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它包含了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多丽的自然世界所瞠目。《山海经》中出现的空间可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具体到日常生活空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亦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些标志性的乡土环境,过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今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未来也将成为村落得以保持的特有景观和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折射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逻辑:敬畏自然世界,守护生命底色,注重生活美学,演化生态叙事。

(节选自 2017 年8 月4 日《光明日报》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
B.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以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为起点。
C. 人类一方面对自然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另一方面又对神秘且神圣的自然充满了敬畏。
D. 从某种角度说,风水可以看作是人们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中“守住绿水青山”的内涵。
B. 文章从正面想象和负面想象两个角度,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虔诚仰慕,甚至敬畏。
C. 文章以从古到今的顺序,证实风水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又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作用。
D. 文章举乡土环境一例,证明了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外部世界是指与人类的生活空间相对的其余的世界,它与内部世界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B. 《山海经》把空间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而龙王庙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
C. 山神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供奉山神和龙王的仪式,体现了人们的想象。
D. 在古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风水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甚至与帝国兴亡都有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8 07:0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久前,美因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通过脑机接口完成的快速精准字符输入:三名受试瘫痪者,通过想象在电脑屏幕上输入想说的话,其中一人在1分钟之内平均输入约8个单词。
脑机接口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该技术最初于20世纪 70年代提出,目的是帮助四肢残疾和脊髓受损的人重新行走或重新支配上肢,以实现各种生理功能。在探索中,脑机接口有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路径。现在,这两种路径的探索都获得了初步成功。
植入式脑机接口是最早获得研究突破的,也就是在大脑的特定皮质区植入微小的芯片 (电极),以收集大脑的生物电信号并破译这种信号,转换成计算机指令,指挥机械手或腿,帮助残疾人行动和完成动作。美国研究人员在今年3月发表文章称,一位名叫科切瓦尔的病人八年前遭遇事故,脊髓受损,来自大脑的信号无法传递给肌肉,身体自肩鳑以下瘫痪,不能行走,手臂也不能做动作。他们通过手术将两个微型芯片植入他的大脑,以收集其大脑控制手部活动区域的神经元发出的信号。芯片通过外部电缆与计算机连接,将收集的大脑信号传速到计算机,后者再向他的手臂和手部肌肉上的电极发送指令,通过几年的练习,科虹瓦尔可以指挥自己的手拿着吸管喝咖啡,还可以自己用叉子吃土豆泥,通心粉和奶酪。另一方面,这种脑机接口还可以采用指挥机械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医生帮科切瓦尔安装了一个机械臂,大脑指挥手臂的指令也可以传到机械臂,让机械臂做出吃饭、喝水等动作,为长期瘫痪无法抬起手臂的他提供额外的帮助。植入式脑机接口指挥自己的手臂要比指挥手臂更容易些,但二者都需要患者进行半年以上的练习,通过虚拟的想象和发出指令,指挥手臂及机械臂做山动作。植入式脑机接口还可以帮助残疾人进行写作。荷兰科学家运用此项技术,已经让一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女病人自由写作了。
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即无创脑机接口,就是不对大脑进行手术植入微芯片,而代之以在头部佩戴一个包含多个电极的脑电图扫描仪(EEG)帽子,收集并记录头部产生的微弱的生物电信号,然后放大这些电信号并将其输入计算机通过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将记录下来的“思维信号”转化为行动。•此前,物理学家霍金使用的轮椅,就装备了类似的非植入式EEG帽子,收集霍全的大脑生物电信号并解读其指令,指挥霍金眼部肌肉进行眨眼,每一次眨眼都对应一个字母,通过多次组合,电脑能写出霍金脑中所想的词语。现在,这项技术在美国被发展和深化:志愿者戴上EEG帽子以提取大脑想象运动时的同步或去同步信号,然后训练计算机对人脑的意识进行分类,并将控制信号发送至机械臂,让机械臂产生实际运动。所有志愿者都学会了利用意念来控制机械臂在空中活动,抓取或放回物体。   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除了路径不同,原理是一样的。但植入式收集的大脑信号比非植入式更为强烈和明确,非植入式比植入式更安全,二者各有利弊。
通过探索,人类会慢慢弄清自己大脑的各种电信号是什么含义,但接下来会面临一连串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果有人凭借这种脑机接口提前知道人们的想法,侵犯人的思想隐私,该怎么办?
