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址多分布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绿洲上,这些墓葬相隔较远,但墓葬文化大都体现出强烈的趋同性特点——史前时期的墓葬文化体现出同一地区或同一种族的趋同性,而汉唐时期的环塔里木地区墓葬文化的趋同性多体现为不断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政权国家认同的趋向性。
环塔里木地区的绿洲农业地带与中原农耕文化多有相似之处,这一生产文化的相似性,成为文化趋同的基础。在中原力量到达西域之后,环塔里木地区对发达的中原农耕文化逐步认可,这些在环塔里木地区出土的墓葬文化中得到了体现。最先在环塔里木墓葬中出现的是中原的生产工具、物质资料等。
随着两汉屯垦戍边地域的扩展,中原文化进一步影响了高昌、楼兰、精绝及于阗等地,这些在墓葬形制、葬具、葬俗的趋同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在罗布泊西北汉晋墓群中,双室墓、三室墓的出现,都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墓葬形制较为相似。此外,少数的墓室内还绘制了壁画,这些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汉墓等墓葬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
汉晋时期的墓葬中还出现了大量类似于中原社会对美好理想与生活向往的墓葬文化。如尼雅汉晋墓地出土的精绝王族的随葬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物的华丽棉被,体现了对国家繁荣昌盛寄予的美好愿景。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铜镜上的“见日之光”“宜家常贵”等铭文,则说明了中原地区的家庭伦理、美好生活诉求成为环塔里木民众思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地区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最为典型的地区,龟兹等环塔里木地区也不同程度体现了这种文化影响。高昌郡时期,作为文化传播基础的汉语言文字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广泛使用,上至官用文书,下到墓志、碑、铭等。至高昌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尊崇,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诗经》《论语》《孝经》、孔安国注疏的《尚书》残卷等,以及《史记》《汉书》《三国志》《晋阳秋》等史籍,体现了儒家文化在高昌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对环塔里木地区的治理更为成熟,中原文化影响更为持久。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更多体现出对儒家思想、中原宗教和国家的认同。哈拉和卓1号墓出土的《唐西州某乡户口帐》记载了有关西州州学、县学、医学实施情况,阿斯塔那363号出土的《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孔氏本郑氏注〈论语〉》和《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十二月新三台词〉及诸五言诗》,则进一步说明了儒家教育在这一地区普遍实施的事实。
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中原物质文化的认同,还更多体现了对唐代制度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如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很多体现了对唐代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实施情况。
(选自张安福《汉唐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与国家认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址多分布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绿洲上,虽相隔较远,但多体现出不断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政权国家认同的趋向性。
B.在罗布泊西北汉晋墓群中,出现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的墓葬形制,如双室墓、三室墓,少数的墓室内绘制了壁画。
C.尼雅汉晋墓地出土的华丽棉被和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铜镜上的铭文,说明汉晋时期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文化同中原社会对美好理想与生活的向往类似。
D.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更多体现出对儒家思想、中原宗教和国家的认同,这与唐代对环塔里木地区的治理更为成熟有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环塔里木地区史前时期的墓葬文化体现出同一地区或同一种族的趋同性,这种特性在该地区墓葬文化中大都有所体现。
B.中原的生产工具出现在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中,体现了在中原力量到达之后这一地区对中原农耕文化逐步认可。
C.高昌、楼兰、精绝、于阗等地在墓葬形制、葬具、葬俗等方面表现出对中原文化的趋同性,这与两汉屯垦戍边政策有关。
D.汉唐时期环塔里木地区墓葬中的出土文物体现了中原地区的家庭伦理诉求,这说明汉唐时期环塔里木地区墓葬文化同中原文化的趋同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龟兹等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出土的高昌郡时期的官用文书、墓志、碑、铭中广泛使用了汉语言文字。
B.高昌国时期,儒家文化在当地具有重要地位,这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保存有《诗经》《论语》《史记》《汉书》《三国志》《晋阳秋》等古籍可以看出。
C.哈拉和卓1号墓和阿斯塔那363号墓出土的很多文物,为进一步说明唐代在环塔里木地区普遍实施儒家教育的事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从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出土情况来看,环塔里木地区受中原物质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唐代制度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3 04:1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做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B.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C.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据CNN旗下财经网站报道,特朗普政府周四宣布,将对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引发人们对于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担忧,美国股市暴跌。
对于美国一些大型公司来说,与中国的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措施,苹果、波音、英特尔和其他跨国公司的日子将会变得很难过。
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投下了巨大赌注,并且正在收获成果。该咖啡巨头现在有大约14%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其中国业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
——摘自《财经网》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自美国进口的7类、128税项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拟加征关税的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针对之前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终止减让的回应,按照2017年统计,涉及金额30亿美金,与之前美国终止减让涉及的金额相对对等,产品结构也都是偏上游端。对于本周四特朗普签署的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中国政府将如何反制,目前并没有公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理性和沉稳。
