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

孙琴安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①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摘编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唐诗七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
B. 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
C. 《黄鹤楼》与《独不见》相比,作者认为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D. 无论是《登高》还是《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被推为七律压卷,基本上是因为它们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和范围之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
B. 姚鼐以为《独不见》被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C. 按照通行的七律压卷推选标准,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
D. 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的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象博大的盛唐诗风孕育出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七律作品,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多有作品被选为第一。
B. 沈德潜认为为,七律发展到刘长卿已经工巧特异至极,但是与前人七律相比,其浑厚兀奡的气势已经不存在了,但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是个例外。
C. “家散万金酬土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一扫中晚唐诗歌精工典丽、浓郁感伤的幽艳细腻之风,豪气凌云,通体浑成。
D. 金圣叹盛赞刘长卿的《献淮宁军品节度使李相公》如“象王回身”,气象壮阔,雄伟浑成,“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8 10:0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儒学又最希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由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根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知识由王室贵族垄断,而诸子百家之学的产生则源于文化的下移。
B.胡适反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他认为解决当时现实问题的需要是诸子之学产生的原因。
C.儒家子学对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渊源。
D.相较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是儒学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对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做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提出了一种辩证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的作用。
D.在文章最后,作者表明了儒家的“经”与“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崔 立

贼悄悄观察了这家已经好久,32号楼501室,确实是没人居住。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贼终于撬开了房门。贼进屋后,关上门,摁亮了灯。

贼惊喜地发现,屋内居然应有尽有。贼想舒服地仰躺在沙发上,却没躺。看来真的是好久没人住了,房间里已经覆盖了厚厚一层灰,沙发上自然也不例外。

贼去翻房间,翻了好久。贼发现居然没有一分钱,贼忽然想到这屋一定是哪位领导的,是哪个想求领导办事的老板送的。贼想想,忙乎半天,居然啥都没有,不免有些沮丧。贼看了看宽敞的屋,又想到自己狭小潮湿的出租房。

于是,贼就有了另一个想法,决定暂时就在这里安家!贼又忙乎了大半天,终于把几间房都清洗、打扫了一遍。贼伸了伸懒腰,终于可以舒服地躺在席梦思床上了。贼拿着遥控器,摁亮了挂在墙上宽大的液晶电视,电视很大,贼也曾想过买一台。但贼不过就是想想,贼在商场见过,要好几万,见过一次后贼就不想去商场了。贼知道自己买不起。贼不敢去想赚多少年的钱才能去买一台回家,贼怕想得头痛。

席梦思床软绵绵的让贼想睡觉,太舒坦了,贼伸展手脚把自己摆放得像一只海龟。

门铃竟被摁响了,把贼吓了一大跳,贼直想往床底钻。不过很快贼就镇定下来了。

如果是屋主来了,定是直接开门进的。贼跑到门口,站在猫眼前看,见是一个中年妇女。

贼打开门,说:“有事吗?”中年妇女说:“我是收物业费的,咋老不见你人啊?”

贼笑笑,说:“没办法,忙啊。”又说:“多少钱?”中年妇女说:“120块。”

贼掏了掏裤兜,掏出一张100,又找了两张10块,递给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把那张100块钞票在走廊的灯光下照了照,然后点点头,收在一个包里,说:“正好啊。”贼笑笑说:“麻烦你了!”中年妇女说:“不客气。”

贼关了门,轻轻地松了口气。贼走进浴室,正准备脱衣服洗澡。

门铃忽然又被摁响了。贼暗自骂道:“咋这么麻烦!”骂归骂,贼还是跑到了门口,透过猫眼,见是一位老伯。

贼开了门,说:“有事吗?”老伯说:“我是收水电费的,咋老不见你人啊?”

贼笑笑,说:“没办法,忙啊。”又说:“多少钱?”

“你上月的电费是3个字,水费是2个字,一共4块钱。字数这么少,你不常回家啊?”