(摘编自张田勘《脑机接口,植入或非植入》, 2017年6月7日《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脑机接口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它共有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成熟的操作模式。
B.为了帮助残疾人重新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以更好地生活,科学家们提出了脑机接口这项技术。
C.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虽然路径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即收集并解读人脑的生物电信号。
D.植入式脑机接口比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更早获得研究突破,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比植入式脑机接口发展得更深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概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为了引出脑机接口技术这个话题。
B.文章列举科切瓦尔和霍金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都获得了初步成功。
C.文章主体部分先概说脑机接口,再分别详细阐述脑机接口的两种路径,最后在二者的对比中总结。
D.文帘不仅阐述了脑机接口这种高科技的原理,并列举了其应用的案例,还谈及了它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植入式还是非植入式,只要拥由思考或想象的能力,就能促使脑机接口这项技术成功实施。
B.如果植入式脑机接口不是直接把芯片植入人的大脑,那么它收集到的大脑生物电信号就会比较微弱。
C.非植入式脑机接口因为不需要对大脑进行手术植入微芯片,所以与植入式脑机接口相比更安全。
D.脑机技口在未来的发展中,技术本身不成问题,它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才是值得人类深思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子兄弟
于艳丽
遇见苏子是在劳务市场,当时我正在为酒店装修的一点木工活和一些木匠讨价还价。苏子三十多岁,精瘦干练,说话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他凑到我跟前来说,哥,是你啊?有活咋还用外人?走,咱回家说话!
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拉着我从人堆里挤了出去。
我和他来到劳务市场的外面,站定了,看着他,咋也想不起我啥时候有这个弟弟。
苏子就爽朗地笑了,哈哈地,他的笑让我的确有了久违的味道。
别想了,你不认识我,但我真是你的东北老乡,你的活我给你干吧?他尽量睁大他的小眼睛盯着我说,那帮人向你要八千?你给我五千得了!活若干不好,你别给我工钱,咋样?他依旧盯着我,看我的反应。
五千?我在心里琢磨着,这价格的确便宜,我在劳务市场转半天了,没有低于八千的价格。行!我爽快地答应了,心想,我在这个城市生活近二十年了,你一个农民工还能耍什么花招。
苏子是领着他的媳妇小红一起来干活的,小红长得漂亮,看起来年龄小他很多。我偷着问苏子,咋把小红糊弄到手的?苏子撇着嘴不屑地说:上赶子(东北话自愿的意思)来地!我养着她和她儿子呢!于是我知道,这女人不是苏子的原配,也就知道为什么苏子长得这么丑,会有这么漂亮的女人做他媳妇。
干活休息的时候,苏子喜欢用手机放流行歌曲听,一首接一首地放,苏子也跟着哼哼,南腔北调的,比电锯锯木头的声音还难听。
我说苏子,你别唱了,牙碜!
苏子就笑着说,哥,你不懂,这叫生活。
苏子的活干得利落,工期结束的时间比预计提前了五天,我把五千块钱递给苏子,苏子朝手指唾口唾沫,数得津津有味。
我忙着生意开业,很快把苏子忘到了脑后。开业那天,很多朋友都来捧场,我站在酒店门口和他们一一握手。突然谁在背后捶了我一拳,回头看,竟是苏子。
哥,恭喜发财!他递给我一个红包,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虽然他叫过我哥,虽然我们是东北老乡,但是在这个城市打工的东北人多了,不至于他因此就成为我的弟弟。
我还是客客气气地把他让进了酒店。苏子那天喝得很多,坐在那里和一桌的人大声地嚷着,说自己是东北人,说他是我弟弟。
再见到苏子,是在我开业不久的店里。苏子一进门就蔫着,像是遭了冻的茄秧。
哥,他垂着头说,小红的儿子病了,要住院,你有没有钱帮我倒个短?(东北话缓解一时之急的意思)
以我在商海沉浮二十年的经验,一下明白了苏子前段时间给我随礼叫我哥的原由,他是在放长线钓大鱼!我在心里冷笑了,脸上却露出愁容说,兄弟,不是哥不帮你,你没看我刚开店,借着高利贷呢,这两天,人家正跟着我要钱呢!
