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两小题。

孔子作《春秋》,增加了史书中“寓褒贬,别善恶”的内涵,文字虽短,少者只有几个字,但却使史书由史事、史文,又增添了史义。孟子评说道:“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样,就形成了史学的三要素:即史实、史文和史义。所谓史义,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寓褒贬于行文之中的“春秋笔法”。孟子曾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司马迁在《史记》中,秉春秋笔法,又敢于直言评说。他不但敢于斥责历史上的暴君,而且敢于对当代的帝王评议其所短。如在《留侯世家》中,写了“沛公(即刘邦)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居留之”的贪财好色的恶习;借商山四之口批评刘邦“轻士善骂”的不良作风。再如在《萧相国世家》中,记述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在《淮阴候列传》中,用韩信之口喊出“兔死,走狗烹”,控诉了刘氏对功臣的残害。在《孝景本纪》中,在指出“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的同时,又指责汉文帝“赏太轻、罚太重”,并反衬出景帝无能等问题。在《孝武本纪》中,说他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并通过《封书》暗示对汉武帝迷信的讽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会招致灭顶之灾、杀身之祸的。他为了忠于事实,敢讲别人之不敢说,敢做别人之不敢为,表现出一位史学家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

(材料见黄济《国学十讲》)

【小题1】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解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商山四 皓:hú    即“鹄”,天鹅,这里指代老人
B.兔死  狡:jiǎo   意思是“狡猾”
C.封书  禅:chán  古代帝王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D.铮铮铁骨 铮:zhènɡ 声音响亮,形容坚贞刚强
【小题2】根据文意,《史记》对下列人物的分类方式,没用运用“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陈涉写入“世家”之列B.孔子写入“世家”之列
C.项羽写入“本纪”之列D.刘邦写入“本纪”之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8:0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散板

