,捐资兴建的书院比例高达42.84%。
D.清代书院的一大特征是乡绅组成董事会参与书院方方面面的管理,由于董事职责重要,成员都是廉洁持重之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对书院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经费管理,使账目公开、透明,定期向官府报告费用的收支情况;二是选拔任命山长。
B.为了防止绅董拿聘请山长做人情,影响教学质量,书院会派出绅董成员访求京师大儒,将品学兼优的山长人选报批当地政府。
C.书院的斋长不从事教学工作,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书院运转的后勤工作,比如考勤,协助管理书籍、院产、膏火发放等等。
D.书院对管理者和任教者的品质要求极高,尽管绅董和山长的任期不长,但只要是书院的绅董或山长,他们的品质就值得信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2 02:2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辛。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和平的景象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小题1】下列对文中“哲理设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没有历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与这里怡然自得的生活相比却未必更有意义。
B.桃花源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这种令人惊讶的美与世俗空间的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C.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间独立,这里的人主动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过着极其平常的生活。
D.桃花源对外界的介入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因此桃花源与茫茫尘世“不可逆切割”。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桃花源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也因此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
B.桃花源是理想的蓝图,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
C.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记》的这一结局具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意出入的。
D.桃花源中人不会向往和窥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 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想破灭了,《桃花源记》是他一个更虚幻的寄托。
B.就空间论而言,桃花源是独立的,它美丽,祥和安适,而又容不得异质的介入。
C.《桃花源记》描绘的美好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这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世界,它已经超越了桃花源本身,这与作者所说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是相通的。

同类题2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提笔忘字”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人们习惯用键盘打字来代替一笔一画的书写,由此导致“提笔忘字”现象。
B.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从客观上说这是长期使用电脑打字造成的。
C.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已经成为国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将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D.把“提笔忘字”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是不客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们在推脱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之所以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就是因为电脑等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
B.运用“五笔输入法”时把每一个汉字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打字时只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写字时就难免会缺胳膊少腿。
C.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
D.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习惯于“敲字”而不“写字”,以致于书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
B.由于忽视了手书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是汉字只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C.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正因如此,“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D.要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光大,就要让我们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我们就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走向个性化
吴琪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精英文化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化的流行。这种文化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的最重要之处在于,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并赋予大众文化经验和价值的话语以合法性。大众文化并非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负载并传达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活化石。
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作为商品生产,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大众文化的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善、美于一身。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
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转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读”、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雏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并非是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舍。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当然,作为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6日)
【小题1】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
B.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
C.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
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
【小题2】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B.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C.过去,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现在,文学已经泛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
D.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文化追求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赋予现代性文学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
B.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带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
C.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
D.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备受儒家推崇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诚实、守信的简称,诚信是指为人处事态度诚恳、真实无欺,讲信用、守诺言;诚是信的内心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儒家对诚信有较系统而深刻的论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等具有深远影响。“信”与“诚”最早见于《尚书》,但在当时并不都具有道德意义。孔子既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首位系统阐述“信”德的思想家。在孔子看来,信首先是讲信用、守承诺,所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虽然也讲“信”,但重在论“诚”,他将信与诚、善相结合,认为通过“诚身”能达到“至诚”,最终取信于人、取悦于亲;认为信具有善德,所谓“善人也,信人也”。荀子则集孔孟诚信思想之大成,首次将诚与信连用,并赋予“诚信”以真正的道德意义,使儒家诚信思想日趋完善和成熟。
孔子特别强调诚信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认为诚信是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他看来,信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而且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所谓“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孟子认为诚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而且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则。他特别提出“思诚”命题,认为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在于取信于他人。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发展了孔孟的诚信理论,认为诚信是对每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并将是否诚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根本标准。