啊!苏子又瞪大了他的小眼睛,看着我说,没想到你混得这么不济。苏子垂头丧气地走了。我看着他精瘦的背影,暗暗得意,想骗我,没门!
苏子是在新年前又来到我店里的,这次的苏子穿着一套新衣服,虽然一看就是地摊货,但因为是新的,还是给苏子添了一份精神。
哥,苏子依然叫我哥,没心没肺似的,我爱搭不理地应了声,忙着在电脑里斗地主。
哥,钱还上了吗?苏子问我,小心翼翼地!
我瞥了苏子一眼说,还?搁啥还?不知道钱难赚屎难吃啊?
哈哈,苏子又大声地笑了,伸手从怀兜里掏出一沓钱,哥,借给你了,不要利息!
啊?我一时愣在那里。
这是两万块钱,接了个大活,东家刚给结的,我也不急用,借给你了,快把高利贷还了。
苏子!我叫了一声,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打那以后,我在这个城市就真有了一个弟弟,这个弟弟叫苏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的活,别人要价八千,苏子只要五千,说明苏子很会揽生意,也为后文表现他干活比较利落作铺垫。
B.“上赶子来地!我养着她和她的儿子呢!”苏子“撇着嘴不屑”地说这话,意在表明自己能娶到小红凭的是本事。
C.小说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这既能有效展示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赋予了文章生活化气息。
D.小说把农民工作为书写对象,既是表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又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群体命运的关注、同情。
【小题2】苏子身上有哪些特点,让“我”最终把他视为弟弟?请结合苏子与“我”的交往经过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种对比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服饰可说是人类生活的橱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饮食习惯、房屋样式、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如中国传统服饰的色泽,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秦灭六国,被认为是获水德。根据五行学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饰和旌旗都尚黑。到汉朝时,统治者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认为土胜水,土是黄色,于是汉服色尚黄。服饰用色与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逐渐形成我中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青、红、黑、白、黄这五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后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正色以外,又有介于五色之间的间色,多为平民穿用。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对妇女服饰的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胸露背的风尚。总体上说,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比较拘谨和质朴的。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社会风尚,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按礼法规定,庶民即使腰缠万贯,也不得恃富越分穿不该穿的服饰。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防范特权外溢。政治权力凌驾在财产所有权之上,从消费领域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流变史,整体上千变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具特色,但在形制、纹样、色泽等基本方面,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形制上,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作为两种基本式样交相使用,兼容并蓄。其中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妇女穿着较多,使用时期也较长;男子在隋唐以后,一般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在装饰纹样上,采用最多的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形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和写实等几个阶段。服饰的色彩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通常是以五种正色为主,间色为辅,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世界服装之林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今天我国服饰在经过近代西化的冲击击后,又再次登上了世界服饰的舞台,说明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选自200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作者姚伟钩,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面有关服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能够起到护体、御寒、遮羞、美化生活等作用,对于人类生活极其重要,可以把它作为了解一个民族生活的橱窗。
B.服饰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
C.不同地区、民族的服饰有着一目了然的差异,差异的程度超过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这种差异由是文化不同造成的。
D.服饰的演变与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息息相关,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文化思潮、儒家思想、封建礼制等几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B.文中引述《史记•历书》中的话,主要是为了阐明秦朝统一之初服饰和旌旗全都崇尚黑色的原因
C.文章倒数第二段,从服饰的形制、纹样、色泽三个方面交待了在文化影响下中国服饰流变的历史。
D.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个自然段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就整篇而言,基本上呈现的是总分总的关系。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通过服饰的等级之别来强化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以实现“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目的。
B.秦代服饰尚黑,汉代尚黄,这是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的结果。根据该学说,秦属水德,水对应的是黑色;汉属土德,土对应的是黄色。
C.程朱理学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它对服饰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使宋人的服饰总体一比较拘谨和质朴。
D.中国古代服饰的形制有两种基本式样,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而服饰的装饰纹样则以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挟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寫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給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厉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日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窖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风景秀丽的高阳山热闹起来了,村民靠煤矿挣钱,盖房娶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是年又春一手打造的政绩工程,他也因此得以晋升。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美丽的高阳村变得满目疮痍,村民以毁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脱贫致富,这留给读者沉重的思考,也显示出作者的忧患意识。
【小题2】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