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工智能算法的传统通常有两个:一是符号认知主义,主张智能行为依赖于符号操作,通过基于符号表征的计算可实现推理、决策,甚至情感活动,如早期的专家系统;二是联结主义,认为通过大量底层简单的“激活单元”相互交织可在高层自发涌现出复杂的智能行为,这一传统以神经网络为代表。阿尔法国棋的研究主要得益于这一种传统,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实现算法的突破。。
以复杂性视角观之,目前的智能算法有一个突出特质----涌现性,即智能是一种由算法底层的简单规则生成的复杂行为,智能并不由预定的算法前提所决定。游戏棋局的最终输赢是一种涌现,不是依靠单次行为的累加,而是算法演化系列的整体取胜。阿尔法国棋有一些令顶尖职业棋手难以理解的“昏招”,可这些昏招最终成了取胜的“神之一手”这表明“招数系列”比“某一招”更有意义。在伦理上,涌现性特质揭示出智能算法具有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特征;智能算法行为不是边界清晰的单个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演化,其行为效果既不由“某一”行为所决定,亦不由其前提决定。
智能算法的另一个特质是算法的自主性。阿尔法国棋一代曾依据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棋语,对弈了3000万盘棋,二代强化了自我增强学习。如果智能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是某类主动的、自我进化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能说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决定的“主体”?以算法的观念来看,理性传统所认可的“主体”是一个能够协调个体自身复杂行为的中心控制单元,它担负该个体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的控制。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弱人工智能,则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主体观念。弱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是智能行为的自组织性,机器算法会在没有人类程序员的干预下自发学习,自动处理问题。
2015年,有人在使用“自动驾驶”模式时遭遇车祸,历经十个多月的调查,最终归责为驾驶员过于信任人工智能,手没握住方向盘,人工智能得以免责。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必会让我们可完全摆脱方向盘。智能驾驶系统由厂商的机器人制造,其算法不断自我进化,无缝嵌入庞大的物联网中,行进于更多智能体交互的开放环境,并与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演化的复杂算法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厂商、机器人、使用者、众多智能体等都是造就整体的个体,但并不存在对整体负责的“主体”,此时我们在伦理上可能面临根本的挑战:智能行为既不不遵循行为与效果之间的直接对应,也不遵循行为与主体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一个恰当的道德判定?
  (摘编自刘劲杨《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特质及伦理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符号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这两个传统,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最终得以实现。
B.无论是“某一”行为,还是预定的算法前提都不能决定智能算法的行为效果。
C.弱人工智能有一个中心控制单元,它担负了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的控制。
D.既然智能驾驶系统不存在对整体负责的“主体”,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无需追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两种智能算法传统的异同,分析了阿尔法围棋获胜的原因。
B.阿尔法围棋“昏招”成了取胜的“神之一手”,是算法演化系列整体取胜的例证。
C.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是某种“生命”体,这是文章对“主体”进行辨析的前提。
D.文章重点分析智能算法的两个特质,指出在人工智能上我们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联结主义传统,阿尔法围棋就未必会有算法上的突破。
B.弱人共智能不具备理性传统所认可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够自动处理问题。
C.智能驾驶系统的算法处于众多智能交互的开放环境之中,才能不断地自我进化。
D.智能行为与效果不直接对应、与主体无必然联系,但是我们还要对它做道德判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12:0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工

刘庆邦

盛夏。正午。阳光炽白,树影发黑。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他的裤腿向上绾着,绾得一只高一只低。他没穿袜子,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

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擦完了汗,塌下腰接着锄草。

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就是这样的穿戴嘛!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乡来的。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师傅,忙着呢?”大概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对我笑了笑。

我问:“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他说:“四哩四哩(是的是的)。您从哪儿看出来的?”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那咱们是老乡。”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他姓宋,我叫他宋师傅。

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得人两眼放光。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兰花等多种花草。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

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我跟他开玩笑:“你不在家好好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城里人喜欢花嘛!”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这种菜挺好吃的。”他说他知道,问我:“你吃吗?”我说:“吃呀。”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留下了野苋菜。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面条锅里吃。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

宋师傅住在煤炭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人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

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有的月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一向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

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挂着一把铁锁。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我呀,我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

我知道,这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他们有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宋师傅就是把生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宋。

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可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