——潘向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注释:232措施,是指基于美国商务部根据《贸易法》第232条款调查的结果,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了公告,对美国进口的钢铁、铝产品中止减让关税,并加征10-25%的关税。专家认为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材料三: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对美出口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包括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家具灯具、玩具鞋帽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飞机、汽车、集成电路和塑料制品为主。
美国贸易保护虽然会对其国内部分行业形成利好,但将损害多数行业及消费者的利益。若美国对中国制造进一步提高关税实际上将等同于向消费者征税,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美国消费。
——摘自《网易 财经频道》
材料四:
近日,美国政府连续对中兴通讯打出两记重拳:当地时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出售元器件等产品,为期7年;17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以50票优势通过新规,禁止本国通信企业采购中国产品,其矛头直指中兴、华为等企业。
对于美方的做法,商务部给出回应:美方的行为,表面上是针对中国,但最终伤害的是美国自身,不仅会使其丧失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还会影响成百上千的美国关联企业。更重要的是,这会动摇国际社会对美国投资和营商环境稳定的信心。希望美方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源自:央视新闻移动网综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500亿美元的关税,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的担忧。
B.针对美国的“232措施”,中国商务部公布了拟加征关税清单,实际上是中国对美国的反制措施。
C.美国对进口的产品提高关税,抬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等同于向美国的消费者征税。
D.美方对中兴的行为,表面上针对中国,看起来对中国的伤害较大,但最终伤害的还是美国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特朗普政府宣布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苹果、英特尔等科技公司的资金减少,公司发展将会受影响。
B.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进行了市场投资,且业务量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地区市场,如果中美贸易战爆发,其业务量势必缩减。
C.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立即实施了金额对等的反制措施。
D.美国此前宣布实施对从中国进口的232措施的终止减让,中国商务部公布拟对自美国进口的128税项产拟加征关税,并征求公众意见。
E.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从美进口大豆、飞机、汽车、电机电气音像设备等,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包括农产品、纺织服装、高铁装备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分析如果中美展开贸易战,会给美国经济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逸夫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虽然邵逸夫在自己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他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脚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终于在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这部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为邵逸夫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次年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20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邵逸夫说:“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我们的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邵逸夫在每部邵氏作品的包装上都印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作为亿万富翁,邵逸夫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他曾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成长靠教育。”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在很多人心目中,“逸夫”早已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这位让人尊敬的百岁老人,在人们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泽《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相关链接
①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他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工业,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的电视巨无霸……他就是邵逸夫。(《新华日报》2014年1月8日)
②邵逸夫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商业片的偏好。他坦言:“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百度百科)
③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汶川和雅安地震后,他都捐出1亿港币。(《人物周刊》2014年1月)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电影业也不景气,邵逸夫却准备在困境中坚持,他意识到无声电影前景黯淡,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
B.邵逸夫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票房上大获成功,这为他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奠定了基础。
C.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拍摄了上千部电影,邵逸夫在拍摄影片时注意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愿望,顺应观众的文化心理,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
D.邵逸夫是一位精通电影的专家,他长年累月坚持看电影,使自己不但成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还精通了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工作。
【小题2】邵逸夫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说邵逸夫“在人们的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维斯瓦河的琴声
张春风
①一天,芭芭拉偶然看到报纸上一条广告:享誉世界的波兰小提琴演奏家多曼斯基,在汉堡寻找一名弟子。芭芭拉不禁怦然心动。
②第二天清早,多曼斯基下榻的宾馆门前,应试的小提琴手早就排起了长队,芭芭拉背着小提琴排到了最后。三个小时后,终于轮到了芭芭拉。金色大厅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对着她,说:“你可以拉琴了!”