许俊文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对,在意。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但我们还是喜欢用“突然”来表述那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哪怕一个小小的坟包也行,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只有当这些“法律程序”走完了之后,它才冷下面孔说“不”。而它一旦说“不”时,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有月没有月都是一样的静。是那种旷世的大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大地是该静一静了,天空是该静一静了,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说着抓起那把小酒壶晃了晃,脖子一仰喝个透干,然后醉眼蒙眬地看着我,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不假思索地指指自己的胸前,平时那里总是缀着一枚领袖的像章。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而他显然也没有让我彻底明白的意思,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不信你瞧瞧!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小题1】请赏析下列句子加点字的妙处
(1)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
(2)诡秘地笑笑。
【小题2】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3】文章写到了关于祖父的哪几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时令”的伟大,请联系全文概括“时令”伟大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9日正式发布。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此次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共回收样本约26.8万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及814个专业、665个职业、326个行业,这是其第六年发布就业蓝皮书。
据调查结果,本科院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学毕业半年后以98.3%的就业率高居所有主要本科专业榜首,而应用物理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垫底,为88%。
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12届(分别为69%、62%)持平,均略高于2011届(分别为67%、60%)。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相关工作不认同。2013 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为“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5%)。
调查还显示,“民营企业/个体”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4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则有63%。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5%,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中小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雇佣者,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提升就业的主要渠道。
此外,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
(《光明日报》2014年06月10日)
材料二:
2013年“史上最难毕业季”已经远去,2014年“更难就业季”如期而至。近日,中华英才网发布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该报告自2014年2月份开始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历时3个月共收集有效样本近5万份,对中国大学生择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截至2014年5月底,38.9%的受访大学生仍未有明确的就业单位。其中,从地区上看,生源地为上海、北京的大学生签约率基本在8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4~29个百分点;而东北、华中的学生签约率全国最低,华中地区比平均水平低了约16个百分点。从专业上看,哲学、管理学、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签约率较高,理学和农学专业总体较低。
报告显示,有30.4%已签约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单位就业,没签约的大学生也有30%打算在一线城市就业,而对参与调查的所有大学生来说,这个数字是30.3%,比2013 年的21.8%有较大比例提高。
从行业看,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是金融业,第三是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从单位性质看,35.9%的在校大学生把国有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
不过,在工作三年以上的就业人群中,仍选择国企的比例下降为 23.91%,而愿意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则达到了 33.63%。该报告分析称,尽管国有企业在福利保障体系和职位稳定性方面依然具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大量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国企的吸引力已经开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毕业大学生中,有自主创业倾向的人占到了18.9%,接近两成,较2013年的2.21%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南方周末》2015年3月20日)
【小题1】(分析新闻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分别就2013年和2014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作了报道,概括说明这两则材料中大学生就业情况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小题2】(归纳概括新闻材料内容要点)简要概括本则新闻两份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看罢(中华诗调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
“清新”的感觉。这两档节目之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事。董卿解释说,制作《朗读者》的初衷,实际上包含了“朗读”和“者”两部分,前者与事情有关,而后者与人有关。类似地,《中华诗词大会》虽然主题在诗词,但现众从节目中看到的不止是诗词,还有农民白茹云等普通挑战者的真实故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不过,应该继续追问的是:这些文化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老实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高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主要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在一个马路上扶老人都可能产生风险的社会,濮存昕那句“记住帮助你的人,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恰恰回应了人们内心中对善的需求;而《愿你慢慢长大》中,母亲寄语孩子的“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所传达的,则是在一个生存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内心对安静平和的向往。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选自《南方日报》.2017.02.23)
材料二:
3个月,12期节目,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央视《朗读者》节目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5月6日晚,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5月23日,《朗读者》研讨会在京举行。
董卿介绍了节目制作的情况。她认为节目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时机,当大屏、小屏被各种综艺充斥的时候,《朗读者》以文化节目出现,给现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其次,是创新的决心,要把原创的文化节目做威功的决心,“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是节目的灵魂。节目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读、读什么。制作团队最初也曾考虑过全明星阵客,但后来发现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一定是情怀。这也成为了《期读者》选嘉实的标准,主舞台出现的嘉实,包含科学家、外交家、作家、曲艺家和普通人等。读什么,节目组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要和嘉实相符合,又要被大众所理解,文字的精神力量,彰显的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也会穿越时空击中观众的内心。最后,董卿说节目在新媒体引发的热度和年轻人对节目的热爱出乎她的意料,2万人参与了线下朗读亭的活动。
节目中选了很多老人。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北京大学的赵白生先生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05.25)
材料三:
做节目要有文化担当。中央很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项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一些地方电视台搞娱乐兴台、娱乐至死,整天打打闲闹,可能有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但确实也不可取。搞点娱乐,让观众轻松当然有必要,但站在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精神文化建设、价值观培育必不可少。对央视来说,哪怕收视率低一点,广告降一点,也不能忘了自身的使命;反过来讲,主旋律的节目做得好了,品质上去了,收视率和广告也不会差,《朗读者》就是成功例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7.06.01)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朗读者的专业水准不是很高,但他们能够结合个人独特经历传达真切情感,所以依然能打动观众和听众。
B.节目旨在“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通过文字来传达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与读者、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C.节目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有2万年轻人参与了线下阅读亭的活动,他们对节目的热爱连董卿都感到出乎意料。
D.在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下,一些地方电视台大搞娱乐节目,忽略了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确实有不可取之处。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引用濮存昕和那位“母亲”的朗读,传递的价值观虽然“距离现实太远”, 但它为我们提供了比照、反省、激活自我的机会。
B.材料二第一段用一串数字概括了节目播出的时长、数量、内容、参与人数等,体现了新闻语言具体、准确、简练的特点。
C.材料二中,关于谁来读,制作团队担心过多的光环会削弱动人的力量,就放弃使用明星,而是选择了那些具有情怀的嘉宾。
D.赵白生先生评价《朗读者》最后一期节目是“老人秀”“静心秀”,这个评价包含了节目对人物及事情的关注,体现了节目制作的初衷。
E. 三则材料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朗读者》节目成功的原因,强调了节目内容的重要性,对于综艺节目有借鉴意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朗读者》的成功经验,谈谈如何把文化类综艺节目办得更精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目前,北斗是唯一兼具通导功能的导航系统,能够实现双向通信,为用户提供北斗短报文服务,在远洋渔船监管、重大险情灾害等特殊应用场景中具有绝对优势,在发展进程上,北斗系统后来者居上,率先进入三代组网,到2020年将实现2.5至5米的民用定位精度, 超越其他全球导航系统。而美国GPSⅢI推迟至2018年3月才开始组建, 预计2025年组建完毕.北斗系统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保持后发优势,先行进入泛高精度引领的新增市场。

2012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仅为812亿元,这一数据在2016年达到2118亿元,较2015年增长约22.06%.其中,北斗系统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幸已达到70%.预计到2020年北斗总产值有望达2400亿元.