(选自《北京观察》2010年02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开篇以“我”的观察和感知,详细描写了花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动作情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B.作品对花工所养的月季花进行描写,还介绍了他种养的其他花草,是为了表现人物栽花种草技艺的高超,并突出了他工作的用心认真。
C.作品描写人物语言,既朴素风趣,富有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如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安于现状的心态。
D.作品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又从老宋延伸开去,联想到大量进京务工的农民工,由点及面,体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小题2】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著名未来学家科伦根据他多年进行的一项影响广泛的研究称,今后50年内,人脑可能与电脑直接相接。他说,到2000年科学家将开始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科林·汉弗莱认为,设想外科医生能够把刻在微型芯片上的微型记忆电路加入大脑中并非天方夜谭。只要解决芯片与大脑接口问题,这一设想完全可能变为现实。现在已经能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以分子大小的字体刻在一枚针的针尖上,因此,人们利用同样的技术也可用来开发植入大脑的芯片。
这种联系会使人凭借植入人脑中的芯片携带整套《大英百科全书》,使人脑以碳为基础的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发生直接联系。这种联系还会大大增强大脑的功能,因为这一水平的芯片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科克伦的研究表明,到2015年,这种联系将成为可能。到那时,电脑将能直接接收人脑的意念,或解除病人痛苦,或让人通过意念来操纵机器。电线将能替代神经,甚至可以把记忆集成电路块装入大脑,从而使大脑具有不可思议的高智商。
人的大脑功能分成两大类,即那些由大脑中某些界线分明的区域执行的功能以及那些执行部位不太明确的功能。也就是说,一类是明晰功能,另一类是模糊功能。这一科幻设想的目的是采用芯片替代那些执行部位明确以及受到某种程度损坏的功能。
【小题1】第三段中“这种联系”一词指的是
A.芯片和人脑之间的直接联系
B.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发生的直接联系
C.电脑与人脑之间的联系
D.外科技术与电脑技术之间的联系
【小题2】第三段中“这一水平”指的是
A.增强大脑储存能力的功能
B.大脑的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直接沟通
C.用电线替代神经甚至把记忆集成电路块装入大脑
D.具有超大规模储存能力和超小体积
【小题3】人们如果真能将电脑芯片植入大脑,并能成功的与大脑直接连接,那么这一突破将会带给人类的好处是
A.使大脑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和思考力
B.使人能够将意念传给电脑,并通过意念来操纵机器
C.使大脑受到损伤的人得到康复
D.使电脑代替人脑来进行工作
【小题4】这四段文字所表达的重要信息是
A.今后50年内,人脑将可能与电脑直接相接。
B.科学家将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C.电脑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
D.目前,制约电脑植入人脑的关键是电脑与人脑的直接连接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源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双十一”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渐影响到国际电子商务行业。

根据阿里巴巴11月12日零点公布的数据,2017年“双十一”天猫,淘宝总成交额1682亿元,刷新纪录。2017双十一,全网母婴销售额高达91.4亿元,占全网总销售额的3.6%,其中海外购占比19%,移动端消费达90.4%,母婴仍然是2017年海外购占比最多的品类。全网个护彩妆销售额为205.7亿元,占全网总销售额的8.1%,其中海外购占比14.9%,移动端消费达93.6%,消费者热衷购买套装。家电销售额为513.0亿元,占全网总销售额的20.2%,其中海外购占比0.3%,移动端消费达92.2%;全网手机销售额为221.0亿元,占全网总销售额的8.7%,移动消费达到91.8%。每年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网购订单均会瞬间激增,而下单后的送货环节都成为买家吐槽的重点。天猫,京东,易迅等国内几大电子商务网站比拼送货速度,承诺网购包裹“当日达”,“一日三送”等快速送货服务。

(摘编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材料二:

历年淘宝双十一销售额表


材料三:

自天猫2009年首创“双十一”购物节以来,每年的这一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购物盛宴。但在盛宴的背后也有一些隐忧,出现了一些乱象。“双十一”之乱,从商家的广告大战中就可窥见一斑。某电商网站在多家媒体投放了一组以“打脸”为主题的广告,广告语包括“快递等半月”“五折买假货”“差评被人肉”内容,直指竞争对手价格虚高,快递慢,平台售假,促销玩噱头、刷单造数据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几乎已成电商领域的通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大电商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双十一”战线已经长约一个月,虽然这是商家自发的市场行为,但无序的竞争带来了多重恶果:一方面民众的冲动消费被进一步刺激和放大,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电商网站的信任被透支,此外还导致了快递行业不堪重负,过度包装不环保和浪费等问题。

从近年来国内主要网购平台开展“双十一”促销活动情况来看,部分网络经营者涉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部分消费者逐渐看清个中猫腻,他们更趋向于理性购物。

“双十一”消费热潮不能沉醉在逐年攀升的数字泡沫中。如果要获得长足发展,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必须有更多的理性。唯有如此,才不会让“双十一”成为一场“垃圾消费”狂欢节。

(摘编自《双十一是垃圾消费么?透视网络消费背后的那些事》)

材料四: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汹涌客流和极为庞大的单日成交量显示了老百姓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这对拉动内需无疑是个积极信号。电子商务需求的逆势“井喷”,透露出中国网上消费的巨大潜力,是传统零售业态与新零售业态的交锋。分析人士表示,随着100亿节点的成功突破,中国的零售业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线上交易形式已经由之前的作为零售产业的补充渠道之一,转型为拉动中国内需的主流形式,由此开始全面倒逼传统零售业态升级。

