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 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环境审美出现了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审美观。
② 环境审美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之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较少谈环境审美,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渔猎文明时代,人们对关涉人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这个时代对环境的审美突出特点一是功利性,二是崇神性。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农业文明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家族环
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合为一体,其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以至于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
③那么,这种审美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呢?
④第一,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生态与文明的共生。生态与文明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相比以往文明中的自然人化,这是更高意义上的自然人化。这就是我们当今说的美——生态文明的美。
⑤第二,生态文明审美观在涉及人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生命时强调生态公正的原则。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自然美不过是人的生命的象征。生态文明审美观持生态公正的伦理原则,认为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美国学者罗尔斯顿说过这样一件事:罗瓦赫原野公园过去的标牌上写的是:“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现在标牌上写的是“请让鲜花开放”。标牌的这一转换虽然目的都是让人爱护鲜花,但前者持的是以人为本位的立场,后者持的则是生态公正的立场,即承认鲜花也有开放的权利,人要尊重这种权利。
⑥第三,在生态文明审美观中,生态平衡成为自然环境审美的核心。持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则认为,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不论其外在形式多么悦耳悦目,也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
⑦第四,生态文明审美观特别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试想,如果喜马拉雅山不再是荒野,成为类似黄山那样的旅游胜地了,整个地球上的生态会遭到如何巨大的破坏。重视保护荒野,为地球留下更多的荒野,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⑧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摘编自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审美应该说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存在, 它因为较少被人们谈及,所以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
B.渔猎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关涉自身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环境审美意识也在此时萌生。
C.农业文明时代,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家族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为一体,其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
D.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走向城市的农民渴望着新的文明,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审美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指出环境审美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审美观,开门见山地亮出了所要阐述的中心话题。
B.文章②段以人类历史发展为序阐述了人类在不同的文明阶段环境审美观的变化,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生态文明审美观”的论述。
C.文章第⑤段引用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都是为了证明“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这一论断。
D.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重点紧扣“是什么”,对“生态文明审美观”作了层层深入的阐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的标牌变为“请让鲜花开放”,其实是对鲜花自有其开放权利的承认,人类应该尊重这种权利。
B.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给人带来的愉悦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只要它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就不会给予正面的评价。
C.重视荒野保护,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对于人类和维系地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D.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符合时代背景,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8 08:54: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晨,我漫步在幽辟的小路上,只见两旁梧桐树枝桠斜出,一树树的花朵,像是  ① 。一阵风吹过,飘浮在湿润空气中的梧桐花香便四处弥散,沁人心脾。置身花香之中,一种乡愁油然而生。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像一位安详慈爱的老母亲。每年呢喃的紫燕从南方将春天衔来,别的树都(竞/竞)相开花发芽,(焕发/散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梧桐树却不动声色,单等杏花、桃花、梨花相继凋谢了,它才发出嫩芽,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   ②   ,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嘻戏其间,给花艳景明的季节凭添了些许风韵。当落霞在天空渐渐(消逝/消失),一树繁花在微风中摇曳,暗香伴着袅袅的炊烟浮动在小小的庭院里。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辟 沁人心脾B.呢喃 油然而生
C.凋谢 流连嘻戏D.凭添 安详慈爱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竟 散发 消逝B.竟 焕发 消失
C.竞 散发 消失D.竞 焕发 消逝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B.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C.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D.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千年的钟声

①依然是日月轮回昼夜更替,依然是春夏秋冬季节变换。而今,望着圣诞老人在雪花飘飞中渐去的背影,心情不由得激动。耳边似乎响起了一阵悠远的钟鸣,和着远古夸父追日的急迫足音,从亘古的时光之塔上传来。握着须发飘白的时间老人的手,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②时光河道永远流淌,时光大门永远开启。悠悠远古,漫漫未来,绵远无尽如恒河沙,似天上星,站在21世纪的门槛,驻足二千年的道口,一种抚今思昔,放眼未来的哲人情怀如钱塘江潮卷涌而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满了天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合著黄金铸子昂”的初唐俊才,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呢?是泣黄金台上的燕昭王?抑或泣横槊赋诗的那一声长叹?泛舟赤壁之下,望着滚滚江流的苏学士那“人生如梦,早生华发”的吟哦,抒发的是怎样的幽情呢?就连英雄岳飞,不也有“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扼腕长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吗?