贼笑笑,说:“前段时间出差,刚回来。这个月字数肯定会多的。”贼掏了掏裤兜,掏出一张5块,说:“就给你5块吧,别找了。”

老伯说:“别,我可是共产党员,党员是绝不贪污的。”老伯硬是摸出枚硬币递给贼。

贼笑笑,说:“麻烦你了!”老伯说:“不客气。”

贼关了门,关了门口房间的灯。贼终于可以美美地去洗澡了。

洗完,贼又舒坦地躺在软绵绵的床上。贼在软软的床上第一次睡到了大天亮,贼难得睡得这么舒服。贼睡醒后,还是觉得晚上来安全些,领导要来至多也是白天来,贼白天就去外面走走逛逛。

贼下楼时,碰到中年妇女,中年妇女向贼打招呼:“出去啊?”贼朝中年妇女笑笑,说:“对,去上班。”贼在小区门口又遇到了老伯,老伯也向贼打招呼:“出去啊?”贼朝老伯也笑笑,说:“对,去上班。”

贼似乎就在501室安了家,早出晚归。贼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终于出现了意外。意外就是领导在一个晚上过来了。

领导打开门时,贼还正躺在床上美美地看着电影。贼听到了门被打开的声音,但已来不及逃跑。因为领导已站在贼面前,领导一脸威严地问贼:“你是谁?为什么跑到我家来?”

贼一激灵说:“你是谁啊?怎么闯到我家来了?”

领导眉头皱了皱,还真没人敢和自己这么说过话,领导面色已经变得很难看了,领导说:“你再不说为什么跑到我家来,我就喊人啦!”

贼不是领导的下属,所以贼不吃领导这一套,贼说:“这些话好像是该我问你的吧?”

领导终于忍无可忍,大步跑到门口,打开了房门,喊:“来人啊,抓贼啊!”

贼也跑到了门口,喊:“来人啊,抓贼啊!”

很快就有人听到喊声跑来了,其中就有中年妇女和老伯。

领导看见人来了,就指着贼说:“大家快帮我抓贼啊!”

来抓贼的人却不动。贼也指着领导说:“大家快帮我抓贼啊!”

来抓贼的人一下就扑向领导,最积极的是中年妇女和老伯。中年妇女和几个小伙使劲把肥胖的领导摁倒在地上,中年妇女喊:“看你不老实,还诬陷人。”中年妇女抬起头,朝贼笑笑:“怎么样?物业费没白交吧!”

贼笑笑,点了点头,表示感谢。领导被捆绑了起来,押送去派出所,领导看着贼说:“有本事你别跑!”站在一旁的老伯甩了领导一巴掌,说:“看你不老实,还敢威胁人!”

有个小伙踢领导肥硕的屁股,老实点!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贼悄悄观察了这家已经好久”开头,不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更是为后文贼撬开房门入室居住做了充分铺垫。
B.贼为了安心居住,把房间都清洗、打扫了一遍,交了物业费与水电费并下楼逛逛,这种形神兼备的表演使人物特别符合生活真实。
C.小说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老伯甩了领导一巴掌”“小伙踢领导肥硕的屁股”都表现了人们对领导诬陷并威胁好人的义愤填膺。
D.本文截取一个个片段,情节层层铺垫,结尾意外突转,意料之外的结尾能感染读者,引人深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题2】小说中的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题3】崔立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比较注重情节的一波三折;而且故事具有丰富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檀

李木生

①如果可以以树为友,那我选择青檀。

②在城西四公里处的青檀山上,我和青檀一见如故。山阳揽一脉幽谷,有石径相盘。循径登高,便见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青檀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杂生于山石间。

③青檀山,唐代时还叫云峰山,山有云峰寺,谷称云峰谷。许是辈辈百姓见江山嬗变,世事沧桑,只有青檀模样不变,习性不改,遂约定俗成,称此山为青檀山。于是,谷也呼为青檀谷,寺也喊成青檀寺了。