(摘编自《13小时销售破百亿11.11购物狂欢节刷新中国零售新纪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11月11日已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一个固定日期。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也对国际电子商务行业产生了影响。
B.随着各大电商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无序的竞争带来了一系列恶果,导致出现了民众冲动购物,快递行业不堪重负,过度包装不环保和浪费等诸多的问题。
C.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双十一”的汹涌客流和极为庞大的单日成交量显示了老百姓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这无疑拉动了内需。
D.“双十一”的网购订单会激增,为了让买家对送货环节满意,国内几大电子商务网站承诺网购包裹“当日达”“一日三送”等快速送货服务,开始比拼送货速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2017年“双十一”天猫,淘宝总成交额1682亿元,刷新纪录。其中海外购的占比有较大的提高,母婴是2017年海外购占比最多的品类。
B.每年的“双十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购物盛宴。有消费者认为部分网络经营者存在如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因此更趋向于理性购物。
C.从材料二的图表可以看出,淘宝商城的销售额在前些年呈现出高速增长以后,接下来的两年增速放缓,呈现出持平的状态,这说明“双十一”的消费已经变得理性起来。
D.电子商务需求的逆势“井喷”透露出中国网上消费的巨大潜力,但“双十一”消费热潮不能沉醉在逐年攀升的数字泡沫中,如果消费者不理性购物,那么“双十一”会成为“垃圾消费”狂欢节。
【小题3】“双十一”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之世,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艺创作的大门也随之面向大众敞开,一机在手,可以随时发表己的确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但与此相随而来的却是文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作品缺乏精神境界,文艺生活化变成文艺庸俗化,甚至有一种观点否认文艺与人生精神境界的联系,认为文艺作品的境界只有不同,没有高低。这显然是当今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大流弊。

②人之不同于动物,在于精神方面。人生在世,处处受外在世界的必然性、规律性限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精神发展的过程,就是凭精神能动性不断突破各种限制的束缚,以达到高远自由境界的过程。发展有高低层次之分,这同时也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之分。最低的是欲求,只满足“食色”等自然之性。在此最低欲求境界之上,依次尚有求真的科学认知境界、求善的道德意识境界、求美的审美意识境界。审美意识之所以为最高境界,在于它完全突破人生各种限制的束缚,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高远的无限性整体观点看待具体事物,而科学认知和道德意识还不能突破或不能完全突破有限性的束缚,以达到此境。文艺作品乃审美意识的产物,它是人生精神境界发展到极致的结晶。文艺作品都是以有限的形象表现无限,从而超越有限进入无限自由之境。不达此境,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文艺作品。审美又有高低层次之分:声色之美是低层次之美,心灵之美才是高层次之美。单纯的声色之美,只求悦人耳目,缺乏深层内涵,不能触动心灵。声色之美与心灵之美,从审美的本质意义来看,是相互隶属、不可分离的。心灵美不能离开形象(声色言词),这一点毋庸多说;就声色之美而论,如果没有心灵境界的支撑,则必然陷入庸俗。

③被称为“后现代艺术之父”的法国画家杜尚提出,艺术不仅要为生活服务,同时也要为思想服务,光感性美,没有思想,不算真艺术,艺术里面要有思想性。一般来说,西方传统思想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想,这点跟中国不一样,我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的东西融合为一。比如西方人认为:开就是开,关就是关,“开”和“关”彼此排斥。但杜尚创作了一扇门,开就是关,关就是开,他用这扇门表现正反两面是合一的。这个门本身没什么好看,但有思想性,你看到他的门,就会想到正反合一、阴阳合一。杜尚艺术有过分抹杀感性美的片面性,但其深刻合理之处在于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值得当今社会中一部分讲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人借鉴。“艺术要生活化”并不是要人只讲单纯的声色之美,更不是要人沉溺于最低的欲求之境,而是要把我们的精神境界提高到真正的艺术水平,使我们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最终以“万物一体”的整体观为人生境界。

摘编自张世英《艺术当追求提高境界(文论经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社会的科技发达和经济繁荣为更多的人参与到文艺创作中提供了便利。
B.作者认为文艺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其精神境界,将导致文艺庸俗化。
C.人在精神发展过程中凭精神能动性突破的束缚越多,能达到的人生境界就越高。
D.西方传统思想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想,这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国思想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卢梭的话是为了说明受限制的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能在精神方面不断发展。
B.文章第②段指出人生境界有高低层次之分,文艺作品是人生精神境界发展到极致的结晶。
C.文章第③段既有中西传统思想的对比,也有艺术家杜尚和其他西方人在思想上的比较。
D.文章首段提出了文艺生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③段明确了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如果不能超越有限而进入无限自由之境就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文艺作品。
B.审美有高低层次之分,我们应舍弃低层次的声色之美,去追求高层次的心灵之美。
C.杜尚艺术强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虽然过分抹杀了感性美但这一点值得现在的人注意
D.从高远的无限性整体观点看待具体事物是审美意识成为最高人生境界的核心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C.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