③个体的些微抒怀汇成了整体的反省,融入了千年的钟声。千年的钟声幽远而凝重。

④这千年的钟声,从山顶洞人熊熊的火焰上飘过来,在特洛伊古城上空掠过,伴着古丝绸之路的驼铃的轻响,于雅典娜女神含笑的嘴角闪过,在炮火轰鸣的战场上震颤,在蘑菇云的升腾中战栗,在千年的古钟声中兵马俑斑驳的甲胄上凝结了古战场弥漫的风尘,古代武士那冷凝的目光注视了千年,千年的烽烟染黑了珠穆朗玛的积雪。

⑤古老的历史已经过去,成了人们手上把玩的文物,但历史不会因为过去就湮没在现实生活之中,历史的血脉繁衍至今。曾经的文明唤起我们关于美好的回忆,文明中的失落又如楼兰古国的妙龄女尸,风干了人们渴望中的美好。如今,在一切都可能变为现实的世界,幻化出的不单是美丽的彩虹,烟雾迷蒙的天空有时也迷茫了人本应亮丽的视野。

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古人的友情抚慰,现代文明把这种抚慰变为举手之劳。茹毛饮血的远祖群落生生不息,创造传承着文明,文明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沿革。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地球的亿万子民,使这个伊甸乐园顿显局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古朴、自然谐和已遥不可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成为现代人苦苦追寻的世外桃源。鸟儿鸣叫朗朗晴空,鱼儿盼望洌洌水域,流行歌曲高唱最爱,睡梦中呼唤着真我。所有这些,新的千年,上帝会赐予我们吗?

⑦聆听千年的钟声,耳畔响起一句大气雄浑的词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那口古老的钟,在千年交替交际,撞出一曲新的乐章,去迎接那一轮灿烂的朝阳。

(摘自张修刚《聆听千年的钟声》)

【小题1】作者在第二段谈到了“个体的些微抒怀”的几个例子,请分析他们所抒发的是关于哪方面的感慨。
【小题2】分析下面句子的含意。
(1)千年的烽烟染黑了珠穆朗玛的积雪。
(2)流行歌曲高唱最爱,睡梦中呼唤着真我。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在哪些方面作“整体的反省”?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新年即将到来写起,自然引出聆听“钟声”的遐想,随着钟声的悠扬渐远,作者的思绪也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古代,衔接得十分自然。
B.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极有苍凉之感,表现出一种抚今思昔,放眼未来的哲人情怀,充满了时光易逝,而功业未成的痛苦、悲愤。
C.随着新年钟声的不断敲响,作者联想起古今中外的种种有关时间与战争的历史事件,虽没有直抒胸臆,却能够使读音感受到作者对战争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D.作者借助《敕勒歌》中的诗句,表达了对古代苍茫古朴、自然和谐生活的赞美,隐含着对当今社会一味发展所谓的现代文明而忽视了保护环境的做法的批判。
E.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构思严谨,语言华美,特别是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更为文章增添了气势。结尾沉郁含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小题3】中国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根据文意,说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应当如何阅读中国经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⑤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己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典型贬宫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D.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例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C.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D.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C.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交流,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此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有一天下午,走出地铁站后,觉得困倦难当,就到对面的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里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当参加座谈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 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儿媳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自述怕狗的这件小事,表明了作者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
B.香港生活虽然美好,却让作者感到单调,与上文作者沉浸在有韵致的家乡生活中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的议论。
C.在作者眼里,小小的印章像晚霞一样夺目,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D.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既指自然界的温度,又指现实社会的某种现象。
【小题2】从文中来看,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具体缘由有哪些。