孔子主张要把信放在首位,认为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只有不失信于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还主张诚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认为“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孟子进一步提出诚信是人们交朋处友的基本准则,认为交友不要计较亲属势位,而要唯德以求。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人际关系“五伦”说,将“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荀子则认为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应以诚信为本,并主张诚信不仅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所有人际交往都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
“对于国家来说,诚信尤其重要,它是国家、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和保证。”孔子着重论述了诚信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诚信是治国、立民之本,一个国家和政府可以“去兵”、“去食”但不能无信,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而社会一旦形成诚信之风,国家的政令就会畅通无阻。所谓“上好信,则民莫感不用情”。孔子还高度重视诚信在国家交往中的作用,认为诚信既是政府或国家的行为准则,也是国家交往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荀子则认为诚是能“化万物”、“化万民”的“政事之本”。在荀子看来,当政者个人带头讲诚信,既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和前提,也是称霸天下的重要条件,所谓“诚信生神”、“信立而霸”就是这个道理。荀子还特别提出建立政治诚信的主张,强调当政者必须要具有诚信的品德。所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儒家关于诚信的这多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诚”和“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就是“诚实”,“信”就是“守信”。诚信就是做人态度诚恳、真实无欺,讲信用、守诺言,因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
B.儒家对“诚”和“信”有较系统而深刻的论述:“诚”是“信”的内心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和 “信”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C.孔子既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首位系统阐述“信”德的思想家。“信”与“诚”最早见于他著述的《尚书》一书中,但在当时并不都具有道德意义。
D.“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当代个人道德修养、诚信道德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具有深远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诚信是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要立身处世,首先要有信,才能在我们人生道路上顺利行进,否则,简直可以说寸步难行。
B.孟子认为诚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则。他特别提出“思诚”命题,认为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C.荀子认为诚信是对每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认为诚信的就是君子,不诚信的就是小人,是否是诚信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根本标准。
D.孔子认为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孟子进一步提出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荀子则认为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应以诚信为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诚信既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也是政府和国家的行为准则,也是国家间交往的道德标准。
B.我们今天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的道德传统,就是要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
C.在荀子看来,领导者个人以身作则讲诚信,既可实现社会的诚信,也可称霸天下。他还特别提出建立政治诚信的主张,当政者必须要具有诚信的品德。
D.诚信是做人的原则,也是企业之必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不讲诚信的人,无人愿与之打交道;而不讲诚信的企业,也没有人和企业愿意与它共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眼前利益的申遗才应被“拆除”
近日有媒体爆出,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要被拆掉了,一时间引发热议。对此,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辟谣”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由此看来,兴教寺被拆是一种误读了。在这种误读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申遗的担忧。不顾文物价值、只顾眼前利益的申遗,能否对保护文物发挥积极作用?在文保方面动辄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应该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才有可能做好文物保护。
近年来,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此前,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湖北武当山等许多景点,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逻辑,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受到利益的驱动,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
更让群众担忧的是,申遗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反而受到损害。如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愿意看到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也希望这些祖传的宝贝能够更好地为全民共享。地方政府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也是件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尽如所愿,一些贴上了申遗标签的文物,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前不久,就在申遗冲刺的大背景下,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游客进入古城需要购买148元的门票,而其中四成的收入要收归政府财政。不少想品味湘西风情的游客,在这道门槛面前望而却步,当地商户利益受损,也纷纷提出抗议。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本意是保护濒危遗产,把申遗凌驾于文物保护之上,显然是本末倒置。申遗并不是保护文物所必需的,为了申遗大拆大建,不仅浪费社会资源,有时还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与兴教寺同属丝路申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捆绑申遗过程中投入了120亿元,但却被专家批评为“让这个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兴教寺在当地不是“死文物”,它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延续千年而不绝。现在为了申遗,就想把那些已经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就有可能把兴教寺搞成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
面对令人担忧的申遗前景,兴教寺方面已经做出“如果拆迁,就退出申遗”的公开表示,对商业开发式的文保做了拒绝。对当地政府而言,与其花大力气申遗,不如把财力物力投入到保护文物上,让兴教寺的兴旺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福祉。
【小题1】关于“兴教寺被拆”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近日有媒体爆出,它们存在将被“拆除”的问题。
B.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强调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C.兴教寺被拆其实是公众的一种误读,寺院是依托于塔而兴,拆除的只是一些影响墓塔环境风貌的私盖建筑,根本不存在什么“拆庙”。
D.兴教寺拆除部分影响寺院的生活与宗教活动、影响寺与塔的一体性和传统格局的建筑,正体现了作者在本文提出的文物部门要加强保护管理和科学维护的主旨。
 
【小题2】下列对于“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原因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同时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B.申遗所带来的好处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C.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
D.一些文物单位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被贴上申遗标签的文物,也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兴教寺被拆一事,要想不被公众误读,在文保方面动辄就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必须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
B.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地方政府充分合理地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了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
C.专家批评同属丝路申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就是因为它在捆绑申遗过程中投入了120亿元,搞大拆大建,浪费社会资源,还对文物造成了破坏。
D.为了申遗成功,想把那些已经与兴教寺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必然就把兴教寺搞成了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