(摘编自《2018-2024年中国卫星导航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材料二:

世界主流手机芯片大都支持北斗,北斗正成为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的标配.要让普通大众真正用上北斗,并感受到北斗的存在,只有与其他科技深度融合,扩大垂直行业应用业务。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手机融合。

当前,我国北斗三号尚处于在轨测试阶段,能够提供导航服务的还只有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并授入运行至今已5年半,从未发生服务中断,定位精度逐渐提升。目前手机定位采用的几乎都是多模式的卫星定位模式——不仅有中国的北斗,还有美国的GPS, 俄罗斯的GLONASS等导航系统.当手机需要定位时,系统会自动搜索导航卫星,选取信号较好的卫星进行定位——这个过程,则“隐暖”于底层运行,普通用户感受不到.此前, 相比GPS芯片, 北斗芯片价格偏高.如今北斗芯片工艺已跨入28纳米新时代,最低单片价格不到6元,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截至2017年4月底,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6500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己占据国内30%和90%的市场份额,

为解决高精度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国正在编织天地两张北斗“网”:天上的“网,即逐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网络,已为人所熟知;另一张是地上的“网”,即一张可以实现厘米级、毫米级定位精度的地基增强网.

    (摘編自邱晨辉《北斗应用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材料三:

不久前,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航母上列装了企业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设备。事实上,从辽宁舰到首般国产航母,参与北斗导航产业研究的海格通信一直在为中国航母贡献力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被公认为首艘国产航母实现的三大突破之一.

以往,我国民航空管部门地空通信设备长期依赖于进口,技术设备迫切需要国产化。海格通信研发的具有自主产权、完全国产化、可靠性强的高频电台和甚高频电台,正逐步打破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垄断地位,“进口替代”时代已然开启。目前大家熟悉的GPS是美国的导航系统, 可以根据需要关闭特定区城的服务。因此,发展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非常重要。