③芭芭拉紧张地点了点头。很快,老人被悠扬的琴声吸引住了。他回过头,惊喜地说:“孩子,你被录取了!”
④第二天,老人邀请芭芭拉去花园做客。整个上午,老人只是跟芭芭拉漫无边际地聊天。聊完天,老人拿出一张琴谱,说:“一个月后,波兰将举行青年小提琴大赛。我已经替你选好了曲子。如果你夺得冠军,我就正式收你为徒!”芭芭拉郑重地接过琴谱,这是一张破旧的手写琴谱,曲名为《维斯瓦河》,看样子,年代十分久远。
⑤然后,老人闭上眼睛,亲自示范了一遍。芭芭拉不禁暗暗赞叹:多曼斯基果然名不虚传,那琴声,让人如临其境。
⑥一曲终了,芭芭拉尴尬地说:“这曲子挺难!”老人笑了:“所以,只有你才有资格拉!”芭芭拉鼓足勇气,说:“好,我一定竭尽全力!”
⑦从此,芭芭拉每天勤奋地练琴。一开始,她总是错误百出,但后来越拉越好。那天,芭芭拉演奏完,老人终于露出了微笑。
⑧终于,两人抵达了华沙。
⑨小提琴大赛后天举行,老人决定让芭芭拉最后练一次琴。两人一路攀上了维斯瓦河畔最高的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芭芭拉吓出了一身冷汗。
老人平静地说:“开始吧!”芭芭拉说:“我怕!”老人愤怒了:“这是最好的练琴地方。瞧,波兰的维斯瓦河就在你脚下。它是雄伟的,哀伤的。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真正领悟曲子的精髓!”
芭芭拉深深吸了口气,终于拉响了琴弦。一开始,琴声低沉哀婉,百转千回;接着,琴声如暴风骤雨,充斥着歇斯底里的绝望;最后,琴声又回复了平和坦然……
芭芭拉的演奏让老人大为惊叹,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芭芭拉拉完最后一个音符,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后来,小提琴比赛如期举行。可惜,芭芭拉名落孙山。
赛后,芭芭拉蹲在走廊里掩面而泣。这时,多曼斯基走了过来:“芭芭拉,从今天起,我正式收你为弟子!”芭芭拉惊呆了:“可是,我并没有夺得冠军!”老人的眼中噙着泪:“那都不重要!”芭芭拉低下了头:“你早就知道真相?”老人点了点头:“是的,我早就知道!”
原来,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当时,德军攻占了波兰。芭芭拉的祖父是一名纳粹军官。那天,他带领士兵冲进了一个犹太人的住所。当时,多曼斯基才七岁。老多曼斯基知道大难临头,想用一盒珠宝换回两条性命。但芭芭拉的祖父只要墙上的一把小提琴。因为,他痴迷于乐器收藏,早就看出那把小提琴价值连城。老多曼斯基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回去后,芭芭拉的祖父忍不住拉响了小提琴。可是,听到的却只是呜咽,仿佛它的主人痛苦的叹息声。那一刻,他恍然大悟。原来,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拥有这把小提琴。
第二天,芭芭拉的祖父决定亲自送还小提琴。谁知,老多曼斯基已经服毒自杀。因为,对于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来说,失去了乐器,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后来,多曼斯基被孤儿院收养。长大后,他子承父业,成了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可是,他始终无法忘记仇恨。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以收徒为名四处寻找那把小提琴。直到,芭芭拉的意外出现。
其实,芭芭拉的琴艺并不突出。但是,多曼斯基认出了那把小提琴。在聊天中,又确认了芭芭拉的身世。
芭芭拉说:“其实,当我看到报上广告时,就已经认出了你!我知道,你在寻找这把小提琴,也知道,你在寻找我的祖父!”
老人叹了口气,说:“是的。当年波兰沦陷,我父亲悲愤交加,在维斯瓦河畔的悬崖上谱写了这首曲子。我将你引到华沙,就是为了亲手杀死你。你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跟我来?”
芭芭拉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祖父唯一的孙女,我要替祖父赎罪。可是,你当时为什么不下手?”