④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不过青檀长得并不排场,或许还有点儿丑。不高大,不挺拔,不舒展,连枝干都是疙疙瘩瘩。丑也罢了,还不大中用,不要说做大厦栋梁,就是桌椅板凳也难成材料。尽管如此,它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禁不住让它的枝握我的手,让它的叶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的骨。离开一些日子了,我还在想它,想得活灵活现,那枝还在握我的手,那叶还在抚我的脸,那疙瘩还在敲着我的骨。而且我将永远清晰地记住,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

⑤这是怎样的根啊——在无土的地方,在岩石密不透风的专制之中,它那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不屈,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抱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山的深处,根与石,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但却惊心动魄的对峙与相搏?百年,千年,只见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根与石,不动声色的相摽着,相摽着,渴饮昼夜,饥餐寒暑,直摽得岩石苍老变脆,一层层风化成粉尘,直摽得青檀根干强健,一棵棵举着青春的华盖。或在峭壁间横空临世,或于巨石下腾躯昂首,青檀之根,真有着龙的神韵!看似强大的岩石,肯定蛮横地无视过它,对于青檀生的权力和生命的萌动,冷酷地压制着,无情地封杀着。没有土壤,甚至连空气、阳光都封锁殆尽,青檀的根一定遭遇过千万次窒息枯死的灾难吧?也许青檀树稍稍随和一点儿,别说媚骨,哪怕只带点儿媚态,其生活境遇也会大大改观的。

⑥何必和岩石较劲?瞧那攀附于岩石与大树上的藤蔓,活得多恣意。不过这山如果没有了青檀,还有什么味道?当然,挣脱了石之束缚的青檀是寂寞的,遭弃的命运又总是和痛苦相伴,但是青檀就是青檀,它只将痛苦酿成反叛的力量,将灾难踏成前行的路阶,以根为矛、为刀、为剑、为鞭,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至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株又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长得丑,不成材料,不被识、不被知是自然的,可是挨近它,我却被一种自在超然陶醉。随波逐流的灵魂,是不能俯察古今、咀嚼人世、享受生命的。有它百年千年和岩石相搏后所获得的解放,那曲折疙的根干里,怎能不翻卷起黄河一般的思想与激情呢?细细地谛听风中的青檀,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欢乐。

⑦听说,青檀树还出一种制造中国宣纸必备的原料,莫非它那疙疙瘩瘩的体内,正郁积着锦绣文章?记得离开青檀山老远了,我还回头再回头,看一眼再看一眼啁啾着欢乐的青檀。就是青檀生长的这块土地,曾经出过自荐用世的毛遂和视毛遂为上客的平原君,出过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被列为宾客的孟尝君,出过帮助汉高祖制定出完整的朝仪、令对知识分子轻蔑有加的刘邦高兴忘形高呼“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从而得到重用的叔孙通,出过明朝名臣廉臣贾三近。这些当然都是这块土地上的先贤了。那么青檀呢?已经寂寞了无数个世纪的青檀,也许还要寂寞下去,因为青檀是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入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⑧听当地的老百姓讲,青檀木特别硬,连锯都锯不动它。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

(选自《经典美文》2016.08,有删节)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选择和青檀做朋友,并且和青檀一见如故,表明作者对青檀的喜爱和赏识。
B.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青檀山名字的演变,并且强调“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突出了青檀的巨大影响力。
C.作者认为山如果没有了青檀就没有了味道,同时也认识到青檀应该随和一点,让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好一点。
D.青檀树还是制造宣纸的必备原料,体现了丑陋的青檀还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它就像那些历史名人一样会得到重视,传扬于世。
E.本文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一种植物来赞美一种精神。这是散文常见的一种手法。
【小题2】青檀的根有什么特点让作者最动心?
【小题3】赏析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欢乐。
【小题4】文章第⑦段列举的毛遂、平原君、叔孙通等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列举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5】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