 (摘編自《已有GPS, 为什么还要北斗导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导航系统的通导功能方面,北斗独一无二,在远洋渔船监管、重大险情灾害等特殊应用场景中古尽优势。
B.北斗系统后来居上, 加上美国GPSⅢ推迟组建, 北斗系统有望短时间内先行进入泛高精度引领的新增市场。
C.目前,我国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都能够提供导航服务,特别是北斗二号系统运行服务良好,定位日益精准。
D.普通手机用户感觉不到卫星定位,是因为手机自动搜索、选取信号较好的卫星进行定位的过程在底层运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导航型芯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的销量取得突破和增长,主要原因是北斗芯片的价格下降。
B.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做好天上的北斗卫星网络,也要实现高精度的地基增强网,而后者是关键。
C.海格通信的自主研发开启了导航技术“进口替代”时代,其有利于摆脱依赖,前提是技术上的过硬。
D.目前,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日渐完善、成熟,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小题3】为什么要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相关技术?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文 liberty一词在19世纪中后叶进入汉语时,曾经有过多种译法,最后通用的为“自由”。要说汉语中原有的“自由”一词,其历史颇久。当然,它本来不具有“liberty”那样复杂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它只是在日常范围内表达“由自己做主”的意思。但便如此,“自由”通常也并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就像《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母亲教训儿子的话:“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代还有一个意义与“自由”相近的词,就是“逍遥”。“逍遥”原本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无拘无地随处闲逛。《离骚》中“聊逍遥以相羊”一句,王逸注释说:“逍遥、相羊,皆游也。”洪兴祖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可见,逍遥、相羊、徘、翱翔,都有差不多的意思。但由于庄子《逍遥游》一文,“逍遥”有了特殊的含义。《逍遥游》中说,“不知其几千里”的鲲化而为鹏,上升至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飙风,由北冥迁飞南冥,背负着青天,下视苍苍,莫之夭阏,这就是“逍遥”的象征化境界。
章太炎称:“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但如果说庄子的“逍遥”具有“自由”的涵义,那么至少它与我们在通常状态下所说的自由有两大不同:其一,它主要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追求“逍遥”的人只能以逃避甚至是违顺的方式来应付;其二,任何生活实践中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而“逍遥”却没有,它指向彻底的解脱。庄子是罕有的天才,他凭深刻的洞察力,给出一个无比壮丽的“逍遥乎天地之间”的境界,并将其视为生命的终极意义。
(取材于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有删改)
材料二
读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我们就会发现郭象借着注释的形式从《庄子》中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唯其如此,郭象才取得了哲学家的资格。郭象常用“性”这一概念来讲祸福与命运的变化,这就将祸福与命运的根据,从外在力量转移到了个体之“性”的完满与否上。
在《逍遥游》中,大鹏是逍遥的象征,小鸟则是反面代表。它认为自己“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极致,何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原文歌颂大鹏、嘲笑小鸟的立场是鲜明的。但是郭象泯灭了大鹏与小鸟之间的区别,他说:“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关地。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就是说,万物无论大小高低,只要自足其性,就可以同样逍遥,同样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的关键在于“足于其性”,而“足”的标准则完全取决于自我内心的评定。
郭象还认为,逍遥还取决于是否有圣人来治理天下。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固然是一种逍遥,但这仅仅指向普通生命个体。而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则是更应期待的圣人的逍遥。
今人对郭象的解释则有很多批评。王叔珉说:“郭象之注庄子,乃郭象之庄子,非庄子之庄子也。”这是批评郭象《〈庄子〉注》以自我表现为主,而不能贴近《庄子》原意。王中江认为,在价值认同上,郭象与庄子相反。他指出:“郭象在《〈庄子〉注》中,把庄子‘重估一切价值’的方向,完全逆转为‘认同一切价值’的方向。如果说庄子的逻辑是‘一切现实都是非合理的’的话,那么,郭象的逻辑则是‘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这是极为惊人的反差。”不过,郭象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独占鳌头,大概恰恰在于其借《庄子》原文抒发己意的做法。他独特的理论,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开怀,或令人疑惑,都昭示了其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与魅力。
(取材于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有删改)
材料三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见解,认为庄子思想中最高的人生理想是“逍遥”,也就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此一见解,大有商榷的余地。
现代学术界不大重视作为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的“游世”思想,却重视“逍遥”,因为后者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个令人产生敬意的话题。可实际上,“逍遥”与游世思想是不能分开的。认真追问“逍遥”是什么,就不能离开游世思想这外基础。
游世思想的关键,是一方面继承了隐者的传统,要寻求乱世中个人的出路;另一方面又激烈地认为世界是绝对黑暗的,个人不可能找到出路,由此否定隐者传统的温和乐观主义,把个人戏谑地扔进黑暗之中,认为以彻底的游戏姿态与黑暗周旋,才是个人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认真来说,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是一种人生出路,而是没有出路之后对“自我”的精神放逐。
“逍遥”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获得的一种愉快感。《逍遥游》神采飞扬的文学性描述就表达了这种愉快感。这种愉快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郭象的《〈庄子〉注》抓住前者,把无可无不可的平静,夸张为任何状态下都能安足的庸俗快乐主义;现代的庄子研究者比较注重后者,努力把与世隔绝的孤傲,解释成品味高尚的自由精神。但实际上这两种愉快都只是与自我放逐、冷漠、敌意混乱不可分的片段情绪,他们是不稳定的生命理想。也就是说,逍遥游与游世思想是一体的,不是一种人生出路,更不是一种可以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
(取材于颜世安《庄子评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jí)
B.无拘无(sù)
C.徘(huái)
D.凭(jiè)
【小题2】根据材料一,对“自由”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是英文“liberty”诸多翻译中的一个。
B.在日常范围内,表达了“由自己做主”的意思。
C.古时多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可以用来批评别人。
D.与庄子“逍遥”相近,指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郭象所谓“性”这一范畴的一项是
A.外在力量四
B.翱翔蓬蒿之间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自我内心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象发展了《庄子》哲学,称得上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
B.郭象认为,大鹏并不比小鸟更高贵,小鸟也不必羡慕大鹏。
C.今人对于郭象的批评,在于认为他对庄子的解析与原意不符。
D.借助经典来抒发己意的做法虽可独占鳌头,却是不足取的。
【小题5】根据材料三,对“游世”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
B.难以令人产生敬意,却是理解逍遥游的基础。
C.是对隐者的传统中“温和乐观主义”的继承。
D.不是一种人生出路和可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
【小题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作者对“逍遥”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