老人哽咽着说:“我早就想对你下手了。但是,我要等到先父的忌日,然后将你推下悬崖,用鲜血祭奠我父亲的亡灵。你知道,以我的威望,绝对没有人怀疑!可是,你的琴声唤醒了我的良知。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了父亲在拉琴。那种绝望中的无奈,让我心生愧疚。纵然是我,也拉不出那种境界。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仇恨……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只有彼此宽容,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小题1】第④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加以概括。
【小题2】文章①段中二个句子分别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
②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小题3】文章中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4】请探究题目“维斯瓦河的琴声”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高贵的灵魂温润这个时代
卞文志
今年7月17日,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105虚岁)。这位优雅、博学的百岁老人现在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在喜欢清静的氛围中陶冶着自己高贵的灵魂。知心友人为此赞她:“性情如兰,守静功力了得!”此语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教授倪志良在《守得安静,才有精进》一文中所言。他在文章中提道,“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了得,她和钱锺书一样专注学问,春节时,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不让客人进屋,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了他们的大美之作。”
杨绛先生钟爱蝴蝶兰,她本人也如同兰花一般清淡、高雅。她出生于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虽出身名门,但她却淡泊名利,对祝寿等事尤其看淡,在2013年生日来临之时,杨绛仅自撰小文为念,并对每位来祝贺的友人回应“替我吃碗面就行了”,还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无须前往探望。在今年生日之际,她依然如此,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无须前往家中探望,甚至会在生日这天去招待所“躲清静”。
杨绛先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她自小受父亲杨荫杭之读书启蒙,在父亲的引导下,她迷恋书里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因此,在青年时期,她以读书为挚爱兴趣,读翟孟生的《欧洲文学史》、梁宗岱的《法国文学》、吴宓的《中西诗比较》、吴可读的《英国文学》等;与钱锺书共同读书结为连理、终生不弃,艰苦岁月时有书籍相伴而内心强大、苦中取乐,直至百岁也始终钟爱读书。钱锺书曾评价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如今,她是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杨绛先生淡泊名利,却对慈善出手大方。她曾说:“有钱人家的子女上学很容易,贫苦人家的孩子往往好读书而且有能力,但是他们上中学都困难,就更不用说上大学了。”为此,她将钱锺书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清华学生:“希望奖学金能帮助贫寒人家的子弟如其所愿。”据统计,“好读书”奖金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一共积累了逾千万元的助学奖金。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用巨资形容并不夸张。这些钱,杨绛没有用来享乐,而是全都拿出来捐赠,令人钦佩。有人评价:“钱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赘物。”在杨绛先生看来,钱财也许就是赘物,但是,把稿费和版税捐出来,既让人读懂了她的高洁,更让人感受到她的纯真。
而静如水,安如磐,生如轮,死如归,更是杨绛先生的做人之道!都说人老心静,而杨绛先生一生都奉行的是一个“静”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她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1966年,杨绛被红卫兵揪斗,瘦弱的身体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甚至被他们强行地剃了阴阳头。而杨先生则是泰然应对,连夜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上街买菜。当时知识分子被贬为“牛鬼蛇神”,革命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打扫厕所。结果女厕所被她整理得焕然一新,毫无污渍,令女同志们大吃一惊。杨绛还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暇时坐在上面悠闲地读书。同事回忆她说,当时你根本看不出她有任何忧郁或悲愤,每天总是笑呵呵的,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就是在这样极不公平的待遇和恶劣的环境下,杨绛先生静悄悄地完成了鸿篇译著《堂吉诃德》。
在杨绛看来,之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不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的简朴生活方式。这就是杨绛!这就是杨绛先生那种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可贵品质!难怪有网友因敬佩先生发出“文化润泽能致远,平常心态可超群”的赞叹。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沃特兰杜)
②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杨绛先生专心治学,守静功力了得,春节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不让客人进屋,这确实有些不近人情。
B.因为惧怕造反派的迫害,杨绛把社科院污垢重重的女厕所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因此争取到了造反派的同情。
C.当今时代喧嚣躁动,人很容易失去平衡、失去自我,而杨先生坚守心灵一方净土,拒绝各种诱惑,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D.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
【小题2】从文本来看,杨绛高贵的灵魂有哪些体现?请概括分析。
【小题3】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